查看原文
其他

后大流行时期的生活13——防护的角度

淡斋达原 淡斋达原 2023-12-24
如果你已经接种了足够剂量的新冠疫苗,那么恭喜你已经具备了最基础的防护措施,如果还没有接种也没关系,因为我们还有更加“物理”的方式来进行自我防护。在介绍具体防护措施前,应该先基于新冠病毒的传播方式,搞清楚自己需要从哪些角度来进行防护,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具体分析不同生产生活场景中的防护措施。
一、传播方式
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新冠病毒的传播方式,除上呼吸道传染外,现已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病毒可通过结膜等眼部黏膜组织接触传染,也有专家认为,上呼吸道感染通过鼻泪管迁移可能是该病毒的一种传播途径。生活中的具体的方式为以下三种。
  • 飞沫传播。通常距离不会超过1米。但是打喷嚏等动作也可以将飞沫抛射到最远数米的距离。
  • 接触传播。附着在物体表面新冠病毒被人触摸以后,病毒不会从皮肤直接进入人体,而是因为触摸者又摸了自己的眼口鼻附近,或者摸了个人物品(例如口罩内侧),然后导致病毒进入人体。这个传播方式非常关键。
  • 气溶胶传播。小颗粒可以在空气中悬浮形成气溶胶,在空气中飘浮,还可以跟随气流进入风道。气溶胶不仅可以从感染者的呼吸道排出,也可以在下水道冲水中产生。在患者使用呼吸机等情况下可以产生大量的气溶胶。


二、应对办法
(一)飞沫传播
任何符合防护标准的口罩都可以有效阻拦飞沫传播,所以在公共场合如果所有人都佩戴口罩并保持适当的距离(1.5米以上),那么是可以形成有效的隔绝防护的。但如果身边大多数人都不戴口罩,且间隔距离又很近的话,有比较对口罩等级进行升级。如果是长时间的密闭环境,且身边人多数不戴口罩,则需要考虑增加护目镜面罩一类的防护物品。

(二)接触传播
通常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消毒溶剂对要接触的物品进行表面消杀,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接触这些物品的手部进行消杀。由于病毒并不会穿透皮肤进行传播,所以手套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必要的,更多的时候是为了保护手部皮肤免受各种消毒溶液的腐蚀。
(三)气溶胶传播
在实际生活中其实很难做到完美的清除气溶胶风险,但当空间中气溶胶的整体浓度被稀释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中的病毒载量也就不会对正常人构成感染风险了,所以应该从阻拦稀释两个方向进行应对。

三、静置物品的效果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我认识的人觉得并不需要特意对物体表面进行消杀,认为像快递箱这样的物品在门外静置一段时间安全了。这在2020年到2021年上半年的时候可能是正确的,但随着新冠病毒的变异,各种变异毒株在物体表面存活的时间也发生了变化。有研究人员对比了Omicron BA.1和BA.2两种毒株在塑料表面和人体皮肤表面存活的时间。


研究发现在温度为25℃,湿度为45-55%的实验室环境中,Omicron变异毒株在塑料表面的存活时间达到了令人恐怖的近200小时,也就是8天多的,而且如果进一步降低温度时间还会延长。由此推测,Omicron变异毒株在空气中存活的时间也相应增加了。
这里还有另一份关于Omicron变异毒株在不同表面存活时间的研究。

可以看到,在实验室温度21~22℃的条件下Omicron变异株处于不锈钢、塑料和玻璃表面上滴度要达到低于2 Log10(TCID50/ml)的安全标准都要超过7天,但在卫生纸和打印纸表面,超过1小时就低于这个标准了。另外研究发现,Omicron变异株在室温的衣服表面存活时间不长,超过8小时后难以检出,但4℃环境内存活时间显著延长生存。

也就是说静置消毒对大部分物品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个安全的办法,特别是在中国大陆北方很多冬季温度可以降到零下的地区。有相关记录显示在4℃的环境中,新冠病毒变异毒株最长在快递表面存活了14天。物体表面消杀势在必行。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
欢迎大家在公众号首页给我留言,讨论和交流各种新冠相关的问题,也可以留下你的疑问或对分享内容的质疑,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会逐条进行回复。另外如果大家觉得该公众号或某份分享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公众号或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希望大家都能在大流行期间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坚持到大流行真正结束的时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