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大流行时期的生活92——猴痘(Mpox)

淡斋达原 淡斋达原 2023-12-24
6月6日晚些时候#北京发现两例猴痘病例#的新闻被顶上了热搜,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似乎其严重性要远超新冠病毒。为了避免读者产生不必要的恐慌,所以这期我们就来聊一下猴痘病毒的事情。
PS;本期不会展示猴痘感染者的照片,请放心阅读。


一、猴痘病毒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 ,MPXV)引起的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病,猴痘是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的一种包膜双链DNA病毒,包括天花、牛痘、痘苗和其他病毒。该病毒的两个遗传分支是分支I和分支II。

丹麦(1958年)在饲养用于研究的猴子身上发现猴痘病毒,第一例被报告的人类猴痘病例是刚果民主共和国一名九个月大的男孩(刚果民主共和国,1970年)。继1980年天花被根除和全球天花疫苗接种结束后,猴痘病毒成为了最主要的正痘病毒,流行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但2022年至2023年以来,全球已有20多个非地方性流行国家发现多例猴痘病例,且形成了范围性的人际传播。

二、猴痘的传播

(一)猴痘病毒的人际传播
猴痘的人际传播可通过直接接接触感染者的皮肤、口腔、生殖器等其他病变部位发生,包括以下几种:
  • 面对面(交谈或呼吸)。

  • 皮肤对皮肤(触摸或阴道/肛交)

  • 嘴对嘴(接吻)。

  • 嘴对皮肤(口交或亲吻皮肤)。

  • 长时间密切接触产生的呼吸道飞沫或短程气溶胶。


猴痘病毒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表面(如口腔、咽部、眼部、生殖器、肛门直肠)或呼吸道进入人体。猴痘可以传播给其他家庭成员和性伴侣,有多个性伴侣的人风险更高;也可以从衣服或亚麻布等被污染的物品中感染猴痘;或者在医疗保健或纹身店等社区环境中受到锐器划伤而感染。

(二)猴痘病毒的动物与人间传播
猴痘在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通常发生在受感染的动物通过咬伤或抓伤、或人在狩猎、剥皮、诱捕、烹饪或食用动物等活动期间。

总的来说,猴痘传播的主要途径为:
  • 接触传播(性行为为主)。
  • 血液传播。
  • 飞沫传播。
  • 气溶胶传播。


三、症状和病程

猴痘引起症状和体征,通常会在一周内出现,但也可能存在5~21天的潜伏期。症状通常持续2~4周,但免疫系统较弱的人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常见症状有:
  • 皮疹

  • 发烧

  • 喉咙痛

  • 头痛

  • 肌肉酸痛

  • 背痛

  • 乏力

  • 淋巴结肿大

通常来说感染猴痘后,首先会出现发烧、肌肉酸痛和喉咙痛。痘痘皮疹会从面部开始蔓延到全身,并延伸到手掌和脚底,在2~4周内分阶段演变——斑疹、丘疹、水疱、脓疱。在结痂前病变会浸入痘体中心,然后结痂脱落。但自从2022年开始的猴痘大流行(主要由CladeIIb型猴痘病毒引起)部分感染者的病程则稍微有些不同,在超过一半的病例中,皮疹可能先于其他症状出现或与其他症状同时出现,且并不总是向全身蔓延。病变经常集中在腹股沟、肛门或口腔的周边。


四、猴痘的治疗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情况下预后状况良好(不考虑痘体脱落后的疤痕)但对部分免疫低下人群染猴痘病毒可能会引发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肺炎、角膜感染导致失明、、腹泻导致严重脱水或营养不良、败血症(血液感染并在体内产生广泛的炎症反应)、脑炎、心肌炎、直肠炎、生殖器官炎症或尿道炎,甚至死亡。免疫低下人群在未得到有效医疗感染的情况下,猴痘病毒的病死率可能高达10%。
现阶段尚无特别有效的抗猴痘病毒药物,国外部分研究人员在尝试使用抗天花病毒药物,比如特考韦瑞(Tecovirimat)对猴痘进行治疗,但其结果还有待观察。所以目前针对猴痘的治疗主要是针对性症状治疗和继发性的细菌感染治疗。

五、猴痘的预防

(一)猴痘疫苗
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款针对猴痘病毒的疫苗是由丹麦公司Bavarian Nordic生产的Jynneos疫苗(在欧洲为Imvanex,在加拿大为Imvamune),2019年在美国获批上市;另一款复制类疫苗为ACAM2000疫苗(古老天花疫苗的现代复刻版,由细胞培养的、未经修饰的活牛痘病毒制成)。

由于存在交叉免疫,接种天花疫苗可预防猴痘,以我国既往的天花疫苗为复制型组织培养痘苗,在暴露前接种可有效保护人群免受感染。在暴露后的2周内,尤其是最初4天内的接种者,大约有85%可产生免疫力,从而减轻症状严重性。国内非复制型痘苗正在研发中。
(二)日常防护
在猴痘地方性流行地区,尽量避免与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包括患病或死亡的动物)发生接触,不直接接触动物的血和肉,必须彻底煮熟后才能食用。处理染病动物或感染组织以及在屠宰过程中,应佩戴手套及其他适当的防护用品。同时加强个人卫生,手卫生、洁身自好

(三)日常消杀
常见的消毒溶液都可以有效杀死猴痘病毒,包括但不限于表面活性剂(肥皂)、乙醇(酒精)、含氯消毒液(84)、次氯酸、碘伏、过氧化氢、二氧化氯等。可应用于新冠病毒消杀的消毒溶液基本都能够达成对猴痘病毒的杀灭,另外高温烘烤紫外线照射(20秒)也可以有效灭活猴痘病毒。

六、流行病学

(一)全球范围的流行
2022年7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到2023年5月11日,宣布猴痘不再是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尽管周期不到一年,但和WHO宣布“新冠病毒不再是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一样,都说明该病毒疫情尚未结束,已经从突发事件变成了常态化事件。WHO现在每周依然会公布“猴痘周报”来介绍整体的流行情况,目前更新至第23期。

从2022年以来的流行范围来看,猴痘病毒的流行区域具有很典型的地域特征主要是热带雨林资源集中的中非和南美(人与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机会多),以及具有广泛LGBTQIAPKDXREW群体的北美和西欧(人与人近距离接触机会多)。

(二)美国的流行

考虑到全球目前记录在案(截至2023年5月30日)的87545例猴痘感染者中美国为了30422例占比34.75%,所以关于猴痘近期的流行趋势可以参考美国CDC每两周更新一次的猴痘感染情况。可以看出目前猴痘疫情的流行正在逐步趋于稳定,且在美国猴痘的主要感染者是性别标注为“M”也就是目前生理性别为男性的人。

虽然现阶段美国猴痘疫情趋于平稳,但很显然CDC已经在为下一波疫情做准备了,甚至贴心的在官网进行了提示“Prepare for Summer Events”(https://www.cdc.gov/poxvirus/mpox/index.html)

(三)中国大陆地区的流行

随着猴痘在世界范围的流行,为了防控猴痘疫情,在2022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指出疾病控制旨在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调查、早处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日常接诊发热伴出疹病人时,应注意询问病例流行病学史,同时进行病原学筛查。技术指南可前往卫健委官方网站进行下载,本期也进行了转载。在2023年6月6日BCDC通报两例猴痘病例前,中国大陆地区仅有的一例猴痘病例发生在2022年9月

一名29岁的中国籍销售人员于9月2日至8日访问德国,9月2日在柏林出现高危行为。他随后前往西班牙,并于9月14日返回重庆。该男子曾出现喉咙干燥发痒,9月9日发烧,右脚踝出现红色皮疹和脓疱。9月11日,他前往一家私人诊所,服用消炎药。9月14日,他被隔离在重庆新冠肺炎隔离点。他自述出现猴痘样临床表现,随后被重庆市疾控中心确定为猴痘疑似病例。
中国疾控中心


综合来说,猴痘病毒的传染性很低,有研究认为其R0仅为0.6~1.0,且传播具有很明显的人群和地域指向性,所以如果不是有接触风险的卫生工作者LGBT+非固定性伴侣人群或者居住在类似于“索多玛和蛾摩拉”那样的地方的人,其实没有什么担心的必要。当前最紧迫的流行病风险依旧是新冠病毒。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全部内容,有什么问题欢迎给我留言。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
欢迎大家在公众号首页给我留言,讨论和交流各种新冠相关或者公共卫生方面的问题,也可以留下你的疑问或对分享内容的质疑,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会逐条进行回复。另外如果大家觉得该公众号或某期分享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公众号或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希望大家都能在大流行期间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坚持到大流行真正结束的时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