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的生育权被扼杀了

修德侯 修德坊 2023-05-01


人口问题似乎是这一两年来最撕裂的话题。


诸多前大佬频繁警示表态,称中国的生育、养老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前大佬们一向都很谨言慎行,连他们都知道,这些问题确实已经严重到无论如何都不会有人反对和提供阻力了。


只是令小侯疑虑的是,呼吁归呼吁,但是真金白银的举措却拿的很少,总感觉雷声大雨点小,诚意不足。


比如身边的一些年轻人,很早就选择了丁克,并非他们没有生育的意愿,而是高昂的抚育成本让人望而生畏。


生活看似光鲜,实则维艰,凡事都得靠自己,倒不如躺平不卷了。


可正如新总理所说的那样,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眼里的都是困惑。到处走走看看,才能发现真相。


比如,他已经明确指出,“我国有近9亿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都超过1500万,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中国的突出优势”。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仍然有5亿余人,加上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严格地来说,中国的农业人口达到了一半。


小侯之前一叶障目,只因为关注到了城市人口,忽视了广袤的农村,无声的他们才是国家所看重的生育生力军。


而对于那些曝光率更高的城市中产,他们的生育率似乎并不在重点关注的范畴。


从这些年的经济、人口变迁就可窥见一二。


过去十年,我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大量昂贵的私立幼儿园改制成公立幼儿园。随着城市户籍的放开,有1.4亿的农民工进城落户,而他们的子女也由留守变为了随迁。


另一边,小侯身边的同事攒下给孩子上课外辅导的积蓄,却因“双减”毫无用武之地。花巨额资金买下了老破小学区房,时不时听到学区重划的风声。过去几年在周边省市投资的新房,也被死死套牢。


同时,三四线房子的一蹶不振,却给了那些起早贪黑、省吃俭用的农民工进城安居乐业的最好机会。


这么一对比,已经比较清晰了。国家要释放农村人口的巨大潜力,鼓励劳动力进城,还要渐次一揽子解决他们子女的发展问题。


而中产们,总感觉手忙脚乱,要么被赶着走,要么拼命追着跑。


这么做,当然是有原因的。


我们理想的社会结构是金字塔型的,希望能培育形成庞大的中产阶级,这也是我们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


但是,培育中产的方式很多,上层最希望看到的是底层通过奋斗成为中产阶级,而不是中产阶级的血缘相传。


底层群众通过自己的勤劳勇敢跻身中产阶级,改变命运的故事一次次重塑整合社会风气,而拼搏的过程已然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增值。


而中产、底层渠道的顺滑畅通,也支撑着社会肌体的正常运转,避免出现固化、僵化、死水一潭。


但是中产阶级的子女却不尽人意,消耗巨大的社会资源进行养育,汲取了超过自身能力的营养却无法输出,最后还是可能躺在父母的两套拆迁房上收租过日子。


键是,他们的对生产资料的卡位,会堵塞底层群众上升的空间。若不及时疏通,危及的就可不止是中产了......


小侯有很多朋友,再怎么都要咬紧牙关买学区房,家里的孩子则再疲惫再无奈,周末也得在兴趣班、补习班里来回奔波..。


可这些孩子只要被划归为资质平庸一档,再怎么辛勤包装,也一定会被更聪明的外地孩子在职场上轻易碾压和取代。


当今沪上,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在政界、商界崭露头角、独当一面,其中绝大多数毫无根基、背景之人。


他们更愿吃苦、更善学习钻研、也更能承受委屈不公。他们的奋斗历程正是我们人力资源转化为社会价值的过程。


因为看见才相信,越来越多的底层怀着这样的憧憬,含辛茹苦、生儿育女,为家庭庚续希望,为国家延续人丁。


至于中产,无论生育与否,都无法拥有议价的资格,这份使命注定与他们无关。


其他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