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要过清明节,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小腰鼓 2024-04-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你的景和我的桥 Author 景桥先生

文∣景桥先生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你的景和我的桥”(jing6qiao)授权发布

提示:微信系统听语音点文章顶部的耳机图标。如果没有,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击里边“听全文”即可收听。如果还没有,请升级你的微信客户端。

梨花风起正清明。转眼,又是一年细雨纷纷时节。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在世事无常、人情冷暖、悲欢离合的生命浮沉里,这才对清明有了真切的感悟。

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告别

一位朋友感慨,人到中年,非常害怕半夜接到电话。

祖辈、父母辈,都已是风烛残年。有几回夜半被铃声惊醒,心里咯噔一下,生怕传来不祥的消息。

同学、朋友中,因一场疾病,或一场意外,有人突然便消失在这个世界。

点击他们的微信,头像依然那么生动,聊天记录就像在昨天,却再也得不到一个回复。

人到中年,参加丧礼的次数,渐渐频繁。死亡,成了无法回避的结,令人无奈又无力。

或许,人生,本就是一场又一场的告别。

常耿耿于怀的是,上一次离别,总那么匆忙随意,轻描又淡写,谁曾想一别已成永诀。

“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似乎总在追赶,总是留下遗憾。

从此,于清明,有了更多的缅怀、追念和牵挂。

一刀纸钱,一挂炮竹,一炷清香,一盘祭果,有了祝福的人,在山川岁月的那一边,希望他们能收到这份虔诚的心意。

清风起、清气明。

我们渐渐懂得,人生的旅途中,没人能陪你到最后。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

珍惜每一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

珍惜每一人,当成生命的最后一位知心人。

珍惜每一次相见,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场相聚。

珍惜每一次日出,当成生命的最后一束光。

也珍惜自己,健康平安地生活着。

人到中年,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头担着老,一头担着小。为父母养老送终,为妻儿遮风挡雨,容不得任何闪失。

在一场场突如其来的告别中,我们心怀敬畏、感恩成长,开始真正懂得清明,学会珍惜。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看淡

年少时,曾怀揣远大的梦想。

有过膨胀的野心,有过浮躁的欲望,有过滚烫的红尘,有过坚硬的碰壁。

到了中年,一切尘埃落定。

历尽风霜雨雪,见惯花开花落。不再总向往远方,心路的方向,不过就是归家的方向。

尘世滚打,半生浮沉,心中少了躁动和不安,也不再总是渴盼情人节、狂欢日。

反倒是喜欢上了清明,烟雨洗尘,更洗心。天地澄清,一心惟求平和宁静。

开始懂得,简单是美、平淡是真、沉默是金。

有时想,天地浩渺,时空无垠,人处其间,微若芥子。又有什么事能让我们看不淡、放不下?

感恩清明,能真正让自己静、冷、淡,在烟雨一色的天地间,沉淀岁月的风尘。

不信,你且看草长莺飞,且看墓田垒垒,除却了生死,又还有什么大事。

人到中年万事休,岂能事事如意?

不再执着于功名利禄,不再纠缠于爱恨情仇,不再沉陷于愤世嫉俗。

开始学会看淡、放下、舍得、释然。

开始学会随缘随遇,安分守己,不强求、不贪痴、不争执。

开始学会做喜欢的事,见喜欢的人,读喜欢的书,过想要的生活。

人生苦短,譬如朝露。生命,都只是一个时空的过客。

看淡了,看清了,才真正拿得起、放得下,才能真正坦然淡然、一心清明。

人生,就是一代又一代传承

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是哲学的三大终极之问。

我们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源。

开枝散叶。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

这就是融入血脉中的眷念,是我们的来处。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清明时节,总会牵动几许思念、几许哀愁。

你会不由自主想起很多人、很多事,可能也只是几声离别时的切切虫鸣,一缕农家黄昏的袅袅炊烟,半点夜深幽梦里的婉然音容。

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

所以有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

在国外漂泊多年的意大利中国商会会长姜文耀,每年清明,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携家眷回乡扫墓。

他说:“我们这一代华侨,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最深,我们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不能忘本!”

国学大师季羡林6岁离家求学,90高龄还回乡扫墓,扑通一下跪倒在父母坟墓前,不住磕头。

回京后,他写下长达2.4万字的《故乡行》,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您的身旁!”

青年散文家林萧坦言:“爷爷今年八十多岁了,奶奶眼睛也失明好几年了。


每当想起爷爷撑着一根拐杖、提着竹篮独自行走在荒野之间,他佝偻着腰身在坟头上扯杂草的情形,我的眼泪不由簌簌而下。”


73岁的马英九第一次回到家乡湖南湘潭,选在清明。

他在爷爷墓前哽咽着用乡音倾诉:“亲爱的公公,这是我一生第一次来大陆祭祖与探亲,内心非常感动。

您的遗训使我们子女都懂得自爱自强,为善助人,尽忠职守。这是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图片来自中新网

清明回乡祭祖扫墓,是慎终追远,更是承上启下。

“人这一辈子,只有站在先人墓前,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

我们,都是这血脉、精神、文明传承链条上的一环,固守这一传承的责任。

前路漫漫,惟有不忘来时路、不失本真心、不惧去时难,心生欢喜,心怀感恩,接力好这一棒,才能真正心清景明、不负此生!

清明告诉我们,承接好这一环,珍惜眼前人,活在当下时,这便是最好。

有人说,清明是一种迷信旧俗,我不赞同;

有人说,清明是一种浪费形式,我不赞同;

有人说,距离太远,干脆在网上团购500元一次的扫墓服务,我不赞同。

很多人,琐事缠身,无法返乡。

但请记住,如果有条件了,即便人在天涯鬓已斑,也要多回乡扫墓,回一次少一次!

实在没条件,心底亦可过清明,毕竟,装在心里胜过一切。

还是于丹说得好:“清明是一种胸怀、一种底气、一种人格、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裕达!”

年年清明,念念清明。

今年你回乡扫墓了吗?和你同行的是谁?你又在思念谁?

作者简介景桥,工作之余写温暖人间,写家国天下,全网近亿阅读量爆文《清明为什么要回乡扫墓,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作者,新书《愿你出走半生 归来仍有故乡》正在当当网、京东、天猫平台热卖,多文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之声转载。个人纯原创微信公众号“你的景和我的桥”(jing6qiao),欢迎前来做客,愿世间所有温暖的人,都能在景桥相遇,就像久别重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