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欧洲的青年是如何“躺平”的?

倪刃 黑噪音 2023-11-23

波尔图著名的“躺平”地点Miradouro da Serra do Pilar,草坪上躺满晒太阳的青年

躺平——这个青年人的流行生活方式,已经不再是新鲜的话题。

不过,当我们谈论一个社会流行思潮的时候,如果能加以跨文化的对比,才可能会脱离文化本体,产生一些新的认知。这也是出国给我的最大触动:有些事情,即便经常读外国书、看外国电影,但没有亲眼到国外感受和生活一下,其实还是很难跳脱出长期浸淫的文化环境给我们造成的潜意识思维固化。因为有些认知是不知不觉产生的,是来自你察觉不到的本能。
那么言归正传,当我们谈论“躺平”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如何从当下欧洲青年的视角看待这个话题?又能给中国的年轻人什么样的启示?
其实躺平本身对当下欧洲青年来说是一个不存在的命题,或者说已经在半个世纪前就发生过,所以现在已经不算是一个值得提及的概念,这是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阶段决定的。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嬉皮士运动开始至今,欧洲青年已经“事实躺平”了几十年,而中国青年才刚开始把躺平从一个流行语变成行动(其实仍然只是少部分人的行动)。
所以躺平其实只是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特定现象,它并不是日韩、中国这些东亚文化的特有现象。现在有些媒体总是将东亚年轻人的躺平和东亚的过度“卷”并列提及,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财富的集中和阶层壁垒的固化,以及普通人收入的提高和福利的增加,年轻人走向躺平都是一个规律性的趋势。
当然,并不是说欧洲所有的年轻人都在躺平,还是有一部分“有志青年”在疯狂地卷,他们大学毕业后一样拼尽全力谋求好工作和高薪,一样争分夺秒地创业,但是这样的人比例真的相当之低。
一个社会是需要健康的分化和分工的,甚至也可以说,正是极少数精英的卷,才让大部分不想卷的人有资格躺平。精英获得高收入和价值感,而普通人收获了平和的幸福,这样的社会才是健康的。“全民卷”到最后只是一种资源的消耗和浪费,除了让每个人都筋疲力尽之外,很难真正提升社会发展水平。
因此,当我们谈论躺平的时候,躺平并不应该作为一个贬义词存在。我们反而应该认识到,躺平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是一件好事,说明大部分年轻人终于有能力、有意识开始真正为自己的价值而活了。
那么,已经躺平了几十年的欧洲青年,他们躺平之后都做些什么?
游历四方、游学:欧洲许多年轻人毕业后并不急着工作,因为在欧洲大学生眼中,所学的专业、个人爱好、工作,这几件事情都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大学毕业和找工作之间也并不是直接画等号。读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经历,读大学不是为了找工作,这样的观念非常广泛。然而,个人见识和价值观的丰富,反而是他们普遍追求的目标。就拿我学习西班牙语的语言班来说,其中有一半左右的人,是为了在西班牙生活一段时间,学语言只是来这里的一个附带行为罢了。他们来西班牙,会很努力交一些五湖四海的朋友,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持续时间大约在几个月到半年,然后就会再去其他国家。我硕士班里的同学也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他们都喜欢对自己去过的地方侃侃而谈,有的去过非洲最偏僻的地方,有的也去过中国,他们都引以为傲自己走过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也会非常乐意了解跨文化的差异。也许有人说这些人还不是因为有钱,其实并不是,很多人都是来自普通工薪家庭,游玩也是穷游。找一个三卧的合租房,每天吃很简单的食物(当然是在保证肉蛋奶蔬菜营养全面的前提下),甚至还能经常泡泡吧,这样的生活在欧洲其实并不贵。就像在西班牙大城市,这种状态的生活成本加上房租,一个月大约需要800欧元左右。在巴塞罗那这样的大城市,最低的工资一般在1200欧元左右(比如餐厅服务员),每月800欧元的“躺平成本”相比社会普遍收入来说压力确实不大。也就是说,如果“躺平”不去工作,靠各种手段也是挺容易混下去的,无论是靠兼职收入,还是靠家里接济,这种到处漂的生活持续三四年也不会造成太大负担。不过,政府提供的丰富福利也是许多年轻人能躺平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年轻人有各种各样的补贴和公共服务优惠,比如在疫情期间,针对年轻人的租房补贴就发了好几轮。
发呆、非主流生活:非主流这个词其实也是来自中国的文化语境,在欧洲没有什么是非主流,一切生活方式都是可以被认可的。我所说的非主流主要就是滑滑板、涂鸦,或者聚在一起“虚度年华”,过类似嬉皮士的生活。在欧洲每个城市几乎都有一些区域是被这些人“霸占”的,像在巴塞罗那,你永远可以看到有几个地方聚集着这些年轻人,他们每天就是滑滑板或者坐在那儿喝啤酒、听音乐、聊天、跳舞,任时间流淌。他们通常都会有设计感极强的很漂亮的纹身,很多人打着鼻环、舌环,饿了在旁边的廉价披萨店买一块1.5欧元的披萨就够了。他们生活中最大的支出是啤酒,一天光酒钱就差不多得两三欧。晚上他们通常都会泡吧,女生穿着10欧元买的廉价漂亮裙子,也照样能在酒吧里“尽显奢华”。实在没钱了怎么办?有的人会做做兼职和临时工,许多每周工作20小时以内的工作,收入足够他们花了。这里也有个原因是,在欧洲打了鼻环和满身纹身的人做餐厅服务员之类的工作是完全不会被排斥的。甚至也有乞讨的:实在不行就坐在那儿看书,面前摆一纸杯,时不时会有人丢进去一两欧的硬币。因为在欧洲,乞讨算不上丢人的事情。我也见过年轻人集体在路上跳舞,前面摆个帽子——对他们来说买杯啤酒也就够了。
创业或者做公共服务:这里所说的创业并不是那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创业,而是带有一半玩的属性的创业。弄个Ins账号,放自己拍的新奇好玩的照片进去,并不一定追求多大流量,有独特的创意最重要。我也见过有年轻人在路上帮行人拍照,然后打印成黑白报纸的样子,旁边的一个很不显眼的海报上是他们的社交媒体二维码。我的本能反应还是来自自己文化潜意识的:“你这个收费吗?”或者:“你们做这个是什么目的?”总觉得得有利益或者目的才对。结果人家一脸错愕:“是免费的,你也不需要一定关注我们社交账号。”最后才理解,他们就只是想这么玩,觉得有趣,至于带来多少流量和利益,是次要的。我还见过去中国工作过的一个西班牙小哥,每天在马路上带着孩子们玩一种甩棍子的游戏。游戏很简单,只需要孩子们具备一点基础的平衡能力,主要是陪孩子们乐呵。我问他你为什么做这个,他说是为这边的社区学校做的工作。就我个人经验,他做这样的工作应该也是临时,过段时间他可能就又去找其他好玩的临时工作了。

巴塞罗那当代文化中心门前的小广场是滑板少年们最爱的聚集地

总之,欧洲年轻人的躺平并不代表生活的无聊或者“死宅”,相反,他们的生活会因为躺平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可能性、爱好与乐趣。如果过早地追求在30多岁之前“稳定”或者“有前途”之类,或者谈论什么“有房有车”,在这里反而显得很奇怪。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躺平的人,老了怎么办?
你别说,我还真见过很多躺平的人或者非主流青年老了的样子。他们满脸皱纹、满头白发,有的人纹身也皱巴巴的了,但他们依然在社区里跟自己的老友继续玩年轻时候的音乐、交换小时候的游戏卡,不亦乐乎。生计只是用来应付、玩才是正经事——这也是为什么欧洲很少有豪车,也很少有人谈论什么“买房买车”。
欧洲的年轻人其实经济压力很大,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无力租房、只能跟父母一起住的情况越来越多,入不敷出的现象也越来越被年轻人们抱怨。但关键还是心态,在集体躺平许多年之后,整个社会追求精神的丰富和内心的幸福替代了强烈的物质欲。所以,可以说欧洲并不是年轻人在躺平,而是整个社会都在躺平。
让精英们去卷吧,让我们尽情地享受丰富多彩的“小确幸”——这就是欧洲普通大众们的“心灵鸡汤”,或者说“躺平秘诀”。(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下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