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泳池拍摄直至一人淹死,为何对生命如此冷漠?

倪刃 黑噪音
2024-08-25

最近有个事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在一家健身中心的游泳馆里,一名男子在水中扶着泳池边沿进行漂浮憋气训练,而旁边的工作人员一直在用手机拍摄视频。令人震惊的是,这个拍摄者在看到漂浮者已经明显出现溺水抽搐现象时,仍然继续拍摄,甚至还说说笑笑,根本没有意识到任何危险。

最终,这名漂浮者沉入水底溺水而亡,而拍摄者却仍然没有停止说笑。整个事件持续了八分多钟,拍摄者缺乏危机意识令人深感震惊和愤怒。

 

整个视频令人极度震惊、难以置信。考虑到这是在健身中心这种专业的地方,拍摄者又是工作人员,就更加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当然,这件事原因可能主要是缺乏安全意识,而非冷漠造成。但我联想起之前看过的很多新闻,想谈谈对生命极度冷漠的社会问题。
就像类似下图中的视频,我之前就看到过不止一次:游泳池有人身边的孩子溺水,旁边的人都视而不见,任由孩子自己挣扎求生、最后死去。 

无独有偶,最近我还看到了几个视频,其中一个是有人在闹市街区突然昏倒并抽搐,但令人震惊的是,周围的人却视若无睹;另一个是在家里与看似亲戚或朋友的人一起聊天时,有人因食物噎住而痛苦地趴在地上,几乎濒临死亡,别人就坐对面却像看不见,还继续说说笑笑。幸运的是,孩子及时叫来了其他人,最终通过“海姆立克”急救法成功挽救了这个人的生命。

这些视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要么看不见身边有人遇险,要么看见了还在继续说笑,不当回事。

综上能感觉到,在我们的社会有相当多的人,对生命的漠视和冷漠已经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

究其根源,是在我们的文化深层次结构中,缺乏对他人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在传统儒家文化中,起初是强调“仁”、“仁者爱人”这些概念的。也强调一种对他人的共情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即:我在乎我的亲人,于是我也在乎他人的亲人。

但通过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窥见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残缺之处:只强调了“人之老”、“人之幼”,却没有强调除了亲人老幼之外,每一个陌生人作为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

也就是说,在乎的只是自己的家人、熟人,却从未强调过在乎普遍意义上的“他人”。

这就涉及到传统文化中一个重大的缺陷,即缺少“陌生人文化”。

说句话可能很多人不爱听,在我走过这么多国家之后,我们中国人对陌生人是普遍比较冷漠的。因为在我们的固有思维中,陌生人代表着“与我无干”、“关我屁事”,以及防范、警惕的意识远远大于信任和真诚。

所以海外的华人也非常不团结,以至于“华人出国要先防着华人”成为普遍共识。

这种文化就导致另一种极端的扭曲心态:见到陌生人的灾难,甚至还要幸灾乐祸,沾沾自喜觉得幸亏自己没有那么倒霉。

上图是近期发生的新闻,但其实这种看到别人跳楼起哄的事情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
第一次对我的冲击来自上中学的时候。当时我看央视一档节目,完整记录了一个人要跳楼的过程,下面的群众围观并且起哄喊“快跳啊”,“怎么还不跳”?

本来跳楼的人是犹豫的,有点退缩,消防员跟他的谈判也让他看起来不那么激动了。但是后来,人们的不断起哄显然让他情绪变得激动。最终他冲着下面起哄的人们做了一个抱拳的手势,一跃而下。

愤怒的记者和下面的消防员一直在阻挠那些起哄的人,但根本控制不住,人太多了。那人跳下之后记者去采访起哄的人,他们二话没说骑车扭头就走了,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那是“中国式冷漠”第一次对我的心灵冲击,让我开始质疑我们的社会意识,为什么会如此病态。

后来我逐渐明白了:因为别人的生命在他们眼中根本就不是生命,他们看待任何不涉及自己的存在,都是一种嘻嘻哈哈、不当回事的态度。因为在他们从小到大成长的文化环境和教育中,从未有人教过他们:要爱身边的人,要尊重陌生人。

在传统儒家文化中,其实只存在对自己亲人的爱,也就是只存在“熟人意识”。

但是在一个健康的文化中,更应当存在的是:每个人都拥有生命权,而且这个生命权需要每一个人都去尊重和维护。

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要爱身边的人,尤其是陌生人。
此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共识社会》。我走过那么多国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穷国,对陌生人的救助意识都是非常普遍的,一个人当街昏倒,必定有很多人围上去施救。所以我们必须想想,为什么我们这里会三番五次发生身边的人正在死去,而旁边的人觉得不关自己的事情。

在“共识社会”中,救助他人不是一种道德,而是一种潜意识里的义务。因为只要是出现在公共场合的事情,每个人都有“管一管”的必要。今天你帮了别人,明天别人就会帮你,是一种默契。

而反面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其实人的本性是关心他人的。就像我前面举的例子,快噎死的人只有孩子才能想到施救,因为孩子还保持着与他人共情的本心。

但在这种只有熟人文化、缺乏陌生人文化的社会长期浸淫之下,孩子的本心也会被慢慢磨灭,变得自私而冷漠。在我们的教育中,更关注的也是爱一些宏大叙事的概念,而非爱身边的具体的人。

于是,高喊“怎么还不跳”的那种冷漠看客就被批量制造出来,令人触目惊心。在一些拍摄他人灾难的视频中,也常常听到拍摄者的嬉笑和调侃,而非震惊和共情。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必须得承认传统文化中的固有缺陷,然后要通过教育的革新,才能让整个社会逐渐被普遍的共情力,以及民众自发的互助意识填满。

否则,社会必将成为一片冷漠残酷的散沙,最终每个人都可能受害。

往期推荐 点击下方蓝字即可阅读

共识社会

当人口下降至8亿,中国社会将发生哪些变化?

City walk:年轻人的逃离与悲伤

中国贫富差距到底有多惊人?真实情况远超想象

原创不易,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请点赞,在看,转发到朋友圈支持一下吧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黑噪音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