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访谈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04: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 赵鹏 研究员

赵鹏 简牍学 2023-06-25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简牍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


个人简介


赵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01请介绍一下您学习和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经历。


最早接触甲骨文是读本科的时候。大学第四年李连元老师讲授选修课“汉字源流”。李老师讲授这门课时以物类爲纲,结合《说文》小篆字形讲授甲骨文字。当时就特别喜欢甲骨文这样生动的文字。硕士读的是汉语史专业,前两年富金璧老师带领我们读古书。结合《十三经注疏》读《诗经》、《左传》等,也读《史记》、《汉书》等。读《诗经》总归离不开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硕士毕业时养成的习惯就是读古书时遇到不懂、不理解的字,一定会去查《说文》。后来自己讲授《古代汉语》时也一定要结合《说文》。读硕士时在李连元老师的指导下还做过两件事,一件是摹写了《卜辞通纂》中的全部拓本,一件是把《宋本广韵》做成《韵镜》的样子。硕士二年级的时候在古籍资料室里看到了一套当时新购买的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的一整套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刊。在里面看到黄天树老师《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时,就立刻把书拿下来,翻开读。当时完全是眼前一亮的感觉,原来甲骨还可以这样做。这是报考黄老师博士的根本契机。期间自学了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和刘翔、陈抗、陈初生、董琨编著的《商周古文字读本》。



2002年开始跟随黄天树老师学习古文字,可以说我在甲骨文方面获得的每一点每一滴的认知都是黄老师教给的,是黄老师把我领入了甲骨的大门。黄老师讲授的《说文解字》课扎实凝练。黄老师带著我们读甲骨拓本和《商周青铜器铭文选》。黄老师上甲骨文资料选读课时,会带著複印的《甲骨文合集》,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著每一片甲骨拓片的著录情况、缀合情况、所看到过的讨论过这一片的所有文章、主要观点及文章出处。黄老师怕我们手懒,那时候常会说:“我看你那套书也记掉算了”。我们也学著黄老师的样子,开始在书上记下自己所看到的。一直到现在,最新的文字考释、史学研究成果会记在电脑里,但每一片甲骨的著录信息、校重信息、缀合信息,还是习惯性地记录在《合集》里。自己读论文或写论文时遇到相关问题,一定会去翻自己的《合集》。后来编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一书时,极大地凸显出了这种集录工作的益处,每一片的相关信息,翻开《合集》就好。这些年越来越觉得,黄老师积累材料是有格局的,而我只是照虎画猫般学到了皮毛。


02您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有哪些?该领域今后的预想研究或拟待研究的方向和课题有哪些?

近些年做的事情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甲骨实物的整理著录,一是鑽凿佈局与占卜形式的探讨。


甲骨著录主要是与宋镇豪、马季凡老师一同编纂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集》和《笏之甲骨拓本集》。我在编纂甲骨著录书时的定位就是爲研究者提供最清晰准确的第一手材料并且方便使用。这种定位落到实处就要在甲骨拍摄、拓本的拓制、图版调色以及印刷等各个环节努力做到最好。在《历》的编纂过程中我坚持了几件事:坚持拍摄甲骨反面与必要的侧面照片;坚持甲骨照片调色本著甲骨原色;坚持跟拍每一版甲骨照片,在当时的拍摄环境下力求每一张甲骨照片拍摄到字迹最清晰,鑽凿最符合实际视觉感觉,突出研究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扰因素。在《笏之》的编纂过程中,用了很多心思,才终于如愿以偿地把相关著录信息标注在拓本下。其实这麽做也就是爲了研究者使用方便而已。






这些年很多甲骨实物得以整理出版。基本都会著录甲骨照片、拓本、摹本。这些工作爲甲骨研究提供了具有更多、更准确信息的第一手资料。现阶段的甲骨著录,公佈字迹清晰,钻凿灼、甲骨生理形态、甲骨整治痕迹符合实际视觉感觉的照片是很必要的。整理者学力不同对甲骨实物的整理各有特色,周忠兵先生《卡内基博物馆所藏甲骨研究》对每版甲骨10个面照片的公佈,从考古学、文字学角度对每一版甲骨做的详尽解读,葛亮先生《复旦大学藏甲骨集》对每版甲骨6个面照片的公佈,甲骨上下两个面採用直立拍摄的角度、摹本中对于出刀与入刀的关注与表达等都体现了甲骨著录的新发展。也期待今后的甲骨著录可以提供清晰、多角度的图片信息,检索表、释文部分尽可能体现当前甲骨学科的发展并做出更多有益的探索,研究者使用起来能更加方便。


对殷墟甲骨钻凿佈局以及占卜形式资料进行整理与探讨,以期建立钻凿佈局的发展序列、探讨甲骨占卜形式的演进。这个领域中对贞、选贞等的占卜形式还可以更加细化。但这种细化不应该是形式上的,还是要摸索出规律,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占卜、解读卜辞、瞭解占卜与卜辞的结合。

03您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在阅读、收集资料、撰写论文、投稿发表等方面有什么心得体会?


阅读视野抉定了学术视野,这一点毫无疑问。收集资料的工作还是要做到详尽细致。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是很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功底、思考力以及逻辑思维严密性的,个人的学习能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提升。在撰写论文方面,我个人还是喜欢以自己的发现爲契机,从材料出发,对材料的分析尽量客观,避免得出超越材料所能证明的结论。


04对您迄今为止的学习和研究影响较大的著作或学者有哪些(或哪几位)?


对我影响较大的论著是黄天树先生的《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直到今天,无论在阅读学习新的研究成果,还是自己考虑问题时,都会纳入到甲骨分期的框架中。林澐先生《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国联盟》、裘锡圭先生的《甲骨卜辞中所见的“田”“牧”“卫”等职官的研究——兼论“侯”“甸”“男”“卫”等几种诸侯的起源》一直影响我对于商代社会框架的认知与思考。具体的研究可以很细微,但对整个时代的社会框架的认知是要一直考虑的。



对我影响较大的学者主要有三位。一位是黄天树老师,教授我如何读一片甲骨,如何积累资料,对我们进行基本的学科训练,这些直接影响著我的学习习惯。黄老师对我毕业论文的修改特别仔细。论文交给老师后,老师先在上面做了各种修改标记,包括材料的补充、卜辞核对、错别字、标点符号等。又做了面批,讲解了每一处修改以及修改的原因。



一位是陈剑老师。陈剑老师给予我最大的指点是在审读论文上。读博士的时候写过一篇小文,当时请陈老师帮忙指导。陈老师是毫不吝啬批评的。当然,能被陈老师批评,一定是学习经历中的一大幸事。陈老师修改了全文所有辞例的错误,补充了辞例中最新的考释成果,指出了文中的用词不当,语句表述不当,段落结构不当,论证逻辑不当等诸多问题。这次面批让我知道如何去读一篇专业论文:分析一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材料对于论点的支撑程度、论证的逻辑关系,逐条核对所引的原始材料,对第一手材料解读的合理性等。


一位是李学勤先生。李学勤先生到清华工作以后曾开设过一年的甲骨学课程。当时很多人都去旁听。李先生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对于宏观与微观问题都有研究。李先生甲骨学课程的特色是上古文明视野下的甲骨学。之前读卜辞,更多的是一条一条去读。上过李先生的课以后,会把卜辞纳入到考古学、历史学框架下的一个位置来理解,也启发我更加关注甲骨上卜辞的联繫,反映的问题,卜辞以外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与卜辞的关系,思考的问题也更多。


05请结合您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为初学者提供一些建议。


建议有两点。一是读书,一是建立资料库。


读书必不可少的要读原始资料和研究文献。原始资料是研究的根本,是研究的生发点,也可以对新的研究成果进行检验。研究文献的阅读建议从近处向远方读。先读最新的文章,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文字考释经典文章,再读相关问题的所有文章,这样可以较快地了解研究的脉络。再逐层向外扩展。


关于资料库,建议从开始学习时就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学习的兴趣点不同,建立资料库的视角就会不同,最终的研究成果也会有不同。基础资料库总要建立,比如甲骨,按著录号、按单字、按字体类别、按材质、按研究题目等分门别类。一片甲骨一个文档还是有必要的,录入该片的著录、缀合、考释、涉及的考古、历史、语言等问题。随著积累,不断调整、不断扩充。凡是读过的书总归是要留下痕迹的。

06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电脑技术或网络资源对您的研究具有什么样的影响或作用?


电脑和网络改变了每一个人的生活。我们前后的几代人基本经历了从纸本到电子书,从纸头记录到电脑录入,从双击层层文件夹到点击链接的过程。电脑和网络提高了新研究成果的传播速度,可以更快更广泛地获得学习资源,尤其是检索与链接大大地提升了翻阅查找书籍的速度,节约出了很多时间。其实维护权益与方便使用不应该当做相互矛盾的问题来处理。纵观全人类的发展的历史,难免会有人类自设的藩篱,但终归是要向前走的。


07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与众不同的一点,在于许多论文或观点是发布在专业学术网站上甚至相关论坛的跟帖里的,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您对相关的学术规范有何认识或思考?


这种现象是学科特殊性产生的。特殊性一方面是专业人数少,一方面专业的研究者基本都会关注专业网站的文章,随时讨论,也尊重彼此提出的见解。这种现象加速了学术研究的脚步。如先秦史研究室网站的甲骨缀合成果,随时有缀合成果,随时发表,随时有其他同道加缀,也可以有效地避免重複缀合,已经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加大了整个学界的甲骨缀合速度,也方便使用者检索缀合信息。在当前的学术氛围下,是值得提倡的。


08您如何处理学术研究与其他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学术之外您有何锻炼或休闲活动?

基本是在读书这件事上做加法,对日常生活做减法,主要精力和时间用来读书,日常生活尽量简化。2014年以后每天用35分钟做一套颈椎操,尽量保证1个小时的健步走。每年去旅行一两次。带上电脑和手机,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或乡村。上午去博物馆或步量祖国的大好河山,下午以后读书写东西,有些论文或PPT就是在旅行中完成的。

感谢赵鹏先生接受访谈。本文所有图片均蒙赵先生提供。



目前我们共有“语言学”“简牍学”“讲座与学术”三个公众号,三者有所分工而又互相补充:


“语言学”专门发布最新的语言研究资讯、社会热点话题的语言学解析等内容;

“简牍学”专门发表简牍学及出土文献相关研究成果、学术信息;

“讲座与学术”专门发布人文社科讲座信息与学术热点话题。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语言学”“简牍学”和“语言学”公众号,以便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推荐阅读

简牍学讲座 | 5场:赵平安:西周金文中的“取徵若干锊”及相关问题;李天虹:谈谈战国楚地墓葬随葬简册的内容和方式;曹操与曹操墓


典籍丨北京大学傅刚教授:论《左传》的性质


语言学高水平文献综述写作:从方法到案例


语言学讲座6场 | 上古汉语动词名物化的语义转喻模式;语言学与文献学的完美结合;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沿课题


严耕望 | 做学问最大的忌讳是争名夺利


温馨提示

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简牍学)。


转载仅供思考,不代表【简牍学】立场。


今日文章就到这~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简牍学”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简牍学”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菜单」→ 选择「设为星标」。



END

编辑:邓宇凌

审核:杨忠霞

来源:“古文字微刊”公众号

- 扫码关注了解更多 -
三连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