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爸爸是“股神”,但我是一名音乐家

彼得•巴菲特 芒格书院 2023-08-30

点击上方蓝字

即刻关注我们

设置🌟星标

一起做终身学习受益人
在股东会上,巴芒时不时会收到关于如何教导子女做投资、理财的问题,两位老先生却很少展开来谈,要不告诉我们,太小的孩子不适合教他投资,要不就告诫我们,教养子女的要点在于言传身教,或者干脆就说,子孙他们根本不太管得了!‍‍‍‍‍‍‍‍‍‍‍‍‍‍‍‍‍‍‍‍‍‍‍‍‍‍‍‍‍‍‍‍‍‍‍‍‍‍‍‍‍‍‍‍‍‍‍‍
虽则如此,对于希望学习巴芒的我们来说,仍然会好奇,作为他们身边最亲近的人,他们所说的言传身教到底是怎样的?他们的子女、后辈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最近沃伦•巴菲特的二儿子彼得•巴菲特在《父亲巴菲特教我的事》(Life is What You Make it)一书中,就用自己的成长故事,为我们揭示了一些巴菲特家族的教养之道。‍‍‍‍‍‍‍‍
他在书中提出了这样几个在家庭教育中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父母精心的引导与过度的干涉之间,界线应该在哪里?什么情况下,父母的帮助会变成控制?什么样的养育程度算是过度养育,而其中分寸的变化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年轻人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之时,真正拥有的选择权有多少?留给他们多大的回旋余地才是合理的?
他也认为,

“明确告诉孩子们应该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不是我父母的教育风格。相反,父母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一直灌输给我们的观念是,我们可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任何人,跟随自己的内心前往任何想要到达的彼岸。”

本次推文节选自书中的中译本序言和前言,希望彼得所阐述的著书初衷,结合他在书中更详细讲述的成长故事,能够启发我们从自身出发,寻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致中国读者‍‍‍‍‍‍‍‍‍

非常高兴这本书能在中国出版,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与未曾谋面的你们产生美妙的邂逅。对我而言,中国是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国度,它正以飞快的速度崛起,世界在赞叹中看到它的巨变。 

中国正在改变世界,从商品制造到价值观的传输,巨龙的吼声变得越来越响亮。 

而在每一个快速变革的国家中,都会遭遇这样的难题:我们如何抵御各种诱惑和压力,找寻自己的人生志向,以源源不绝的激情去追寻梦想。

我在书中分享了很多关于金钱和幸福的价值观,它们基于我的个人成长经验,以及我在摸索中体味到的各种挫折和喜悦。

很多人认为,我的人生起点很高,没有谋生的压力,自然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梦想。对于此种看法,我并不认同。离开大学后,我开始独立地生活,不仅要负担音乐工作室的开销,还有房贷的压力。我和其他年轻人没什么两样,都在为工作和生活不停地打拼。

我承认自己在很多方面非常幸运,但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最重要的做人态度:你的人生起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最终抵达了哪里! 

我的父亲沃伦·巴菲特,因为在股市上的巨大成功而享誉世界。对我而言,他不仅仅是一个父亲,而且是以话语、行动深深影响我的一个先行者。

他极度享受工作带给他的乐趣,每天都在做自己热爱的事。让他最开心的,并不是赚取了多大的财富,而是他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他而言,钱买得到的东西始终不是必需品。他生活里的奢侈品很少,开的车也是十几年没有换。 

他相信,一个人拥有的胆识和决心,比金钱要重要很多倍。 

我发现有许多父母会给孩子提供经济援助,让他们的生活过得很宽裕。但假如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独特性,也不允许他们去发掘自己的天赋,就会导致很不幸的结果。

孩子只有通过犯错,才能从中吸取教训;孩子只有通过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才能建立自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也都有独一无二的方式,寻找自己在世上要走的道路。 

我的父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让我知道人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寻找属于我的道路,还有幸福(而非财富)。他们身体力行,告诉我快乐有很多方法,而我得找到自己面对失败的方式。 

在成长的路上,他们放手让我独立思考,给予我真正的尊重和关爱。 

曾有中国读者问我,如果有两份工作摆在你面前,一份乏味但薪水很高,另一份有意义但待遇很低,你会如何抉择?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我选择的答案与本书所表达的价值观很契合:我会选择待遇低的那份,因为金钱是副产品,真正重要的是工作的实质。钱买不到快乐,而人的价值观才是最稳定的货币。 

人生何其短暂,做自己最快乐的事,不要被他人的眼光所左右,由自己去定义成功,这样你才能真正地抱拥幸福。


这是一本关于价值观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恩赐与回馈、期望与责任、家庭与社会、以及如何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成为我们自己的书。

它讲述的是生活在如今的社会中,我们应当如何自处。这个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舒适条件,让我们得享安逸的同时也在经济与其它方面饱受焦虑之苦,常让人在追寻人生目标的过程中陷入空虚与迷茫。 

简而言之,这是一本关于价值观的书——人生在世,不过匆匆数载,是什么样的信念与直觉决定了哪些事值得一做,我们又当以什么样的行为与姿态立世,才足以过好这一生。

经济或有兴衰迭起,自古以来便是如此。但价值观就好比是经济我看大潮中能为我们带来回报的稳定现金流,它才是那块能够让我们看得起自己、心灵得到安放的基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这本书还关乎身份的认知——是什么样的使命、才华、决策与癖好成就了我们独一无二的自己。

价值取向与身份认知,在我看来,这两者只有被当作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来看待才有探求的意义。价值观引导我们做出选择,而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是谁。“生活的模样是由我们自己塑造的”,这个概念听起来简单,可真正操作起来却是一个纷繁复杂、费人思量的过程。

各种期待与外部压力模糊了自我的真实边界。不管你接不接受,经济状况与单纯的运气一样,终究在这个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归根结底,生活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这是我们最沉重的负担,也是我们最好的机遇。 

它也是我在本书中想要表达的全部内容所依赖的最基础、最核心的前提。 

既然如此,我们会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每日面临的成千上万种选择中,我们会选择走一条听凭命运摆布的路,还是一条最有可能让我们获得心灵满足的路?

在与他人的交往之中,我们会因自惭形秽而谦卑地远离亲密、真诚与包容,还是会敞开心扉去拥抱活力四射、坦诚相待的人际关系?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会为了讨一份生活而做出妥协——虽然如今没有什么说得准的事情——还是着眼于更高的目标,追求一份人生?我们如何才能配得上生命给予的诸多馈赠?又如何才能学会投桃报李的救赎之道? 

所有的问题只能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得到答案。本书的目的只是在于把这些问题提出来,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考的框架,如果还能得到讨论,那便再好不过了。 

但我又是什么身份,何德何能来写这样一本书呢?最坦诚的答案就是:我不是什么特别的人物。我并非科班出身的哲学家或是社会学家,也不是另一个打算开张营业兜售自我救赎的大师。

事实上,我唯一能用来说事的资历就是我自己的人生——一个迫使我对这些问题进行过长久、深入思考的人生。 

凭着命运给的上上签——也就是我父亲所说的“中了投胎的乐透奖”——我出生在一个充满关怀与支持的家庭中。这个家庭送给我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礼物就是情绪上的安全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家开始变得富足与显赫起来,它成为了一份绵长的恩惠,一点点地在岁月变迁中带给我们惊喜与美妙。我的父亲沃伦·巴菲特凭着勤勉的工作、坚定的职业操守与稳定的智慧水准,成为了当世最富有、最受人尊敬的人之一。

说出这些话,我心怀的是为人之子的无上骄傲,但同时我也以谦卑之心,深深明了这一切都是我父亲的成就,不是我的。无论你的父母是谁,你依然需要弄清楚自己的人生。 

再者,众所周知,我的父亲对于财富的传承有一套非常强烈的观点。基本上来讲,他认为出生时人们叼在嘴里的金钥匙在太多情况下都变成了插入后背的一柄金匕首——它成了一份未能善用的礼物,让人逐渐丧失了抱负与斗志,剥夺了年轻人踏上冒险之旅、追寻自己人生的机会。 

我的父亲在发掘自己的热爱、创下伟业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有什么理由阻止他的孩子们酣畅淋漓地体会迎接挑战所带来的乐趣呢?因此,巴菲特家族不设大型信托基金!我和哥哥姐姐年满 19 岁时,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小笔钱,而我们也都十分清楚,除此之外不会再有更多了。 

当然,以后也不会有丰厚的临终遗产等着我们。早在 2006 年,父亲就创下了规模空前的慈善之举,将自己的一大部分财富——370 亿美元——捐给了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与此同时,他建立了数十亿美元的慈善捐赠基金,分别由他的三个子女负责管理。 

于是讽刺性的一幕出现了。如今,在我五十岁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掌管着十亿美元意在赠送出去的巨额资金,面临着无数机遇的同时也肩负着巨大的责任,然而在我心里,我依然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一个作曲家、音乐人,与我的大多数同事一样,成就高不过自己的上一支作品,也不大会在下一份工作中取得工作范围之外的成功。 

但这些都不是问题。我所从事的,是我所钟爱的事业,是我为自己所做的选择,如若再来一次,我也不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我想我继承的不仅仅是父亲的基因,似乎也吸收了他大部分的人生哲学。

请别误会:我非常清楚自己生活在怎样的优越条件下。我从父亲那里获得的经济起点或许相对来说算不上高,但这依然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人所能拥有的——且不说这些全都不是我赚来的。

同样地,我享受到了一个声名显赫的姓氏所带来的诸多好处,很多时候这都是隐性的福利,但我却无法为此居一点功。我不否认这种种的天时地利,相反,我一生中都在思量这种优势的意义、 

影响与可能造成的结果。把一句老话反过来说,那就是我一直在学习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精彩。 

《路加福音》中有一句话在我的家庭中被奉为至宝:承深厚恩泽之人,当担得起厚望。有一点我们甚为明了,人生中最重要的福泽皆与金钱无关。父母之爱、邻里之亲、友谊之暖、此为馈赠之一;有能够启迪心灵、为我们的进步感到喜悦的师长与导师,此为馈赠之二;能有相得益彰的才华与能力,有体察人心之敏、勤勉敬业之德,此为玄妙的馈赠之三。这些生命中的厚礼理应得到尊重,也应当得到回馈。 

但应该怎么做呢?那些不容分说、或多或少随机地降临在我们身上的馈赠,我们怎样才能予以回报?而且不只是回报,更是要放大,要让这样的恩泽跨越我们自己的小圈子,为这个世界带来改变。

我们当如何在追求自己的抱负与为社会效力之间、在实现个人目标与取得共同利益之间取得平衡?我们应如何避免在压力之下困在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人生里?我们如何才能努力取得自己所定义的成功——这种成功以价值观与事物的本质为基础,而非简单地以金钱与他人的认可为标准,它不会在潮流的变迁或经济的起落中黯然失色、也不会随之湮灭。 

据我的感觉与观察,我相信有很多、很多人纠结于这些问题。

有的年轻人渴望开辟自己的人生道路,即使这样的热望中少不了风险与牺牲,也难免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另辟蹊径。有的父母会把坚定的价值观灌输给自己的儿女,希望他们成长为懂得感恩、敢于闯荡天涯的人,而不是觉得一切应当应份,以自命不凡之姿等待命运的垂青。 

这些人,包括很多其他人——教师、护士、商业领袖、艺术家——都认识到他们所生活的社会达到了空前的富足,但不平等问题也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他们是有良知的人——对于生命的馈赠,他们心存敬意,他们不仅希望通过这些馈赠过好人生,还希望为世界带来一些改变。

如果这本书能够对那些想要按照心意追寻自己的人生,并希望在此过程中回馈社会的人有一点点的帮助与慰藉,那么我也算达成了最初想要完成的心愿。

编辑:欧阳敏



👇 延伸阅读:
🟡郭瑜|如何做出一份不会被扔“垃圾桶”的研究报告?
🟡姜国华、常劲、夏晓辉、田测产、范恩洁、施宏俊|真正长期、优秀的投资记录的创造者,都是价值投资者
🟡贺宏年|2022年北大光华价值投资课正式开课!资深课友分享课堂收获……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精彩干货

添加书院小助手微信munger0101

加入芒格部落交流群,与更多同道交流探讨

如需转载请联系书院小助手微信❤️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