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于美国华盛顿世界银行总部实习第一周有感

zejian zhou 喀秋莎与战象 2021-09-18


三年前,也就是2016年,我还在UWC学习IB课程。有一天上完地理课(IB Geography),我和一个关系蛮好的缅甸来的小伙伴分享心得。我告诉他, “我觉得这门课根本就是瞎扯,什么债务减免(Debt Relief),小额信贷(Micro Credit),国际援助(International Aid)这些,这个世界上哪里有国家或组织这么慷慨无私,肯定都是背后有利益才做这些的!还有什么世界银行发表的各种综合排名,它哪里来的数据?恐怕都是捏造的吧,我才不信那些东西呢。我觉得这门课根本就是糊弄人的,把全球化这把双刃剑描绘成那么美好的样子,真可笑。”来自缅甸的同学哈哈大笑,并说他其实挺喜欢这门课的。而我因为随后并没有把这门课考出好的成绩,也就保留了之前的看法,并由此对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这门课产生了深刻的质疑,以至于后来在美国大学里虽然以经济学(Economic)和政府学(Government)为双专业,但政府学的侧重点却放在了比较政府学(Comparative Politics)和政治哲学(Political Theory)上,至今不曾上过一门国际关系课。可是一切都是那么的难以预料,2019年的暑假,我来到世界银行在美国华盛顿的总部实习,当所有的研究材料和讲座都重现当初IB地理的内容,我突然意识到,这一切其实很有趣:随着我的学识的增长,看待事物的方式的转变,思考能力的提升,以及最重要的,英文能力的进步,再一次学习“IB地理”,我看到了很多非常不一样的东西。

第一天的Orientation, 我们的负责人带我们参观了世界银行内部。尽管今年的一月份我通过我的学校以参观的身份来过一次,而这一次,当我佩戴着工作证,穿着工作服以员工的身份再次漫步其中,却又是另一番别样的感受。我的负责人称世界银行为世界银行帝国,因为这片区域有十座雄伟的分别用玻璃瓦和红砖瓦砌成的大楼,并且在全世界都有分布。每一栋大楼内部的设施都很齐全,其中美味的用餐区和自动清理皮鞋的机器令我印象深刻。我观察到这里工作的人也都是各种肤色,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热情和独特的故事,每个人也在为了自己的心中的美好蓝图而点滴付出。而我,非常荣幸可以和这样一群人一起度过一个暑假。

 

  

经过一周的实习,首先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和我专业以及兴趣点相当对口的工作。我们每天探讨和学习的就是如何与各国政府协调,发展各国经济。以我在星期四的研究任务为例,我需要从17份综合了不同发展中国家的长篇经济发展报告中提炼出主要内容,总结出该国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世界银行在该国的发展目标,以及具体该如何操作。我很惊讶的是阅读这么多看似枯燥难懂的文献对于如今的我而言竟然并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我想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我这四年来一直在英文环境中,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尤其是近一年大量政府学阅读,所以如今英文进步很大。第二,这些报告和我的专业相对口,因此我懂得很多术语和逻辑。再比较上一个暑假在北京师范大学(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的公共政策和社会发展研究中心(Public Polic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enter)做风险评估和防灾减灾困难相关的社会学(Sociology)研究以及翻译,这一次我觉得学习内容熟悉了不少。在众多的研究报告中,私人领域(Private Sector)是一个反复出现的领域。世界银行致力于帮助和投资这些小微企业和私人创业者,并与当地政府合作,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包括消除犯罪,腐败,资金不足,改善法制建设等等。这样一来,民营私有企业兴旺发展,也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世界银行帮扶的基本上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比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南亚,南亚等等。债务减免,小额信贷, 国际援助成为非常重点的内容,以前学习中一笔带过的案例,现在发现原来在现实生活中会有非常多的实际项目和大量的人员资金投入。如果世界银行能够成功做到以前我在UWC学到的任何一个案例,都是一个值得大力庆贺的成就。今天我不想讨论为什么世界银行会这么慷慨无私的帮助这些国家,无论是出于某种利益也好,还是高尚的目的也罢,如今的我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留美学生,我更看重的是实际生活中人们是如何操作这样的项目的,并真切希望可以从中有所收获。很庆幸的是,我确实有了很大的收获。

 

我知道了很多国家是缺乏国家能力(National Capacity)的。意思就是,一个国家不能在自己的国境内有效的实行管理和统治。这包括不能够组织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修路修桥修水库,不能够解决国内冲突,例如不同党派和民族的矛盾,政府的权威弱于其他的机构例如毒品公司和军火公司等等。这在中国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们拥有一个非常高效的政府,因此我们将此视为平常,可实际上,这样强大的国家能力根本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一骑绝尘的!很多的国家,被世界银行称之为失败的国家(Failed State),就连组织修路这样的事情都做不了,那么世界银行,本着消除世界范围内贫困(Eliminating Worldwide Poverty)和促进繁荣发展(Promoting Prosperity)的双重目标(Twin Goals),展开了相关的项目。看到在世界银行办公大楼里为了万里之遥的贫困人群和国家们努力献计献策,绞尽脑汁企划项目方案的人们,我就想到了兼济天下这个词语。这难道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种具体表现吗?不过呢,也可以说,这本身就是一份普通的工作而已,人们为了生计而奔波,有的人选择了金融,有的人选择了计算机,而有的人选择了世界银行这样的非盈利组织。大家只要都是在创造价值,辛勤付出,本质也应该一视同仁,没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而已。大学本科阶段的我,能够在这里实习,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在我参加的一个关于效率(Agile)的会议中,与会的大佬们纷纷分享了自己负责项目的时候遇到的效率问题。我以前就读到过文章说世界银行这么大,会有臃肿的官僚体系和很低的效率,这句话可以说很贬义了,但是这里的人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这个会议上提出各种解决方案。比如要准时到场,尊重他人的时间,10分钟的报告绝不用15分钟完成等等。我和一起实习的美国同学说:“这不就是我们在大学每天学习并训练的内容吗?一旦超过时间限制,就要被扣分了,哈哈哈。”还有人提出了世界银行在世界各地的分支和总部的关系问题,比如是不是要给予分布机构更大的权力以便更好的适应不同国家的特殊国情。这让我想到了高中历史课学的中国古代关于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的矛盾,真的很有趣。

 


说完了经历,现在我再来谈谈感想。首先我要感谢St. Lawrence University 能够给我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我觉得我在现在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学习成长了很多。刘禹锡的《陋室铭》很好的形容了我的处境:山不再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及陶渊明说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人说既然在St. Lawrence University 最终找到的实习是在华盛顿,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去华盛顿的大学呢?在偏僻的文理学院多么麻烦。针对这种观点,我想反驳的是,也只有St. Lawrence University这样只有两千多人的大学才会提供作为国际学生的本科生来到诸如世界银行实习的机会,如果在华盛顿的人数众多的大学,尽管近水楼台先得月,可是这月,在众多竞争者面前,学习国际关系的国际本科生又有多少机会呢?其次,我不能说自己每天都在进步,但是我觉得我没有虚度我的时光,我从学习,工作,以及人际交往都都获得了智慧,而这些智慧的得来,无不伴随着打击和失败,以及日复一日的努力和付出。比如说,上一个学年,我读了很多文献和著作,这大大的地发了我思考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可是这样的阅读过程,则是无数个周五周六的深夜挑灯阅读;在美国的第二年我有遇到具备反社会人格的人(ASPD),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人际交往的代价,为自己的轻信和口无遮拦缴纳学费;我在社区助理(CA)的工作中也有所碰壁,逐渐摸清了美国社会的禁忌。我觉得生活就是这样吧,在得到了一些东西的同时,必然也会失去另一些东西。一步步我明白了自己是谁,以及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我肯定还会变化,至于是什么,就要期待我将来又会经历什么事,遇到什么人了。但愿事情不要太困难!人也可以尽量善良。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安慰自己: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发展是必然的。

 

再来说从世界银行的角度认识中美关系。我的主管(Director)告诉我,现在世界银行内部有关于是否还要给中国投资的争论。大家觉得中国的经济是非常好的,并且现在也成为了美国的竞争对手。以前确实给了很多投资,可是现在真的不应该了。我之前也听我的职业发展导师(Link Mentor)谈过这个话题,但是第二次亲自在世界银行听到这个论点,也是感触颇深。上世纪九十年代,当中国将以国外投资(FDI) 带动经济发展的上海模式推广到全国的时候,世界银行的投资肯定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的。可以说,中国经济的腾飞也是有世界银行的贡献的。现如今,中国的亚洲基础社会建设投资银行(亚投行AIIB)扮演了一个类似世界银行的角色,即在一带一路发展规划中为沿线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可以说抢了世界银行的不少客户。我的国家强大了,这当然是好事。只不过未来即将发生的变化,可能会是充满挑战和困难的,过去的固有思维很难再满足当前形势变化的需要,如果人们不转变思路,就会遭到淘汰。历史交给90后,00后的中国人使命并不比过去任何一代人小,我希望自己可以从时代的变迁中扮演有那么一点分量的角色,抓住这重要的契机,厚积薄发。在美国政治课的教材上,有这样一段话形容历史上中国和美国关系的变化:Since 18th century, Sino-American relations have remained stuck in a relatively complex circle: the U.S. officials first encourage isolationist Chinese government to embrace openness, then an opening China threats the U.S. interests at home and abroad, leading the U.S. scale back its enthusiasm for Chinese expansion. (自从18世纪开始,中美关系就陷入了这样一个循环:美国官方先是鼓励封闭的中国拥抱开放的国际秩序,然后一个开放的中国威胁到了美国在国内和国际的利益,导致美国冷却对开放的中国的热情)而当前的有关华为的形势转变也再次印证了这一点。这一切的一切真的很有趣!我想积极地参与到这样的变化的世界来,毕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呐。

 


最后,我想澄清一点,那就是人们总是在问我学什么专业。尽管我说经济和政府学是我的专业,但是我参加过高考,我有UWC的IB课程的经历,以及文理学院的自由选课模式。我觉得自己已经保持了高三的学习模式长达四年,未来肯定还会继续。我也上了文学,哲学,历史,环境等等课程。未来我肯定还会涉猎全新的领域,因此我的学习范围是广泛的、不应该用专业来定义的。同时,我不觉得自己可以被任何现有的模式和人群来代表,或者去代表任何人。我的职业发展导师也说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Every One Is Unique),大家应该包容这样的差异性,而不是强行归类,当然了,这很难,我会尽最大的可能不去这样做。另外,越是学习,我越是感受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在接下来的世界银行之旅中,我会怀着谦虚和认真,专注于自己的每一项任务。祝我好运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