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论文| 智媒时代真人主播与AI主播“人机共生”之路分析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 2024-03-09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AI虚拟主播逐步参与到媒介传播活动的各个环节,这不仅突破了现有及未来的媒介发展格局,还对传播最前沿的角色主持人产生了影响。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将AI虚拟主播从拟人的程度划分成拟物、拟人、拟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虚拟主播各有特色,也各具长短。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三个阶段的AI主播与真人主播在实战案例中的优势与局限。

研究发现,主持人行业发展的最优解是“人机共生”。AI主播具有强大的数据整理、分析能力,真人主播具有个性化、创造力与边界把控能力,二者相互协助、相互促进,能够在未来“万物皆媒”的背景下,实现多形式、多场景的高质量传播。文章剖析AI主播存在的优势和短板,并提出真人主播可在与受众的情感交互、形象与主持风格个性化、应用场景、边界伦理把控等方面进行突破与补充。文章旨在客观分析AI主播应用现状和受众市场情况,探寻真人主播与AI主播的“人机共生”之路。



关键词:虚拟主播;真人主播;AI主播;媒介传播活动;人机共生;自我进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3-0004-03



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打破了众多行业的发展生态和整体布局。媒介传播活动最前沿的主持人一直处于被替代的漩涡中。


目前,AI主播不仅应用于前期的新闻播报,同时也已逐步参与到媒介传播活动的各个环节。AI主播的确可以胜任一部分传统主持人的工作,但这绝不是替代,而是一种挑战和倒逼。彭兰教授说,“未来媒体的三大特征是‘万物皆媒’‘人机共生’和‘自我进化’,新闻工作者与机器智能技术的相互协作、相互进步将是发展趋势”[1]。智媒时代,“人机共生”才是主持人行业发展的最优解。



一、AI主播的兴起与发展



AI合成主播是基于“自然交互+知识计算”这一人工智能理念下的“分身”技术,通过“语音合成”和“形象合成”两大引擎构成的应用系统[2]。人类历史上公认的第一位虚拟新闻主播是2001年诞生于英国的阿娜诺娃,此后日本、美国都相继推出虚拟主持人。2018年,我国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布了新小浩、新小萌,在全球范围内,他们是首个有真人原型的AI主播。除了外形,他们的语言系统也是采集真人语料,辅助机器学习的路径来合成的。


截至目前,AI主播的概念和边界还是比较模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固定的表述,但从拟人的程度可将其划分成拟物、拟人、拟真三个阶段[3]


第一,拟物程度的AI主播以卡通或动物形象为主,通过配音和动画等技术手段表达人类的情绪、模仿人类的动作。这一类型的AI主播一般会作为“吉祥物”“形象代言人”的角色出现,其萌萌的形象和声音比较符合较低年龄层的内心偏好。例如,浙报融媒体科技推出的城市虚拟主播Kunboo,就属于这类拟物程度的虚拟主播。


第二,拟人程度的AI主播的形象通常源自于动漫或者游戏人物,相比拟物程度的主播来说具有鲜明的二次元风格和高度拟人的特性,这一类主播具有动漫和真人的双重属性,自带二次元文化的流量。进博会期间,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推出国内首位二次元主播——申䒕雅,是首位在中国大型直播中登场的二次元虚拟主播。从2020年开始,国内的主流媒体在很多大型活动中已经开始常态化使用拟人程度的AI主播,目前已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例如,2021年的央小天就是为了航天发射制作的。更多的情况下,拟人程度的AI主播会应用在网络直播当中,以二次元文化起家的B站是该领域的佼佼者。


第三,拟真程度的AI主播在目前的主流媒体当中应用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视觉效果上跟真人主播几乎没有差别的2D主播;另一种是具有动漫文化特质的3D数字人。2D的AI主播一般情况下是以一个或者几个真人主播为原型来定制的,用肉眼很难区别真人和虚拟主播。这一类主播的短板在于制作成本极高,前期需要多项人工智能技术,如语料收集、语音合成、人脸识别和建模、机器翻译等,后期还需要进行学习和训练。例如,央视先后推出的以康辉、撒贝宁为原型的AI主播康晓辉、小小撒等皆是2D的AI主播。相对而言,3D数字人的拟真程度的AI主播,除了语言表达和肢体动作明显提升以外,连头发丝、瞳孔的变化也都被采集训练。央视网在2021年推出的3D数字人小C的口型、表情、动作等,都可以根据新闻报道的场景和类型实时生成,口型与真人的接近率高达99%,后续小C还参与了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的报道,为科技奥运的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4]


总体来说,三个程度的AI主播作为新闻传播主体,在实战过程中各有优缺点。拟物程度的虚拟主播可以应用于多个场景,可以实时互动,但是只能机械扮演一个讲解员的角色,在有限的空间之内重复设定的动作和表情,其作用更多的是降低人力成本。拟人程度的AI主播自带IP流量和粉丝基础,但同质化严重,所有这类型的主播只能靠服饰来区分。拟真2D的AI主播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相对单一,并且活动场景非常受限。3D的数字人在动作上会有更多的突破,可成本极高,不具备常态化应用的条件。



二、AI主播的应用现状



2018年,央视特别报道《直播长江》的记者走进了安徽合肥的“中国声谷”,AI虚拟主播康晓辉不仅和主持人、记者对话,还展示了一段绕口令[5]。康晓辉此次的露面打响了AI主播常态化的信号枪,各级媒体都纷纷加入。


(一)以央媒为标杆,蔚然成风


在康晓辉之后,同年11月的互联网大会上,新华社推出了AI主播新小浩,号称“全球首个全仿真智能AI主持人”,并在后续推出首位女性AI虚拟主播和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萌、新小微,负责新华社APP上的新闻播报工作。三年后,新小浩采访虚拟动漫人电视鸡、无限少女并连线新小萌,被誉为全球首个AI主播面对面采访虚拟动漫人的主持人[6]


地方各级媒介平台以央视为标杆,都纷纷加入AI主播常态化使用的大军当中。科大讯飞作为该行业的领军企业,不断改革与突破技术,逐步实现AI主播的定制服务[7]。广西卫视、广州日报等使用的是科大讯飞定制的虚拟主播小晴、一峰。山东卫视的海蓝、岱青等都是根据地方媒体特色定制而成的AI主播。


截至2023年10月,已有19家主流媒体打造了26个AI主播,并且全部投入日常活动和各类型节目制作中[8]。AI主播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应用类型和场景日新月异


AI主播在国内的各类型平台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工作内容除了参与新闻播报以外,也在大型活动中为传播赋能。


第一,真人主播在新闻播报中一般采用口播配合图片和视频的形式,而AI主播则可以让新闻图文并茂,与此同时也让受众接收新闻的方式愈发多样。


例如,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中的虚拟主播可以定时以播报、弹窗等多种形式,让用户看到或者听到当日的武汉各类新鲜事[9]


第二,在重大活动中,AI主播的出现可以丰富报道的形式,在不失严肃、客观的基础上,加大活动传播力度。


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移动咪咕推出了以全国人大代表黄茂兴为原型的首个比特数智人,这位AI记者在“鼓浪屿元宇宙”中与岛民互动,收集建议,同时也在“元宇宙人民大会堂”中为全国两会建言献策,邀请年轻人加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AI主播的加入不仅让原本严肃的国事报道“鲜活”起来,同时也让中国故事传播得更远[10]



三、AI主播的短板



由于技术的限制,当前阶段AI主播的优势并不完备,并不能独立完成媒介传播活动。


第一,在新闻播报当中略显生硬,无法实现情感共鸣。AI主播公式化的表达和仅有的几个肢体动作,无法将信息以外的态度、评价、情感等新闻播报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传播出去。


第二,形象同质化严重,辨识度低。三种拟人程度的AI主播都会让人出现脸盲症,除了衣服和头发以外,再无区别。这样的AI形象在各类媒介平台遍地开花,既无新鲜感,也无记忆点[11]反观真人主播凭借个人特色,形成个人IP,如以“三押”“多押”火爆抖音的朱广权,综艺特质极强、“可萌可正”的撒贝宁,以及“大头健身达人”尼格买提等,他们都各具特色,形象深入人心。


第三,播音员是广播电视节目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广播电视机构的形象代表,一旦让AI主播全面替代真人主播,那么在AI复杂的技术手段面前,媒体不得不让出传播的主导权。目前的新闻生产主要由各级主流媒体承担,所以传播的内容和观点都要坚定不移地从国家、人民立场出发。一旦新闻生产的主动权让渡出去,如何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如何保证播出安全,是所有媒体机构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四、“人机共生”路径



AI主播目前无法高质量完成媒介传播的所有环节,前景虽然广阔,但也需要在与人类的相互协作中进步。传统主持人应该自我进化,以适应新的传播需要。


(一)共谋“个性化”之路


随着拟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AI虚拟主播形象同质化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而生产内容的公式化、单一化、浅薄化则是需要媒体协同技术部门进行深度改革。真人主播的个性化之路也并不容易,虽然在形象上较为统一,但在主持形式、风格上却不尽相同。


罗京老师曾说,“学我者生,仿我者死”[12]。目前活跃在荧幕上、个性突出、风格鲜明的佼佼者很多,须找到自己的个性化之路,避免被“数字孪生”体替代。


(二)相助“一臂之力”


智媒时代,AI合成主播作为补偿媒介,未来可与5G、云平台、区块链等高技术实现融生,延展大数据监测、集存与学习使用能力,为主动播报提供文本数据库的硬件和高端算法数据支持[13]


在如此强大技术支持的背景下,新闻生产则会进入高速化、标准化时代[14]。但在前后期的制作当中,无法将“人”这个元素剔除出去,因为内容的正确性、个性化、新鲜感还需要人去创造。真人主播要借助这样的技术和平台,实现更多新闻传播活动形式和内容的个性与创造。


(三)相互拓展功能服务

未来,AI主播的功能并不会局限于新闻播报和实时互动,在大量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的分析、整理、匹配、合成工作中,将会是人类最好的助手[15]。真人主播的工作在数据和信息的分析之后,也可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制定出更符合受众期待的传播场景,创作出更具有传播力度的节目内容,而“人机共生”的主播在传播活动前后期都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结语



智媒时代,AI主播无法独立完成媒介传播活动的闭环操作就决定了“人”在其中的不可或缺。AI需要“人”来进行深度情感交互,而AI的数据分析整理则可助人“一臂之力”。因此,“人机共生”是主持人行业发展的最优解。


参考文献:

[1]彭兰.智媒来临与人机边界:2016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R].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2016-11-14.

[2]史坤,岳彦慧.浅析AI合成主播新闻传播中的引用和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9):72-74.

[3]赵瑜,李梦倩.拟人化趋势下虚拟主播实践与人机情感交互[J].现代传播,2023(1):110-113.

[4]葛一凡,肖辉馨.虚拟数字新闻主播:技术主导下主流媒体表达路径的创新与不足[J].现代视听,2023(4):57-60.

[5]邵鹏,杨禹.AI虚拟主播与主持人具身传播[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3):71-73.

[6]曹欣怡,吴天琦.AI虚拟主播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J].青年记者,2022(8):81-83.

[7]吴长峰.AI虚拟主播“上新”性格与角色可按需定制[N].科技日报,2022-05-18(002).

[8]卫艳菲.人工智能技术下视频新闻的新嬗变[J].传播与版权,2021(5):04-09.

[9]潘贤群.AI虚拟主播在媒体融合中的创新应用[J].科技前哨,2023(3):134-135.

[10]任吴炯.智能传播时代虚拟主播在新型主流媒体中的应用创新[J].现代视听,2023(2):14-18.

[11]许敏玉,马梦雅.离身与具身:主流媒体AI主播价值建构[J].青年记者,2022(7):100-102.

[12]李颖,蒋启迪.新时代AI与播音主持的融合创新[J].传媒,2019(18):34-37.

[13]张标,徐春娟.智媒时代AI合成主播的局限与前景[J].青年记者,2020(14):23-24.

[14]王熙熙.AI虚拟主播的呈现方式与群体互动形态研究数字新闻主播[J].传媒论坛,2020(14):57-60.

[15]王熙熙.新时代AI与传统播音主持的融合发展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23(10):1-3.



作者简介:

杨迪,讲师,沈阳城市学院,研究方向:口语传播。



来源丨新闻研究导刊

编辑丨李婷婷 

审核丨吴金明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研究论文| 智媒时代真人主播与AI主播“人机共生”之路分析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