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芯片退烧,薪资打骨折都拿不到offer

是说芯语 2023-07-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腾讯科技 Author 腾讯科技

是说芯语”已陪伴您1584天

中国IC独角兽及独角兽新锐申报通道

丨划重点
半导体是长周期行业,需求快速膨胀所造成的人才供需紧张,推动了业内薪酬水平大幅提升。
抢人大战之下,一度出现了互联网人卷向半导体行业的逆潮流现象,最疯狂时医学生们都报起了IC培训班。
市场火爆时岗位匹配度有60分的人都可以拿到offer,有些公司为了抢人,可以开出超同行20%的薪资。
半导体行业过热与过冷,本质上是短期供给错配的结果,无论是校招拿到创纪录薪资offer的那批人,还是跳槽涨薪50%甚至翻倍的那批人,其实很多都透支了未来几年的薪资涨幅。

作者丨文烨豪、吴先之

编辑丨王潘
“打动他们的其实并不是我,而是繁荣的市场,是‘风’吹过来了。”在半导体行业摸爬滚打数年的猎头陈航,回顾自己的“峥嵘岁月”,发出了如此感慨。
宏观环境、行业周期等多重因素刺激下,半导体行业在最近几年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浪潮之中,国内金融资本纷纷“发烧”,催生出多头半导体独角兽,互联网大厂、手机厂商们亦接连踏入造芯河流,端出高出行业平均水平50%的薪酬,在各半导体大厂楼下派驻猎头蹲点,只为见骨干人员一面。
然而,最近一年,行业似乎隐隐透着“退烧”的趋势。集微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3月,中国半导体产业融资事件共计32起,同比减少43%;融资总金额约20亿元,同比下滑72%,整体延续了此前的低迷态势。
行业内部,半导体人薪酬滞涨甚至降薪,人才争夺战亦落下了帷幕——从巨头“包围高校”,将应届生年薪抬至五六十万元,演变为了校招渐凉。据一位猎头透露,今年平头哥半导体的芯片设计岗,校招薪资下滑了25%左右,部分大厂甚至已经将招聘门槛提高到了博士。
与此同时,职场也发生了从狂热到理性的转变,有公司开始要求打卡,原本高昂的年终奖与薪资缩水,曾经职场一跳黄金万两的情况转变为辞职容易跳槽难。
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几年,半导体人就如同那一只只泡在水里的鸭,随潮起潮落,感受着行业的冷暖。

01

躁动的半导体
“2019年开始,半导体行业的薪资涨幅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趋势,尤其是在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上半年的这段时间。”陈航告诉光子星球,在过去,半导体公司的薪酬水平其实普遍低于互联网公司,但过去几年间,形势发生了逆转,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国内半导体行业的狂奔。
汹涌的造势浪潮,点燃了行业对各类半导体人才的需求,而半导体本就是长周期行业,需求快速膨胀所造成的人才供需紧张,自然推动了业内薪酬水平大幅提升。
图为芯片工程师在进行晶圆表面检测 来源: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在创业融资压力驱使及猎头公司的煽风点火下,人力资源市场也逐渐脱离了长期轨道,变得躁郁不安。
陈航告诉光子星球,最疯狂的时候,面试甚至成为了一项“体力活”——有人同时面四五家公司,面试安排得很满,除了上班就是面试,一个月下来身体都有点吃不消。其中,三年两跳的侯宏,给陈航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三年两跳,薪资过高,上一份工作呆了大概不到一年,想跳槽。”当陈航刚接触侯宏时,其实对他颇有疑虑,毕竟技术岗位往往需要沉淀,积累项目经验相当重要,而跳槽过于频繁、工作年限不长,难以完整参与项目,很容易被打上技术不够扎实的印象。
可即便是见多识广的陈航,也低估了涨潮时玩家们的狂热。与侯宏匹配的四家做底层芯片的车厂,当初口口声声要找稳定性强的员工,最后却在“身体很诚实”方面出奇的一致——不论三七二十一,先把人搞来再说。
诡谲的是,一开始,所有公司都默不作声,压着offer不发。“他们都在等着其他公司先发offer,生怕自己offer发早了,出的比别人低,人家不来了”。
最终,侯宏选择了一家初创公司,后者为“抢人”商量了一晚上,给出了一份比其他公司高出近20%的薪资,“简直离谱”。
而随着业内各路玩家不断加码,潮水亦逐渐蔓延到了圈外——从半导体人转行互联网,演变为了互联网人走向半导体行业。
都说隔行如隔山,但对脱离互联网“苦海”来到半导体行业的视觉算法工程师张晓而言,除了工作内容不同外,工作节奏方面的差异亦很明显。
在张晓看来,互联网公司工作节奏很快,内卷相当严重。在他最低迷的时候,时常感到自己失去了“灵魂”——大量时间被耗费在毫无价值感的琐事上,深夜里还会被一通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要求临时加班。
“大半夜,也只能匆匆起身,甚至没有时间喝杯咖啡,就赶往公司,就感觉自己已经快要燃尽了。”相比之下,新公司的工作强度缓了许多。
据张晓透露,他所在的芯片设计公司,从客户端拿到定制资料开始,整个流程基本都是按照既定方案进行的。
图为工程师手持塑胶盒中的硅片,用于制造集成电路 来源:视觉中国
尽管部分客户可能会提出一些调整需求,但就整体而言,只要在截止日之前合理地规划时间,大部分工作都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就算忙,也只忙截止日或是流片前的一个月到两个月。”
薪资水平涨幅明显,工作强度更为友好,外加舆论造势,渐渐地,半导体成为了新的热门赛道——不仅有人想逃离互联网皈依半导体,象牙塔里的理工科学生们亦纷纷转入相关专业门下,甚至就连医学生们都报起了IC培训班。
某芯片设计公司的HR李桃向光子星球吐槽,这几年,她收到了很多奇葩的简历。
“教育、法律什么的,很多同半导体行业八竿子打不着一块的人都在往里投。还有一些人可能是上过培训课,面A公司,就会将B公司类似岗位的JD(工作描述)抄在自己的简历里,简历倒是很详细,但很多细节问题一问三不知。”
李桃还曾收到过一份“全是技术,没有感情”的简历,通篇都是技术名词,就像是一篇技术迭代简史;或是拿到一本“自传”——事无巨细地记录着自己从参加工作开始,每一年在不同团队、部门中的经历感受,最后洋洋洒洒地写了十多页。
对此,李桃告诉光子星球,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从业者,简历只需阐述重点项目即可,而入行不到5年的从业者,参与的项目一般不是很多,所以最好将项目尽可能地列出来,并写清楚自己擅长什么。
而面对前述令人哭笑不得的简历,李桃只能在后续沟通过程中委婉地暗示其修改,“这些太细枝末节的东西,真的不适合写到简历上面呈现给面试官”。
当然,浪潮之下,各种如今看来有些令人费解的操作,彼时似乎都显得无比正常。

中国IC独角兽及独角兽新锐申报通道

02

周期性“退烧”
弹性宽松的考勤制度,一向是互联网行业的隐形福利。只是,随着互联网行业风光不再,年后越来越多的大厂抓起了考核。而半导体行业,似乎也上演着同样的故事。
就光子星球了解的情况来看,仅仅一年时间,半导体人就从自由来往,变为了打卡上班——故事的走向,似乎已悄然改变。
就职于某存储芯片公司的董鑫,对行业潮汐感触颇深。“半导体行业本就有一定的周期性,尤其是在我们储存器件领域,即便实验室里,技术研发是一波接一波的,但产线技术整体并不会立刻前移,毕竟得先解决上一波的回血、变现问题。”
当下,随着DRAM制程失速,叠加消费市场需求减弱,董鑫所在的存储芯片赛道正处于下滑周期。一面是行业的低迷,一面是赛道的狂奔,竞争自然加剧。
董鑫目前负责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在他看来,知识产权其实是一个服务于商业的竞争工具,因此除了要有管理的意识,也要有竞争的意识。去年,他明显地感受到了行业竞争加剧——公司越来越多,“蛋糕”却还是原有的体量,自己的工作强度不得不提高。
最忙的时候,董鑫平均每个月加班超过100小时,朝九晚六的他,经常吃完晚饭后还得回去继续工作。
除此之外,董鑫亦切身感受到了正在褪去的潮水。“前几年,身边很多朋友似乎都带着一股疯狂、激进的情绪,面试、跳槽,很是膨胀,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周围的人都渐渐冷静下来了。”
陈航告诉光子星球,目前半导体行业的猎头费率,普遍下滑了3%-5%。遥想市场最热的时候,某项目临近截止日的激光雷达公司,为了急招验证工程师,曾一度将猎头费率在行业均值基础上提高了3%。
前述种种,只是半导体“退烧”的一个缩影,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抢人战”,似乎也在最近两年时间中偃旗息鼓。
“人才市场,真的是一年一个面貌。”李桃告诉光子星球,起初,各公司为了快速搭建团队,曾去往各大高校疯抢毕业生。奈何芯片设计涉及环节众多,犯错的代价相当昂贵,越多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新人比例过高的问题,于是将目光转向了资深工程师。
“很多企业校招规模缩减,有的录取比例甚至不到10%,那个堵在高校门口争抢人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李桃感叹道。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讲究专业与岗位对口,对有过跨专业经历、没有实习经历、没有参与过项目的应届生的态度也愈发谨慎。
相反,去年社招依然供不应求,“一份简历难求”。可今年以来,老牌企业受限于市场低迷,一边砍福利一边削减了招聘名额;新晋大厂告别的团队搭建阶段,招聘需求锐减;外企裁员潮,亦在一定程度加剧了人才供给。
此外,几家半导体公司的破发,亦使投资者愈发谨慎,半导体领域的初创公司融资难度亦随之加大。对初创公司而言,资金的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技术,“业内某初创公司其实技术能力尚可,奈何资金链断裂,从此一蹶不振。”
而半导体投融资氛围冷却,大量初创公司疯狂招人自然也成了过去式。在此背景下,有知名大厂、项目背书的,此前难得一见的简历,渐渐进入了各猎头、HR的视野。
李桃告诉光子星球,今年行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即半导体企业招人越来越“精准”,不会随便在一个岗位上放技能匹配度很弱的员工了。“市场火爆的时候,遇到岗位匹配度有60分的人就会发offer,而现在岗位匹配度可能要到80分,offer才会发出来。”
躁动的行业,正在逐渐回归常态。

中国IC独角兽及独角兽新锐申报通道

03

轮回
半导体公司招人趋缓的同时,“局内人”们亦在试图逃离。
陈航告诉光子星球,今年他最明显的感受是,半导体人们不再热衷于那些激进的初创公司了。相反,越来越多有跳槽计划的候选人,开始追求工作上的“稳定”。
去年年底,陈航盯上了某上市半导体公司的测试工程师,尽管他当时也有响动,但受限于薪酬,并没有看上陈航所推荐的职位。后来没多久,他自己联系到了一家初创企业,如愿拿到了理想水平的薪水。
殊不知,不到一年,陈航与候选人的主被动关系便发生了调转。
今年一月,这位候选人主动联系到了陈航,向他咨询有没有比较稳定,已经有落地产品的公司,并愿意接受30%左右的薪资降幅。“至于原因,他说他现在的公司已经有点黄了,融不上资,目前只排在pre-A轮。”
对此,陈航只能将行业当下的实情道出——如果现在找既稳定又有产品的大厂,薪资水平可能得奔着砍50%甚至更高去找。“毕竟今年VC绝对不会在半导体市场上砸钱了,很多初创公司没了融资,产品又没有稳定的客户去接盘,其实是运转不下去的。”
而类似的案例,在如今的半导体行业并不少见。
李桃告诉光子星球,无论是校招拿到创纪录薪资offer的那批人,还是跳槽涨薪50%甚至翻倍的那批人,其实很多都透支了未来几年的薪资涨幅,这两年薪资要么涨幅甚微,要么不涨反降,或是在年终奖上大打折扣。
“毕竟他们的收入是远高于市场水平的,行情减弱之后,不论是原公司,还是新公司,愿意继续接受他高于市场水平的薪资的是不多的。”
此外,还有一些公司以绩效没达成等作为理由,想方设法不为员工兑现期权,闹得员工大量离职,甚至创始团队间都因此闹掰。而这,同样不是个例。
究其所因,初创玩家们讲述着星辰大海的科技故事,百舸争流,但终究不是常态。
正如陈航的自我剖析:“最忙的时候,一天要处理好多个offer的沟通,每个月可以去入职的候选人保持在五个以上,说实在的,我一度也飘了,总觉得自己太牛逼,人格魅力太强,总是能打动别人。”
“但现在冷静下来想想,打动他们的其实并不是我,而是繁荣的市场,是‘风’吹过来了。”而半导体行业当下所谓的“退烧”,不过是行业从“过热”回归到剥离“故事”见真章的阶段。
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以GPU领域为例,参与这场马拉松的玩家众多,但最终真正坚持下来的不过英伟达、AMD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巨头。
而当下,持续蔓延的消费电子寒冬,则使半导体行业迟迟未能等到周期性复苏的节点。
以高通为例,目前,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下滑,消化库存成为了手机厂商们的当务之急。高通身为移动芯片巨头,受市场低迷影响,2023财年第二财季营收同比下滑17%,净利润同比下降42%。也因如此,近日有外媒曝出高通将在全球裁员5%,移动部门或将裁减约20%的员工。
图为三星李在镕参观ASML实验室,来源ASML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光子星球,当下很多半导体公司背负着巨大的商业化压力,就算是某狼性大厂,销售人员也常常为了抢客户争得头破血流。纵使是台积电、ASML等明星公司,去年一度面临也着大客户砍单的处境。
而身为销售,这家狼性公司公司亦给他定下了略显夸张的KPI——在客户单位打卡满一定时长,才算完成业绩。“还得必须是客户主动邀请我去,才能算打卡,愁死我了。”
显然,潮水再汹涌,也绕不开横亘在前的现实与商业化需求。
也因如此,今年以来,虽然半导体技术人才招聘逐渐回归了常态,但半导体销售人才却愈发吃香,销售岗位的薪酬水平也随之水涨船高——一个周期的结束,亦是另一个周期的开始,这场疯狂的游戏,或许还没到结束的时候。
(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加入“中国IC独角兽联盟”,请点击进入






---------------------- END----------------------





推荐阅读:


论OPPO芯片公司倒闭的必然性
芯片行业他塌不了

“昨晚还在加班,一醒来公司没了” !公司楼下已站着大量猎头,有人几小时找到工作
寒武纪撑不起一千亿

每天倒闭16家芯片公司,少产350亿块芯片,什么信号?
光刻机救不了中国半导体

5000多家芯片企业,毁于“弯道超车”
亏损严重的国内芯片公司,还会招年薪百万的人才吗?
“杀死”光刻机全球第一,比造一台光刻机容易多了

半导体衰退,比我们想象严重得多
深度聊下:近期半导体行业的趋势

我国光刻机发展怎么样了?

半导体到底怎么了?

美国芯片封锁:缘由、影响、及应对





是说芯语转载,欢迎关注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