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连理工大学王治宇教授AM:诊断固态锂硫电池失效机制

电化学能源 电化学能源 2023-03-15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在开发高性能而可靠的固态电池方面极具潜力。然而,对SPE和基于SPE的固态电池的故障机制的理解仍处于起步阶段,这对实际应用固态电池构成了重大障碍。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王治宇教授等团队发表了题为“Diagnosing and correcting the failure of solid-state polymer electrolyte for enhancing solid-state lithium-sulfur battery”的重要成果,对固态锂硫电池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进行了失效的诊断与纠正。作者确定了“失活”锂多硫化物(LiPS)在阴极和SPE之间的界面上高度积累和堵塞以及固有扩散限制是SPE基固态Li-S电池的关键故障原因。它在阴极-SPE界面和SPE中引起了难以逆转的化学环境,导致Li-S固态电池中的反应动力学减慢。这与自由溶剂和电荷载体的液态电解质中的情况不同,在液态电解质中,LiPS会溶解但仍然活跃,进行电化学/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而不会产生界面堵塞。电催化证明了在扩散限制的反应介质中调节化学环境以减少Li-S氧化还原反应失效的可行性。据此,实现了具有343 Wh kg-1高比能量的Ah级固态Li-S软包电池。这项工作为自下而上改进固态Li-S电池提供新的启示。

该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第一作者是:Meng Xiangyu 。

【背景】

Li-S电池因其高容量的锂金属和硫阴极的氧化还原对的超高理论能量(2567 Wh kg-1)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这种体系的涉及的反应包括一系列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包括化学反应2Li2S8(l) + 2Li2S(s) ↔ Li2S6(l) + 3Li2S4(l))和电化学反应(S(s) + e- + Li+↔ LiPS(l) + e- ↔ Li2S(s))。在有机液体电解质(LEs)中,可溶性多硫化锂(LiPS)作为不可或缺的氧化还原中间物,为可逆的Li-S反应提供了保障。然而,这些物种也会导致不良的LiPS穿梭,破坏电池的可逆性,使锂阳极离子钝化并诱发自放电,这从根本上限制了Li-S电池的运行性能和实际部署 。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提供了工程化的高性能和可靠的固态Li-S电池的可行性。由于低/非挥发性、宽的电化学稳定窗口和灵活性,它们比LEs有更好的可靠性,而且比陶瓷SSE有更大的界面兼容性和加工性。与陶瓷SSEs不同的是,SPE由可移动的分子链与供电子极性基团嫁接而成,这不仅有助于Li+的传输,而且相对于LEs而言,LiPS的溶解度更低。这些优点使得Li-S氧化还原在SPEs中的动力学比在LiPS不溶于陶瓷SSEs中更快,但可逆性比LEs更好。到目前为止,较慢但仍然显著的LiPS穿梭和在SPE中迟缓的Li-S转换,以及较差的离子传导性和扩散困难已经被认为是导致基于SPE的固态Li-S电池快速失效的原因。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应用纳米填料或共聚物来促进离子传输,应用氧化还原剂来减少Li-S反应障碍,或开发具有mS cm-1的离子传导性的SPE。然而,现有的基于SPE的固态Li-S电池的性能仍然远远落后于液体电池。克服这一障碍需要深入了解SPE中Li-S反应的化学性质和失效机制,与LE的大量研究相比,SPE仍处于起步阶段。

Li-S电池是一个复杂的电化学系统,涉及多电子转移、多相共存和多过程耦合,这使得不平衡的反应和传输动力学阻碍电池性能的发挥。没有自由溶剂和电荷载体的SPE在相态、载体特性和离子机制方面与LEs完全不同,由于具有内在扩散困难的迟缓的固态电池反应,带来了比LEs更大的挑战。与LEs中自由载流子的快速运载不同,离子在SPE中是通过柔性聚合物链的缓慢链段运动来传输的,离子跳跃的平均自由路径很大。同时,LiPS在Li-S反应中被极性聚合物基体的化学吸引而溶入SPE。在SPE中,缓慢的离子扩散和快速的LiPS形成的协同作用将使Li-S氧化还原的化学环境转向与LEs中不同的情况,并引起了限制固态Li-S电池性能的新障碍,然而,这一点仍然很少被理解。通过调节氧化还原动力学,电催化提供了克服这些内在挑战的可能性。然而,在利用和理解电催化促进SPE中的Li-S氧化还原方面还缺乏深入认识。

本工作首先通过从界面尺度到SPE的多种原位分析诊断了“失活”LiPS在阴极-SPE界面上的堵塞以及它们在SPE中的不可逆捕获。研究发现,这是导致SPE中Li-S氧化还原化学失效的关键故障原因,Li+和活性硫的不可逆损失,以及电池内阻和极化的升高损害了电池动力学。使用单原子催化作为模型系统,我们证明了电催化在调节扩散受限SPE中的化学环境方面的可行性,从而实现了自下而上改进SPE基固态Li-S电池动力学和可逆性的目标。

【具体内容】

图1. 诊断Li-S电池中阴极界面和SPE中的 "失活 "LiPS的积累。(a)LE和(b)SPE中Li2S/C阴极在工作电池中的紫外-可见图。(c)LE和(d)SPE工作电池中Li2S/C阴极的拉曼图谱。(e) Rs和Rsurf的演变以及(f)Li2S/C阴极在LE和SPE循环过程中的容量保持。(g)SPE中化学环境的差异示意图,其中 "失活 "的LiPS高度聚集,(h)LE中溶解但仍然具有活性的LiPS。

一、在操作过程中监测SPE中 "失活 "LiPS的积累

炭黑上的负载Li2S(Li2S/C)被用作模型阴极来揭示SPE中固有的Li-S氧化还原行为。它与硫阴极具有相同的氧化还原机制,但避免了循环前有机电解质中自发释放的LiPS的干扰。

SPE是由含有双氟甲磺酸锂(LiTFSI)的1, 3-二氧戊环(DOL)开环聚合原位形成的。这种基于聚DOL的SPE在273.15 - 353.15 K的温度范围内具有0.88 - 5.75 mS cm-1的高离子传导率。1.0 M LiTFSI在DOL和1, 2-二甲氧基乙烷(DME)(体积比为1:1)中的溶液与2.0 wt.% LiNO3添加剂被用作对照LE。通过对使用Li2S/C阴极的工作电池进行原位紫外-可见光谱监测SPE和LE中LiPS物种的演变。在λ=570、535、510和470纳米处的UVvis吸附一阶导数的最大值分别被识别为长链Li2S8和Li2S6,以及短链Li2S4和Li2S2。UV-vis轮廓图通过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强烈的吸附信号显示了LiPS在SPE和LE中的高残留。这是LiPS溶解和从Li2S阴极穿梭到电解质的结果,这在Li-S电池中是很常见的。然而,LiPS物种在SPE中的演变显示出与LE中不同的模式。在有自由离子扩散的LE中,LiPS在充电时经历了从短链到长链物种的连续变化,而在放电时则相反(图1a)。这种变化表明,溶解在LE中的LiPS仍然未失活,通过穿梭回阴极进行电化学反应来参与Li-S氧化还原。与此相反,SPE的内部UV-Vis等值线图显示LiPS物种(主要是Li2S4和Li2S6)有轻微的变化,即使在充电和放电后强度也逐渐增加(图1b)。

很大一部分的LiPS在SPE中被不可逆地捕获,不再参与Li-S氧化还原反应,也不再形成中间体,其链长可能更长或更短。这种“失活”LiPS的高度积累必然会损害Li-S反应的可逆性,导致电池失去活性。

在LE的整个循环过程中,在阴极界面几乎没有LiPS的残留物(图1c)。这一观察结果,以及UV-Vis对LE中LiPS高残留量的观察,表明LiPS一旦在阴极界面上产生,就会快速扩散到LE中。这是LiPS与非极性碳的弱相互作用及其电迁移的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也是液体Li-S电池阴极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在SPE中,390 - 420 cm-1的范围内强烈的拉曼信号迅表明循环期间和之后未反应的LiPS在阴极界面上的快速和显著积累,显示出LiPS的形成比它们在阴极界面上的消耗快得多(图 1d)。这种现象是由于LiPS的持续溶解但缓慢扩散,以参与Li-S氧化还原或在SPE的阴极界面上向外迁移。与LE中电荷载体自由扩散的情况不同,积累的LiPS有很大一部分会从Li-S氧化还原系统中分离出来,这一点在紫外-可见分析中得到了体现(图1b)。这种 "失活 "LiPS的存在会堵塞阴极界面,使界面的离子和电子传输以及Li-S氧化还原动力学恶化,并降低Li-S反应的可逆性。这种不良影响反映在随着电池运行,系统电阻(Rs)和界面电阻(Rsurf)持续增加(图1e)。因此,与LE相比,SPE中的Li2S/C阴极表现出更低的容量和更快的容量损失、更高的活化势垒和更大的极化(图1f)。

这些结果表明,LiPS作为氧化还原介质的优点在SPE中受到很大限制,但它们对活性质量损失和阻断离子传输的负面影响被 "失活 "LiPS的积累所放大。这导致了严酷的界面条件,未反应的LiPS集中在一起,但氧化还原动力学却迟缓了,同样,在贫LE条件下的Li-S氧化还原也是如此(图1g)。"失活 "LiPS的高度积累也诱发了阴极界面的快速饱和。这种效应促进了浓度驱动的扩散和不可逆的捕获过多的LiPS到批量SPE中,正如在操作中的UV-vis分析所显示的那样(图1b)。与溶解但在LE中保持活力的LiPS相比,SPE中的 "失活 "LiPS除了阻止离子传输外,几乎不参与阴极上的电化学反应或SPE中的化学转化(图1h)。因此,它使SPE中的Li-S氧化还原作用处于“饥饿”状态,导致基于SPE的Li-S电池的快速失效。

二、纳米反应器中单原子催化剂的设计

选择单原子催化剂是为了证明在扩散受限的SPE中管理化学环境的电催化的可行性。由于明确定义的催化位点的高度暴露,它们不仅可以简化机制研究,减少催化评估的不确定性,而且可以满足扩散受限的SPE在氧化还原活性方面更严格的要求。通过将单原子的Ni-N4位点锚定在导电的空心碳纳米球(HCS)中,设计了一种模型催化剂(记为SA-Ni@HCS)。它是在Ni2+的存在下,通过间苯二酚硫化物(RS)、3-氨基苯酚(3-AP)和甲醛的模板参与聚合,然后进行退火和酸性蚀刻而制造的。在聚合过程中,通过Ni2+与RS和3-AP的化学配合,实现了SA-Ni在碳壳上的均匀分散。SA-Ni@HCS具有约250纳米的均匀直径和约10纳米厚的薄壳(图2a)。这样的中空纳米结构使得暴露的表面积很大(1027 m2 g-1),最大限度地提高了SA-Ni位点对反应物的可及性,同时有效地捕获LiPS以满足SPE中电催化的严格要求。

图2. SA-Ni@HCS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三、电催化对调节SPE中Li-S氧化还原的影响

SA-Ni对催化LiPS氧化还原的内在作用首先通过循环伏安法(CV)来评估,该对称电池使用SA-Ni@HCS作为相同的工作电极和反电极,在含有0.2M Li2S6和1.0M LiTFSI的DOL/DME的液体电解质中。为了比较,不含SA-Ni的HCS电极也被用于组装相同配置的对称电池,进行相同的测试。在无Li2S6液体电解质中,带有SA-Ni@HCS电极的对称电池的无特征CVs排除了电容贡献的影响。SA-Ni@HCS在可逆LiPS转换中的高活性由两对强氧化峰表明,即Li2S氧化成Li2S6,然后是硫,以及在-1.0到1.0V之间具有相同形状的反向过程。而不含SA-Ni的HCS电极的LiPS转换过程很缓慢,氧化还原峰很弱且很宽。这些结果表明,SA-Ni是SA-Ni@HCS中催化LiPS转换的主要活性相。

Li2S通过硫的熔融扩散和随后与萘化锂的反应被引入SA-Ni@HCS(表示为Li2S@SA-Ni@HCS)。SPE中Li2S@SA-Ni@HCS的循环伏安法(CV)显示,在0.1 mV s-1的扫描速率下,Li2S初始充电时在2.4 V出现氧化峰。在接下来的氧化扫描中,出现了两个峰值,分别是硫还原为长链LiPS(2.25 V),然后是短链LiPS(2.0 V),表明LiPS的两步氧化还原机制,在LE中也是如此。在初始激活后,该阴极保持了类似的CV形状,具有更显著的氧化还原电流,但极化较低。

与无SA-Ni的阴极(Li2S@HCS)相比,Li2S@SA-Ni@HCS的阳极峰负移了140-150 mV,而两个阴极峰都正移了75-122 mV。

因此,Li2S在充电时氧化的Tafel斜率比无SA-Ni的阴极明显减少了13倍(图3a)。在放电过程中,硫被还原成LiPS,然后是Li2S,与不含SA-Ni的阴极相比,Tafel斜率同样降低了3-5倍。这些反应的活化能(Ea)是通过Tafel图估计的。充电时的Li2S氧化具有最高的Ea,以确定整个Li-S氧化还原动力学。通过使用SA-NI催化剂,充电和放电过程的Ea基本上分别减少了255和79-169 kJ mol-1(图3b)。这些改进表明SA-Ni催化剂对促进SPE中的Li-S氧化还原有重要作用。

图3. SA-Ni催化对SPE中Li-S氧化还原的催化作用。

进一步进行第一原理计算,以独立的石墨烯模型为参考,从原子上了解Ni-N4结构对Li-S氧化还原的积极影响。所有的Li2Sx(x=1,2,4,6,8)分子在Ni-N4位点上相对于非极性碳晶格显示出更高但不是太强的化学键(图3c-d)。这种既不强也不弱的LiPS吸附的化学作用有利于促进Li-S氧化还原,而不至于使催化位点中毒。在此基础上,研究了Ni-N4位点上放电过程的基本反应。它表明,从S8到长链再到短链Li2Sx(x>2)的转化是放热的,直到Li2S2到Li2S的最后一个上坡步骤(图3e)。Ni-N4位点不仅加速了S8到Li2Sx(x>2)的自发转化,而且使Li2S沉积的上坡步骤的能量障碍下降了0.65eV。对于充电过程,Ni-N4位点和Li2S分子之间的化学作用削弱了Li-S键,以促进Li+从Li2S中提取,使Li2S在较低的能垒下更容易活化和解离(图3f)。与石墨烯相比,在碳晶格中引入Ni-N4位点导致费米级附近的状态密度(DOS)上升,这表明电荷传导性得到改善。因此,Ni-N4位点在LiPS氧化还原中表现出更好的催化活性,使其对调节SPE中Li-S氧化还原动力学具有吸引力。

图4. 在SPE中SA-Ni催化对Li-S氧化还原作用的原位分析。

采用原位XRD分析监测Li2S@SA-Ni@HCS阴极在SPE中的相变过程,以了解SA-Ni催化剂对推动Li-S氧化还原转化动力学的影响。该阴极的初始充电包括三个主要步骤:i) 在相对较低的势垒(2.4 V)下激活Li2S;ii) 在2.39 V下完全将Li2S解离为LiPS,直至56%的深度充电;iii) 自66%的深度充电后,LiPS迅速转化为硫(图4a)。相比之下,不含SA-Ni的Li2S@HCS阴极动力学缓慢,充电至3.5 V时反应的活化电势要高得多,而且解离不完全。在SA-Ni催化剂的存在下,Li2S解离的速率可以在充电过程中至少加倍。通过恒电位充电测试,长时间响应和近5倍的氧化还原电流表明SA-Ni催化剂对Li2S解离成LiPS和硫的反应具有高活性,比不含SA-Ni的阴极高(图4b)。在放电过程中,原位XRD分析显示了硫信号的快速衰减,但很快在SA-Ni催化剂的存在下形成了Li2S相,表明硫到LiPS然后到Li2S的反应动力学得到了改善(图4c)。硫还原为LiPS的步骤加速了1.8倍,而下一个LiPS转化为Li2S的反应动力学在放电过程中甚至可以比不含SA-Ni的阴极快4.6倍。

恒电位放电试验表明SA-Ni催化剂加速了Li2S的沉积(图4b),这与理论计算中Li2S沉积步骤的能垒下降相一致(图3f)。这些结果表明,SA-Ni催化剂在SPE的整个充电和放电过程中具有促进Li-S氧化还原动力学的高活性。

四、电催化作用对SPE中LiPS分布的原位分析

通过对工作单元的场内拉曼分析监测SA-Ni催化剂在加速LiPS转化和减少阴极-SPE界面上 "失活 "LiPS积累方面的高效力。对于Li2S@SA-Ni@HCS阴极,LiPS的拉曼带出现在390 - 420 cm-1,最早是在Li2S信号消失在370 cm-1之后的10%的充电深度(图4d)。之后,LiPS的信号完全消失,随着硫带在420cm-1的上升,从84%的电荷深度开始。这些观察结果表明,LiPS通过Li2S的完全解离而快速生成,并且它们完全转化为硫,即使在SPE中动力学上不利的电荷过程,阴极界面上也没有 "失活 "的LiPS的残留。这不仅有利于减少界面故障,也有利于减少LiPS向大块SPE的连续浓度驱动扩散。因此,LiPS在SPE中的残留可以被最小化,以提高SPE中Li-S氧化还原的可逆性和动力学,正如在整个工作电池的循环过程中,无特征的紫外-可见轮廓图所验证的(图4e)。

阴极界面和SPE中的 "失活 "LiPS的高度积累不仅会引起活性物质的不可逆损失,而且还会拖累离子和电荷的传输,从而阻碍电池的动力学。使用不含SA-Ni的阴极的工作电池的电化学阻抗光谱(EIS)显示,在20-50%的放电深度范围内,Rs和Rsurf显著增加(图4f)。它反映了阴极界面上的离子传输途径的失败,以及在浓缩的 "失活 "LiPS堵塞的SPE中。电极界面上 "失活 "LiPS的高覆盖率也导致循环时电荷传输电阻(Rct)的明显上升。相反,应用SA-Ni催化剂可以使LiPS快速转化,并清理阴极界面上积累的 "失活 "LiPS,这就有效地降低了离子和电荷传输的界面电阻,正如放电期间Rsurf的快速上升和下降以及Rct的缓慢上升所显示的那样(图4f)。同时,在散装SPE中低残留的LiPS,如通过在操作过程中的UV-vis分析,也会在循环时引起Rs的可忽略的变化。这种改进有利于提高SPE中Li+的扩散性,并减少电池的极化,这一点在GITT测试中,涉及SA-Ni催化的Li-S电池的更大的去极化和更低的内阻中得到了验证。

五、电催化对固态Li-S电池性能的好处

上述综合的操作内分析表明,SA-Ni催化剂在纠正SPE中的 "失活 "LiPS积累以及对Li-S氧化还原的可逆性和动力学的相关负面影响方面具有很高的功效(图4g)。这种积极作用在实际的固态Li-S电池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评估。在初始激活时,Li2S@SA-Ni@HCS阴极显示出相当低的过电位,在电流密度为116.6 mA g-1时,0.05 V高于1.7 - 3.5 V之间Li2S分解的热力学电压(约2.3 V)。这一数值甚至优于报道的在醚基LEs中工作的Li2S阴极,突出了SA-Ni在热力学上不利于Li2S氧化的高活性,即使在SPE中也是如此。作为对比,在相同的条件下,无SANI的Li2S@HCS阴极的迟缓激活需要克服超过8倍的过电位(0.41 V)。SPE允许LiPS溶解以实现LiPS介导的氧化还原途径。

因此,Li2S@SA-Ni@HCS阴极在初始激活后的充电-放电曲线在约2.3V时表现为硫还原为长链LiPS,然后在SPE中1.7-2.8V之间约2.1V时转化为短链LiPS(图5a)。Li2S负载为1.0 - 2.0 mg cm-2的阴极可以提供830 - 920 mAh g-1的高容量,在电流密度为116.6 mA g-1的情况下,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0 - 96 %,CE接近100%(图5b)。在循环过程中,Li2S@SA-Ni@HCS阴极不断表现出140 mV的低电压滞后(ΔE),表明SA-Ni催化对SPE中Li-S氧化还原的长期有效性。相比之下,Li2S@HCS阴极遭受了38%的重大容量损失,在相同的循环后,留下489 mAh g-1的低容量,电池极化(ΔE = 170 mV)(图5b)。

Li2S@SA-Ni@HCS阴极在SPE中对Li-S氧化还原反应的快速动力学得到了验证,在233.2-4664 mA g-1的较高电流密度下循环时,其容量保持率高达530-910 mAh g-1(图5c)。当在1166 mA g-1的高电流密度下循环时,这种阴极可以保持60%以上的容量,在500次循环后有近100%的CE(图5d)。而无SA-Ni的阴极在SPE中遇到快速的容量衰减,在4664 mA g-1的高电流密度下几乎失去所有的容量。循环后,SA-Ni催化剂的Ni 2p XPS光谱显示相对于原始状态的峰位变化可以忽略不计,表明对Li-S氧化还原的高度稳定性,没有中毒和相变。这种改善可以归因于Ni-N4构型的饱和配位结构,这使得与充电/放电产物的化学作用适度。

完整的电池反应也可以减少 "失活 "LiPS的残留,以阻碍催化剂的中毒。SA-Ni催化在促进高质量负载的Li2S阴极方面也能有效发挥作用。

将Li2S负载提高到2.0 mg cm-2,在SPE中的电流密度为233.2 - 4664 mA g-1时可以产生480 - 880 mAh g-1的高容量。即使应用8.0 mg cm-2的高Li2S负载,在电流密度为116.6 mA g-1的情况下,100次循环仍然可以获得592 mAh g-1的高容量。这样的催化剂对高硫负荷阴极(8.0 mg cm-2)也显示出高活性,表现出528 mAh g-1的高容量,在SPE中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单原子催化在提高SPE中Li-S氧化还原性能方面的有效性在实际的Ah级固态软包电池中得到了进一步证明。固态Li-S软包电池是由涉及SA-Ni催化剂的双面涂硫阴极(3.0 mg cm-2)和基于poly-DOL的Li箔阳极的薄厚度(约50 μm)组装而成。N/P比率被限制在3.3左右。原位聚合前的电解质与硫的比例为4.0μL mgS-1

获得的固态Li-S软包电池在116 mA g-1的工作电流下,在低电池极化的情况下提供了0.47 Ah的容量(图5e)。就阴极、阳极和SPE的总质量而言,在电池层面实现了343 Wh kg-1的高比能量(图5f)。该软包电池表现出稳定的容量保持,超过30个周期,产生0.46Ah的高平均容量和338 Wh kg-1的比能量。而使用不含SA-Ni的阴极的软包电池,由于可逆性差和电池动力学迟缓,获得了其容量的近一半,其电池极化加倍,寿命短至8个循环。

图5. 固态Li-S电池的性能。

【总结】

总的来说,通过对工作状态下的固态Li-S电池进行多种原位分析,揭示了LiPS在阴极界面和SPE中的分布演化。研究发现,高度堆积的“失活”LiPS未参与Li-S氧化还原反应并阻塞了这些区域。这种效应不仅降低了SPE中的界面性质和离子通道,拉低了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而且通过不可逆的Li+和活性硫的损失,损害了电池的可逆性。单原子电催化被证明可以有效纠正阴极界面上Li-S氧化还原动力学和离子传输的不匹配,从而减少了“失活”LiPS进入SPE的隔离现象。解决这种SPE中的固态Li-S氧化还原困难可以全面提高Ah级固态Li-S软包电池的容量、能量效率和循环稳定性。这项研究可以激发探索SPE中新化学的灵感,以指导高性能固态Li-S电池的开发。

Diagnosing and Correcting the Failure of Solid-state Polymer Electrolyte for Enhancing Solid-state Lithium-sulfur Battery          
Advanced Materials ( IF 32.086 ) Pub Date : 2023-02-20 , DOI: 10.1002/adma.202212039          
Xiangyu Meng, Yuzhao Liu, Yanfu Ma, Yash Boyjoo, Jian Liu, Jieshan Qiu, Zhiyu Wa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