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骏专栏】之三:从上中下游看抑郁症,以及应对机制 || 渡过(上)

王骏 渡过 2022-06-06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症状,但多种生物疾病也能产生这种症状。由于发病机制多样,治疗方式与效果也有差异。本文从心理学的切入角度来描述这个问题。

 

关于抑郁症的形成,业界提出了一个术语:压力+抑郁易感素质。即在压力刺激下,个体的抑郁易感素质起作用,向抑郁方面发展。

 

如此即可解释面对同样程度的压力刺激,有的人罹患抑郁症,有的人精神分裂,有的人只是产生消极情绪,还有的人高血压心脏病发作——这就是不同的疾病易感素质在压力刺激下的展现。身体素质差人,可能遇到很小的压力刺激,甚至没压力的情况下都能发病,即俗话说的“弱不禁风”。

 

上游:抑郁易感素质

 

抑郁易感素质,最原始的是家族生物遗传;其次是家庭(父母)的不良性格特点、生活方式与文化。

 

不良性格特点有追求完美、敏感好胜、自我专注、防御封闭、退让服从等;不良文化有孝道文化、香火传承、教育与职场竞争文化、好面子文化等,包括在意外界评价,宁可自身受苦都要保留脸面,委屈自己以换取大局和谐等。这些易感因素以家族传承的方式,延续给下一代。

 

早期不良经历(心理创伤)也是易感因素。心理创伤含有四大因素:消极情绪、消极场景、消极认知、消极条件反射。心理创伤像矿藏一样分布在不同时期的浅层和深层记忆。弗洛伊德认为,通过修复心理创伤可以缓解心理疾病。

 

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修复创伤也有缺陷:表层较小的心理创伤可以通过宣泄与分析来修复;较深、较大的心理创伤,可以用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创伤修复技术,如催眠意象、心理剧、TF-CBT、EMDR等来修复,即改变消极场景、条件反射和负面认知,用积极情绪全面替换消极情绪。对于较为严重的心理创伤,可把上述几个技术整合起来使用。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创伤理论不能适用所有抑郁群体。

 

中游:恶劣的环境+不良心理因素的持续发展

 

恶劣的环境包括:复杂、恶劣的人际(家庭与职场)关系;繁重、竞争激烈的职场和学业压力。它们在心理疾病的形成上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贝克认为,当个体面临丧失或失败情景时,早年形成的负性认知会被激活。例如:认为自己丑陋、无能、无助、容易被抛弃、受人控制、别人会鄙视自己等等。一旦该群体遭遇严重事件,无价值感、自己将遭遇拒绝、失败与糟糕的未来等这类消极思维会自动频繁出现,从而出现抑郁症状。因此,对消极思维监控和纠正是认知疗法的核心部分。

 

例如:玛丽刚刚下班回家,疲惫不堪。这时候,电话录音告诉她,丈夫会晚点回家。她感到失望、愤怒。她想起早些时候曾经发生类似的事情,一种丈夫对她不忠的感觉油然而生。她想摆脱这个念头,但脑海中快速闪过将来的画面:分居,见律师,离婚,搬家,以后贫困不堪的生活。随后愤怒变抑郁,她感到烦躁,并回忆起过去被拒绝和孤独的日子。她开始猜测认为“老公和朋友们将不再关注她”,眼睛里面充满泪水,反复想自己该怎么办……

 

森田疗法的创始人森田正马认为,神经质(症)群体通过“被束缚的机制”产生抑郁症。该机制之一是“注意和感觉的恶性循环”。

 

神经症人格,是心理界以性格个性为划分的一大类正常群体名称,不是心理疾病。其特点是谨慎小心,敏感,内向封闭,求完美,对别人或大局的利益进行退让服从,即俗话中的老好人。

 

神经症人格群体过度敏感,习惯把任何风吹草动的信号都能解释成危险,会进行负面思维并且长时间关注。还有的人虽然进行了检验,但只接受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证据。

 

例如:当我们喝酒,或者失眠导致疲劳时会产生暂时的心动过速。神经症人格群体会从暂时的心跳加速现象,怀疑自己心脏是不是有问题。于是,注意力向心脏集中。注意力一旦集中,心脏部分的感觉就越敏感,支配心脏部位的交感神经系统就越紧张。人的意识范围越狭窄,心脏跳动越快,心动过速发作的频率越高。长时间反复关注这个状态,越关注越焦虑烦躁,以致于影响饮食睡眠。

 

如果当事人再属于性格封闭,对外防御、好面子,很想得到帮助,又不愿意对外交流,症状发生后,常自我封闭,得不到支持和帮助。多种因素交互恶性循环,向抑郁症发展和加重。

 

因此,对不良思维方式和症状予以接纳,与之共存,随其自然,放弃专注,是这个流派的核心。

 

行为激活疗法的创始人彼得·卢因森Peter M. Lewinsohn以及Martell等,认为过量的环境惩罚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环境因素和情绪的改变抑制了个体的健康行为,同时产生抑郁症行为和回避退缩行为;这些行为的改变又成为强化因素而加重抑郁情绪,因此形成恶性循环。该流派认为,愉快事件的减少或厌恶事件的增加是抑郁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

 

例如,一名男士失去了工作(健康行为的正强化减少),因此情绪低落。失去工作这一事件及其产生的抑郁情绪,使他减少与外界的接触(健康行为正强化的进一步减少,回避退缩行为的消极强化增加),进一步加重抑郁情绪(强化作用导致情绪的改变)。因此,让患者不断获得愉快感与可掌控感,增加信心,从而逐步脱离抑郁状态,是该流派的核心理念。

 

还有习得性无助理论认为,当个体生活发生不良事件,自己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的时候,会感觉到无助,产生抑郁,丧失行动的动机。Abramson、Metalsky、Alloy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强调无望感是促使抑郁形成的重要原因,是抑郁的形成边界。

 

长期的消极情绪累积、身体过度损耗、精神上的压抑、缺乏支持和帮助等等,多重不良条件的叠加,一旦超出个体的承受阀限,个体觉得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控制和改变(环境中不良事件),就会产生无助绝望的心态,推论消极事件会带来灾难化的后果,以及给予消极的自我价值。抑郁状态又反过来加强无望感,进一步降低自尊,强化了消极归因推理方式,形成恶性循环。

 

下游:症状

 

抑郁症的最下游就是症状。简单来看,轻度症状有心境低落、缺乏精力、易疲劳、轻度失眠;中度症状有思维迟钝、反复焦虑纠结、重度失眠、自罪感、躯体疼痛、出现自杀的念头等。严重症状者生活难以或不能自理,思维与肢体僵木。

 

从病理学角度看,患者会出现如下情况:脑生化分泌失调;海马体神经细胞的陆续凋亡,神经轴突、树突的连接降低弱化;额叶、颞叶等区域的特征性异常和神经通路受损等。到了这个程度,就需要药物治疗了。

 

抑郁症状的发展也是差异很大。有的人是缓慢的从轻到重;有的人在短时间内呈现重度;有的人则是发展到一个相对的症状,然后长时间处于这个状态。

 

自杀念头往往出现于抑郁中度状态。但人们通常认为,有自杀念头意味着症状严重,这可能是考虑到患者自杀的后果。其实,病情最严重时,患者肢体僵化,思维麻木,没有焦虑冲突,丧失了自杀能力,反而危险性不高。治疗见效后,患者精力动力增加,思维开始缓解,开始出现焦虑和内心冲突,这时自杀风险最高。(本文为上篇,“应对机制”请看下篇)



◀扫描关注


注: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本公号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本公号相关社群的群主微信号:“渡过”药物群(13176900087)、“渡过”心理群(lmy06060829)、“渡过”写作群”(yuchenguangyi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