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骏专栏】之二:一个“催眠时光旅行”案例 || 渡过

王骏 渡过 2022-06-06

一位高二女生,属于追求完美的群体,学习上习惯不断自我加压,以至于过度疲劳,学习能力下降。这使得她恐慌烦躁,只能更加刻苦学习,进一步挤压本来就缺少休息睡眠时间。最后,连续几次考试成绩大滑坡,终于崩溃,对学校产生巨大的恐惧,不肯去上课,甚至站在学校门口都会恐慌。

 

她找我咨询几次后,去除了一些不良思维,站在学校、教室门口,面对正常的考试,不再恐慌。但是,新出现一个思维,担心将来自己会啃老。尤其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这个念头更为频繁。

 

她觉得莫名其妙:自己是求上进的,将来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啃老一族吧?但这个念头就是无法摆脱,让她非常苦恼。


(一)

 

对她的这个思维,我的咨询思路如下:

 

1.  也许是强迫思维。可以用森田的理念来解决:不抗拒,不理睬,不跟随,接受它的存在,每天任其在自己脑海里面来来去去。时间一长,自然消失。


但是,考虑到她是高中生,学习紧张,不具备从容地采用森田疗法的条件。如果是从事轻松工作的上班族,是可以这么操作的。

 

2. 另一个办法:不用考虑这个思维的来由,只是告诉她,这个思维是有偏差的,不予理睬。或直接用“积极的未来影像”进行覆盖,反复想像自己将来会过得美好。


题是,这个技术适合比较容易接受暗示的患者。本文的女生有一定的主见,会独立思考,不见得会轻易执行这种想像;或者当老师在面前时暂时执行,过后就不做了。

 

3. 第三个办法:考虑到她的这个思维可能来自意识深层的某个心结,可用催眠来查找,并且将其彻底去除。

 

经过考虑,我决定尝试采用第三种办法,即通过催眠,让她看看将来啃老的情景是什么样子;再一步步将场景倒退,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才导致她啃老。然后,将这个负面影像处理掉,再次回到未来,看看消极场景是否仍然存在。如果仍然是啃老的消极画面,再倒退回去继续查找和处理。



(二)


催眠可以预设场景,也可以不预设任何场景,完全处于中立的位置,让来访者自己在催眠中看到某些场景,再进行修复。这个过程给来访者的感受最真实。

 

接下来,我完整实录催眠咨询的过程,供有兴趣的朋友们讨论。

 

我此番采用的催眠法,是“催眠时光旅行技术”,有些类似于科幻片中的时光隧道。导入催眠后,我对这位女生说:



我:“现在,我们坐在时光机器上,你的面前是个带屏幕的控制器,上面有很多按键。现在,老师在屏幕上输入:5年以后。然后,我们一路穿越时空,来到5年以后。那时,你在干什么?”

 

她:“我在一个很大的办公场所,我看到了自己坐在一大堆文案面前,很累很辛苦。

 

我:“哦,看来你没有啃老,只是很辛苦。”

 

她:“是的。”

 

我:“现在你相信自己没啃老了吧?”

 

她:“……嗯,我确实没啃老。”

 

我:“好的,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

 

我的思考:第一步还比较顺利,但是,5年时间还不算长,再往后会怎么样?会不会累得受不了,不去上班了,就这么一直在家呆着?再把时间往后推一推看看。

 

我:“现在,老师输入10年以后,看看10年后自己在干什么,生活得怎么样。按下确认键,现在,我们在哪里?”

 

她:“我看到自己站在空旷的学校操场上,孤独荒凉的感觉。”

 

我:“你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她:“疲劳憔悴,不开心。”

 

我:“你走过去问问10年后的自己,来这里干什么?”

 

她:“我过去问,她回答说,只是来母校看一看。”

 

我:“嗯,我们离开这里。” 


我的思考:她想像的这个场景仍然是消极的。既然如此,那就倒退回去,看看是什么原因让她过得这么憔悴辛苦。会不会是恐惧即将到来的高考?是这个潜伏的思维在起作用?不妨从这个角度试试。

 

我:“现在,老师在屏幕上输入:高考考试。你看到了什么?”

 

她:“……卷子发下来了,哎呀,卷子上密密麻麻的小字,都快看不清了,这么多题目,哪里做得完呀……我好害怕,都不敢看了,我一定考不好,完了完了……”

 

我:“你做几个深呼吸,定下心来,放松,等待内心平静下来……现在再看看,真的有这么多题目吗?”

 

她:“……哎,题目消失了,卷子是空白的。”

 

我:“怎么会是空白的?”

 

她:“不知道。”

 

我:“这样,你把卷子翻一面看看。”

 

她:“卷子的另一面,是一只兔子的轮廓。让我把这只兔子画完,就可以交卷了吧,嘿嘿。我喜欢画画玩。”

 

我:“好,你把它画完。”

 

她:“画完了,它活了,蹦蹦跳跳的……”

 

我的思考:不太明白考卷上为什么出现兔子轮廓。而且,把兔子画完整就是结束考试?暂时不管这些。如果该场景已经修复,那就进行效果校验,往后推一段时间看看。

 

我:“现在,老师在屏幕上输入:高考结束之后。……现在,你看到了什么?”

 

她:“我的班主任向我走过来,说:你考得很好,祝贺你!我好好高兴……”

 

我的思考:效果不错,那就进行第二次校验,往后再推一段时间。

 

我:“老师在屏幕上输入:1年以后——你看到了什么?

 

她:“我在一个美丽的大学校园里面散步,天空很蓝,阳光照射在我身上,我的身体被一层金黄色的光晕罩着,很温暖很舒服。我的心情很快乐。”

 

我:“老师站在远处,给你拍张照片好吗?用的是快速出照片的相机。(目的是将积极影像进行加强和保存)

 

她:“好的。”

 

我:“照片拍好了,取出来给你看看,清楚吗?“

 

她:“很清晰很漂亮。“

 

我:“这张照片,你把它贴在你的胸口,是什么感受?“

 

她:“很温暖。”

 

我:“现在,这张照片开始融化,它将深深地融入你的心中。你现在胸口里面是什么感受?”

 

她:“一股暖流流进来了,很舒服。”……


催眠结束,案例中没再出现啃老的画面,她内心深处的这段消极影像被彻底抹去并且替换掉。而且,所有影像自始至终都是她自己脑海里冒出来的,并非外来预设。这种感受最真实。

 

(三)


这个案例结束后,我仍然迷惑不解,为什么她想像到的考试会让她画兔子?又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悟到:这个女生的给人的印象,从外在形象,到脾气个性,都与兔子神似…… 

 

既如此,把不完整的兔子完整画好,从轮廓线条,到润色,从平面到立体,然后活了,活蹦乱跳,这应该就是健康修复的过程。

 

从心理影像流派的技术角度看,抑郁群体在催眠的童话世界里,呈现的状态是干枯的纸片人;呆滞,没活力的木偶;石头人,以及穿戴着厚厚盔甲的士兵,等等。让来访者从干枯的纸片人变得丰满、充满活力;从石头里面钻出来,抛弃盔甲,放弃封闭防御,这是影像类技术的过程之一。在修复的过程中,来访者会有非常舒适的身体感受,以及精神上的愉悦感。

 

总结一下:心理影像类咨询技术的特点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潜入意识深层,用原始认知方式进行修复,在一定情况下,比在理智层面改善负面认知的速度快很多。由于不和来访者分析影像的象征意义,有助于很快建立信任关系,绕开道德伦理(比如愚孝,不允许自己对父母的强烈敌意;乱伦的性冲动;性创伤后的极度自卑)等,大大减少来访者的阻抗。

 

需要注意的是,催眠意像类技术也有一些禁忌。比如,不适合精神分裂群体;而对心理创伤挖掘后不去处理,会造成二次创伤,这也需要特别注意,不能滥用。


作者简介:王骏,一线执业心理咨询师,大学心理咨询老师。



◀扫描关注



注: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如需转载请私信【渡过】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