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诺贝尔奖:笑看世界百年风云(一)

地球村公民 庐山面目 2022-03-15

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个奖项有诺贝尔奖那样巨大的影响力。从1901年到2021年,诺贝尔奖共授予609次,943人和25个组织获奖。其中4人和1个组织获得两次,1个组织(国际红十字会)获得3次,所以获奖人次为947,获奖组织次为28,共计有947+28=975人次组织次获奖。其中25个组织中有10个有国籍,得奖也是10次,所以有归属国籍的人次组织次为975-(28-10)=957。

943名诺贝尔奖得主中737人是单一国籍,206属于国际移民(有些是出生地所属国家或政权变更),拥有国(或地区,下同)籍次数为433,所以943人拥有国籍次数为737+433=1170,加上10个获奖组织有归属国籍,所以诺贝尔奖得主国籍次数为1170+10=1184。当然,判定标准不同会有所不同。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美国获奖人次组织次数为400,占比400÷957=41.8%,英国占比138÷957=14.4%,由于美国人口是英国的约5倍,很显然按照1000万人口拥有诺贝尔奖数英国高于美国。下面列表有72个国家上榜,数据略有出入,是按照每1000万人口得奖数排名的,瑞典、瑞士、挪威、英法德、以色列、荷兰等排在美国前面。瑞典、瑞士得奖率几乎是美国的3倍,英国几乎是美国的2倍。



这个排名每年更新,同英文维基百科有点出入,但大致差不多。十几年来我就是被这个排名严重误导的。今年十月初开始,2021年诺贝尔奖陆续出炉,再次被美国狂揽诺奖而震惊,最终13人获奖,其中8人有美国国籍,7人主要成就是在美国取得的。我更加对这个排名产生强烈质疑。10月初,恰逢本人眼疾复发,无法进行其它工作,正好可以专心研究百多年来诺奖数据。如今,在互联网中,我的诺贝尔奖数据可能是最详尽最精准的。当然还有大量数据有待挖掘。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核算,我更加震惊了。请看下表的关键数:美国400个诺奖,关键数就有394,占比41.17%,其中移出数才6,移入则高达110,占全部移入数206的53.4%。这样计算英德法俄占比就立即降了下来。



累计国籍次数:

1184=957(关键数)+227(移出)

1184=957(关键数)+206(移入)+21(移入2)

完全吻合了。众多维度数据相互印证非常困难!


如果把时间考虑进去,那更能看清楚变化趋势。我统计了每个年份、每个国家、每个奖项、每个得主身份(移民,是否犹太人)等情况,维度太多,数据繁杂,耗时一个半月全力以赴才完成。为了让读者一目了然,我特意选取了24个国家分四个时间段的获奖情况(不区分奖项)。请看下面图表:


从上表可以清楚看出:

在第一个时期(1901~1915),诺奖得主数欧洲15国占绝对优势,占比高达89.4%,尤其是法国和德国,其次是瑞典、瑞士和英国。此时的欧洲还是世界的文化教育和科研的中心。为什么特别强调瑞典和瑞士这两个国家呢?如本文开头第一个图表,这两个国家在100万以上人口国家中人均排名为第一第二,并遥遥领先,所以特别厉害,以后还会用这两国同美国比较。这个时期,主要反映出1900年前后各国教育科研和文化实力,此时的美国虽然GDP已经是全球第一,但还是一个暴发户,科研和文化实力还不可以同欧洲比肩,诺奖占比只有4.7%。英国虽然处于大英帝国巅峰时期,但诺奖占比却只有9.4%,难怪被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国(22.4%)和法国(21.2%)小瞧。


第二个时期(1916~1939),此时美国占比16%,同德国(18.5%)和英国(17.6%)相当,远超法国(10.1%),欧洲15国占比还高达79.8%。这段时期主要是反映出一战前后十几年各国科研和文化实力。一战令德法两国受到重创,战争结束后德国凭借科研实力又迅速崛起。二战时期,纳粹德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拿下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之后,号称拥有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仅在六个星期之内就被纳粹击败后宣布投降,或许可以从法国诺奖占比迅速滑落(从21.2%降到10.1%)看出端倪。由于二战,诺奖停了3年(1940、1941、1942)。


第三个时期(1943~1980)美国占比迅速升到44.6%,超过欧洲15国占比的40.6%,英国维持稳定达16.2%。说明,一战二战期间及战后,美国如日中天,纳粹和日本帝国的灭亡不可避免。欧洲大陆在二战中再一次遭受重创,加上大量科研人才(包括大量犹太人)流向美英,诺奖占比德国降到5.3%,法国降到4.6%,标志着美国正式成为世界科研和文化教育的中心,强化了英语的国际“普通话”的地位,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成了受益者。此时也是苏联帝国的鼎盛时期,诺奖(全部计入俄国)占比达到4.3%,但终究是昙花一现。请点击参考《一个强大的工业体系,为何昙花一现?》没有自由的国度,人的才智是用来斗争和算计,智慧之光终会熄灭。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日本和以色列已崭露头角。


第四个时期(1981~2021),美国成为唯一的霸主,诺奖占比高达52.4%,日本和以色列也绽放异彩。英国占比几乎遭到腰斩,降为8.4%,德法维持稳定,日本迎头赶上。最近10余年日本已经超过德法,并向英国靠拢。如果按照人均计算,美国已经追上甚至超过瑞士和瑞典,甩开了英国,远超德国和法国,以色列已经接近美国水平。本文开头提到的我的疑惑被证实。

 

由于诺贝尔文学奖与和平奖评选标准主观性较大,而且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平均主义”。尽管文学奖加上和平奖美国还是第一,但领先优势不大,关键数才35,占比只有35/237。


四项科学奖才是硬核奖项,1981年至今,共有360个科学奖得主,美国一家得主就占近2/3(227/360)(关键数,下同),加上美国盟友和基友(共20个国家),占比高达99%(356/360),其它国家才有4个得主:俄国2个,印度1个,中国1个——屠呦呦。


结论:可以说,美国是当今世界教育和科研的中心,是当之无愧的“教师爷”,美国的盟友和基友其实都是美国的好学生。一些调皮学生天天嚷嚷要掀课桌甚至把老师打翻在地,请先问问自己,老师的功课都学会了吗?如果学会了老师的功课,应该不会掀课桌更不会打翻老师,而是想着怎么为班级做贡献。(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2021年11月18于庐山山麓


敬请投票,可多选


————————————    


附:表达艰难,冥思苦想,熬夜伤神,本文数据考证和统计耗时一个半月全力以赴。微信和公号常被风,老友新朋请加我微信:Zhanqx1688。文章无法评论,要评论的读者可加公众号和个人微信留言。


喜欢本文的话,请点三连:点赞、在看、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