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汉朝版拯救大兵行动,2000人奔袭千里救回13人,致敬大汉英雄

长风文史 长风文史 2023-11-04

【每天文史品读 点关注不迷路】


在我国历史中,记载了东汉军队一次跨越数千里、冒雪翻越天山拯救孤军的行动。


这次军事行动,后人所知甚少,但细细琢磨,能从中悟出汉朝气质特有的雄健浑厚,并在历史的长河中涓流至今,让今天的中国人,愈加珍惜这一个“汉”字。


汉朝,一个伟大的朝代,一个我们无比神往的朝代。


汉高祖刘邦击败项羽后建立了汉朝,汉武帝在此基础上,开疆拓土,打败蛮夷,威服西域小国,让汉朝的文化走向更远的地方,汉之精神深深的烙在的汉民族的血液中。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是后人对汉武帝的评价。


在西汉灭亡后,汉光武帝刘秀又建立起了东汉,到了汉明帝、汉章帝时期,国家更是欣欣向上,开创了明章之治。


无论是东汉还是西汉,他们为如今的中国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汉时,朝廷在西域重新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任命耿恭和关宠为戊已校尉。


公元74年,汉章帝才刚刚坐上皇位,西域送来了一封加急的信件。


信件里写着匈奴人趁着我朝主力部队返回京师的空档,开始对附近的城池发起激烈进攻,而守城的耿恭,关宠等校尉坚守阵地,拒绝投降,急需援兵救援。



他们坚城待守,但匈奴势大,千里之遥一来二去时间过去这么久,很有可有能已经被匈奴所破。


因这个顾虑是否要派兵营救的行动,在朝堂上面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时隔这么久,在敌军的攻击之下,可能这些士兵早就以身殉国了。


而汉朝距离事发的西域有数千里路,为了士兵这样做并不值得,毕竟粮草和军费哪一项都不是小数目,一旦过去了发现他们早以牺牲,那就更加得不偿失了。况且双方如果再次交战,搞不好连后过去的主力部队都会陷入危险之中。


但是,也有极少的一部分大臣认为应该派兵前去营救。


因为这些士兵是为国家在束手边关,如果一旦出现了问题,国家就将他们抛弃在危险的境地里面不去营救,不仅会让国民们感到十分寒心,也会让未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心生怨恨,一旦士兵对国家失去了信任,国家也会变得岌岌可危。同时,不去营救也算从另一方面对敌国示弱了,这样的先例不应该开。



因此,深思熟虑之后,这位刚刚登基汉章帝面对这个严峻的考验,还是决定一定要前去营救深陷危机的士兵,要让国民和士兵知道国家永远不会抛弃他们。


在朝廷商议和派军的时间里,西域的汉军已经被围困的300多天了,匈奴人久攻不下,便将城中的水源阻断了。


汉兵粮尽水绝,一时陷入困境,但他们靠着自己的信念仍然拒绝匈奴的招降,选择继续坚守城池。


为了充饥,汉军铠弩食其筋革,为了解渴,将士们从马粪里面榨出水来饮用,并且在城里积极寻找水源。


汉军们挖了一口井,但不知道为什么这口水井挖了很久都没能够见到水源。最后,绝望的士兵们脱下衣服,跪在地上对着井口跪拜,希望上天能够赐予他们水源。神奇的是最后一刻居然有水流出,水源的问题总算是得到了解决。


城内的士兵为了打击匈奴,将水从城墙上面倒下去,匈奴人认为汉军有天佑,所以暂时性的撤退了回去。几个月后大雪纷飞,而这个时候城内只有几十个人还活着了。



此时,汉朝驰援的部队正在每日每日的赶路,在即将到达的时候却被人截杀,全军覆没。汉章帝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随即派遣了更多的士兵前去,直接将匈奴的老巢给端了,还抓了3000多个俘虏,见到汉朝的威武作风,西域各国纷纷缴械投降。


但当大军赶到柳中城时,关宠部早已全军覆没。王蒙等人打算率军东归,但范羌坚持要去援救耿恭。因此,大军兵分两路,由范羌率2000兵卒继续向西救援。
当范羌这2000人付出巨大代价在冬季翻越天山,抵达疏勒城时,被围困的将士们看到远远有旗帜飘扬的时候发现是汉朝派来的将士,城中仅余的26位士兵们喜极而泣,随后成功的撤出了坚城。


匈奴人一路追杀,汉军边打边退,直到第二年春天退守到玉门关。


可惜这个时候,耿恭所部里面只剩下了13个人,而且衣服洞破褴褛,形容憔悴枯槁。


玉门关将士知道了他们的遭遇后,对他们都十分尊敬,玉门关守将感动得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



汉代一场奔袭千里的拯救行动,这便是中国历史上值得永远铭记的“十三壮士归玉门”的故事。


汉军的悲壮让人感慨,同样大汉帝国千里大营救,绝不抛弃一个汉军同胞的壮举,也让后世叹服!


- END -


关注长风文史


☆ 本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图片源于网络 ,仅作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