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诸葛亮能三分天下却不能一统三国,为何?毛主席一针见血的指出他3个缺点

长风文史 长风文史 2023-11-04

【每天 古诗词品读 点个关注不迷路】


中国人是懂浪漫的,只是表现得特别含蓄。


就比如成都到西安高铁普通座的票价定为263元,你不懂中国历史,还真的感受不到其中的浪漫。


因为蜀汉正好于263年灭亡。


如今我们坐高铁从成都到西安,快的话只要3小时7分,但是这短短的3小时的路程,诸葛亮先生却走了整整一生。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进行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在五丈原,这里距离他心心念念想要攻克的长安城直线距离,也就200里了。


但他积劳成疾,最终在“悠悠苍天,何薄于我”的感叹中病逝在五丈原,始终未能见到长安城,也未曾见到天下统一,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三分天下的局面。


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是当时顶级的政治家,谋略家,军事家,所以“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说法。


可卧龙诸葛亮鞠躬尽瘁的辅佐蜀汉几十年,却为什么还是没有一统三国呢?只是留给世人一个三分天下的格局呢?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很多人。


有人说是时运不济,有人说是用人不善,也有人说是能力有限。



千载之后,毛主席在读《三国志》等史书的时候,仔细分析了这个问题,相信他的答案会解决一部分人的疑惑。


大家都知道,主席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看历史书,在三国那些历史人物当中,诸葛亮是主席说得较多的一位。


针对这个诸葛亮,主席还是很推崇的,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他就在当众说过诸葛亮是“办事之人”。


尤其欣赏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后来更是多次提倡人们要学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而诸葛亮执政期间屯田自给、巩固边防和团结少数民族的做法,主席也表示多大为赞赏和推崇。


当然,他针对诸葛亮能三分天下却不能一统三国的结局,也提出了一针见血的观点,最直观的列出了诸葛亮犯下的三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战略构想脱离实际


当时身在茅庐之中,诸葛亮便将天下大势分析的条条是道,把未来的前景也规划很好,让刘备大为叹服,当即拜为军事。


隆中对的策略主要是占据荆襄和巴蜀,以此为根据地然后两路北伐中原,方可兴复汉室,成就霸业。


而历史证明,刘备集团总体上执行了这一战略计划,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让寄人篱下,毫无根基的刘备集团,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取得荆州大部分州郡后吞并两川,割据益州,最终建立季汉政权,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但主席认为分兵,这意味着力量的分散,战线的延长,一不小心就有被敌人逐个击破的后果。


当时荆州和益州两地之间基本以长江为联系通道,一旦航运被切断,将无法互相支援,只能各自为战。


主席认为,与其横跨荆、益,不如集中兵力于一点,这样既可以保存实力,也能在军事更加主动。


后面关羽北伐襄樊,结果被东吴偷袭,后方又无法及时救援,导致葬送了大批军队和悍将,也未尝不是这种原因导致的。



第二个错误,便是用人不当


既然施行了兵出两路的策略,荆州之地又是三方势力犬牙交错之要害处,他居然让心高气傲的关羽镇守。


虽然关羽能征善战,但他从思想上看不起东吴,更不可能认真贯彻执行蜀汉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结果失掉了根据地,丢了荆州,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后来在北伐的过程中,诸葛亮又安排马谡镇守军事要地街亭,刘备当初就过提醒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难堪大用,诸葛亮竟然还让马谡去驻守街亭,结果这个失误导致整个北伐的战果化为泡影。



第三个错误,凡事亲力亲为


诸葛亮在用人失误后,在后续所有北伐战争中,诸葛亮从来没有放心的安排某个将领,做某件事情,军中的所有大小事情,甚至连粮草的运输、囤积和调用,一直都是他亲力亲为,他还要管理国家,兼顾政治,这也让他面临的压力实在太大。


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三个臭皮匠还能顶个诸葛亮呢,事必躬亲严重透支体力和精力不说,也让下面人不能出头,长此以往,对北伐当然没好处。


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有生力量,诸葛亮凭什么能够统一天下呢?


- END -

关注长风文史



☆ 原创文转载请留言联系授权。

☆ 图片源于网络 ,仅作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