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合亮:关于建构中国自主的新文科知识体系的几点思考

李合亮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3-08-28
                                              

编者按: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期间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坚定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深刻论述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构建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乃至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新文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本刊特筹划该组笔谈,邀约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靳诺、《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和鲁东大学校长李合亮,分别从新文科建设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如何协调新文科建设的中国性与世界性之关系、如何建构中国自主的新文科知识体系等视角,聚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回答新文科建设的时代之问和特色之问。该组笔谈话题性强,且新见迭出,相信会给广大读者以深刻启迪。


关于建构中国自主的

新文科知识体系的几点思考


原文信息


本文刊发于《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2期。欢迎转发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注释从略,完整版请参考原文。

作者信息


李合亮:鲁东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新文科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扎根中国、立足时代、面向未来进行创新创造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对传统文科知识体系的调适性重构。新文科建设要聚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系统性整体性推进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创新,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以中国自主的新文科知识体系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一、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文科

建设的核心要义

(一)培养人才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

任何一种知识体系的建构,最终都要依靠人的思维进行输出,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进行冶炼、外化,从而催生出影响和推动社会变革的现实力量。历史和实践不断证明,人才是推动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硬实力、软实力,根本上体现为人才的实力。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传统文科知识体系的自我变革,在学科、学术、专业、平台、教学等领域架构出一整套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文科知识体系,以此回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搭建文科育人的新格局,厚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人才沃土,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和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夯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

(二)理论创新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目标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今日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伟大实践呼唤伟大理论,伟大理论领航伟大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理论创新创造的重大使命,引领着人类社会的思想解放和跃进。大变局、大变革、大调整对哲学社会科学进行理论创新创造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新文科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应运而生。新文科建设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必然要求,实质上是既有知识生产体系的适应性变革,这种变革的核心目标指向就是要生产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思想理论,领航时代前进的方向。

(三)价值引领是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

价值性是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维度,任何一种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都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鲜明的意识形态指向。不可否认的是,极具现代性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发轫于西方,由此使得中国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裹挟着“舶来品”。受制于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西方化”色彩,长期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建构进程略显迟滞,由此,其价值引领力也亟须重塑和加强。新文科建设既是对传统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变革,实则也是破解西方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形塑的话语权先占优势的重要尝试。新文科知识体系的建构应将价值引领内含其中,强化学术自觉,坚定理论自信,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重塑和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引领力,全面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话语竞争力。

(四)资源整合对接是新文科建设的基本路径

新文科建设绝不是不同学科、专业、平台之间简单地拼凑、移植和嫁接,其更多强调跨学科、跨专业、跨平台的资源有效整合与对接。长期以来,为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持续的高强度的资源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但也要看到,以学科、专业、平台等为边界的资源投入路径客观上也造成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内部的资源壁垒,催生了研究的碎片化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资源投入边际效应递减现象。新文科建设强调不同学科、专业、平台之间的贯通融合,推动散落在不同学科、专业、平台之间的存量资源实现有效整合与对接,以化零为整的方式集聚知识生产要素,从而打破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内部的资源壁垒,形成跨学科、跨专业、跨平台的知识生产合力,最终将资源投入的边际效应递减转变为边际效应递增,为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


二、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

知识体系的调适性重构

(一)新文科建设要实现传统文科知识体系的转型重组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囿于发展理念和研究范式的陈旧和固化,传统文科知识体系在科学回答重大时代课题方面颓势日显。面对世情、国情、社情、民情的不断变化,作为引领社会思潮的文科知识体系如何实现革故鼎新、守正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之需要,是每一位文科工作者必须要回答的重大课题。新文科建设强调发展理念、学科专业布局、研究范式、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创新,这种创新更多地表现为对传统文科知识体系结构的深度调整、重组和优化,以拓展文科知识体系的原有功能,再生文科知识体系的新功能。必须要看到,新文科建设绝不是对传统文科知识体系的全盘否定,而是立足所处的时代,积极求变、主动应变,根据变化了的形势所作出的适应性调整。新文科建设就是要通过对传统文科知识体系的调适性重构,实现传统文科知识体系的转型升级,推进传统文科知识体系的质量变革,以期能够解决日益复杂的现实问题,为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注入新的思想动力。

(二)新文科建设应聚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我们知道,基于西方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起来的传统文科知识体系,近乎主导了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文科知识生产活动。受其影响,近代以来,中国在文科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难逃西式文科的窠臼,从西方移植和引入了大量的概念和理论范式,客观上造成了中国文科知识体系的话语被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新知识需求,中国如何能够迎头赶上,在文科知识生产中实现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归根到底要建构中国自主的新文科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新文科知识体系必须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担当,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所处的时代为观照,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正在经历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有效知识供给;必须要擦亮中国底色,大力发掘知识生产的中国因子,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涵养知识创造、知识创新的良好生态,为知识生产提供不竭动力;必须要做到兼收并蓄、知识互鉴,积极吸收借鉴人类社会推进知识创新创造的经验做法,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增强中国自主的新文科知识体系的开放性、包容性、引领性。

(三)新文科建设须重视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建构新文科知识体系,须紧紧把握问题导向。在一定意义上,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就是发现、研究、解决、总结问题的过程,这不仅要求我们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着眼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积极回答和解决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问题;还要求我们面向世界,主动探索和阐释当今世界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共同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原创性知识资源和理论支撑。新文科建设无论是在专业交叉融合、理论方法创新还是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资源平台协同重组上,其实质内核都是通过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来回答和解决当前紧迫的国内和国际问题。因此,建构中国自主的新文科知识体系,需要在学科建设上增强问题关切,在科学研究上提升问题意识,在教学创新上注重问题关怀,聆听时代声音,诊断时代脉搏,回应时代呼唤,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三、建构中国自主的新文科

知识体系的可能性路径

(一)新文科要有新发展理念

新文科建设的首要前提是更新知识生产理念,致力于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具体而言,一是要实现话语和学术体系创新。新文科要彻底摆脱和祛除旧式的、西式的学术和话语体系主导下的不良文科风气,真正建构起根植中国、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研究范式、科研平台、评价指标等,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科知识体系。二是要实现功能创新。新文科要顺应时代变化,立足时代要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创造引领社会思潮,推动社会变革前进,形成中国特色的新文科知识体系,不仅要成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航向标、诊断仪,还应成为党和国家施政决策的思想库、智囊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而贡献中国智慧。

(二)新文科要有新学科专业

新文科强调学科专业要新,并不是主张简单地将传统学科专业随意匹配形成新的学科专业,而是要立足时代发展需要,在现有学科专业基础上,探讨跨界交叉的理论可行性和方法论,进而推动学科专业设置更加合理、持续优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警惕假借新文科建设之名,随意拆分组合相关学科专业,然后冠以高大上的学科专业名称,美其名曰“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学科增长点”,实则是制造学科泡沫,最终使新文科陷入“不够专业”的尴尬境遇,这与新文科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在建构新文科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特别加强人文与科学的融会贯通,注重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实现不同学科专业间的传承与创新、协同与共享,不断拓展知识生产的思维通道、理论创新创造的空间和人才培养的口径。

(三)新文科要有新研究范式

新文科建设不能搞“新瓶装旧酒”,不能简单地通过不同学科专业的拆分、组合、换装“新衣”了事,而更应该强调“新衣”背后的“里子”。不同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的可持续性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新的研究范式来支撑。言外之意,建构新文科知识体系必然伴随着研究范式的交叉、融合、创新甚至超越。传统的文科研究范式局限于文献整理、资料分析、经验总结、概念抽象、逻辑演绎等,这些研究范式所推动的知识生产,越来越难以满足当下对于解决复杂问题的需要。新文科建设要主动拥抱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自然科学的工具属性,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尝试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社会仿真实验等方法转换到新文科研究当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科研究范式,为新文科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内在支撑。

(四)新文科要有新支撑平台

新文科建设所指向的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必须要借助一定的平台予以实现。创新平台建设是新文科建设的基础性、支撑性工作。当前,文、理、工、农、医等学科都已搭建各自相对成熟稳定的平台体系,用以支撑各学科的专业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活动。受传统学科专业建设理念的影响,既有的学科专业平台体系保持了较高的独立性和封闭性,新文科的发展仍处在“蹭”平台的原始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新文科知识体系的建构进程。创新新文科平台体系建设必须要着眼于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整合相关学科专业资源,搭建开放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平台体制机制,引导和鼓励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人才队伍走向融合。近年来,建设文科实验室成为推进新文科平台建设的重要抓手,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文科实验室的建设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国家层面亟须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文科实验室建设指南,明确文科实验室建设标准,规范文科实验室运行管理和评价,真正使文科实验室成为新文科平台建设的“顶梁柱”。

(五)新文科要有新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新文科建设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新文科建设导向。搭建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推动新文科建设走深走实的必然要求,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的新文科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衡量新文科建设成效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中国自主的教育评价体系。在学术评价上,新文科要构建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机统一的评价标准,重点鼓励和支持解决时代之需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利用;在学科评价上,要规避不同学科知识体系内部壁垒催生的狭隘评价方式,积极探索能够有助于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标准,运用超常规评价体系引导释放“超学科”效应;在学者评价上,要坚决破除“五唯”,深化构建中国自主的文科学者评价体系,积极推行多元化动态性评价,真正让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的文科工作者脱颖而出。



| 素材设计:李星颖

| 值班编辑:孔文博 

责任编辑:韩    玲

| 审       核:王学典

投稿邮箱|

xwkqk@sdu.edu.cn

联系方式|

0531-88363189

长按二维码关注《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