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的“丧文化”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2-07-18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说到“丧文化”,大家也许感到并不陌生。

其实,“丧文化”最早出现在欧洲,然后是美国,之后进入日本盛而不衰,近几年又演化为“佛系”等出现在其他国家。

但是日本的“丧文化”,很有代表性。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有本书《低欲望社会》,一直很轰动。书中,大前研一写出了日本作为低欲望社会的一些社会现象,尤其是对生活没有欲望的年轻人:

不花钱的不止高龄者,年轻人的消费意愿也变低了。不买房不买车,结婚要花钱所以也不想结了,这就是现在日本年轻人的实际状况;


新进员工中几乎没有人的未来目标是当上社长。大部分人都表示不想升到课长以上的职位,跟我经历的年代相差非常大。


此外,还有一本书,想必大家也很熟悉,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创作的中篇小说《人间失格》。这本小说在日本的畅销,也反映出“丧文化”在日本的持续走高。

从大量报道中能看到,日本年轻人拒绝社交很明显。大量年轻人可以很长时间不与人交谈交流,成为“御宅族”“蛰居族”,这就是很典型的丧。

日本“躺平青年”以消极颓废、自我嘲讽为特征。说白了,就是厌世、颓废、悲观等。

作为一种笼罩式的青年思想氛围,陷入其中者容易因生活工作琐事伤春悲秋、感叹世道不公,甚至导致“过激”行为。



原因是什么?

“丧文化”,仿佛一种无声抗议,是对日本巨大社会压力的特殊反应。

“丧文化”在日本长期蔓延,本质上有根源——日本的社会压力,讲到底是日本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的社会产物。

日本东京街头。图源:视觉中国

这里不可避免要提到一个人: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

安倍执政时间前后约8年,创造了日本执政时间最长的纪录。但在此期间,经济社会压力并没有得到缓解。

安倍在担任日本首相期间,创立所谓“安倍经济学”,主要以货币贬值—量化宽松、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复兴民间产业投资为基点。虽然对日本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全球疫情暴发前,“安倍经济学”就表现出了疲软势头。

2012年,安倍第二次出任首相时,日本GDP增长率为1.5%;经过6年刺激,这一数据反而滑落到了0.79%;2018年10月过后,日本经济迅速重回“负增长”区间。

就在前段时间,欧美游资还借机做空日本,日本国债被猛烈抛售,日元兑美元已经快贬值到30年前的水平了。

在长期通货紧缩和收入增长停滞情况下,日本国内尤其是年轻人出现了“不良反应”。简单来说,日本社会病了,还病得不轻。

首先,日本逐渐进入“超少子化”社会;更为严重的后果则是“高龄化”。

特殊的货币政策让底层民众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四五十岁以上的未婚者和八九十岁的“老打工人”非常普遍。

据日本放送协会(NHK)2020年9月21日报道,日本总务省发布数据,称该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617万人,占总人口28.7%,为全球最高,这一数据较2019年增加了约30万人;此外,日本老年人口的就业率为24.9%,连续8年增加,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居于较高水平。

种种病症,却只是冰山一角。更严重的是,日本社会阶层高度固化和社会内部的情绪对立。

比如,就安倍遇刺一事,在推特上,日本网友就有明显分歧,有的人对此表示愤怒和谴责,也有少数的人对山上彻也表示一定同情,这也体现出认知的撕裂。



日本的“丧文化”,带来的思考是多方面的。

从个体层面而言,客观地说,有些时候,面对困难时年轻人一时陷入负面情绪,偶尔“丧”一下,发发牢骚排解情绪,情有可原。但如果“丧”成为一种生活态度、社会风气,出现“我丧我有理”“人生没意义”的扭曲价值观,就需要高度警惕了。

从国家层面而言,近年来,西方世界乱象频发,或许这只是其中一个悲剧,却鲜明地发出警示:

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政党,都要将治国理政的核心放在真正地为民众创造福祉上,带领人们在奋斗中不断实现愿望并面向未来拥抱更大希望。


偏离、漠视这一点,妄图以对外转移矛盾或搞政治操弄摆脱发展困境,是行不通的。贫困人口飙升、贫富差距加剧后,就会导致社会分化等。




7月8日,日本奈良街头几声枪响,该国前首相安倍遭到枪击,后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消息震惊世界。

包括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多国政要发出唁电,对安倍突遭不幸辞世表示哀悼,向其亲属表示慰问。

一时间,日本国内乃至国际舆论场议论纷纷。

有社会学家建议,需要关注一下日本的“丧文化”:与多数丧文化群体对生活表达无奈的戏谑、只能被动接受不同,山上彻也在疏解个人愤懑时选择了过激的方式。

山上彻也。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看山上彻也退役后的生活、工作,的确就有着“丧”的一些特征:没有结婚史,一个人生活;工作认真,但与同事少有来往,也没什么朋友。“安静”的生活状态下,是否隐藏着失望乃至绝望的深重负面情绪?

还有人说,原来在日本,有个影响力很大的教会,与安倍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山上彻也的母亲是该教教徒,而据说该教会要求信众捐出所有身家,他在生活上遭遇的激变或许就源于此。

“枪声之丧”与“文化之丧”有啥关系?安倍与宗教势力,又有何瓜葛?背后是否还有其他千丝万缕的原因?

这些暂时还都不得而知。

也许答案终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