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叙事隐性进程专题】关于叙事“隐性进程”的思考

敬请关注我们的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2022-09-11

转自高教社外语,侵删。

关于叙事“隐性进程”的思考

申丹

作者简介:申丹,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长江学者,主要从事叙事文学和文体学研究。



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来,文学叙事研究一直围绕情节展开。批评家们采用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入手,挖掘情节(包括其各分支)及其表达(包括不同叙述层的表达)的深层主题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叙事研究者对叙事进程产生了兴趣,他们结合读者反应来探讨小说的叙事进程,使我们能较好地了解文本与读者,或作者、叙述者、人物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但无论是Brooks(1984)借鉴精神分析方法的叙事进程研究,还是Phelan(1996,2007)从修辞学角度对事件进程和话语表达进程的交互作用展开的探讨,还是Toolan(2009)采用语料库文体学的方法对短篇小说叙事进程进行的分析,均依然沿着情节发展这一轨道走。


其实,在不少叙事作品,尤其是不少短篇小说中,存在双重叙事进程,一个是显性的情节进程;另一个则是隐性的,为以往对叙事进程的研究所忽略。这种“隐性进程”隐蔽在情节后面,与情节在主题意义上呈补充性或颠覆性的关系,一般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且经常具有不同程度的反讽性。如果作品中存在这样的双重进程,而我们仅仅关注情节发展,就很可能会片面理解甚或严重误解作者的修辞意图、作品的主题意义和审美价值。我自己以前只是着重挖掘作品的“潜文本”。从“潜文本”的角度切入,较难发现Mansfield的《苍蝇》这样的作品中与情节走向不发生多少关联的隐性叙事进程,尤其难以观察到前后文本成分交互作用而产生的隐性进程中特有的反讽(详见申丹,2012)。此外,也难以看清在Poe的《泄密的心》这样的作品中,显性情节和隐性进程分别由不同的文本成分来建构(详见Shen2014)。


在探讨“潜文本”时,我曾提出“整体细读”的方法,即全面仔细考察文内的文体和叙事技巧、文间的相似和对照、文外的社会历史语境(申丹,2009),这一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潜文本”这一概念则无多少新意可言。与此相对照,“隐性进程”这一概念挑战了西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叙事批评传统,提供了研究相关作品中叙事进程的新视角。纽约和伦敦的Routledge出版社20141月出版了我的一本专门探讨英美经典作品情节发展后面的隐性进程的书(Shen2014)。在英美经典作品研究在西方受到强烈冲击的今天,倘若不是借助于“隐性进程”的创新性,这本书的出版计划是不可能通过评审的。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今日诗学》(Poetics Today)期刊新近发表了我的一篇论文(Shen2013),其主标题就是“情节发展后面的隐性进程”(Covert Progression behind Plot Development)。这引发了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长期以来,我们把情节、人物、背景视为小说的三大要素,将对情节(包括与之相关的人物塑造和故事背景)深层意义的集中关注视为天经地义,而这种研究模式对于有隐性进程的小说并不适用。就这种小说而言,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束缚,关注显性情节和隐性进程这双重叙事动力。这提醒我们两点:一是不能迷信任何批评传统,无论该传统已经延续了多长时间,也无论该传统得到了多么广泛的认可;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种类的文本需要采用不同的批评模式。有不少叙事作品没有隐性进程,可以集中关注情节发展,但也有不少叙事作品含有隐性进程,这就需要关注作品中的双重叙事运动。


第二、当一种创新性研究模式出现时,可能还存在进一步创新的可能性。对“叙事进程”(progression)的探讨,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叙事研究领域的一种创新,但对叙事进程的关注没有超出情节范畴。Br o o k s探讨叙事进程的开创性著作(1984)就命名为“Reading for the Plot”;探讨叙事进程的领军人物Phelan的奠基性著作也命名为“Reading PeopleReading Plots”(1989)。这就为我们挖掘叙事的双重动力提供了余地,使我们能通过挖掘情节发展后面的叙事暗流来达到叙事进程研究中的进一步创新。


第三、当一个作品引发了大相径庭的批评阐释时,我们需要探寻是否在批评思路上出现了与文本现实不相吻合的情况。引发我从隐性进程的角度来看问题的是曼斯菲尔德的《苍蝇》。这是曼氏作品中批评争议最多的一篇。面对如此大的阐释分歧,我仔细考察是否有什么文本因素超出了批评家的视野,结果发现在情节后面存在一股贯穿作品始终的叙事暗流。它自成一体,与情节发展的走向相对照,与情节的主题意义基本不交叉。以往的批评家或者忽略构成这股叙事暗流的文本成分,或者把相关文本成分往情节发展上硬拉,造成种种阐释偏误。


第四、叙事的隐性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地方文本成分的暗暗交互作用。若要发现隐性进程,我们需要仔细考察在情节发展的后面,处于作品开头、中间和结尾的相关文本成分是否暗暗呼应,构成一种与情节并行的隐性叙事运动。


第五、当作品中存在隐性叙事进程时,如果不加以挖掘,很多文本成分会难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且这样的文本成分往往因为对于情节无足轻重,而显得琐碎离题。只要逐渐发现隐性进程,相关文本细节就不会再显得琐碎,而会获得主题相关性,其审美价值也会相应显现。


第六、叙事的隐性进程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间接性,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由一些微妙的文字选择构成,因此在阅读时很容易被忽略。而细致的文体分析有利于发现这些细微的文字选择在叙事暗流里的重要主题作用,展示出文体学这种界面研究方法的价值。


第七、如果我们把文体学的文字技巧分析和叙事学的结构技巧分析结合起来,往往能更好地挖掘叙事的隐性进程,更好地展示出界面研究的优越性。


第八、当作品中存在明暗相映的两个叙事进程时,我们需要分别围绕情节发展和隐性进程来探讨其各自的事件层和文字/话语表达层的交互作用,与此同时,还需要关注这明暗相映的两股叙事流之间的关系。


总之,在含有隐性进程的作品中,只有通过对作品的双重叙事动力——情节发展和与之并行的叙事暗流——加以充分关注,才能较好较全面地把握作品的主题意义和审美价值。


参考书目

[1] Brooks, Peter. Reading for the Plot [M]. New York: Knopf, 1984.

[2] Phelan, James. Reading People, Reading Plots: Character, Progression,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Narrative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3] Phelan, James. Narrative as Rhetoric [M].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6.

[4] Phelan, James. Experiencing Fiction: Judgments, Progressions, and the Rhetorical Theory of Narrative [M].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7.

[5] Shen, Dan. Covert progression behind plot development: Katherine Mansfield’s The Fly [J]. Poetics

Today, 2013 (34): 147-76.

[6] Shen, Dan. Style and Rhetoric of Short Narrative Fiction: Covert Progressions Behind Overt Plots [M].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forthcoming.

[7] Toolan, Michael. Narrative Progression in the Short Story [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9.

[8] 申丹. 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短篇小说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9] 申丹. 叙事动力被忽略的另一面——以《苍蝇》中的“隐性进程”为例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2 (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