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观点| 葛晓音: 对急于出成果的人来说,“耐心阅读文本”太难了

文学学者都关注了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2022-09-11


本文转自高校人文界


作者简介:葛晓音,1946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东京大学客座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她的代表作《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等,已成为唐代文学研究领域具有典范意义的学术著作。其《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研究》一书荣获了2017年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新著《杜诗艺术与辨体》也已于今年问世。


外围研究值不值得做?怎么做?


提出回归文学本体研究这个问题,主要是从目前的研究动态出发的。新时期以来,古典文学的外围研究发展得很快,成绩也很突出。尤其是唐代,几乎所有与文学沾点边的题目都被挖出来做过了,很难再找到特别重大的新课题。这类研究的目的是再多找一点解释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因为做的时候可以借鉴史学界、哲学界的很多成果,所以现在博士生选题多喜欢做这一类。

外围研究不是不能继续做,但是应该由里到外,而不是由外到内。我以前也做过一些外围研究,都是先从作品研读中发现问题,然后再找外部原因。这样的角度,是属于文学研究界的人特有的,做好了对史学界也有启发。

做古典文学研究的路子很多,喜欢做什么路子,主要由个人的才性决定,不必分得很清,如果喜欢史学、文献,或打通文史,完全可以走自己的路。提出回归文学本体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从目前的学科动态来看,很多学者都感到这方面比较薄弱。

本体研究走向纵深的五种方法


人们对文学本体研究的理解一般偏重于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研究,以及文学内部发展规律的研究。但我认为其实范围可以放得很宽,只要是从文学作品中读出来的问题,我觉得都可以算是文学本体的研究。小到作者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情绪、感悟,大到一个历史时段的文化现象,等等,并不限于艺术分析。

文学本体研究有以下四方面的难度:
一是没有什么现成的新选题,要自己通过阅读文本耐心地发掘。传统的那些角度很难深入了,泛泛地谈风格、语言、意境,不容易讲出新意来,而且讲不深。而对创作现象的发现、创作规律的归纳,更是要下大力气。所以选题最难,如果找到一个比较好的选题,而且可以持续地做一个时期,形成一个比较大的课题,那就是最幸运的了。但是做完以后,还要靠自己再下苦功夫去发掘新的选题,这种选择、徘徊的过程有时要很长时间,对于急于出成果的人来说,这条路太难走了。

二是在没有新选题的情况下,旧的选题如果有什么新的研究思路可以再深挖下去,也可以。诗歌史和诗学批评史上有很多悬案,如果能跳出前人固定的思路,解决这些难题,也是很有学术价值的。但是如何解决?很难事先设定,要根据不同对象寻找不同的研究方法。这也是文学本体研究最大的难度所在。

三是要求研究者以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去分析文学作品,找出规律,在说明现象之外,还要阐明原因或者原理。追究原理的研究已经不是传统的感悟式的表达可以说明,需要一些很繁琐的分析,要下很深很细的功夫。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提炼上升为论点。这个过程的难度也是相当大的。

四是文学本体研究要求感觉的准确。但这是没有什么判断标准的。有了这种感觉,还要力求比较准确而又艺术地表达出来。三、四两点往往是博士生写作论文时最感困难的。
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有几点体会是可以供参考的:


1、在研究某个对象之前,先搞清楚别人的思路是什么,搞不下去的原因是什么。自己绝不再重复走别人的旧路。比如诗经四言诗,大家都在做二二节奏问题。其实先秦时《尚书》《易经》很多四言,为什么我们不称其为诗呢?可见研究四言体的形成,二二节奏不是关键,关键在篇体的节奏如何形成。这就要绕开前人的纠结,自己从文本中去分析。

2、阅读文本时,尽量读懂所有必须读懂的资料,注意努力理解那些泛泛浏览时不会注意的意思。有大量的作品可能因为意思太平常而忽略,也可能因为一下子没读懂而轻轻放过,这样就不能真正读懂作品和作家。

3、阅读文本时,努力准确把握总体印象和突出印象。这对创作现象的发掘和创作规律的归纳来说,尤其重要。古人的文学批评术语建基于大量阅读的感觉的积累,他们是能够把握这种印象的,然而说得比较虚,很多都是打比方。我们要理解古人的说法,必须自己在阅读中对古人的印象真正会心。同时还要能实实在在地论证出来,努力把感觉变成理性分析。

4、避免分析的一般化。不少论文在分析某个作家或者某个时段的作品时,并不是没有感受,但是分析时,使用的仍是一些很一般化的概念,如移情、象征、情景交融、心物关系,还有用词的数量、性状等情况的统计。这当然是一些最常用的绕不过去的术语,但是因为适用于所有的诗歌,所以一不小心就会把本来不一般的诗歌讲成很一般。而诗歌创作现象是很微妙复杂的,分析要从诗人的用心着眼,这种用心在不同作品中有不同的体现,把每首诗读懂了,能讲出其中的道理,再总结出一些共同特点,就可以避免一般化的问题。

5、从细处发现问题。有时文字记载中一些细微的差异,甚至几个字词都可能勾出大问题。


本体研究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正因为上面所说的几方面的难度,文学本体研究不是很容易在短期内出比较有深度的成果的,这就对研究者本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耐心、细心和悟性。耐心和细心要求不浮躁,不急于出成果,肯下非常细致的分析功夫。悟性体现为对文学性的新鲜准确的触觉、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切入问题的锐利度、论证问题的穿透力。这几个方面要融为一体。


2.格局要大、器局要宽。格局大小并不表现为选题大小。大题目,时段长,如果思路单一,流于浅表,仍然谈不上大格局。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要求多元复杂的艺术思维,能够掌控较为复杂的内容。只有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才能培养较大的格局。

3.要有清醒的自我认识,不断地自我超越,自我反思:对于已经有一点成绩的学者来说,以往的成绩只能证明过去,开始一个新题目时,永远要有一种战战兢兢的心态,从零开始。所以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有准确的自我感觉,要明白自己的软肋在哪里,这才能不断进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