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讯 | 胡红丽教授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发表文章

期刊简介


《Nature》世界上最有名望的学术期刊之一。首版于1869年,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文章的形式在《Nature》上发表。2014年它的影响因子为41.456。


研究成果介绍


G 蛋白偶联受体(GPCRs)是人类基因组编码的最大膜蛋白超家族,GPCRs可识别细胞外的各种信号分子, 如激素、神经递质、离子、光、气味分子等,随后发生构象变化与细胞内的信号蛋白分子相互作用, 从而诱导各种细胞反应。目前,人体中已发现的GPCRs有800多个,在几乎所有重要的生理活动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炎症、代谢性疾病、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重要药物靶标。市场上的34%药物是靶向GPCRs发挥作用的,研究GPCRs对这些疾病的药物开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胡教授的团队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GPCRs分子的结构,理解其信号传递的机制,从而对相关疾病的新药开发提供指导。最近胡教授在《Nature》正刊发表的文章“Structure of the M2 muscarinic receptor–β-arrestin complex in a lipid nanodisc”,是与斯坦福大学的Georgios Skiniotis教授以及杜克大学Robert J. Lefkowitz教授合作的研究成果,其中Lefkowitz教授因在GPCRs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该文中胡教授用人造纳米盘模拟细胞膜环境研究GPCRs与胞内信号分子阻遏蛋白相互作用,分析二者相互作用的关键结合位点。


GPCR/阻遏蛋白结构的3D打印模型

GPCR/阻遏蛋白的结构及相互作用位点放大图

个人简介




胡红丽教授2019年6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学院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及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作为独立课题组负责人。领导G蛋白偶联受体复合物的结构生物学研究。胡教授主要从事基于冷冻电子显微镜的膜蛋白结构研究,与 2012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Brian K. Kobilka 教授和Robert J. Lefkowitz教授开展多项合作研究,在A、B、C类几种重要的GPCRs的结构研究均有重大突破,其中七篇科研成果发表在《Nature》《Cell》杂志上,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引用688次。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以下链接”


喜讯 | 黎永富教授在国际著名期刊《Ageing Research Reviews》发表文章

直播回顾 | 海外升学“云宣讲”

活动预告 | CIDE x LHS x AAMA 「生物科技专题」AAMA首期线上科技沙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