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出于蓝 | 我的升学之路 · 从神仙湖到西湖




青出于蓝-我的升学之路

从神仙湖到西湖






LHS「青出于蓝」特别企划

2021年夏天

LHS迎来了首届本科毕业生


学院升学就业组特别加设栏目“青出于蓝”专题,将邀请LHS毕业生向学弟学妹们分享心得经验,致力于搭建起更多学生互动平台。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本期“青出于蓝”专题,邀请到学院首届本科优秀毕业生钱润彤同学为大家分享她的升学之路。


钱润彤同学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背景材料脱颖而出,收到了西湖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目前,她正在西湖大学——复旦大学联合培养项目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我们一起来看看钱润彤同学从神仙湖到西湖的学习科研之路吧。


Q1:在准备升学时面对压力和挑战你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我从小心理素质就比较好,属于“没心没肺”的类型。但疫情下的升学也着实考验我的心态。这次疫情让我深深领会到,计划可能永远赶不上变化,plan B是必需的,早做准备可以减轻不小的压力。而真发生变化时,着急却不行动是没有用的,不妨先忙起来,走一步看一步,天无绝人之路,总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建议学弟妹学妹们准备升学一定要趁早,实在有难以克服的突发情况,也不要惊慌失措,或许可以尝试其他的方法,尽量避免升学被自己的拖拉和不努力耽误。

如果实在内心苦闷,室友、同学、家长、老师乃至自己的日记等都可能成为好的倾诉对象,还可以多参与其它活动来转移注意力。很多时候问题本身或许并没有那么严重,只是我们在情绪的加持下会将其无限放大。所以,宣泄过的情绪就留在昨天吧,我们已经解决过那么多课程和考试里的难题,相信自己冷静下来也一定能克服现在的困难。坚持就是胜利! 


Q2: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本科学习中,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呢?

首先,基础课程一定要扎实。少年不识愁滋味,以为它们只是过客,只有一两年后反复在专业课里和微积分、线性代数、统计、编程等重新碰面时才知悔不当初。


其次,尽可能使自己的绩点保持在一个有利于升学的程度,每学期没有巨大的跌落,但刻意去和身边同学不停作比较是没有必要的。建议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能力和目标制定一个范围,据此将绩点大致维持在某个水平线之上,只要足够完成它敲门砖的使命即可。选课前及加退课期间,我建议从各个方面充分收集相关课程的信息,合理调配。这里分享我自己的一个反面案例:某一学期我不仅修满学分,还把workload大的课全部堆在一起,结果精力严重被分散,体力消耗过度,成绩却并不理想,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另外,如果大家有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参加诸如交流交换或联合培养等项目的计划,那么还需要结合学院的毕业要求对自己的修读方案早做规划。比如,某些专业课在秋季还是春季开课,如果参加交流/交换能否保证回来后还可以按时修完课,顺利毕业;再比如,如果参加本院的本硕联合培养项目,是否需要提前修读某些课程以达到提前毕业的要求等。这些细节都是需要大家关注的,因此建议有这方面想法的学弟学妹们应尽早与相关负责老师沟通,规划好整个申请计划。


我想着重强调一下本科期间早早接触科研需要注意什么。对于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我最深的体会是如果想要得到完整的科研训练,务必保证充足的时间,个人经验总结是一学期修课最多不宜超过12学分。如果是wet lab,很多实验从开始到结束就要持续一天甚至更久,若中途离开上课再回来,就很难对整个实验建立起全面的认知。哪怕将实验拆分成几部分后分别进行学习,也是效果不佳的。Dry lab在时间上并没有那么严苛的硬性要求,但若无法保证参与实验的时间充足,也很难让思维保持连贯与高效投入,导致做什么实验都是浅尝辄止、得不偿失。一方面,这相当于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没真正学到东西;而另一方面,从实际利益的角度来说,这几乎必然会造成大家未来博士申请的重大弱点——任何写在简历上的科研经历,都很可能会招来面试老师的全方位诘问。试问大家,如果对自己做过的东西没有120%的了解,又怎能招架得住面试老师的步步追问呢?


最后,本科期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多和师长们沟通!往往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能够打开彼此的话匣子,我的进步与成长,有相当一部分都来源于诸位老师和学长学姐们的随口提点,受益颇丰。


Q3:你选择本科毕业后继续科研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迷茫的学弟学妹有什么宝贵意见和建议?

苏格拉底说“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我想当人学的东西越多就越会有这样的体会。我是一个兴趣比较广泛的人,什么都喜欢了解一下,但也逐渐发现:可能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我敢说自己已经掌握了的。所以我想要由“广”转“深”,尽力将一个问题钻研透彻,在这个过程中学到更多——这就是我选择继续读博的原因。


对于大一大二的学弟学妹们,你们尚有大把时间与丰富的资源可用于探索自己,不必因peer pressure就急于给自己下定义。世界很大,未知很多,接触越多,越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已经处在申请阶段的学弟学妹们也不必过于纠结。我的academic advisor王攀老师曾经和我说:“如果你在几条路之间纠结,说明每条其实都差不多。”而从很多老师、前辈的履历中也能够发现,他们最终选择的事业很可能与大学毕业时的选择并无太大关联。所以,放心大胆地向前走吧!


Q4:在西湖大学进行学习和科研有什么感受可以分享吗?

西湖大学的很多方面都给我一种与港中深似曾相识的感觉:崭新的硬件设施、没有班级划分的同学、随时可交流的各领域教授……当然,西湖大学以科研为核心,这就使得学校更类似于研究院,研究氛围十分浓厚。

上课对于博士生来说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但一门好课还是有很大价值的。施一公老师开设的《生命科学逻辑与思维》就是如此。施教授在没有课件的情况下不仅连讲两个半小时不中断,还能把实验设计、研究思路与历史上科学大家的轶事结合得很好,让我对什么是“好的科研”有了更清晰的概念。


读博的生活几乎是完全围绕课题组展开的。我的导师黄晶老师是一个非常友好的老师,课题组的氛围也很融洽。在这里的几个月也让我真正体会到我大二时黄锐老师的话:“做科研是后脑勺带着问题的”——黄晶老师常常能想到很多有趣的点子。而师兄师姐们在帮我解决问题时,有时涉及到的内容和他们自己的课题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因为觉得有趣就会饶有兴致地和我一起探究很长时间。想来热爱科研的人或许就是这样吧。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更加意识到了交流的重要性。课题组的每个人学术背景不同,研究的方向也有很大不同,因此每个人的技能点都是千奇百怪,时常有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会有一圈师兄师姐来帮忙的情况发生。因此课题组人虽多,大家熟悉得却很快,我个人的进步也很快。


大概因为我们组的课题更偏向dry lab一些,并不要求我们一直在实验室,大家的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比如我们经常一起出去吃饭、打乒乓球,周末还会常常到各处看展或出游等,黄老师也十分支持我们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这和我之前想象中的996甚至007生活似乎大不相同,大概“好的想法都是在放松的状态下产生的”确有其理吧。我的科研之路还很长,但我相信我可以很好的走下去!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衷心祝愿

LHS

每一位学子

都能扬帆起航

驶向心中的彼岸



文案 | 钱润彤

排版 | 成天乐 2021级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思廷书院

 罗岱霖 2019级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学勤书院


审核 | 学院办公室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查看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电子宣传册




“了解更多”请点击以下链接



喜讯 | 白晨教授团队在JACS发文揭示新冠病毒变体毒性增强机制

活动预告 | 升学&就业· 托福心经来啦

活动回顾 |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升学经验分享会

讲座预告 | 科辉智药(新增实训基地)

喜讯 | 叶德全教授获得“深圳市优秀教师”、李宗夷教授获得“师风师德优秀奖”

喜讯 | 竺立哲教授团队在著名期刊 J. Chem. Theory Comput. 发表封面文章

活动回顾 | 2021 一见钟情,再见倾“新”

活动预告 || 2021学院欢迎与学业指导见面会

@LHSers | 快来领取新生礼包啦!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喜迎新生系列活动回顾

2021|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喜迎新生活动预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