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新文科教育研究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3-03-12


 目录


 摘要

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

——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

吴 岩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研究员


摘 要:文科占学科门类的三分之二,其专业种类和在校学生数占半壁江山,文科教育的振兴关乎高等教育的振兴。高等文科教育应精准把握高等教育新形势,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加快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新时代;新文科;创新发展


新文科建设与“新法学”教育的挑战和应对


徐显明

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副组长


摘 要:新文科与传统文科相较,应秉持新理念,确立新使命,赋予新内容,运用新方法。新文科将是古今打通、文理打通、人文与社科打通、中与西打通、知与行打通的“五通文科”。新文科背景下“新法学”教育面临七大挑战,通过更新生源构成、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等应对策略,中国法学教育将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新文科;新法学;建设策略


新文科建设的“七个维度”

杨灿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教授


摘 要: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其提出是文科质量革命的时代要求。新文科建设应围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构建展现中国实践、凝练中国经验、体现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的文科学派,形成交叉、融合、守正、创新的文科形态三大目标展开探索。应从历史的深度、文化的厚度、哲学的高度、世界的广度、学科的跨度、情怀的浓度、道路的长度等七个维度认知和建设新文科。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时代新人;中国学派;学科形态


大数据历史与新文科建设


马敏    薛勤

马敏,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资深教授;薛勤,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历史成为历史新文科建设的突破点。数据库建设的丰硕成果与大数据历史专业的建设经验为历史新文科建设提供了镜鉴。历史工作者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失时机地把本领域的学术研究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大数据历史与新文科建设的契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大数据历史;新文科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新文科建设的场域与路径

郁建兴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摘 要:在新文科结构系统中,学科是基础依托,学术是知识核心,育人是根本任务,话语是传播表达方式与网络纽结。推进新文科建设,应以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育人体系、话语体系为主要场域,构建交叉融合的文科学科体系,创新文科学术研究范式,完善立德树人的文科育人体系,强化传播纽结的文科话语体系。

关键词:新文科;实践场域;建设路径;学科;学术;育人;话语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尹汉宁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复旦大学讲座教授


摘 要:涉及国家和社会层面的经济理论,都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其研究方法应该是一个体系。不能简单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只是抽象的方法,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就是实证的方法。唯物史观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中国人比较容易接受“实用理性”“历史理性”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也比较容易与唯物史观的方法对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中国当代经济发展


“新文科”和经济学科建设

洪永淼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教育部经济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时代呼唤高等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新文科”建设应运而生。本文首先介绍“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探讨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内涵与理论创新。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经济学应该采取科学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学科交叉,包括文理学科交叉和经济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此外,国际化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学建设的一大课题,需要推动国际交流,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在经济学人才培养方面,需要重视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的优化更新和跨学科知识的训练,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道德情操与人文情怀、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文科;经济学;人工智能;学科交叉;人才培养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财经”教育创新发展

卓志

西南财经大学校长、教授


摘 要:建设“新文科”是国家“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财经”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财经教育发展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增长点,更是高等财经教育立足“四个面向”、贡献“四个服务”的战略抉择。“新财经”教育是传统财经教育转型和创新相互交织并协调发展的成果,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和中国特色财经属性,同时具有技术与信息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明显的实践应用等时代特征。本文站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新文科建设要求和时代趋势,从教育、经济、科技等多领域多维度多融合的视角,结合高等财经教育现状和趋势,在对“新财经”理解认识基础上,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创新高水平“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质量导向的“新财经”评价体系等,以期对传统财经教育进行系统变革,构建“新财经”教育发展体系,引领新时代高等财经教育创新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财经;新文科;战略抉择;交叉融合;创新发展


法学本科专业的若干基本概念

王健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

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摘 要:法学本科专业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是实施法律专门人才培养最有代表性的一项教育制度。学科和专业是关系密切的两个概念。学科是知识分类概念。专业是人才培养概念,是知识分类概念实际运用于知识传递活动的结果。一个学科可以成为一个专业,但一个专业往往由若干学科交织组成。“法学本科”沿袭了晚清以降现代学制系统当中法学教学制度的传统,内涵明确而稳定,通常以高中毕业为起点。作为高校组织运转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突出体现了专业的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等特征,集中反映了法学本科专业概念的内涵。当前法学本科教育的管理体制、机制、规模、结构、效益以及如何认识和借鉴外国模式等问题仍需探索和改进。

关键词:学科;专业;法学本科;法学本科专业


新时代教师的师德追求与实践路径

栾永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


摘 要:新文科建设是落实新时代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培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必须引导教师坚定政治信仰,做“四有好老师”。通过加强校园德育文化建设,完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全方位做好管理服务,优化教师师德成长环境,释放教师活力,为新文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教师师德;新时代教师;高质量发展;新文科建设


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坚持全要素法治人才培养

叶青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教授


摘 要:当前国内法学教育尚无法完全满足未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政法院校应当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全要素法治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理念更新、学科布局优化、专业设置调整、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平台建设、支撑保障平台建设等多层面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建设成理念有国际引领力、学科专业有国际吸引力、师资有国际影响力、对外交流有国际传播力、支撑保障有国际公信力、学生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协同创新教研平台。

关键词:国内法治;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中国大学治理变革的制度逻辑

周光礼

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摘 要:大学治理主要关注大学组织决策权力的分配,相当于中国的“领导体制”概念。寻找一个良好的治理结构来确保组织的有效运行,是我国大学治理变革的出发点。政策变迁依赖制度逻辑,制度逻辑的核心是一套躯体共享的类比关系。从类比关系的角度看,我国大学治理变革主要围绕“大学即政府”与“大学即企业”两种隐喻进行。1949 —1991年,大学实行政治治理模式,制度的合法性建立在大学即政府的隐喻之上;1992—2011年,大学探索法人治理模式,制度的合法性建立在大学即企业的隐喻之上;2012年至今,大学试图整合政治治理与法人治理两种模式,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关键词:大学治理;制度逻辑;政治模式;法人模式


研究生教育学:内涵、特征、路径

王战军  于妍


王战军,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特聘教授;于妍,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助理


摘 要:研究生教育学是教育知识积累和分化的产物,是教育学科的新拓展和新领域。研究生教育学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运用跨学科研究视角与多元研究方法,创新教育科学研究新范式,揭示研究生教育的规律与特征。研究生教育学的构建要贯彻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的特征、特点,把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和育人规律,坚持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构建国际研究生教育研究学术共同体,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学;内涵;路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