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各位,别跟“想当行长”的小朋友较劲了!

关不羽 关胖本胖 2024-04-09

近日,小学生“想要当行长”的视频火了。童言无忌,搞得网民很窝火、农发行很紧张,清明假期都不香了。

视频中,一名小男孩一脸认真地说:“我想当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行长,继承我的爸爸。因为我的爷爷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行长,我的妈妈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所以我想继承我们的家产。”

据媒体后续报道,小男孩的“家产”不算大,他家的银行只是安徽省某县级市的支行,比不上“感谢大伯”周公子家的城投平台,也比不上“烟三代”、“油三代”的家产丰厚。农发行世家,充其量算是“县城婆罗门”级别的小豪门。但是,网民还是很愤怒,因为小男孩口中的“继承家产”尤为扎心。

有人翻箱倒找出历年出台的各种亲属回避制度的文件,连2001年出台的央企任职回避制度的“上古文件”都翻出来了。用心良苦,却是十足的书呆子气。你以为现实和高考一样,白纸黑字再套个红头,能给出正确答案?纸面上的正确,和现实中的真相,离题万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纯纯的国有企业,或者说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再小的支行也不是谁家的“家产”,也不能世袭。理论上的确如此。

然而,理论归理论,现实归现实。现实是,这种公共资源的世袭制、家产化,是避免不了的。尤其是在基层,“县城婆罗门”的出现是必然的。

所有权不是写在纸上是谁的就真是谁的,名义上的“拥有”和实际上的掌控,是两回事。所有权的四大核心“占有、使用、收益、处分”中,“使用”、“收益”、“处分”远比名义上的“占有”更有实质性。

以小男孩家的县级支行为例,实际行使“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大部分就是他的爷爷、爸爸、妈妈。的确,县级支行上面还有地级、省级、国级,理论上都管着爷爷、爸爸们。但是,隔了那么多层,权利分散在成百上千的基层组织,一串“上级”是管不过来的。更不用说悬在高空三万米的“全民”了。别说十四亿人的“全民”,就是几万股东的股份制企业,都无法避免产权虚置、内部人控制的现实,此题无解。

落实到人事管理的微观层面,就更容易理解了。小男孩家的县级市,户籍人口50万出头。刨去老的、小的、外出打工的,剩下能用得上的人手能有多少?招人时再抬高下门槛,学历卡一卡、年龄卡一卡。可用的就更少了。

理由也是现成的,提高队伍素质,学历要求高点没毛病吧?培养接班人,年龄门槛高点很合理吧?一来二去的,每年就那么百十号人,分到二三十套行政、事业班子、几十上百家国企。沾亲带故、父子相传不奇怪。这就是县域的“铁饭碗”生态,再怎么强调“亲属回避”,也无济于事。

非要形式上严格执行“回避制度”,最多就是个形式。无非是烟草三代去电力公司上班,电力公司的三代去银行上班,银二代到烟草上班……有意义吗?就算连亲缘带地缘一起回避,也不过是附近几个县的“世家”集体搓麻将,还是个大一号的形式。

因此,“县城婆罗门”化公为私的公共资源家产化,是很难避免的。

这从来都不是什么秘密,也不是什么新现象。由来已久,人尽皆知。只不过,早年经济发展迅速时,小镇青年有走出去的选择,所以矛盾不突出。小张逐梦大城市,小李留守县城岁月静好,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自然没有矛盾。如今大城市就业困难,小张只好“回乡创业”。其实用脚趾头想也知道,资源配置更好的大城市都没有经济机遇了,“回乡创业”的成功概率能有多大呢?

所以,“回乡创业”的只是少数,绝大部分都是重回县域铁饭碗里抢食的。可是,优质生态位都被小李们占了,小张们傻眼了、愤怒了。


这些年对“世袭化”、“家产化”的舆论关注,本质上就是“还乡团”和“真土著”之间的利益冲突。经济增量消失了,存量博弈必然导致矛盾不可调和。只要铁饭碗主导分配,这种矛盾就是无解的。

问题的根本不是农发行三代小朋友世袭了铁饭碗,而是哪来那么多铁饭碗?打开小男孩所在县级市的电子地图,输入“银行”搜索,足足96个结果。工、农、建、交、中,五大行整整齐齐。农商、城商两大系统,配置齐全,还有农发行这种只干对公业务的“政策性银行”。

区区五十万户籍人口、400多亿GDP的县域,需要那么多“金融服务”?用得着配置那么多“金融资源”?

这么多支行、营业部,几个是靠市场业务养活自己的?吃来吃去,吃的都是财政。只有吃得到财政,才称得上是“铁饭碗”。想吃铁饭碗的人多了,饭就不够分了。

据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一花等人研究,全国约有60%左右的县保工资、保运转压力增大。全国2844个县级行政机构中的六成,连发工资都困难。大部分县级财政的“铁饭碗”都是靠经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养活的。进城打工的小张创造的财富,很大一部分通过各种财政渠道转移到了县城婆罗门的铁饭碗里。

这种模式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地主家的傻儿子太多了,农民养不起了。如今小张从城里回来了,抢铁饭碗的问题其实是次要的。因为,大概率是抢不到。铁饭碗里没米了,才是主要的。

那位农发行三代小朋友想要继承“家产”的愿景,有点玄。这几年银行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了,即便是高深莫测的“政策性银行”,米袋子也不可能是无限的。

所以,大可不必对小男孩的童言无忌暴露出的“世袭化”、“家产化”火冒三丈。因为,“县城婆罗门”的铁饭碗也可能端不稳了。真要扯什么“公平正义”可能也勉强,求之不得可不算什么道德高地。还是得从根子上想想办法。


谈到公共资源的私产化、世袭化问题时,照例是“外国也有”。“外国也有”确实是实情。比如邻国日本,很多地方的村长、镇长乃至至市长、国会议员都是世袭的,江户时代就扎下根的古老豪门,世袭一两百年的比比皆是。但是,“外国也有”从来不提的是,外国的铁饭碗没那么多,也没那么香。基层政府手上没那么多权,也就没多少利。

人家从来没有划拉出那么多“公共资源”,供地方政府支配。尤其是提供经济动力的企业,基本上都是谁家的孩子谁抱走。你家买卖做成百年老字号代代传承,是你家的本事。你家出了败家的傻儿子,就得关门倒闭……

这次出镜的是小朋友,姑且不论。2022年承包全年笑点的“感谢大伯”周公子,智商情商一无所有,他家城投能挣钱吗?可是,亏不到他。

总之,别和小朋友较劲了,童言无忌,不必深究。那句“继承家产”很扎心,却也是现实。谁也别装外国人,假装这是一家一户的个别现象。翻箱倒找出2001年国企任职回避的规定,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没用。换个角度看,二十多年发的文件、制定的规定都能装满好几柜子了,还是解决不了,正说明此路不通,需要换个思路。

我们真有那么多需要政府管、政策管的“公共事务”吗?就像一个县级市,用得了那么多银行?少管一点,才能少占点公共资源,才能让经济效率更高一点,大家日子好过一点,世袭就世袭吧……

关胖再出发,敬请新老朋友们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