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游戏里找“现实感体验”,《潜水员戴夫》怎么做

东西游戏 东西游戏 2023-10-16

售十天销售达到100万份,同时在线人数逼近10万,由NEXON旗下子品牌MINTROCKET开发的混合海洋探险游戏《潜水员戴夫》,无疑成为这个7月热度最高的游戏。

像素画风、模拟经营玩法、内嵌小游戏……这些较为常规的游戏特点,使得《潜水员戴夫》初看具备较强的独立游戏气质。但随着游玩深入,大量不断出现的新内容和新玩法,会让玩家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游戏的厚度,持续获得新鲜体验。

《潜水员戴夫》的游戏主体,可以被概括为戴夫的海岛生活:上午潜水捕鱼,晚上经营寿司店。与现实相近的主题、生活化的角色、沙滩和海底景观,三者共同营造了海滨生活的轻松氛围。

水下探索加上模拟经营的玩法很多,对“现实感”的模拟同样常见。但不只是对某类“现实”生活的形式加以复制并“训练”玩家,而是通过大量及格线水平以上内容和玩法,为玩家带来系统性的“模拟现实”乐趣——能做到《潜水员戴夫》的程度,则是相对少见的。

这让整个游玩过程更为真实与充实,也是这款游戏在“完美缝合”的设计之下,较为突出的体验。


  

系统性的“现实感”体验

在海底探索-模拟经营的基础系统中,玩家在前10个小时的体验里,会不断遭遇新的支线剧情和配套小游戏,更新潜水装备和捕鱼武器,维系店铺运转。

任何阶段的劳作都会不断得到回报,潜水捕鱼被应用于寿司制作,经营收入将应用于潜水装备的升级和店铺扩张。

其中涉及的各种操作与现实有着一致的体验,例如倒茶在游戏中呈现为点击鼠标的操作,但如同现实一样,玩家的核心目标依旧是让水面接近杯口而不至于溢出;磨芥末同理,玩家操作同现实一样,需要重复按键,慢慢积累成品。此外,跑堂、制订餐单、擦桌子等环节琐碎但环环相扣,都与现实的餐饮服务相似。

在这整个过程中,玩家则能持续收获与现实生活体验相关联的正反馈。同时,游戏细节也在强化这种正反馈。例如在模拟经营的环节,玩家为顾客提供美味菜肴之后,可以在社交软件上看到好评。这些细节重现了生活场景,唤起玩家现实中的美食记忆。

不同于很多游戏基于数值奖励或感官刺激带来的正反馈,《潜水员戴夫》更注重以演出效果等,强化这类与现实愉快感受相关的体验。在美食家任务中,就会出现类似《中华小当家》风格特效搭配因美食落泪的过场动画。


贴近现实的角色塑造同样是《潜水员戴夫》的一大亮点。这些角色像现实中的朋友一样,虽然不完美,但具备鲜明的性格特征。每个角色都能在紧凑的游戏剧情中展现部分个人爱好和生活细节。

主角戴夫的外形看起来憨厚笨重,与潜水员的形象形成反差。很多NPC在发布任务时总在言语中透露不信任,而戴夫总是用幽默的吐槽搪塞过去。除了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之外,戴夫温和的性格也被生动展现,甚至一些玩家会对戴夫的“讨好型人格”共情。

游戏中手机的功能则为戴夫补充了更多生活细节。戴夫的“手机”上还有“电子宠物”,同样可供玩家游玩。这种与主线关联性较弱的玩法,丰富了游戏体验的厚度,也让角色形象更丰满,角色不是推动剧情的工具人,他们也有个性化的生活乐趣。


枪械师达夫则是一个陪伴在玩家身边的“御宅族”朋友——哪怕在武器制作过程中,达夫依然穿着偶像周边服装,过场动画也极具中二仪式感。开发商Nexon将旗下其他二次元游戏角色移植进《潜水员戴夫》中,做成节奏音游,达夫则会出现在游戏界面的观众席,伴随音游节奏一起打call。这不仅让玩家的音游体验更沉浸,也在拉进玩家和角色的关系——一些玩家甚至表示,“什么潜水员戴夫,我玩的是打call员达夫”。


透过一个个性格迥异的角色,游戏为玩家创造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海滨小镇。在幽深诡秘的海底独自探险之后,与NPC的交流为游戏补足了生活感。



现实依据
赋予游戏“现实感”底色

探究《潜水员戴夫》的“现实感”体验,除了游戏本身的玩法和内容塑造,还可以追溯到这一游戏的立项初衷与现实考据。

尽管官方并未证实,但根据玩家考据,游戏主角的原型或许来自戴夫·肖。戴夫因为打捞落难青年遗骸而在海底遇难,他的经历被纪录片《Dave not coming back》记录下来。游戏主角不仅有与戴夫相似的胡子,游戏中氧气耗尽只能携带一件物品的设定也与戴夫的经历相似。救人故事与游戏的契合点,引起了玩家强烈共鸣,通过游戏感受到更多真实信念和勇气的内涵。

戴夫·肖

虽然潜水作为游戏主题并不罕见,但这类游戏大多强调冒险战斗或奇幻景观。《潜水员戴夫》则选择在奇幻背景下,进行更贴近现实的表达,一定程度也是因为游戏立项出发点与《国家地理》的合作有关。

早在2018年,《国家地理》杂志和韩国游戏公司Nexon旗下的手游工作室合作,计划推出一部海洋环保题材的像素风手游,也就是《潜水员戴夫》的前身。游戏的主要目的是展示海底景色,并唤起玩家海洋保护意识。

在手游的预告视频,戴夫无法捕获活鱼,只能与海底机械鱼战斗,并清理海底垃圾。最初版本的玩法除了探索和战斗外,还包括物种图鉴收集和海底机关解谜。

但这一合作最后终止。根据《潜水员戴夫》总监Jarho Hwang的说法:“为了展现更多元化的游戏性,我们与《国家地理》友好告别,并从移动端转向了PC和主机平台。”结束合作之后,制作组保留了部分内容,例如基于真实鱼类物种的图鉴收集系统,在此基础上补全了更贴近现实的模拟经营玩法。

这一决策从《潜水员戴夫》获得的口碑与商业成功来看是正确的。但立项早期海底世界和真实海洋保护议题的确立,如今来看也仍然有价值。

大多数玩家对于这段合作往事并不知情,但仍可以在游戏中体验到与海洋保护相关的内容。游戏结尾揭示了“海洋保护”的黑幕——谁才是真正的破坏者;一些玩家也在游戏过程中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在Steam评论中,有玩家表示在救助海豚的人物中感受到保护海洋的正义感和成就感,但需要捕猎其他鱼类作为食物的行为,与保护海洋的行为似乎又有点矛盾。

这种与现实关联性成为《潜水员戴夫》的独特之处,让玩家对于游戏的思考和讨论延伸至现实层面,不仅可以提高玩家的参与度,也赋予游戏更多意义。


  

在虚拟游戏
中“找现实”的乐趣

近年来,其实一直不乏从“现实”取材的游戏受到欢迎。最典型的就是近年来涌现的模拟器游戏,不少因呈现贴近现实而又百无禁忌的场景,在游戏直播中走红。2022年Steam的“模拟游戏节”中,就有《装机模拟器》、《采蘑菇模拟器》、《清扫模拟器》等很多基于生活细节的游戏受到关注。

模拟器游戏的一部分乐趣来自于对于现实的浓缩。

例如在2022年BAFTA斩获多个奖项的《Unpacking》,还原了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搬家经历。玩家不仅体验到排列物品的满足感,还能在细节中看到自己的人生经历。房间越来越大,电器越来越多,但一直放在床头的毛绒玩具却渐渐破损。


这类游戏的玩法大多基于现实生活的“游戏化”,唤起玩家的现实共鸣。将生活经验转换成可重复的游戏交互,玩家可以在可控、可重复的游戏体验中感受记忆中的现实乐趣。

另一部分乐趣来自于对现实的突破。

玩家在模拟器中无需考虑客观事实的限制,获得尝试新事物的自由。而尝试过程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反馈,可能与生活经验产生巨大反差,也成为游戏乐趣的来源。例如《模拟山羊》中的模型Bug成为经典游戏迷因。

除了对现实的模拟,一些游戏也尝试细致还原现实的社会现像,与玩家达成情绪共鸣。《中国式家长》引起玩家对于自身教育经历的思考;《没有人知道的大冒险》用北京西二旗程序员的经历引起打工人的广泛共鸣。游戏中“日记本”,“备忘录”等自述型内容可以让玩家快速代入游戏角色。

这类游戏用普遍的社会情绪作为游戏基调,还原普通人的经历,在引发讨论的同时实现快速传播。

一些游戏也可以基于现实,体现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的想象。种田休闲游戏也承载了很多玩家对于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与“慢综艺”的出发点类似,其目的都是通过作品实现替代性满足。


Hello!
我们在为更加闭环、更加高效的服务模式做准备
欢迎加入限定白名单
与我们一起探索

点击图片,了解上期内容



东西游戏近期相关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