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饶毅揭开了学术界的袍子,而里面满是虱子

细雨中的呼喊 暴雨中的呼喊 2021-02-18
 


饶毅举报了一批“科学家”论文造假的问题,显然没有得出应该有的结果,但只要眼没瞎的心里都有数。大家已经非常明白,饶毅面对的是怎样一个庞大的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群体。

透过不合时宜的饶毅不屈不挠的举报让我们普罗大众可以看见中国学术江湖的底色。

今天我们且八一八学术界的那些事儿。

 

(一)

中国科研机构的经费多吗?

 

国家真的非常重视科技研发,每年的研发投入确实很多。

我们以高校的经费为例来看看,高校中的科研机构很多,经费透明比较容易查到。 

从目前已公布的数据看,2020年共有10所高校预算总数过百亿,相较去年多出2所。其中清华大学的年度预算超过了300亿元,高达310.72亿,预算经费遥遥领先于其他高校,且相比2019年经费也大幅增加。

 


浙江大学年度预算超过200亿元,共有216.20亿;

北京大学年度预算位列第三,约有191.08亿。

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预算总数也都过百亿元。

 

当然这个预算是包含了学校运营、教学和科研的整体费用,没有包含学校经营创收的那一部分。中国的很多高校“赚钱”的能力非常强,有的高校,诸如北大、清华、上海交大,整个就像一个公司而不像一所学校。校办企业的数量不仅多,而且创收的能力很强。

 

高校的政绩主要体现的科研成果和在国际学术杂志发表论文的多少,一般高校对科研课题的投入都是不遗余力的。并且,高校科研机构一旦拿下政府的项目,国家还有专门的研究经费。

 

由以上数据可以发现,目前的科研经费还是很充沛的。充沛到一些教授需要巧立名目才能花掉手头的项目经费。

 

所以当年陈进从2003年到200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借着一个芯片项目,就轻而易举骗了上亿的科研经费。他研发的“汉芯1号”不过是购买的一批摩托罗拉芯片,雇来一个民工用砂纸打磨掉芯片上面原有的摩托罗拉标识,然后贴上自己的logo,就变成“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芯1号”。滑稽的是这个“汉芯1号”还获得多名院士以及以及“863计划”集成电路专项小组组成的鉴定专家组的一致认可。陈进借此申请了多项专利,并借此当上了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博导。2004年,他还被聘为长江学者。

 

而双黄连治新冠、白云山板蓝根治疗新冠、莲花清瘟治新冠这些“科研结果也同样都是有大笔科研经费支持的。

 


(二)

有了充足的经费、足够好的科研仪器、足够大的发展空间,就能出科研成果吗?

 

不是。

 

国内不少单位和科研人员早已脱贫致富足够有钱了,有些甚至堪称土豪。但他们已习惯了“跟班”式科研,无法做出原创性成果,而且这种恶习一朝一夕难以改变。

 

跟班式科研,说的恶心一点,就是奴才式科研。其特点是:不去独立思考学科内部的核心矛盾与突破方向,而是紧跟国际热点,为大牌科学家的理论作无关紧要的修补,有一点成果便自称“重大突破”、“国际领先”;或者紧盯几本流行的科技刊物的研究,改头换面、添油加醋也攒一篇发在影响因子很低的刊物上。

 

这种研究,作为研究生起步时学习与训练还说得过去,如果教授级别的也这么干,就很可悲了。更可悲的是,由于这种研究方式发文章快、“效率高”,其从业者甚至很快成为科研价值的评判者,并将“从文献缝隙里找方向、以文章数量与引用为标准”等作为科研工作的正途。

久而久之,那些课题时髦、文章多的人就大红大紫、名利双收,而那些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的人反而成了孤独的异类,甚至被打入冷宫。

 

更可怕的是,学界浮躁风蔓延,功利心严重,为争抢“项目”和“帽子”急功近利甚至铤而走险,几乎丧失了科学精神。

一些人当不了长江学者,就巧立名目,搞了一些以名山秀水为名的学者,黄河学者、泰山学者、天山学者、闽江学者、赣江学者、珠江学者,据说名号有38个之多,除了滑天下之大稽,并不能改变学术水货们的本质。


 

(三)

我们的学术环境好吗?

 

相当凑合。

 

国内学术界普遍缺乏科学鉴赏力,山头林立,缺乏伯乐,缺乏自信,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习惯于唯洋人马首是瞻,真正的人才基本上被‘黑暗’吞噬了。

 

饶毅在权威杂志《自然》上,批判中国科研体制问题: 

“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与某些人拉关系重要。”

 

在权威杂志《科学》上,饶毅继续批评中国的科研文化:“在我回国前,我就亲眼目睹几个老院士,围着一个处长赔笑脸。”

 

不合时宜的饶毅捅破了一层窗户纸,其代价是把几乎所有同行都得罪了。 

所以在评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时,无论从学术水平,还是对国家科学贡献,饶毅都远远超出参与评选的其他所有候选人,但饶毅在第一轮就干净利落地被刷了下来了。

 

作为中国有限的几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饶毅目前仅仅是北京大学的一个学部主任。同期回国的施一公早已是”院士+校长级人物”。

 

屠呦呦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若她没拿到诺贝尔奖,谁知道她是谁?

 

屠呦呦屡次落选院士评选,饶毅落选院士评选,这不是她和他个人的耻辱啊,这是中国学术界的耻辱。

 


 (四)

中国学者SCI论文发表多科研就厉害吗?

 

不是。

 

国人对在2020年初新冠爆发时,疾控中心连连误判但高福院士却挑灯夜战加班加点争分夺秒发论文的事儿还记忆犹新,同时对他在战胜新冠病毒的过程的无所作为也记忆犹新。

 

我国科研人员众多,拼SCI论文数量有优势,至于论文引用率,凭“中国式的机智,任何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水军和水货太多了。

从撤稿论文这个数据可见一斑。

为什么撤稿?无非“注水”太厉害被人发现。这么庞大的撤稿数据非常丢人。


 


众多水军们的所谓科研“成果”几乎不会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库中,添加有价值的贡献,甚至不会留下任何环境下。

 

海量的副教授、教授分散在全国各地。知识界、学术界,早就是暗流涌动、污浊不堪了。处处附庸风雅、处处攀附权贵、处处尔虞我诈。

 


科研资源应该让谁掌握?


由于体制的原因,科研人员在长期的惰性环境熏陶下,大都缺乏深邃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以惯性思维为主导,少见天马行空式思维带来的“神来之笔”,导致难以凝练出关键科学问题,惯性思维,这是原创研发的绊脚石啊!日本为什么一年一个诺贝尔大奖?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啊!

 

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人财物方面都绰绰有余,但缺创新土壤,缺创新思想,缺气,缺乏十年磨一剑之毅力,能做出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吗?

  

目前,我国真正不为名不为利、静心攻坚克难、有超凡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还是有的,但真的很少,他们绝对不是那些号称研发出芯片和量子通讯技术的人,而且这些人像当年的屠呦呦一样,正被打入冷宫无人理睬,挣扎在贫困潦倒的边缘。但这些人才是引领我国原创性科研的千里马,当其中有些人一旦有了重要突破,贡献和影响就是世界性的。

不把有限的财力和物力集中到这些有原创能力的人手中,我们的科研将永无出头之日

这是当务之急。

顺便说一句:饶毅打假即使输得“片甲不留” ,我也是他的铁杆支持者。


 

---- THE  END------

推荐文章------------------                                                    
致敬用力活着的人们:你们不可恨,你们可敬!
饿了么!你到底有多饿??
最渴望入户城市的人最终都只能黯然回乡
探望孙志刚
泪洒南岳祭忠魂
诺贝尔文学奖与沈从文先生的往事
向那些永远心怀爱心与热情的人致敬
朝鲜战争的七个瞬间
最好的纪念莫过于照顾好参战老兵
夹边沟农场--湮没于戈壁的人间炼狱
这起杀人抛尸凶案,20年过去了,谁是真凶?
 --------
商务合作加微信:ZCL-677197 
欢迎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