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少挨骂的伊莉莎白二世女王:偶像如何坍塌又竖起

乔嘉兰 乔嘉兰 有意见 2022-12-07


王驾崩,朋友们要以为全世界清一色深切悼念RIP那就错了,骂女王的也不少,非洲的,加勒比的,印度的,大体上历史上受英国欺负越多,对女王越不敬。

公允地说,这位老人家,人品还算体面端正,而且死者为大,说些好话也应该的;发泄情绪说不中听的话,如果老人家天上有灵,也别往心里去,毕竟责任在于大英帝国,您老人家受累代罪了。

女王到底什么角色?我看,女王时是大户小姐贾府里的元迎探惜,小主们出了门哪个能不谦不让?女王年老了,就成了史太君,更是让人且敬且畏,出个门,手一伸,哪个不哈着腰搀扶一把?

但是,不管是小姐还是祖宗,她们都跟所出的府门院落里的纵横捭阖,或勾当营生,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那谁才是深宅大户的掌柜呢?还得说是英国首相。

这篇小文,梳理一些女王在几十年世界风云中,所扮演的几个角色,当然,这些活动背后的,以首相为代表的英国内阁与女王之间的有趣互动,以及二十多年前那段时间,女王挨骂最厉害的时候,王室如何度过危机,涣然一新。

女王说的算不算?

首先,女王外访,肯定有想见的人想访问的国家或地区,这不是自己说得算,英国政府很少会考虑王室真正想去哪里当然,首相如果有一定灵活性,有时会照顾女王的意愿,相互妥协,由内阁相关部门,与王室对接部门协商解决。

比如礼宾司司长,就是白金汉宫和外交部的中间人也即所谓的对接部门。这个设置,在表面上有些类似于钱穆先生《国史新论》所描述的中国古典政治架构中的御史中丞,这个“中”字,意思即是在代表政府的丞相和御史大夫,与皇室六尚之间的沟通。

前英王室礼宾司司长罗杰爵士Roger du Boulay说过,“我们从英国的外交政策出发:我们想去哪里,以什么顺序?”外交部与英联邦办公室将成立自己的内部委员会,确定哪些领导人适合成为女王及其家人的东道主或客人。

在冷战最激烈的时期,据说玛格丽特·撒切尔领导的政府考虑女王出使“铁幕国家”,而女王本人非常反对据英国外交部档案显示,外交部想要女王先对苏联进行访问女王似乎并不热衷于去苏联女王不想去苏联那里,而是表达出想去中国出访的意愿

众所周知,七年后,女王如愿访问了中国也如愿以偿地成功避开东欧国家,直到九十年代苏联解体。有关访问中国的历史细节,可参阅本公号昨天的文章——鲜为人知的女王中国行:1986年伊丽莎白二世访华秘闻这其间部分原因就是撒切尔政府与王室之间的妥协。

不仅出访,邀请外宾也应由首相所代表的政府来决定。当然,理性的政府首脑肯定会提前同老太太商量。前首相卡梅伦说过:“我曾经跟女王陛下聊过很多,怎么才能让这些访问最大限度地取得成功。下一个是谁?”最终,卡梅伦发现,女王的“国事访问一贯是一种工具。随着她日益偶像化,国事访问也越来越有影响力”甚至到了“ 改变游戏规则的作用。”game changers

国事访问的内容也主要由政府决定

诸如日程安排,交通工具,以及演讲文稿,巨细无遗,也是在征求女王意见情况之下,主要由首相以代表的政府决定。

1972年女王访问法国,整个访问的核心部分即女王当晚国宴上的讲话是几经起草和润色。第一版是由英国驻法国大使克里斯托夫·索姆斯爵士Sir Christopher Soames精心准备外交部对于这一稿并不满意,外交官们开始建议修改索姆斯的演讲稿,突出了英国议会的双边议题上的角色,形成了外交部的第二版演讲稿;这一稿到王室的白金汉宫,女王的私人秘书开始修改最终又返还给外交部,形成了最终版本

女王国事活动中,说正事吗?基本上不说正事。

史太君出访,代表大户的气派,也让参与者与有荣焉,但朝廷的事,还得找贾政商量。史太君当然比不过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的学识和胸怀,但礼节性上面是有相似性的。

特朗普回忆与女王见面时透露,他有跟女王谈论当年的英国脱欧问题,女王回答道,英国脱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人知道它究竟会有多么复杂”。

从这句无可挑剔的废话中可以看出,伊莉莎白二世基本上是或有意或无意回避所有实质性的国内政治、双边或多边问题的观点表达的。当然,这似乎保证了女王的“永远正确”。

王室如果老眼昏花,全球一同吃瓜

然而,王室真的就不会犯错吗?

当然会,而且可能会让全天下人取笑。

1997年7月,伊莉莎白二世女王丈夫被派往香港降下英国国旗,在被英国统治了150年后,香港将回归中国的怀抱。

香港的移交是旧秩序衰落的完美象征,碰巧的是,皇室游艇“不列颠尼亚”号,在与威尔士亲王一起完成了这个政权更迭任务后,也将退役。

女王丈夫在皇家游艇上心情忧郁,毕竟这是帝国统治香港的最后几天,毕竟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几天后,古老的威尔士军营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的总部。

就在6月30日午夜,亲王宣读的演讲稿竟然不翼而飞,王室随从们疯狂地寻找。如果亲王不能宣读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给香民的告别致谢和良好祝愿,或者临时僭越女王身份匆忙草拟一份大白话对付着读读,那么在全世界面前,英国和君主制即将遭遇的难堪是无法想象的,这一切都会被全球电视直播记录下来

突然,秘书发现一位清洁工正在把簸箕里的东西倒在一边的垃圾桶里,他赶紧在垃圾桶里翻找,女王的演讲稿终于从垃圾堆里回到贵宾席菲利浦亲王手中。

所以,王室当然会犯错,另有一件大错几乎毁了英国王室制度,那就是1997年8月31日凌晨,威尔士王妃戴安娜的丧生。


王室制度的隐忍革新


戴安娜受全英及全世界的广泛同情和爱戴,王妃如日中天的时候,伊莉莎白二世女王仿佛就是一个给公主喂毒苹果的恶婆婆形象。而戴安娜王妃在巴黎的一场车祸中的丧生,使王室面临了一场空前的危机,学者称她的死是自爱德华八世退位以来君主制遭遇的最沉重打击。

好在王室领导,老太太有能力,硬是把这危机转化成机遇,经过这么多年,大家渐渐忘了因戴安娜王妃的去世而产生的对王室和她本人的怨气,可以说,于公,她为英国保留的君主制这一法律传统,于私,她为她的家族尽可能地保留了皇室财政特权和优渥福利,保持了地球上少有的特权家族的荣华富贵。

面对公众压力,王室内部加快变革步伐,女王加速对王室的管理和财政事务全面改革,加快了女王跟普通公民一样缴纳所得税的计划。

为挽回公众形象,赢得英国年轻人的心。白金汉宫开始放低姿态,女王笑脸相迎,频频举办各类活动,积极与英国各行业各阶层的人交流,让君主制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之前,皇室养尊处优,只是再等待重要活动的邀请,等首相的提示,而现在女王一家更是主动寻求参与各种适当的纪念活动。如果,某些活动王室认为很重要,但没被邀请,王室官员们就会千方百计弄清楚原因。英国君主制的变革开始了。

不光如此,王室的危机管理能力飞速提升,这也算是从历史中吸取的经验教训。王室和政府相互捧场,消除花边事件不良影响,维护王室,间接地维护英国政府形象,利用英语世界传媒改观或塑造事件,掌握话语主动权越来越熟练。

这在去年哈利与梅根事件中表现得最充分,女王成功地使群集的吃瓜群众扫兴而归,危机处理公关能力可谓炉火纯青。

结语

1995年,威尔士王妃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的采访。在采访中,她对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的儿子,她的丈夫,威尔士亲王,是否适合当国王表示了怀疑。节目产生了轰动的影响。

女王闻之大怒,要求这对夫妇离婚。

在1997年9月的第一周,当泪流满面的人群在肯辛顿宫的大门前堆起鲜花时,当艾尔顿·约翰深情的Candle in the Wind 唱响全球,其销量突破3300万,成为史上最卖座的单曲时,人们当初只想着,这对我们纳税供养的“恶母子”何时下台。

然而,王妃的去世促成了变革,睿智的女王,力挽狂澜,二十多年下来,人们渐渐忘记了“英格兰玫瑰”,慈祥智慧女王的形象却愈深入人心。

终于,2022年9月的一天,伊莉莎白二世驾崩,女王儿子威尔士亲王继位,史称查尔斯三世


(作者系北京大学博士,中美联合培养高水平博士,美国杜兰大学访问学者。文中部分外交档案引据来源于Robert Hardman:QUEEN OF THE WORLD及中文洪萃晖译本)

以文会友,请关注支持——



推荐阅读:

鲜为人知的女王中国行:1986年伊丽莎白二世访华秘闻

你有想过润吗?——有感于近期朋友问询出国者剧增

深度|枪瘾者与枪贩子们撕扯下的美国

撼山易,控枪难——美国司法和政治如何阻碍美国控枪?为什么美国解决不了枪暴泛滥?

突发!!美国小学乱枪屠杀,14名儿童丧命。枪手照片曝光。

纽约少年杀手180页“屠杀宣言”写了啥?他的“中国观”和“东亚观”?

疫情收场的三种结局

上海抗疫,老夫倒有一计:躺平不如“封沪不封户”

俄乌大战,芬兰偏要抢戏为哪般?——芬兰极简一千年史

加拿大遭贼记:窃贼自信从容的气质让人难忘——枫漂日记 2022/5/5

万字原创|马里乌波尔:那一片血色的浅海

与乌克兰亚速营面对面

耶鲁学者欧美生娃记:对中国三胎新政的启示

《顿巴斯》:乌克兰血锈地带的灵魂绞杀

犹太人是总统的国家怎会纳粹化?

乌克兰伤痛——有一种辜负叫stand with you


(邮箱qiaojialan@gmail.com 微信zm_qjl


请点击右下“在看”支持,多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