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文学

黃金屋|Записки из подполья

心陽 离开杂货铺时请关门 2023-06-23

​  讀完陀師之曠世巨作,加諸這幾日所見所感,寫作慾望愈發強烈,是有此文。之前在微信讀書試著讀下去,兩次嘗試均一敗塗地,於是今日斥39.8¥巨資買了紙質書,耗時一小時讀完後作此文,此乃無關緊要的廢話,是為序。


  我是個病人。我是個惡人。說來既歉疚又幽默,開頭讀過三遍,第三遍仍然覺得像在照鏡子;那便照鏡子吧,感謝陀師,感謝地下室人先生,祝我們永遠肝疼——祝我們!地下室人先生不只是他自己——錯了,事實上,他從來不只是他自己;他是從當時到如今一種人的典型,那種人的縮影。而不幸地(或幸運地?),我大抵屬於這類人。是的,我們是一類人、我們在彼此中找到自我;於是我們,好吧,至少是我,試著走出了地下室,得以一窺天光。我們不理睬理性那堵牆,對我們來說二二得四或是五不過是無傷大雅的區別,因為我們的人生目標並不是應證二二得四;好吧,我貌似沒把任何思想寫明白,但無妨,我們不如先來看看地下室人先生的生活。


  地下室人,這本手記的作者與主人公,曾是一名公務員、業已退休,極不合群——但他又不安於此,事實上,他極渴望融入一個群體,更渴望群體所帶來的認同。但他融入得很差,從少年時他便看不起身邊每個同學,覺得他們有一種愚蠢而自大的品格,方方面面都不如自己,而他們散發出那種「青春」「健康」的活力也是惹人厭煩的。而到中年,他那群老同學早已升官發財,彼此間關係還像在上學時那般親厚;地下室人先生雖一直看不起他們,卻也硬要擠進他們之間,參加了一場餞行宴會,最後卻與所有人鬧得不歡而散。我們真的是一樣的人,我每日都是腹誹完一堆人轉眼就笑臉相迎,其速度之快、態度之自然連我自己都覺得訝異。所幸我也是一出學校得到自由後就馬上與同學分道揚鑣的宵小之輩:有的初中同學在泥崗再也沒見過面,實在是鄙人人生幸事之一也;遠離你們已經整整360天,此致,敬禮!當然我知道自己這種心態與地下室人先生一樣荒謬,本質上是一種無能者的精神勝利法,但我仍堅持要說,你們(此處所指並非讀者,事實上所指們並不會看到這篇文章)彼此合群,代價是庸俗到了可悲的程度;你們以為自己有多好嗎,你們不過是沈默的大多數,還愚不可及。雖然我也許(或者是一定)比你們更爛,而且你們也看不見,但我還是要告訴你們:我只是在實踐蠢行,而真正愚蠢的是你們;即使我有時會說我是個土而俗的文盲,但真正庸俗的也只是你們。好了,地下室人式得想法讓我感覺好些了,那便繼續寫下去吧:我(們)和你們孰可悲,誰知道呢?不過看上去是你們,因為你們幸福,而幸福是愚蠢最眾所週知的衍生物。


  那愛大概算是另一種愚蠢的衍生物,但它太吸引人,哪怕是我和地下室人先生之流也渴望著愛及其所帶來的無條件肯定——哇,先生,您好可悲,和我一樣。地下室人先生在面對融入老同學這一嘗試的失敗後去妓院尋歡作樂,大抵是被一一種逞英雄好漢的動機所驅使,他擊破了妓女麗莎的心防;但即便如此,麗莎還是在地下室人臨走前給他證明哪怕是她,也被人追求過;那封信被她當作珍寶收藏起來,愛惜不已。所以你看,人人都渴望愛,它不是人禍而是天災。寫不下去了,我也無法斷言什麼是愛,只覺得人都可憐,麗莎也是,地下室人先生也是,我也是——其實人人都是的,不過這位多點自負,那位少點天真;抽離到一個極致的高度來看,人卻都是渴望愛的。你會反駁我,有人要的並不是愛,他們在追求理性,追求那堵牆。我承認,是的,他們並不想要愛,他們想要的是愛的副產品,是認可,是接納,甚至只是找到身分認同——不好意思,糾正一下我的錯誤,不能說「只是找到身分認同」,這個目標也太難得了,甚至比愛本身都難得,哪是區區「愛」就能解決的問題呢。愛解決不了問題,愛只能創造新的問題。那你還要不要愛了,人類還要不要愛了?我說不的話,你會笑我因噎廢食吧?但愛本來就是雞肋一樣的,食之無味卻棄之可惜,於是人們還沉浮在愛的苦海。你知道嗎,還有另一種看法:愛是微量元素,好精妙的比喻。好多人都覺得提到愛就是romantic love,就是羅密歐和茱麗葉似火的激情;但一想到這對star-crossed lovers從相識到雙雙去世不過五天,我便瞬間覺得這愛不要也罷,我營養不良已久,少了愛對我毫無影響。但愛不只是愛情啊,除了eros我們還有philia,storge和agape,古希臘人偉大的智慧。那還是愛吧,愛點什麼,然後把eros或是二二得四之類的東西拋諸腦後。


  地下室人先生有雲,或者該說是存在主義哲學家們有雲,也許人類在大地上追求的全部目的,僅僅就在於達到目的這一連續不斷的過程,換句話說就是生活本身,而非目的本身。碰巧我雖然不在乎別的一切,卻對生活的意義執迷不悟,窮追猛打,以至於忘了真正去生活。還是根據存在主義哲學家所雲,生活的意義就是生活本身,再無其他。這事既令人如釋重負又讓人若有所失,因為我一直自詡有些追求,又覺得自己和別人不同;但如果生活的意義就是生活,那我如何分辨自己?我又有哪裏可作為去處?幾十秒後幡然醒悟,並不是不合群選擇的我,而是我選擇了不合群,我選擇做游離於人群外的「唯一」。不知地下室人先生有沒有也意識到這一點?太有趣了,我竟能主動選擇自己並不想要的東西,但這就是人,人從不可能實現真正的自主與真正的理性。怎麼辦呢,我可能一生都無法走出地下室了,這裡太舒適,舒適得我連怎樣生活都忘記,遑論實現我那虛無縹緲的理想了。但你生活著說不定就找到出路也找到自我了呢,嘴上空談是沒有用,但空談不是生活啊,你總要行動起來。噢,醍醐灌頂,所以生活終究還是藥方;而且你要知道,走到陽光下生活不等同於廉價的幸福,躲在地下室也並非就承擔了崇高的苦難。真正的生活,健康的生活,大概是兩者兼有的。並非凡是理想主義者就活在地下室(事實上真正活在地下室的可能只有我),你看粥老師就為那些孩子點亮了一盞燈,很微弱,卻又很亮眼的。你無法不承認這就是生活的意義,而有人已經在實現目標的路上,他們發現意義的過程輕而易舉。


  這還不足以讓你下定決心走出地下室嗎?來吧,並不是讓你同那些他者融為一體,你仍是你,你仍可以選擇的,但你該開始行動了,你的精神不該成為一具死胎。那就抱一點希望,抱一點猶疑開始走吧:不管科學、歷史、政治、愛情或是其它任何事,抱著你的agape向前走,也別管什麼二二得四了。你先走著看看,雖然選擇了那條坎坷的路,但還是要走下去,你快找到自我了。

  好的,地下室人先生,再見,我先去走自己的路了,當然總有天我還會回來繼續做你室友的,地下室人先生,До свидани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