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教育

步履不停,未来可期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2周年生日快乐!


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路。时光如梭,在各界瞩目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走过了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两年。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以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为目标,借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国际一流的办学基础和教学经验,充分吸收国内外医学院的先进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深港融合的医学教育新模式,建立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打造兼具先进医疗服务、高端医学人才培养和创新医学研究三大功能的国际化医学体系

MILESTONE

发展历程

2021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正式成立(自2019年由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三方启动合作共建),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世界权威的心脏外科麻醉专家、麻醉和围手术期循证医学研究专家郑仲煊教授任创院院长

2021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迎来首届临床医学本科生

2021年12月,明确龙岗区人民医院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进行建设,开辟深港院校医疗合作的新局面。

2022年1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并入医学院,全面开启医学学科群的布局工作,标志着医学院正式步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2022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香港中文大学医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建立紧密的医学教育协作关系。

2023年5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校园建设项目正式开工,翻开粤港澳大湾区科教医疗融合的新篇章。

2023年6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主体结构封顶,预计2024年门诊试业。


国家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原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成立仪式上指出:“批准这所医学院成立,也是教育部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一种探索实践。”作为我国第一所、目前也是唯一一所举办临床医学专业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大学,港中大(深圳)医学院始终肩负着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任务。建院两年来,医学院在专业设置、人才引进、医学教育、科研平台、对外合作、校园规划、医院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绩。


完善学科布局

港中大(深圳)医学院已开设五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和药学;三个研究生项目:生物科学硕博项目(研究型)、生物医学工程硕博项目(研究型)和生物信息学硕士项目(授课型)。目前在校本科生386人,研究生160人,学生总人数681人。医学院高度重视学科群建设和交叉学科研究,不断完善内部学科布局和学科结构,鼓励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将分阶段建设生物医学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中华医药学院等学院及相关专业,最终计划在校生总规模超过6000人。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港中大(深圳)医学院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面向全球招聘,引进海内外知名医学院校及医学研究机构的拥有丰富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卓越人才,已组建了一支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澳洲、南非、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精英师资队伍100%具有博士学历以及国际一流高校执教和研究工作经验,其中包括三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教授(2013年)、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2012年)、阿龙·切哈诺沃教授(2004年)。目前全职教师50余人,预计未来专职教师及专职科研人员规模将达1500人。


学术科研成果

港中大(深圳)医学院至今已发表包括NatureCellScience等顶级期刊在内的原创性SCI科学论文超400篇;获批科研总经费超过6亿元,科研项目总数170余项。有6名全职教授入选2022世界排名前2%科学家名单榜单,分别是郑仲煊教授、叶德全教授、朱宝亭教授、黄宪达教授、HIRAO Hajime教授和刘国珍教授,叶德全教授、朱宝亭教授和黄宪达教授已经连续3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0-2022年);叶德全教授获2020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称号,黄宪达教授2019-2022年连续4年获得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称号;朱宝亭教授、叶德全教授、黄宪达教授和刘国珍教授入选2022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排行榜名单;叶德全教授、黄宪达教授荣登2023年度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


丰富教学科研资源

港中大(深圳)医学院现有三个诺贝尔奖科学家研究院(包括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并充分发挥其与大数据研究院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的科研和人才优势,推动医工结合、医理结合和转化医学发展。此外,已建成一批广东省、深圳市重点实验室等一流的科研平台,产学研融合不断深化。


为推进临床教学体系搭建、保障教学资源,港中大(深圳)医学院遴选国际化、高水平医院作为临床教学基地为医学生们领航,已与境内外多家医院/机构(香港中文大学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儿童医院、深圳南山区人民医院、深圳和睦家医院、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秉承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原则,港中大(深圳)医学院与多方将在前沿科学研究合作、教学医院建设、医学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交流、临床优势学科建设等多领域开展战略合作。


国(境)外合作

“国际化”是港中大(深圳)医学院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为全面提升学院的国际医学资源优势和教学成效,医学院先后与加拿大多伦多综合医院、美国西奈山国际、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中心等知名院校及医疗机构签订合作意向书,并与美国Medical Intelligence 10 公司共同发展融合MedEd2030TM智能医学的“十大模块”医学教育课程。港中大(深圳)医学院计划与更多国际医学院校及医疗机构在医学教育、教师发展、科学研究、临床项目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新校园开工

港中大(深圳)医学院校园选址在与大学校园毗邻的神仙湖畔,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教学大楼、实验教学楼、科研大楼、图书馆、行政楼、教师公寓、学生书院以及室内体育馆等16栋建筑,预计于2026年交付竣工。港中大(深圳)徐扬生校长在医学院项目开工奠基仪式上指出:“我们今天在这里不仅是在参加一个工程的开工仪式,我们是在见证粤港澳大湾区科教医疗融合的新起点,这一工程艰巨而伟大,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不负使命,成就伟大时代的伟大作品。”

港中大(深圳)医学院校园鸟瞰图


直属医院建设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作为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将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运营和管理,引进国际先进医疗技术和国际顶尖医学人才,为大湾区居民提供与世界先进医疗技术同步的医疗服务,成为国际化、高水平的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医院还将作为港中大(深圳)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教学医院,致力于建设成为深港医疗卫生合作的重要平台。医院占地面积9.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规划床位3000张,建设投资超51亿元,目前项目建设正在稳步推进,预计于2025年整体交付。

港中大(深圳)医院主要建设内容示意图



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港中大(深圳)医学院将香港中文大学的西式教育与深圳政府的大力支持完美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东西方交融,成为两个医学体系相互沟通、学习融合的典范。一路走来,医学院既收获了掌声,也积累了经验,从经验中我们汲取不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自2021年郑仲煊院长到任起,港中大(深圳)医学院制定了十四五规划纲要及未来五年发展计划。郑院长表示:“而今正是医学院发展的关键节点,是我们校准方向、明白‘做了什么,为什么做’的契机。从零到一是最艰难的,希望大家都能有热情去共同建设医学院的根基。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以培育新一代医学人才,推进创新研究,提供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己任,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的医学院。展望未来,港中大(深圳)医学院将不断探索深港合作办学、合作办医新体制、新机制,实践医学教育、医院管理新理念、新模式,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水平医疗中心,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的健康与医疗需求保驾护航。




教授有话说


刘广洪

医学院副院长

(教师事务)

医学院教授

我曾经在不同的体制内,包括香港、美国和加拿大学习过;也当过教学老师,曾经教过医学生、专科医生和研究生。我感到虽然每个地方的文化不一样,但对医疗教育的水平和要求都是一样的高。


我们医学院是要培养有国际视野的未来医学领导者,这个目标是非常坚定和清晰的。我刚来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只有两个月,但每次我和同学们的接触,感觉都是非常深刻的。从你们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睿智的眼光中,我看见一群未来的medical leaders。你们是和这个医学院一同成长的,希望我们一众教授可以成为你们的role models。


国家有多少优秀学生,我不清楚。但我可以肯定的,在这些优秀学生中,其中就有你们。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Hajime HIRAO

校长学者

医学院教授

I extend my heartfelt congratulations on the second anniversary of the School of MEDICINE (MED)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 Having become a part of the University a few months prior to the inception of MED, I consider myself fortunate to have witnessed the remarkable transition from the School of Life and Health Sciences (LHS) to MED. I sincerely admire the dedicated efforts of the Deans and other senior professors who laid the foundational stones for LHS, guided its growth, facilitated the school's seamless transformation into MED, and provided visionary leadership for the entire MED community.


Beyond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the significant intellectual and personal growth of our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students has also brought me great joy. As an academic professional, the students' passion for pursuing knowledge and scientific discoveries serves as an invaluable driving force for my own scholarly pursuits. In this regard, my time at MED has been particularly fulfilling, thanks to the strong enthusiasm displayed by numerous students who actively participated during and after classes, continuously seeking to broaden their horizons.


Despite the considerable challenges posed by the pandemic, from the shift to online teaching to campus lockdowns, MED has demonstrated resilience and maintained its upward trajectory. Beyond our original cohort of excellent LHS students, we have warmly welcomed new students pursuing clinical medicine, as symbolized by the White Coat Inauguration Ceremony. Many of ou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have gone on to pursue postgraduate studies either at MED or at renowned institutions abroad. Concurrently, our inaugural batch of Ph.D. candidates is concluding their studies, poised to embark on their advanced careers.


Extending beyond the excellence that future MED graduates are anticipated to attain as proficient clinical practitioners, I take immense pride in being a member of this distinctive medical institution that bridges a diverse spectrum of disciplines, encompassing Clinical Medicine, Biological Science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Pharmaceutical Science, and Bioinformatics. Faculty members from varied backgrounds have consistently played dynamic roles in their respective fields—and will continue to do so—an aspect that deeply impresses me.


Lastly, I wish to acknowledge the exceptional contributions of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 in various capacities. Indeed, the remarkable quality of their assistance was a pivotal factor that drew me to join this esteemed School. With the collective growth of our student body, complemented by the concerted efforts of our academic and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MED's trajectory of progress remains steadfast and unwavering.


祝愿医学院未来蓬勃发展!


赵永娟

医学院副教授

我大约在三年前(2020年10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现已并入医学院),见证了医学院的孕育和建设过程,从决策到执行的各个环节,领导和同事们同心协力一起构筑了医学院欣欣向荣的今天。


我常常感恩,港中深是个理想之地。同事们多数仁义和智慧,兼具人文情怀和学术追求;学生们富有个性,两眼放光,充满活力。与他们在一起,每天都是愉快和充实。作为教研系列的老师,我在教学、科研和服务三个领域都得到了锻炼。虽然挑战很大,但总体也不难,宗旨都是为学生服务。


三年中教学的成就感最大,我感受到自己从教书小白的蜕变。还记得我带的第一届学生,通过有趣的神经工程课与他们建立亲密联系,之后专注于生物专业,用可爱的果蝇去诱导学生们理解分子遗传学的原理,用个人兴趣和专长去感染学生们走近略微硬核的生化。


在医学院做科研的最深感受是和医学走得更近了,首先大的学术环境使人不自主地思考医学相关的科学问题;其次和附二院的结对科研项目,提供了与一线医学工作者深入了解和交流的平台。


在教研之余,我也有幸参与了学院的学生事务管理,在前辈教授和同事的指导下,逐渐熟悉了学生从入学、培养到毕业的各个环节,可以更有效地在各个阶段去服务。


在医学院成立两周年之际,衷心祝愿每位成员都能发挥潜能,在成就更好自己的同时,探索出一条现代化医学教学之路。


王勇斐

医学院助理教授

作为一名刚刚融入医学院大家庭的教师,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深切体验到了医学院浓厚的国际化氛围。在郑仲煊院长的引领下,医学院师生们凭借坚实的基础和卓越的努力,展现出了坚定的国际化和英文教学的信念,以及在本土培养新一代国际化人才的雄心壮志。语言在这融合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令人景仰的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多次强调英语对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独立后所采取的语言政策,成为塑造如今两地不同发展面貌的重要因素之一。


医学是一门崇高而神圣的事业,它不仅是科学的探索,更是对人类健康的坚定承诺。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我们怀着谦逊的心态,以国际化的眼光汲取前沿研究和医疗技术的精髓。通过英文教学,我们的学生将更加顺利地融入全球医学领域,在世界一流学府展开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医学科学的前进,为人类福祉持续奉献。


值此医学院成立两周年之际,祝愿医学院生日快乐,前程似锦!



学长学姐有话说


Daniel HANAVI

19级生物医学工程

学勤书院

It's hard to believe that just three years ago, I was a part of the School of Life and Health Sciences. And now, here I am, proudly a part of the School of MEDICINE. Reflecting on this journey, I take immense pride in being associated with the name of the school itself – a medicine student at heart. Interestingly, in a way, I'm both a medicine enthusiast and an engineering aficionado, given my pursuit in BME.


On this special occasion, I want to congratulate the School of MEICINE on its 2nd anniversary. I am sincerely thankful for all the remarkable opportunities that this School has provided me with – from captivating courses to exceptional lab experiences, and the invaluable research chances facilitated by our esteemed professors.


As we celebrate this milestone, I sincerely wish that the School can continue to nurture, guide, and empower its students to leave their own mark on the world of medicine.


安梓倩

20级生物科学

学勤书院

在医学院度过的两年里,我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拓宽了学科视野,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在和医学院共同成长的这段时间里,我感受到了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院对学生的大力支持。医学院为本科生提供的科研机会让我们可以在实验室探索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接触到advanced technology的同时感受科研氛围,也可以放心大胆地尝试新鲜事物,为未来确定科研方向提供了试错机会。我在大一暑假期间加入了叶德全教授课题组,不仅加深了对学科的理解,也在叶老师和师兄师姐的支持下实践了理论知识,并坚定了在生物学领域深造的想法。此外,学院定期举办的讲座、企业机构的参观交流也让我们得以了解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在拓宽视野的同时也为之后走向世界铺设道路。


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第零届”学生,我期待和医学院共同迈向更广阔的未来,也祝愿医学院茁壮成长,and be the cradle of new ideas.


周栩可

21级临床医学

逸夫书院

白驹过隙,又是一年花纷落。作为临床医学首届学生,我也与医学院一起走过匆匆两年。两年的时间,见证了医学院从从启动大楼奠基,到医学院校园正式开工,从数十人的小家庭到几百人的大家庭。医学院的发展是迅速的,临床医学生生活的变化也是显著的。


大二一年的临床医学学习是精彩且富有挑战性的。复杂且繁多的理论课程时刻提醒着我们做一名卓越医生所需要面对的挑战以及精益求精之精神,细致且专业的临床实践见习(Clinical Attachment)查体让我们在运用所学知识的同时保持一名医生的职业态度与专业性。更进一步的学习在学术性、专业性等多方面促使我们向一名卓越医生的方向更近了一步,又一步。这一年的学习也是眼界开阔性的、领域多元性的。部分课程的任课老师包括了来自香港及国际知名医学院的教授、临床专家以及政府卫生部门的专家与顾问。他们多样的见识与相关领域的专业性,让我们的临床学习借巨人之肩看到更开阔的世界。


学习是辛苦的,但生活可以不止泥沼。医学院与学生组织举办的活动为我们从生活泥沼的跳脱提供了跳板。学院举办的院长咖啡活动(Dean’s Café)、与教授登山踏青活动,学生组织举办的校内大型健康展览(Health Exhibition)、电影之夜(Movie Night)等活动,与学院最有爱的教授、老师们一起组成了行走在深深黑夜里点缀的繁星,陪伴在求学行医道路上慢慢前行的我们。


医学院的两年走的很快,也走的很稳;我们医学生的两年走的很稳,也走的很坚定。成长在蓬勃发展的医学院、在临床探索发展的我们,正在也将与医学院一起,一步一步,一年一年走向更远更高的顶峰!



李昀熹

22级临床医学

道扬书院

进入大学最令我惊喜的是,过去一年在港中深医学院学习的经历,几乎满足了我对于大学所有的美好想象。自由的时间安排、丰富的学院活动和老师的悉心指导,都让我感到无比庆幸自己的选择,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学医的决心。


在医学院学习的第一年,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经历,发生在上学期临近期末的时候。当时,我自以为已经很好地掌握了一个知识点,但是在小组讨论后,我却发现自己的理解和同学们大相径庭。这个发现让我十分焦虑——此时,针对这个知识点和同学讨论或者细细查阅资料寻找答案,显然已经来不及。当时又临近考试,各种压力让我喘不过气来,最终决定直接向我的academic adviser余轶婧老师求助。意想不到的是,她立刻提出与我线下见面,并为我详细讲解了这个知识点。和她的交流不仅解开了困扰我多天的难题,也安抚了我焦躁的情绪。最后,余老师又鼓励我就这个问题写邮件进一步寻求另一位专业课老师的帮助。当天我发出邮件的时间已经不早了,然而那位老师在不久后就回复了我,并详细解答了我的困惑。过去的一年里,我在各种细节中都切身体会到了医学院老师们对于教学的认真负责和对学生的积极关怀。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减轻了我们的学业负担,加快了我们适应的速度,使得专业学习过程成为了有趣的探索之旅。


我认为我们学校医学院最大的优势,就是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除了传统的lecture用于集中传授知识之外,学院还安排了tutorial让导师分组带领同学讨论问题、深化理解,安排了dissection-based interactive learning让我们接触标本、向大体老师学习,以及各种practical让我们在实验或实际操作中培养技能。不同的课程穿插进行,不仅让我们得以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促进了我们对学科知识的深入学习和融会贯通。


港中深医学院虽然年轻,却蕴藏着无限的潜力。祝愿我们医学院越办越好,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成功典范,切实推动大湾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希望我个人可以在港中深医学院这个大家庭中茁壮成长,保持初心,踏踏实实努力学习,成为可以让病人信赖的合格医生。




回首建院两年来的点点滴滴,港中大(深圳)医学院的发展离不开深圳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厚爱,离不开港中大(深圳)和港中大广大师生的鼎力支持,更离不开港中大(深圳)医学院各位同仁的辛劳付出。港中大(深圳)医学院将用实际行动回报各界的殷切厚望,加快发展建设脚步,不断努力、不断突破、不断成长,向着共同的发展目标不断迈进。



步履不停 未来可期

医学院2周年生日快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