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抢光刻机、截客户,三大芯片巨头缠斗2nm

邱晓芬 智能涌现 2024-04-01

文|邱晓芬

编辑|苏建勋

封面来源|英特尔

近期,行业内关于2nm以下芯片制程的进展频频。

12月14日,台积电在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到,其1.4nm制程已经开始研究,并且计划在 2027-2028年器件量产。与此同时,台积电2nm制程的进展也近期也颇快。

此前有消息称,台积电用于生产2nm芯片的首部机台将于2024年Q2入驻其位于新竹宝山的工厂,并计划于2025年Q4开始量产2nm芯片。有未经证实的行业信息称,这一工厂未来一个月将能生产3万片2nm芯片。

不仅仅是台积电,三星和英特尔在2nm以下制程的战火早就开始烧起。

分别在今年的6月、10 月,三星先后透露了其先进制程芯片未来的规划—— 2nm芯片计划在2025年量产之后,2026年即扩展到HPC(高性能计算服务器)领域,2027年再扩展到更广泛的汽车应用上;其1.4nm芯片将在 2027 年量产。

英特尔这边,Intel 18A(1.8nm)作为其“4年掌握5代制程节点”大计中的收官之战,这一制程节点将在2025年交付,并且要用在其核心产品至强处理器上。

△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

在目前芯片行业还处于4nm应用的阶段,但各家巨头已事先布局起2nm及其以下的制程,关键时间点都锚定在了不久后的2025年。

只是,2nm技术还没真正研发完,市场端的竞争已经提前开始,近期,三家公司关于抢光刻机、截胡客户、挖角的信息也都不绝于耳。此前有外媒称,三星拿出2nm原型向英伟达在内的行业客户展示,还开出折扣价,并且已经斩获高通。高通计划下一代高端手机芯片采用三星2nm制程生产。

芯片巨头们的2nm缠斗,俨然成为一桩事先张扬的赛事。

2nm战火,先从30亿的光刻机烧起

全球2nm以下制程的硝烟,如今从最核心的元器件光刻机开始烧起——光刻机,可以说是芯片制程向上攀登的阿喀琉斯之踵

光刻机本质上是一个投影系统,作用是将所要打印的芯片蓝图收缩、聚焦到硅片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ASML的光刻机此前一直在先进制程的演进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正如2017年7nm芯片量产之时,行业内摩尔定律终结的声音不绝于耳,但 ASML掏出的EUV光刻机使得芯片突破了物理极限的限制,硬生生又给摩尔定律又续了十年命。到了如今2nm的节点,ASML依旧发挥着救火作用。

今年年初,ASML给行业释放了一则好消息,他们收到了供应商提供的第一个高数值孔径机械投影光学器件、照明器、晶圆载物台等一系列设备——翻译过来就是,这些模块能帮助ASML交付适用于2nm芯片的高数值孔径(High-NA) EUV光刻机。

未来若落地,这种光刻机不管是体积还是成本,都相当恐怖——ASML方面曾称,它大概有一台卡车那么庞大,每台的成本超过了3亿欧元(折合24亿元)

△ASML光刻机 图源:BLOOMBERG NEWS

这并没有阻碍芯片巨头们的抢购热情。此前据Digitimes消息,ASML在2024年只计划生产10台2nm设备,但当中的6台已经被手快的英特尔提前锁定。

问题是,各家的2nm制程量产时间基本锁定在2025年,如果消息成真,意味着ASML能匀给台积电和三星的光刻机数量已经不多。

焦虑的三星,直接请出了韩国总统出手。12月初,三星社长李在镕紧急去了一趟荷兰拜访ASML,还拉上了韩国总统尹锡悦同行。两家公司签署了一份历史性的协议,将共同出资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6亿元),在韩国投建工厂。

共同建厂实现利益绑定只是幌子,三星醉翁之意是,希望从ASML那获得更多的高数值孔径EUV光刻机。

芯片行业苦光刻机久矣,先进制程攀登的过程,行业中也出现了下一代光刻机技术的先锋探索。在今年10月份,佳能就号称通过纳米压印(NIL),将有可能承担2nm芯片制程的生产。

纳米压印完全是和光刻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如前文所说,光刻更像“投影”,那么纳米压可以用“盖印”来比喻。

根据佳能方面的说法,他们先将掩摸压到晶圆上,掩模的作用有点像”印泥“,用来复制转移电路。随后,再向上喷墨,把掩模印在新的晶圆上进行曝光。

如果能够实现,对于行业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纳米压印的技术优势更大,不仅设备更小、功耗更低,光源也更便宜,造价更低。

佳能的美好畅想足够抓人,但最后能否落地还需要时间考验。2nm制程的竞争,不仅仅是芯片厂商的斗争那么简单,上游同样焦灼。

2nm决战各类技术革新

要制造出2nm芯片,芯片厂商还在持续挑战更先进的芯片技术。GAA(Gate All Around,全环栅型晶体管技术)是当前一项核心科技。

芯片里面的晶体管,可以拆解为三个模块:源极、栅极、漏极——电离子从源极出发、穿越栅极、进入漏极,构成一个完整回路。栅极,可以简单想象成晶体管与晶体管之间的一个门、一块隔板,起到了把控电离子流向的作用。

在7nm的时代,行业中一般采用FinFET工艺。在这个工艺下,源极和漏极被做成了一整片“鱼鳍”的样子,直直穿过栅极。这样,栅极才能牢牢把控电流流向。

只是,这种工艺在5nm以下先进制程中面临失效——当芯片制程越来越低,一个芯片里面挤入的晶体管越来越多,留给芯片内栅极的空间注定压缩,变小变薄,这样就会导致“门”关得不紧,电子出现逸散。

△Planar、FinFET、GAA的技术差别

GAA正是比FinFET更进了一步。由于栅极变小失去了“包裹性”,芯片厂商们索性把漏极和源极又换了个形态,变成了一根根纳米片小棍子,垂直穿过栅极——这样,小栅极也能全面包裹栅极、漏极,保证电子不再逸散。

此外,三星还曾经提出了竖向构建的“VTFET”方式,和此前平着放的芯片不一样,这种设计思路下的晶体管是垂直构造的,但这些都还在试验阶段。

当然,2nm的技术挑战不仅于此,除了GAA技术之外,另一项技术也相当关键。随着半导体工艺微缩路线不断地向前发展,集成电路内电路与电路间的距离也不断缩窄,也会对彼此产生干扰。而为了纳米片电晶体管提供足够的电能,避免漏电损耗,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的2nm制程,纷纷用上了背面配电线路技术。

随着芯片向2nm以下攀登,各类技术创新闪烁。只是,目前看来2nm的投入产出比并不高——当芯片向2nm以下的制程攀登,投入呈指数级态势狂奔,仅仅购入一台光刻机就要几十亿的投入,芯片设计的成本更是高达50亿元以上。

但从更长远的角度,2nm制程的突破,意义深远。

少数者的游戏

2nm未来主要应用在数据中心,作用在于,能够让服务器性能大幅度提升的同时,降低功耗,“既要又要”不再是可能。

尤其是,今年以来大模型初步让行业窥探到智能涌现的魅力,未来要让巨大参数底座的AI大模型落地到千行百业,行业还需要有更强有力的算力来支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英伟达如今几乎是2nm及其以下先进制程的最狂热簇拥者之一。

而英伟达不仅是简单的“用”芯片,成为台积电2nm工艺的首批吃螃蟹的人,还在入局光刻领域。此前有消息称,英伟达与台积电、ASML、新思科技秘密准备了4年,推出了用于计算光刻的软件库“cuLitho”,将计算光刻速率加速了40倍以上。

△台积电 图源:BLOOMBERG NEWS

不仅仅是想象空间巨大的HPC,2nm芯片在手机、自动驾驶、汽车等领域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以为手机为例,相比于7nm芯片,2nm芯片的速度提高了45%,能效更是提高了75%。三星曾经提过一个激进的设想,未来的手机将可能是“充一次电用一周”的时代。

只是如今,先进制程的竞争,早已经不是一场技术战那么简单了。最近十年“摩尔定律”的攀登已经提示:一场残酷的芯片淘汰赛拉开了帷幕。

14nm算是第一个槛,叱咤风云的联合电子便就止步于此,不再往先进制程进发;

随后的10nm、7nm分别是下一个分水岭,美系芯片厂商纷纷在此滑铁卢——代工大厂格芯就此止步,英特尔也差点迷失,而后又奋起直追;

到了5nm以下的时代,牌桌上,仅剩下三星、台积电、英特尔还有资格比拼,这又分别代表着三股大势力的决斗。

一些全新力量试图卷土重来。

在半导体行业掉队许久的日本,为了找回曾经的辉煌,此前集合了索尼、丰田等8 家日本科技公司,成立了半导体公司Rapidus。这家公司计划在2025年推出2nm工艺、2029 年推出1nm工艺。

不过,零基础几乎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他们还找来了IBM做背书,借助IBM此前在2nm的技术沉淀来研发。

欧洲这边,由于过去那么多年在芯片制造上躺平,已经没有了参与竞争的先头部队,但胜在有钱。此前19个欧盟成员国共同声明,要以加强欧洲开发下一代处理器和半导体的能力进行合作,全面冲刺2nm。欧洲方面此前还邀请了英特尔,在欧洲建了一个800亿的先进制程工厂,曲线加入战争。

2nm以下芯片制程的竞争,考验着厂商的资金实力、人力、技术整合能力、供应链优势等等。

这是一场少数者的游戏。

👇🏻 扫码加入「智涌AI交流群」👇🏻

36氪旗下AI公众号

👇🏻 真诚推荐你关注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