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斯克警告中国将面临“人口崩溃”,很多中国人还不如马斯克关心中国

亚欧视野 2022-08-18


 哥白尼想知道在另一个运行着的行星上观察这些行星的运行情况会是什么样的。基于这种设想,哥白尼萌发了一个念头:假如地球在运行中,那么这些行星的运行看上去会是什么情况呢?这一设想在他脑海里变得清晰起来了。一年里,哥白尼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距离从地球上观察行星,每一个行星的情况都不相同,这是他意识到地球不可能位于星星轨道的中心。经过20年的观测,哥白尼发现唯独太阳的周年变化不明显。这意味着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始终没有改变。如果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宇宙的中心就是太阳。他立刻想到如果把太阳放在宇宙的中心位置,那么地球就该绕着太阳运行。这样他就可以取消所有的小圆轨道模式,直接让所有的已知行星围绕太阳作圆周运动。然而,人们是否能接受哥白尼提出的新的宇宙模式呢?全世界的人——尤其是权力极大的天主教会是否相信太阳是宇宙中心这一说法呢?由于害怕教会的惩罚,哥白尼在世时不敢公开他的发现。1543年,这一发现才公诸天下。即使在那个时候,哥白尼的发现还不断受到教会、大学等机构与天文学家的蔑视和嘲笑。终于,在60年后,约翰尼斯·开普勒和伽利略·伽利雷证明了哥白尼是正确的。[3] 阿里斯塔克斯提倡 与此同时,商业的活跃也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黄金”这个符咒的驱使下,许多欧洲冒险者远航非洲、印度及整个远东地区。远洋航行需要丰富的天文和地理知识,从实际中积累起来的观测资料,使人们感到当时流行的“地静天动”的宇宙学说值得怀疑,这就要求人们进一步去探索宇宙的秘密,从而推进了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1492年,意大利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和他的同伴绕地球一周,证明地球是圆形的,使人们开始真正认识地球。[4] 对他国的影响 在教会严密控制下的中世纪,也发生过轰轰烈烈的宗教革命。因为天主教的很多教义不符合圣经的教诲,而加入了太多教皇的个人意志以及各类神学家的自身成果,所以很多信徒开始质疑天主教的教义和组织,发起回归圣经的行动来。捷克的爱国主义者、布拉格大学校长扬·胡斯(1369?1415年)在君士坦丁堡的宗教会议上公开谴责德意志封建主与天主教会对捷克的压迫和剥削。他虽然被反动教会处以火刑,但他的革命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捷克农民在胡斯党人的旗帜下举行起义,这次运动也波及波兰。1517年,在德国,马丁·路德(1483?1546年)反对教会贩卖赎罪符,与罗马教皇公开决裂。1521年,路德又在沃尔姆国会上揭露罗马教廷的罪恶,并提出建立基督教新教的主张。新教的教义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波兰也深受影响。地球是离太阳第三颗行星,是我们人类的家乡,尽管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它在许多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面积大部分被水覆盖的行星,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质量M=5.9742 ×10^24 公斤,表面温度:t = - 30 ? +45。[62] 英国科研人员在《天体生物学》杂志上报告说,如果没有小行星撞击等可能剧烈改变环境的事件发生,地球适宜人类居住的时间还剩约17.5亿年,不过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可能缩短这一时间。[63] 彗星是由灰尘和冰块组成的太阳系中的一类小天体,绕日运动。[64] 科学家使用探测器对彗星的化学遗留物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成份为氨、甲烷、硫化氢、氰化氢和甲醛。科学家得出结论称,彗星的气味闻起来像是臭鸡蛋、马尿、酒精和苦杏仁的气味综合。[65-66]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 [67] 在太阳系的周围还包裹着一个庞大的“奥尔特云”。星云内分布着不计其数的冰块、雪团和碎石。其中的某些会受太阳引力影响飞入内太阳系,这就是彗星。这些冰块、雪团和碎石进入太阳系内部,其表面因受太阳风的吹拂而开始挥发。所以彗星都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而且越靠近太阳尾巴越长、越明显。太阳系内的星际空间并不是真空的,而是充满了各种粒子、射线、气体和尘埃。[68] 柯伊伯带,是一种理论推测认为短周期彗星是来自离太阳50—500天文单位的一个环带,位于太阳系的尽头。柯伊伯带是冰质残片组成的巨环,位于海王星轨道之外,环绕着太阳系的外边缘。[69] 物质多样性 红巨星,当一颗恒星度过它漫长的青壮年期——主序星阶段,步入老年期时,它将首先变为一颗红巨星。称它为“巨星”,是突出它的体积巨大。在巨星阶段,恒星的体积将膨胀到十亿倍之多。称它为“红”巨星,是因为在这恒星迅速膨胀的同时,它的外表面离中心越来越远,所以温度将随之而降低,发出的光也就越来越偏红。不过,虽然温度降低了一些,可红巨星的体积是如此之大,它的光度也变得很大,极为明亮。红巨星一旦形成,就朝恒星的下一阶段白矮星进发。[70] 白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哈勃望远镜观测到白矮星死亡过程 哈勃望远镜观测到白矮星死亡过程 [71]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白矮星是中低质量的恒星的演化路线的终点。在红巨星阶段的末期,恒星的中心会因为温度、压力不足或者核聚变达到铁阶段而停止产生能量。恒星外壳的重力会压缩恒星产生一个高密度的天体。一个典型的稳定独立白矮星具有大约半个太阳质量,比地球略大。这种密度仅次于中子星和夸克星。如果白矮星的质量超过1.4倍太阳质量,那么原子核之间的电荷斥力不足以对抗重力,电子会被压入原子核而形成中子星。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电子将脱离原子核,成自由电子。这种自由电子气体将尽可能地占据原子核之间的空隙,从而使单位空间内包含的物质也将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说,这时原子核是“沉浸于”电子中,常称之为“简并态”。[72] 大多数的恒星内核通过氢核聚变进行燃烧,将质量转变为能量,并产生光和热量,当恒星内部氢燃料完成消耗完后就开始进行氦融合反应,并形成更重的碳和氧,这一过程对于类似太阳这样的恒星而言,就显得较为短暂,并形成碳氧组成的白矮星,如果其质量大于1.4倍太阳质量,就会发生Ia型超新星爆发。[73] 类星体,20世纪6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还找到一种在银河系以外像恒星一样表现为一个光点的天体,但实际上它的光度和质量又和星系一样,我们叫它类星体,现在已发现了数千个这种天体。[74] 超新星,是恒星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超新星爆发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一般认为质量小于9倍太阳质量左右的恒星,在经历引力坍缩的过程后是无法形成超新星的。[75] 在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晚期,内部不能产生新的能量,巨大的引力将整个星体迅速向中心坍缩,将中心物质都压成中子状态,形成中子星,而外层下坍的物质遇到这坚硬的“中子核”反弹引起爆炸。这就成为超新星爆发,质量更大时,中心更可形成黑洞。[76] 在超新星爆发的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需要我们的太阳燃烧900亿年才能与之相当。[77] 超新星研究有着关乎人类自身命运的深层意义。如果一颗超新星爆发的位置非常接近地球,目前国际天文学界普遍认为此距离在100光年以内,它就能够对地球的生物圈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样的超新星被称为近地超新星。有研究认为,在地球历史上的奥陶纪大灭绝,就是一颗近地超新星引起的,这次灭绝导致当时地球近60%的海洋生物消失。[78]哥白尼想知道在另一个运行着的行星上观察这些行星的运行情况会是什么样的。基于这种设想,哥白尼萌发了一个念头:假如地球在运行中,那么这些行星的运行看上去会是什么情况呢?这一设想在他脑海里变得清晰起来了。一年里,哥白尼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距离从地球上观察行星,每一个行星的情况都不相同,这是他意识到地球不可能位于星星轨道的中心。经过20年的观测,哥白尼发现唯独太阳的周年变化不明显。这意味着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始终没有改变。如果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宇宙的中心就是太阳。他立刻想到如果把太阳放在宇宙的中心位置,那么地球就该绕着太阳运行。这样他就可以取消所有的小圆轨道模式,直接让所有的已知行星围绕太阳作圆周运动。然而,人们是否能接受哥白尼提出的新的宇宙模式呢?全世界的人——尤其是权力极大的天主教会是否相信太阳是宇宙中心这一说法呢?由于害怕教会的惩罚,哥白尼在世时不敢公开他的发现。1543年,这一发现才公诸天下。即使在那个时候,哥白尼的发现还不断受到教会、大学等机构与天文学家的蔑视和嘲笑。终于,在60年后,约翰尼斯·开普勒和伽利略·伽利雷证明了哥白尼是正确的。[3] 阿里斯塔克斯提倡 与此同时,商业的活跃也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黄金”这个符咒的驱使下,许多欧洲冒险者远航非洲、印度及整个远东地区。远洋航行需要丰富的天文和地理知识,从实际中积累起来的观测资料,使人们感到当时流行的“地静天动”的宇宙学说值得怀疑,这就要求人们进一步去探索宇宙的秘密,从而推进了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1492年,意大利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和他的同伴绕地球一周,证明地球是圆形的,使人们开始真正认识地球。[4] 对他国的影响 在教会严密控制下的中世纪,也发生过轰轰烈烈的宗教革命。因为天主教的很多教义不符合圣经的教诲,而加入了太多教皇的个人意志以及各类神学家的自身成果,所以很多信徒开始质疑天主教的教义和组织,发起回归圣经的行动来。捷克的爱国主义者、布拉格大学校长扬·胡斯(1369?1415年)在君士坦丁堡的宗教会议上公开谴责德意志封建主与天主教会对捷克的压迫和剥削。他虽然被反动教会处以火刑,但他的革命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捷克农民在胡斯党人的旗帜下举行起义,这次运动也波及波兰。1517年,在德国,马丁·路德(1483?1546年)反对教会贩卖赎罪符,与罗马教皇公开决裂。1521年,路德又在沃尔姆国会上揭露罗马教廷的罪恶,并提出建立基督教新教的主张。新教的教义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波兰也深受影响。地球是离太阳第三颗行星,是我们人类的家乡,尽管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它在许多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面积大部分被水覆盖的行星,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质量M=5.9742 ×10^24 公斤,表面温度:t = - 30 ? +45。[62] 英国科研人员在《天体生物学》杂志上报告说,如果没有小行星撞击等可能剧烈改变环境的事件发生,地球适宜人类居住的时间还剩约17.5亿年,不过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可能缩短这一时间。[63] 彗星是由灰尘和冰块组成的太阳系中的一类小天体,绕日运动。[64] 科学家使用探测器对彗星的化学遗留物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成份为氨、甲烷、硫化氢、氰化氢和甲醛。科学家得出结论称,彗星的气味闻起来像是臭鸡蛋、马尿、酒精和苦杏仁的气味综合。[65-66]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 [67] 在太阳系的周围还包裹着一个庞大的“奥尔特云”。星云内分布着不计其数的冰块、雪团和碎石。其中的某些会受太阳引力影响飞入内太阳系,这就是彗星。这些冰块、雪团和碎石进入太阳系内部,其表面因受太阳风的吹拂而开始挥发。所以彗星都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而且越靠近太阳尾巴越长、越明显。太阳系内的星际空间并不是真空的,而是充满了各种粒子、射线、气体和尘埃。[68] 柯伊伯带,是一种理论推测认为短周期彗星是来自离太阳50—500天文单位的一个环带,位于太阳系的尽头。柯伊伯带是冰质残片组成的巨环,位于海王星轨道之外,环绕着太阳系的外边缘。[69] 物质多样性 红巨星,当一颗恒星度过它漫长的青壮年期——主序星阶段,步入老年期时,它将首先变为一颗红巨星。称它为“巨星”,是突出它的体积巨大。在巨星阶段,恒星的体积将膨胀到十亿倍之多。称它为“红”巨星,是因为在这恒星迅速膨胀的同时,它的外表面离中心越来越远,所以温度将随之而降低,发出的光也就越来越偏红。不过,虽然温度降低了一些,可红巨星的体积是如此之大,它的光度也变得很大,极为明亮。红巨星一旦形成,就朝恒星的下一阶段白矮星进发。[70] 白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哈勃望远镜观测到白矮星死亡过程 哈勃望远镜观测到白矮星死亡过程 [71]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白矮星是中低质量的恒星的演化路线的终点。在红巨星阶段的末期,恒星的中心会因为温度、压力不足或者核聚变达到铁阶段而停止产生能量。恒星外壳的重力会压缩恒星产生一个高密度的天体。一个典型的稳定独立白矮星具有大约半个太阳质量,比地球略大。这种密度仅次于中子星和夸克星。如果白矮星的质量超过1.4倍太阳质量,那么原子核之间的电荷斥力不足以对抗重力,电子会被压入原子核而形成中子星。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电子将脱离原子核,成自由电子。这种自由电子气体将尽可能地占据原子核之间的空隙,从而使单位空间内包含的物质也将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说,这时原子核是“沉浸于”电子中,常称之为“简并态”。[72] 大多数的恒星内核通过氢核聚变进行燃烧,将质量转变为能量,并产生光和热量,当恒星内部氢燃料完成消耗完后就开始进行氦融合反应,并形成更重的碳和氧,这一过程对于类似太阳这样的恒星而言,就显得较为短暂,并形成碳氧组成的白矮星,如果其质量大于1.4倍太阳质量,就会发生Ia型超新星爆发。[75] 在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晚期,内部不能产生新的能量,巨大的引力将整个星体迅速向中心坍缩,将中心物质都压成中子状态,形成中子星,而外层下坍的物质遇到这坚硬的“中子核”反弹引起爆炸。这就成为超新星爆发,质量更大时,中心更可形成黑洞。[76] 在超新星爆发的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需要我们的太阳燃烧900亿年才能与之相当。[77] 超新星研究有着关乎人类自身命运的深层意义。如果一颗超新星爆发的位置非常接近地球,目前国际天文学界普遍认为此距离在100光年以内,它就能够对地球的生物圈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样的超新星被称为近地超新星。有研究认为,在地球历史上的奥陶纪大灭绝,就是一颗近地超新星引起的,这次灭绝导致当时地球近60%的海洋生物消失。[78]金星是离太阳的第二颗行星,夜空中亮度仅次于月球。[43] 金星上没有水,大气中严重缺氧,二氧化碳占97%以上,空气中有一层厚达20千米至30千米的浓硫酸云,地面温度从不低于400℃,是个名副其实的“炼狱”般世界。金星地面的大气压强为地球的90倍,相当于地球海洋中900米深度时的压强。金星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组成,失控的温室效应,是导致金星极端气候的主要原因。由于金星没有内禀磁层保护,诱发磁层中磁场重联释放的巨大能量,使得金星大气被加热后加速逃逸。科学界认为,金星上大气的逃逸,是造成金星上缺水而被富含二氧化碳的稠密大气所笼罩,从而导致严重的温室效应的原因。[44] 木星是离太阳第五颗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颗,比所有其他的行星 木星及其卫星欧罗巴(木卫二) 木星及其卫星欧罗巴(木卫二) [45] 的合质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直径142987km。它是气态行星没有实体表面,由90%的氢和10%的氦(原子数之比, 75/25%的质量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头”组成。这与形成整个太阳系的原始的太阳系星云的组成十分相似。木星可能有一个石质的内核,相当于10-15个地球的质量。内核上则是大部分的行星物质集结地,以液态氢的形式存在。液态金属氢由离子化的质子与电子组成(类似于太阳的内部,不过温度低多了)。木星共有67颗木卫。按距离木星中心由近及远的次序为:木卫十六、木卫十四、木卫五、木卫十五、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木卫十三、木卫六、木卫十、木卫七、木卫十二、木卫十一、木卫八和木卫九。[46] 水星是最接近太阳的行星。水星的半径约为2440公里,在八大行星中是最小的。水星昼夜温差极大,白天摄氏 430 度,晚上约可达零下170 度,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温差最大的一个行星。[47] 水星的外大气层非常稀薄,是由水星表面和太阳风中的原子和离子构成。[48] 科学家确认水星表面含有丰富的碳,认为碳是水星表面呈黑色的原因,水星表面的岩石是由低重量百分比的石墨碳构成。[49] “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表面采集样本 “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表面采集样本 [50]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第四颗行星。直径6794km,体积为地球的15%,质量为地球的11%。火星表面是一个荒凉的世界,空气中二氧化碳占了95%。火星大气十分稀薄,密度还不到地球大气的1%,因而根本无法保存热量。这导致火星表面温度极低,很少超过0℃,在夜晚,最低温度则可达到-123℃。火星被称为红色的行星,这是因为它表面布满了氧化物,因而呈现出铁锈红色。其表面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含有大量的红色氧化物的大沙漠,还有赭色的砾石地和凝固的熔岩流。火星上常常有猛烈的大风,大风扬起沙尘能形成可以覆盖火星全球的特大型沙尘暴。每次沙尘暴可持续数个星期。火星两极的冰冠和火星大气中含有水份。从火星表面获得的探测数据证明,在远古时期,火星曾经有过液态的水,而且水量特别大。[51] 土星是离太阳第六颗行星,直径120536┪,体积仅次于木星。主要由氢组成,还有少量的氦与微量元素,内部的核心包括岩石和冰,外围由数层金属氢和气体包裹着。地球距离土星13亿公里。土星的引力比地球强2.5倍,能够牵引太阳系内其它行星,使地球处于一个椭圆轨道中运行,并且与太阳保持适当距离,适宜生命繁衍。当土星轨道倾斜20度将使地球轨道比金星轨道更接近太阳,同时,这将导致火星完全离开太阳系。[52] 土星是已知唯一密度小于水的行星,假如能够将土星放入一个巨大的浴池之中,它将可以漂浮起来。土星有一个巨大的磁气圈和一个狂风肆虐的大气层,赤道附近的风速可达1800千米/时。在环绕土星运行的31颗卫星中间,土卫六是最大的一颗,比水星和月球还大,也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浓厚大气层的卫星。[54] 恒星哥白尼在他的《天体运行论》一书中认为天体运动必须满足以下七点:地心说是长期盛行于古代欧洲的宇宙学说。它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同心球”模型)提出,后经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尽管它把地球当作宇宙中心是错误的,然而它的历史功绩不应抹杀。地心说承认地球是“球形”的,并把行星从恒星中区别出来,着眼于探索和揭示行星的运动规律,这标志着人类对宇宙认识的一大进步。地心说最重要的成就是运用数学计算行星的运行,托勒密还第一次提出“运行轨道”的概念,设计出了一个本轮均轮模型。按照这个模型,人们能够对行星的运动进行定量计算,推测行星所在的位置,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在一定时期里,依据这个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预测天象,因而在生产实践中也起过一定的作用。地心说中的本轮均轮模型,毕竟是托勒密根据有限的观察资料拼凑出来的,他是通过人为地规定本轮、均轮的大小及行星运行速度,才使这个模型和实测结果取得一致。但是,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观察仪器的不断改进,行星位置和运动的测量越来越精确,观测到的行星实际位置同这个模型的计算结果的偏差,就逐渐显露出来了。但是,信奉地心说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由于地心说本身的错误造成的,却用增加本轮的办法来补救地心说。当初这种办法还能勉强应付,后来小本轮增加到80多个,但仍不能满意地计算出行星的准确位置。这不能不使人怀疑地心说的正确性了。到了16世纪,哥白尼在持日心地动观的古希腊先辈和同时代学者的基础上,终于创立了“日心说”。从此,地心说便逐渐被淘汰了。简单的说,“地心说”就是以地球为宇宙的中心,“日心说”是以太阳为宇宙的中心。创立编辑 哥白尼提出 哥白尼想知道在另一个运行着的行星上观察这些行星的运行情况会是什么样的。基于这种设想,哥白尼萌发了一个念头:假如地球在运行中,那么这些行星的运行看上去会是什么情况呢?这一设想在他脑海里变得清晰起来了。一年里,哥白尼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距离从地球上观察行星,每一个行星的情况都不相同,这是他意识到地球不可能位于星星轨道的中心。经过20年的观测,哥白尼发现唯独太阳的周年变化不明显。这意味着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始终没有改变。如果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宇宙的中心就是太阳。他立刻想到如果把太阳放在宇宙的中心位置,那么地球就该绕着太阳运行。这样他就可以取消所有的小圆轨道模式,直接让所有的已知行星围绕太阳作圆周运动。然而,人们是否能接受哥白尼提出的新的宇宙模式呢?全世界的人——尤其是权力极大的天主教会是否相信太阳是宇宙中心这一说法呢?由于害怕教会的惩罚,哥白尼在世时不敢公开他的发现。1543年,这一发现才公诸天下。即使在那个时候,哥白尼的发现还不断受到教会、大学等机构与天文学家的蔑视和嘲笑。终于,在60年后,约翰尼斯·开普勒和伽利略·伽利雷证明了哥白尼是正确的。[3] 阿里斯塔克斯提倡 与此同时,商业的活跃也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黄金”这个符咒的驱使下,许多欧洲冒险者远航非洲、印度及整个远东地区。远洋航行需要丰富的天文和地理知识,从实际中积累起来的观测资料,使人们感到当时流行的“地静天动”的宇宙学说值得怀疑,这就要求人们进一步去探索宇宙的秘密,从而推进了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1492年,意大利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和他的同伴绕地球一周,证明地球是圆形的,使人们开始真正认识地球。[4] 对他国的影响 在教会严密控制下的中世纪,也发生过轰轰烈烈的宗教革命。因为天主教的很多教义不符合圣经的教诲,而加入了太多教皇的个人意志以及各类神学家的自身成果,所以很多信徒开始质疑天主教的教义和组织,发起回归圣经的行动来。捷克的爱国主义者、布拉格大学校长扬·胡斯(1369?1415年)在君士坦丁堡的宗教会议上公开谴责德意志封建主与天主教会对捷克的压迫和剥削。他虽然被反动教会处以火刑,但他的革命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捷克农民在胡斯党人的旗帜下举行起义,这次运动也波及波兰。1517年,在德国,马丁·路德(1483?1546年)反对教会贩卖赎罪符,与罗马教皇公开决裂。1521年,路德又在沃尔姆国会上揭露罗马教廷的罪恶,并提出建立基督教新教的主张。新教的教义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波兰也深受影响。地球是离太阳第三颗行星,是我们人类的家乡,尽管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它在许多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面积大部分被水覆盖的行星,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质量M=5.9742 ×10^24 公斤,表面温度:t = - 30 ? +45。[62] 英国科研人员在《天体生物学》杂志上报告说,如果没有小行星撞击等可能剧烈改变环境的事件发生,地球适宜人类居住的时间还剩约17.5亿年,不过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可能缩短这一时间。[63] 彗星是由灰尘和冰块组成的太阳系中的一类小天体,绕日运动。[64] 科学家使用探测器对彗星的化学遗留物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成份为氨、甲烷、硫化氢、氰化氢和甲醛。科学家得出结论称,彗星的气味闻起来像是臭鸡蛋、马尿、酒精和苦杏仁的气味综合。[65-66]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 [67] 在太阳系的周围还包裹着一个庞大的“奥尔特云”。星云内分布着不计其数的冰块、雪团和碎石。其中的某些会受太阳引力影响飞入内太阳系,这就是彗星。这些冰块、雪团和碎石进入太阳系内部,其表面因受太阳风的吹拂而开始挥发。所以彗星都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而且越靠近太阳尾巴越长、越明显。太阳系内的星际空间并不是真空的,而是充满了各种粒子、射线、气体和尘埃。[68] 柯伊伯带,是一种理论推测认为短周期彗星是来自离太阳50—500天文单位的一个环带,位于太阳系的尽头。柯伊伯带是冰质残片组成的巨环,位于海王星轨道之外,环绕着太阳系的外边缘。[69] 物质多样性 红巨星,当一颗恒星度过它漫长的青壮年期——主序星阶段,步入老年期时,它将首先变为一颗红巨星。称它为“巨星”,是突出它的体积巨大。在巨星阶段,恒星的体积将膨胀到十亿倍之多。称它为“红”巨星,是因为在这恒星迅速膨胀的同时,它的外表面离中心越来越远,所以温度将随之而降低,发出的光也就越来越偏红。不过,虽然温度降低了一些,可红巨星的体积是如此之大,它的光度也变得很大,极为明亮。红巨星一旦形成,就朝恒星的下一阶段白矮星进发。[70] 白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哈勃望远镜观测到白矮星死亡过程 哈勃望远镜观测到白矮星死亡过程 [71]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白矮星是中低质量的恒星的演化路线的终点。在红巨星阶段的末期,恒星的中心会因为温度、压力不足或者核聚变达到铁阶段而停止产生能量。恒星外壳的重力会压缩恒星产生一个高密度的天体。一个典型的稳定独立白矮星具有大约半个太阳质量,比地球略大。这种密度仅次于中子星和夸克星。如果白矮星的质量超过1.4倍太阳质量,那么原子核之间的电荷斥力不足以对抗重力,电子会被压入原子核而形成中子星。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电子将脱离原子核,成自由电子。这种自由电子气体将尽可能地占据原子核之间的空隙,从而使单位空间内包含的物质也将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说,这时原子核是“沉浸于”电子中,常称之为“简并态”。[72] 大多数的恒星内核通过氢核聚变进行燃烧,将质量转变为能量,并产生光和热量,当恒星内部氢燃料完成消耗完后就开始进行氦融合反应,并形成更重的碳和氧,这一过程对于类似太阳这样的恒星而言,就显得较为短暂,并形成碳氧组成的白矮星,如果其质量大于1.4倍太阳质量,就会发生Ia型超新星爆发。[73] 类星体,20世纪6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还找到一种在银河系以外像恒星一样表现为一个光点的天体,但实际上它的光度和质量又和星系一样,我们叫它类星体,现在已发现了数千个这种天体。[74] 超新星,是恒星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超新星爆发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一般认为质量小于9倍太阳质量左右的恒星,在经历引力坍缩的过程后是无法形成超新星的。[75] 在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晚期,内部不能产生新的能量,巨大的引力将整个星体迅速向中心坍缩,将中心物质都压成中子状态,形成中子星,而外层下坍的物质遇到这坚硬的“中子核”反弹引起爆炸。这就成为超新星爆发,质量更大时,中心更可形成黑洞。[76] 在超新星爆发的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需要我们的太阳燃烧900亿年才能与之相当。[77] 超新星研究有着关乎人类自身命运的深层意义。如果一颗超新星爆发的位置非常接近地球,目前国际天文学界普遍认为此距离在100光年以内,它就能够对地球的生物圈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样的超新星被称为近地超新星。有研究认为,在地球历史上的奥陶纪大灭绝,就是一颗近地超新星引起的,这次灭绝导致当时地球近60%的海洋生物消失。[78]

 金星是离太阳的第二颗行星,夜空中亮度仅

马斯克警告中国将面临“人口崩溃”,很多中国人还不如马斯克关心中国

作者:刘 忠 良,著《大国危途》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66日马斯克在推特上对英国广播公司(BBC)分析中国人口将持续缩减的报道做出回应,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马斯克说,尽管中国开放三胎,去年的出生率仍创下新低。按照目前中国的出生率来看,中国每个世代的人口将减少40%,并可能面临人口崩溃的危机。

展望全世界,马斯克是当今最关心人类未来的伟大企业。马斯克创办特斯拉,为人类提供最好的新能源汽车。马斯克发展星链计划,为全球提供最好的卫星通讯。马斯克发展火星登陆,为地球人寻找新的家园。


同样,马斯克关心世界人口问题,包括关心美国、日本、中国的人口危机,是对人类文明未来的重大担忧。实际上,对于中国正在面临的严重的超低生育率危机,很多中国人还不如马斯克关心中国未来!


012022年中国人口拉开负增长序幕


让很多中国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国人口在2022年就会负增长。然后,负增长持续拉大,最终陷入持续的人口崩溃。


2021年中国出生人口数量1062万,比2020年的1200万减少138万人。与2016年的1786万相比,短短五年中国新生人口下降40%以上,崩溃式持续下滑。按照目前的趋势,2022年新生人口只有900多万。


2020年中国死亡人口为996万,2021年中国死亡人口为1014万,预估2022年中国死亡人口在1020万以上。由此,2022年中国人口必然陷入负增长!


由于放开二胎的二胎堆积影响等因素,2020年人口普查显示的总和生育率是1.3,比2010年的1.18略有提高。实际上,如果扣除二胎堆积因素影响,正常生育率应该是下降的。剔除放开二胎因素,中国实际总和生育率可能只有1.2左右。


按照发达国家2.1的世代更替生育率,如果维持1.2的生育率,这就意味着下一代人口比上一代减少45%,两代减少70%,三代减少83%,四代减少91%,五代减少95%!



如果一代人按照30年,以2020年的1200万为基数,这就意味着30年后中国新生人口是660万,60年后是360万,90年后是204万,120年后是108万,150年后是60万!


这就意味着,150年后中国新生人口数量将退回到春秋战国之前的水平!中国两千多年的人口基业,二百年内就可以毁掉,中华民族正在面临千年一毁!


面对如此危险,还有人不痛不痒的认为,只要放开生育,中国新生人口立即反弹,不用担心人口危机。这是幼稚!随着城市化、学历提高、思想转变、生育压力提高等因素,加上中国民生高压力,中国超低生育率将长期持续!


所谓经济,就是人的创造满足于人的需求。所谓科技,就是人发现客观规律并服务于自身需要。军事实力,就是经济科技实力的组合。因此,人口就是经济科技军事的生命载体。当然,人口指的是数量、质量、结构三位一体。


由于新生人口的教育水平显著高于上一代,中国超低生育率的结果不仅大幅提高老龄化水平,又拉低中国人口的平均质量水平。因此,超低生育率将导致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同时恶化。


关于日本1990年代开始以来的经济增长几乎停滞,各种解释有很多,但最关键的就是人口,因为人口就是经济的生命载体。没有人口,GDP、科技、财政、就业、社会资源及财富将化为乌有!


日本从1960年代陷入低生育率,则1990年代年轻人口快速减少、老龄化快速发展,投资、消费、生产创造力的提升均变得低迷不振,必然导致日本不断的“失去十年”!


随着超低生育率,中国2023年进入重老龄化,2033年或更早进入超级老龄化。2022年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2028年劳动人口将快速减少,2040年之后就进入人口超级大崩溃——每年新生人口数百万,但死亡人口却高达2500万以上,每年人口减少最高超过2000万,五六年减少一个亿!


不仅是民族国家的危机,还有经济危机、养老危机。根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3.8亿,占总人口比例30%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占总人口比例40%


到2050年,中国养老保险抚养比将下降到1.3:1,也就是1.3个年轻人养活一个老人。不仅年轻人面临巨大养老压力,老年人也因为养老金体系濒临崩溃而老年艰难,国家财政将被养老拖死,陷入超低生育率与超级老龄化的恶性循环,人口持续超级大崩溃!


到那时,中华民族不是实现伟大复兴,而是在千年一毁的路上狂奔!


02、利益集团曾经绑架中国人口政策


中国从1991年的总和生育率就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1995年后就陷入1.5以下的超低生育率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总和生育率只有1.22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总和生育率只有1.18但中国人口政策却迟迟难以调整。


为何?就是因为计生利益集团的巨大利益及几十年人口思想的错误宣传。实际上,从中国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开始时,利益就绑架了人口政策。


中国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是如何诞生的呢?首先,是一些领导在感性上认为中国人口太多,人口增长太快,需要控制一下。然后,成立相关部门,找专家学者来研究论证这个问题。相关部门为了自己存在的利益,加上专家学者胡乱揣摩领导想法的拍马屁心态,就积极论证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的必要性。然后,把这些论证提交给领导,领导一看专家论证,感觉形势严峻,就决定实施了这些政策!


在这个决策过程中,有两个利益因素非常关键:


1、计划生育小组的成立,必然导致新的部门利益,包括可能不惜毁掉民族国家的利益、牺牲人民的利益。如果需要计划生育,这个计划生育小组将继续存在并扩大。如果不需要计划生育,这个小组就很快被解散。为了部门利益,计划生育部门必然千方百计的论证计划生育的必要性,而不管它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民族国家的利益、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2、积极为计划生育小组论证的专家,将获得计划生育部门的青睐,由此相关专家获得金钱和荣誉的双重利益。至于这些专家的论证,是否科学,是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是否符合民族国家的长期利益,是否符合人民的长期利益,都不是他们所考虑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从东亚人在同等条件或同样环境下生育率最低的现实来看,中国根本无需强制计划生育,更不需要一胎政策。实际上,当今世界,最爱生孩子的是黑人和穆斯林,最不爱生孩子的就是东亚人。在经济贸易和自然资源贸易全球化的今天,在人的智力资本是发展的最大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最不爱生孩子的最聪明侵略的东亚人实现最严厉的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根本就是最不科学的。


中国从1991年总和生育率已经低于2.1的发达国家标准,意味着未来人口必然减少。中国从1990年代中期,就陷入超低生育率,这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就彻底显露出来。在中国本需要结束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的时候,在中国需要鼓励生育的时候,但在计划生育部门利益和错误思想的推动下,中国却还在实施错误的人口政策,以至于现在已经彻底晚了。


人口是经济科技的生命载体,没有人口就没有经济科技的实力与竞争力。日本面积狭小,但人口为1.26亿。蒙古国面积比较大,但人口只有300多万。日本的经济科技实力远远高于蒙古国。但是,随着日本陷入超低生育率和超级老龄化的恶性循环,日本GDP和人均GDP已经停滞三十年,很多产业失去优势。从长远看来,除了制度和文化,人口实力(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决定民族国家的长期命运。


2022年中国新生人口将低于1000万(数百年来的最低水平),并拉开人口负增长的序幕。与此同时,印度人口将超越中国,且印度每年新生人口高达2500万。到2024年,中国新生人口可能只有700万左右,这可能比一千年前还低。如果中国鼓励生育有点效果,即便中国保持1.3的生育率,中国下一代人口将减少40%,两代减少64%,五代减少92%!中华民族五千年积累的人口基业,可能一二百年毁于一旦!


在中国被计划生育部门利益和专家利益绑架的过程中,有两个非常关键的专家,一个是设计一胎政策的宋健,一个是维持一胎政策的翟振武。宋健原先是研究火箭的,根本不懂人口规律。但是,宋健用数学模型,推导中国人口爆炸及压缩人口至适宜人口(适宜人口论在科技发展、城市化和经济贸易全球化之下根本不存在),需要一胎政策。翟振武论证,一旦放开二胎,中国就会面临出生人口大爆炸,长期阻碍中国人口政策调整!


比如,国家卫生计生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翟振武,在2014年《人口研究》第二期上发表的论文《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认为:中国放开二胎的第二年中国出生人口将达到4995万。


由于国家计生委长期组织专家论证放开二胎后的新生人口大爆炸,计生部门专家也到处鼓吹放开二胎会导致中国新生人口大爆炸,导致中国人口政策长期得不到调整,中华民族的未来被严重耽误!实际上,当2015年放开二胎后,2016年中国新生人口仅略微增加至1786万,2017年又重新下跌,远远低于所谓专家预估!


03、中国人典型的错误人口思想


受几十年计划生育单方宣传影响等因素,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人口思想非常谬误,以至于严重耽误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严重危害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


从人类诞生到工业革命,由于缺乏避孕措施、经济科技水平低下,人类一直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缓慢增长。自工业革命后,经济科技医疗快速发展,儿童死亡率迅速降低,寿命快速延长,人类引来近二三百年的人口增长“窗口期”。


与此同时,由于避孕措施的发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女性教育水平提高及参与工作、生育成本大幅提高、晚婚晚育及不婚不育等,导致生育率也快速下降。但是,在人口转型前期,由于死亡率快速下降、寿命快速延长所导致的人口增长效应高于生育率下降效应,人口仍保持一定的惯性增长。比如,中国1991年生育率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022年才陷入人口负增长,然后“倒金字塔”的人口结构开始慢慢加速崩溃。


总和生育率在1.1的情况下(扣除0.1的代际损失后就是1.0),就会形成“421”人口结构家庭,一旦爷爷奶奶辈陆续死去,家庭人口就会从7变为3,人口大崩溃。如果按照30年是一代人,则“842”在30年后就是“421”,即每过一代人口减少一半!


由于过去几十年计划生育思想的单方宣传教育,在中国超低生育率持续二三十年和中国儿童人口占世界比例(从占世界20%以上降低到10%以下)长期下滑的情况下,很多中国人仍然认识不到中国持续低生育率的危害。


人口与经济:人的需求和满足人需求的创造而产生了经济,GDP总量就是满足人口总需求的总供给。因此,不存在人口减少而人均GDP更高。从长期看,人均GDP代表着生产力水平,人口多而科研队伍更强大、市场需求更庞大、经济实力更雄厚,反而有利于科技发展、生产力和人均GDP 的提高。


相反,在人口减少的过程中,也是老龄化严重和科研队伍老化的过程,反而降低人均GDP提高的潜力。最终,人口减少既降低中国经济总量潜力又降低中国人均GDP潜力。因此,少生孩子不会“富民强国”,反而最终“穷民弱国”。


人口、资源与发展: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思想文化创新等才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人力资本又是科技发展的生命载体,因此人力资本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自然资源的使用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情况下已经失去国界,中国少生孩子节约的资源只能被其他民族国家所使用。因此,少生孩子不会“利在千秋”,而是危害中华民族未来。


实际上,绝大多数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价值,都依赖于科技发展,而科技发展又依赖于人力资本。人口多、科研队伍强大、财力雄厚、市场需求大,反而有利于不断发掘新资源,比如月球资源、深海资源。因此,在近三百年,人口快速增长,但人均实际使用的资源及价值含量却大幅提高。


人口与就业:就业的本质是分工,人口的需求产生就业,怎么可能因为减少人口而降低失业率呢?相反,人口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经济社会失去发展前景,投资收益预期恶化,反而使就业更加困难。比如,低生育率的欧洲、日本,大学生就业难度就高于人口实力持续增长、经济发展前期良好的美国。


人口与社会资源:医院、学校、基础设施等社会资源,因为人的需求而存在,因需求增长而具有投资价值。就像适龄儿童人口大幅降低,导致中小学大量倒闭,未来中国大学教育资源也将因生源萎缩而萎缩,且使大学教育更加失去投资前景。


人口质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只要智商不低、身体健康,每一个孩子都是值得投资的人力资源。在教育发展的情况下,由于新生代人口教育水平显著高于中老年人口教育水平,新生代人口越多,人均受教育年限越高,人口结构更年轻,则人口质量更高。因此,少生孩子反而降低中国人口质量,多生孩子才更有利提高未来中国人口质量。


适宜人口:在科技持续发展和资源使用无国界的情况下,不存在适宜人口数量。以色列属于热带沙漠草原气候,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但人口密度却是中国3倍,还能向欧洲出口蔬菜。考虑到中国有很多后备耕地和大量低利用国土,尤其是科技持续发展,中国养活20亿、30亿人都没有问题,因此无需过度担心吃饭问题。


在城市化的情况下,适宜人口数量更是伪命题。就像俄罗斯虽然总人口密度低,但大城市莫斯科照样人口拥挤、房价高。相反,人口稀少地区,自然环境好、生活压力低,却是人人想逃离的地方。因为,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都需要一定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人口不足、人口密度低反而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比如,人口过于稀少的蒙古国,经济难以发展,绝大多数地区缺乏基础设施投资价值。


中国城市房价高,是因为政府垄断土地供应等房地产政策问题。中国建成区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0.4%,而城市化是降低土地占用。中国的土地财政,实际上是以高房价为货币发行标的,以巨大房贷和高房租让居民背负沉重居住压力。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是生产生活方式问题而不是人口多的问题。就像新加坡人口密度极高,但却是花园城市。在人口稀少地区和农村地区,由于无法达到一定人口密度,无法统一进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反而不利于环保发展。


实际上,人口多达到经济规模,科研力量强大,经济实力雄厚,反而有利于生态环境发展。比如,如果中国人口更多,就可能把大量沙漠半沙漠地区变成生态生产区,因为此时改造国土就更具有投资价值。


人的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的创造和需求,提升了彼此的价值,尤其是高智商的中国人,“人以多为贵”。经济发展需要一定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科技发展更是以人力资本为生命载体,人口多反而使人的创造力价值更高。比如,科研人员发明一项技术,若能从每人身上获取1元毛利润,则1亿人就是1亿毛利润,10亿人就是10亿毛利润,而科研投入成本不变、生产投入成本边际递减,净利润就相差十倍以上,人口多将科研人员的身价大幅提高。


综上所述,很多所谓的人口多问题是错误思想指导下的错误认知。目前,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随着年轻人教育水平提高,随着绝大多数年轻人都进入城市,中国已经不可避免的进入超低生育率时代。这个时候,中国早应该大力鼓励生育。


但可悲的是,我这个先知先觉的爱国者,却一直遭到痛骂。我从2008年认识到超低生育率的危害,随后就在网上大规模发表文章呼吁中国改变人口政策。刚开始,我遭到愚昧无知者的大规模围攻,骂我是汉奸、走狗、卖国贼、五美分等,甚至对我要除之而后快!但是,后来证明,我才是真正利国利民的爱国者,那些高喊爱国的愚昧无知者才是误国误民!就像秦桧污蔑岳飞叛国,最后历史证明是秦桧叛国,但岳飞却被秦桧污蔑致死!


作者:刘 忠 良,著《大国危途》

202269日(部分内容为两年前所写)

感谢赞赏思想创作及传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