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过上千位小朋友的作品后,他发现,美育能带来堪比迪士尼的快乐

庄晓 外滩教育 2022-11-24

 看点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以美育人日益受到关注与推崇,更成为一种“刚需”。麓湖·A4馆美术馆副馆长李杰,同时也是一位父亲,在其双重身份下,他用自己真实经历的一个个故事,诠释了如何用美育呵护孩子成长。在他看来,美育的终极目标,是在艺术的启发下使孩子拥有自信,并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庄晓    编丨Amanda


麓湖·A4馆美术馆副馆长李杰是一位策展人,由他与团队共同发起的iSTART儿童艺术节,连续举办了七届,每年都吸引了超过1000个小朋友共同参与。


儿童艺术节开幕现场

同时,李杰也是一位父亲。在儿子3岁的时候,别出心裁的他,送出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个旧的,真正的相机。


和其他好为人师的家长们不同,李杰不干涉孩子拍照片,也不教授技巧。


尽量少出声音的他,在儿子打开摄影世界的大门后,就迫不及待地准备撤离,试图留出一片空白自由的创作空间。


麓湖·A4馆美术馆副馆长李杰


没过多久,李杰就收获了惊喜:儿子不仅很快琢磨出一套运用晃动机身拍摄的方法,而且还能在几个月后,对自己拍摄的照片如数家珍。


成为一位“小小摄影师”后,李杰的儿子忽然有一天,在一遍遍回看这些照片后,突然说道:“我是一个艺术家,我要做好多作品。”


缪斯女神就这么悄悄降临到了孩子身边。是自己的孩子真的有天赋吗?


在观察过上千位小朋友后,认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李杰,更相信这是孩子的一种天性。


正是人类对于自由表达、好奇探索等天性决定了儿童在早期发展中,更热衷于艺术创作。


在教授过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和儿童美术后,李杰的对比感受更加明显


他一边被幼儿园、小学孩子们的巨大“脑洞”折服,一边又为大学生们丧失学习热情而忧心忡忡。为什么越长大、孩子们的内心就越贫乏?


我们又该如何从美育出发,帮助他们找回迷失的自我,迎接未来复杂多变的挑战?


幸运的是,在艺术教育一线奋战多年后,荣获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以及首届“Hyundai Blue Prize创新策展人奖”的李杰,对美育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由他主持策划的开放美育空间,热衷于让孩子们去触摸艺术、感知艺术、创作艺术从而获得堪比迪士尼的快乐。


“do it”主题展,“向红色事物致敬”,

摄影方正

他认为孩子们学习的艺术,更应该是一种思维方法,一种实验的心态,和一种不畏权威的勇气。一个真正对儿童友好的艺术空间,不仅塑造着儿童,还被儿童塑造。


作为美育工作和教育者,需要及时改变视角与思路,在策展提供智识生产的基础上,花更多的精力去理解、激发孩子,让他们学会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


当他们不敢说、不想说,就用艺术启发他们,帮助他们相信自己,最终实现并超越自我。


从“禁止攀爬”到“宇宙厕所””

美育要用孩子的眼光看艺术


1931年,作为“中国首任艺术博物馆主管官员”,鲁迅先生在为教育部起草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明确提出“美术馆”和“美术展览会”的不同,在于美术馆的公共性、教育性、智识创造性。


美术馆应该是美育的前沿阵地。尽管这份真知灼见诞生于近一个世纪之前,但是直到如今,人们印象中的美术馆,端庄肃穆、不苟言笑。李杰甚至觉得它们就像是“阴暗的墓室”。


在这里,大小不一、却排列整齐的画作,如同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等待着谨言慢行的参观者们,仔细品味鉴赏。在这类美术馆,更加关心的是公共秩序维护与安全。



李杰有次带着儿子去美国一家著名的美术馆看展。好不容易挨过30多分钟难耐的排队,却等来了工作人员礼貌的劝离:“12岁以下的儿童谢绝入内”。


等候的不耐和看展的不公,让他当场就向工作人员提起了申诉。然而后面的人群却生怕耽误自己的入场时间,劝说李杰默认这间私人美术馆谢绝儿童的规则。


虽然毕加索认为“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但在安全要素下,美术馆对儿童的“歧视”尤为凸显,更不用说发挥美术馆本身的美育功能。


除了儿童不准进入外,还有不少美术馆还有“do not touch(禁止触摸)”的醒目标识。


哪怕是在美术馆举办的,冠以儿童之名的儿童艺术展上,儿童参观者一般都会被要求“禁止嬉戏、文明参展”,甚至还有一些熟悉的配方,比如身穿制服的保安,数条醒目的隔离带以及请勿高声喧哗的提示。



被规则禁锢的孩子们,真的能在这样的艺术空间中,读懂艺术家传递的思想和情感吗?


如果喜欢一个展品,孩子就会想要去触碰它,你就应该允许。哪怕放个赝品,让他能够接触。让孩子知道自己对艺术品的喜爱不是被禁止的,这对于保护孩子的五感,非常重要”。


在李杰心里,担任美育功能的美术馆,需要承办更多“儿童友好”的艺术展。这不仅挑战艺术家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向孩子,展现面对不确定生活的勇气,最终是以文化本质的面目呈现。


“1001游戏学校”主题展,

“传球”展览现场,摄影王文杰


建筑师吴开洵今年被应邀来到美术馆,为iSTART儿童艺术节设计展厅。在他的原先构想中,他希望把展厅做成一个类蓬皮杜艺术中心似的脚手架式结构,构建人际交流的模式。但在李杰看来,这样的方案存在巨大的缺陷。


你有没有想过这个孩子一看到脚手架,他就想爬对吧?
然后他说他会把脚手架的距离会修的高,让孩子爬不上去。
稍微能力强一点的孩子你说他想不想爬?

这个挑战儿童天性的设计,事实上给美术馆的保安们出了难题:爬脚手架是不安全的,但真上前阻止了,艺术家希望改变美术馆空间原有整合方式,让孩子感受潮流思潮的初衷,也夭折了。


“1001游戏学校”主题展

“三蓝宇宙”游戏装置现场,摄影方正


那么,该如何“正确”打开美术馆的育儿功能呢?


李杰邀请开洵来到美术馆的儿童工作坊,像家长一样坐在后面默默倾听。很快,开洵被孩子们,对于设计儿童杂志编辑部的精彩讨论吸引了。没过多久,他惊讶发现,自己竟然跟不上孩子的思维了。


在孩子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不时迸溅出思想的火花。很快,大家一致决定,要把展厅做成一张主编的脸。孩子们从人脸上的嘴巴里钻进去,那里是编辑部的秘密入口,可以通向脑洞主编办公室的“宇宙厕所”。


“没完没了 编辑部”工作坊孩子们
在分组讨论物主题、内容与设计,摄影小白


为什么是厕所?孩子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厕所是他们(以及他们的父母 )最自由、最快乐的地方,因为厕所时间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种轻松惬意的感受,和能自由创作的编辑部,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孩子们对生活的敏锐捕捉,恰好暗合了艺术的创作。孩子们也许不知道谁是杜尚,但他们却提出了比肩《泉》的创意,这份对艺术的朴素感知,也激发了成年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实现了大小艺术家们的“双向成长”。


“孩子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认知自己,大人也能够改变一些观念,把整个状态做得更好。”


最后呈现在展厅的,就是一张主编的大脸,背后就藏着这个让孩子们感到快乐的厕所。


“1001游戏学校”展览现场,摄影方正


只需要多一份对孩子的倾听,这个最初的带有缺陷设计的展品,最终变得可玩可触摸,真正实现了“儿童友好”,成了儿童艺术展上难忘的亮点。


“儿童友好的展览,不是为了在展厅里增添一些颜色,多一些趣味的点,而是把儿童内心深处的想法,用符合儿童发展,以及对大人也有启发的方法,有机整合起来。”


展品挑选的“真”标准

美育要引起情感的共鸣


什么样的儿童作品,能在李杰所在的美术馆展出?是那些色彩鲜艳,构图严谨的“准大师”作品吗?每年收到海量作品投递的李杰,偏偏喜欢“反其道而行之”。


一位母亲曾抱怨,她女儿共投递了7件作品,可美术馆却选择了一件她认为最差的铅笔涂鸦:一个笑容灿烂、头发与裙摆飞扬的新娘。这是当时5岁女儿的即兴创作,画了不到10笔,而女孩之后创作的水墨、线描以及拼贴画的代表作品,纷纷落选。


李杰把这些落选的作品称之为“假”作品:“它们掩盖了孩子们在特定的阶段真实想表达的东西,技法变成了一种包装,更多消解了儿童的个人视角,只展现出了老师所谓的教学质量。”


和“假”作品对应的,是画作的“真”。不在乎画技的高超,除了原创性外,作品更要有儿童感,要“画出本真、自然的状态,这个状态是大人装都装不出来的。”


7岁小主编曾与之在为观众介绍
“没完没了”创刊号的精彩内容,摄影王文杰


李杰曾在美术馆的儿童艺术展览中,展示过一面墙的作品。这是一位爸爸,悉心收集了孩子,从一岁到三岁的涂鸦画作,按照不同类别进行展示。这些画作有的是凌乱的手指线条,或是几个圈,没有丝毫的技艺可言。


但是这位细心的爸爸,专门为这些画配了一个折页,写上了每一张画的由来,记录了画作日期以及孩子在画后说的故事,每张画都以孩子的语言命名。


在李杰看来,作品背后的故事,远比作品画面要更为精彩,这面墙实际上展示的,是爸爸和孩子成长的独特过程。


“我们认为这是观察儿童、赋能儿童更好的思维模式,我们不要轻易判定哪张画画得好,哪张不好,而是了解每张画背后的具体情境,这更在乎让孩子学会真实地表达”。


真情实感、真诚表达,组成了儿童艺术创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这需要美育老师引导孩子可以怎么做,而不是如何做。


李杰觉得想要帮助学生创作出“真”作品,教师更应该成为一位“激发者”,而不是规则的“制定者”。推着学生不停向前走,让孩子更好了解自己,并适时后退半步,让他们敢于大胆尝试。


孩子们正在针对自己团队

的展览模型进行小组讨论,摄影王文杰


每年,李杰和同事们都会从两个维度,思考当年美术馆美育活动的主题:他们会提前一年统计孩子们的想法,从儿童的视角,复盘分析;同时也会从当下现状出发,寻找儿童缺乏的内容。


主题发布征集内容后,一位8岁的小女孩张乐染就分享了一个她和爸爸自创的家庭游戏《爬爸爸树》:孩子从爸爸的腿尖,爬到膝盖、肩膀,最后翻过爸爸的头顶,后再跳下去。


爬爸爸树海报


然而在武汉解放公园的随机采访中,女孩惊讶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孩子的爸爸,是没有时间陪他们玩耍的。


于是,乐染想要在美术馆策划《爬爸爸树》的艺术展示。她想要向全国去借爸爸,帮助更多没有时间陪孩子的爸爸,以游戏的方式,重温父子间的美好情感。


在指导女孩这个方案时,李杰也有了新的启发:“美育不单是鼓励他们表达自信,也鼓励孩子通过一个小的问题,进行创造和思考,再去行动,找到新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还能给别人带来帮助,从而获得共情能力、创造力、行动力、内驱力,甚至还有领导力。


爬爸爸树


不过特定场景下,“真”作品的评价标准,也面临着挑战。


李杰曾为远在大山里的山村学校儿童策展。课堂上,孩子们运用纸笔,描绘着理想中的美好生活。


一些山间架起“火箭”、屋顶装上“天线”的作品,受到了师生们的共同赞赏,而一幅画有院落、梯田和小鸡的作品,被默默放在了角落里。


这让李杰深刻认识到城市文明对于乡土文化的冲击。“孩子身上的善良和乐观需要保护,山村的地域特征和优势也需要发掘和沟通,而不是一味将‘城市进步论’强加在他们身上”。


2012年,李杰与志愿者一同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山村学校建立艺术教室


为此,李杰减少了教室艺术课程,而是鼓励他们运用石头、树叶和身边一切能够找到的事物进行创作,全校学生一起玩石头堆放游戏,一起在劳作时唱山歌。


李杰最后决定,在能力尚未达到的条件下,不要过多地介入到大山里孩子们的生活,至少做到,不要轻易去消费他们。


“贫穷并没有限制大山里孩子的想象,在拥有质朴与善良品格人的面前,说不好谁才是真正的弱者。”


为志愿者领路的小学生天秀给大家摘的小野果


在美术馆里“养”蚂蚁

美育也可以是PBL项目式教学


李杰希望美术馆能收集儿童真诚、直接的声音,以艺术的方式,转化为更具有弹性、张力的表达,传递到社会的不同角落。


和上千名孩子合作办展的日子里,李杰对于儿童的认知,也在不断地刷新。


2017年,李杰收到了一本本子。本子中描绘的,是3个女生从9岁起,花了3年的时间,秘密创设的国家“嘎嘎国”。


在这个想象王国,孩子们自创了嘎嘎国的文字、货币甚至还有宪法。根据设定,嘎嘎国最高等级阶层,是叫花子,而总统反而成为等级最低的国民。


嘎嘎大使馆入口,嘎嘎国旗及护照发放处,

图片由ZM艺术教育提供


大受震撼的李杰和工作人员们,通过美术馆招募了150个小朋友,成为“嘎嘎国”的公民和智囊。


这些孩子在6个月的时间内共同创造了历史、神话、学校、电视台……,还画了很多名画,比如受到地球文明的影响的公主画像,画得像蒙娜丽莎一样。


孩子们在交流沟通中,不仅进一步完善王国的详细设定,还挤出时间写作、绘画、摄制、讲演……在“创造世界”的热忱中,获得了巨大的成长。


“嘎嘎国驻地球大使”

正在为到访观众演绎嘎嘎国体操


“就是我们不光要走进,更应该跟孩子们一起创造,并且支持他们去实现。”李杰希望,通过更多艺术的支持方式,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和勃勃生机的创造力。


在一次小策展人的工作坊项目中,李杰遇到了一个腼腆的男孩黄一壹。


让他没想到的是,当他们闲聊到昆虫时,这位不善言辞的孩子,竟然满怀热情地和他聊了四个小时的蚂蚁。


男孩说,遇到蚂蚁饲养问题,他就翻书,看不懂书上内容,就自己去查字典,直到把书都翻烂了,甚至说服了爸爸,在家里的地板上养起了蚂蚁。


聊天的最后,男孩提出了想法:“李杰老师,我能不能在美术馆养蚂蚁?”


看着这双放光的眼睛,片刻沉默后,李杰同意了孩子的要求,并鼓励孩子自己设计展出方案。


两周后,男孩拿出了一份名为“蚂蚁乐园——让其他小朋友好好了解和学习蚂蚁”的策展方案。


蚂蚁乐园,黄一壹


为了策展成功,男孩自学思维导图,敢于在微博上向昆虫学家冉浩老师求教,对美术馆员工进行蚂蚁饲养的培训,并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出了个封闭式的蚂蚁学习桌,带领58个小朋友共同完成了这份设计。


最终,他实现了在美术馆里养蚂蚁的梦想。他把自己养死的蚂蚁标本放在美术馆,告诉更多的孩子,蚂蚁是怎么一点一点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这个有点调皮的、学习内驱力不足的孩子,重新燃起了学习的激情。蚂蚁项目展示结束后,李杰对这个坚持梦想,并付出努力的孩子,忽然放下了心。


“有时你只能看见孩子某一种能力上的高低,忽视了他在其他方面的可能性。所以我觉得艺术还像一个温床,它能培育各种各样的有趣的东西,这是在一个儿童友好的美术馆里应该实现的东西”。


“乌鸦喝水”让世界变得“可见”

积极拓展,构建美育社会生态


A4美术馆曾展示过一幅只有黑白两色的空间作品。在作品墙上,都是学生手写的数据,以及自己对学校和家长教育的不同观点。


再见学校,你好学校儿童艺术展

《乌鸦喝水》,摄影方正


这幅作品其实源于教科书中,有关“乌鸦喝水”的经典实验。一次,成都七中国际部的学生,意外从网络小视频上获知,即使杯子中填满石块,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课文权威受到质疑,学生们的原有思维,也遇到了冲击。


从未对课文产生过怀疑的学生们,忽然在心中埋了一颗批判的种子,他们想向更多学生传达,拥有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为此他们通过网络在中国四个城市发起了1000份问卷调查。希望以“数据+观点”的方式,艺术表达自己对高中学习生活的观点。孩子们直接将这场展览,命名为“乌鸦喝水”。


在各种各样的调研中,孩子们得到了不少“大跌眼镜”的反馈,接触到了更加广阔真实的社会。


在学业紧张的成都第七中学国际部,虽然全校只有不足10%的艺术生,但是有超过60%的学生希望参与艺术、策展有关的课程与项目。


从第一次参展的“完美学校调查”,到2020疫情爆发后迭代的“广州黑人人权问题”、“武汉女性医护人员的生理卫生状况”等项目,这群孩子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了对社会问题的认知。


“乌鸦喝水”最终也以多种数据支撑的项目调研报告、视频及现场辩论等形式呈现。


此时,作为美育工作的前沿,美术馆已经不单作品展示的场所,它更趋向于社会综合实践教育的空间。


在这里,孩子们已经不是面对艺术的单一受众,而是拥有了导览员、艺术家、策展人等多重身份,真正成为艺术创作的一员,全身心浸润在美育里,汲取成长的力量。


“没完没了 编辑部”工作坊孩子
正在分组讨论刊物主题、内容与设计,摄影小白


“我们不能天真地认为美术馆只要拿出一些预算去购买一些教育产品,用一些漂亮地教具与理念,来包装我们地学习内容,这样做无疑是浪费了社会给予我们的期待与信任”。


李杰并不希望将美育,仅仅局限在美术馆。2019年后,李杰和同事们,走访各种社区和学校,收集问题,重新去思考。


他希望以美术馆为纽带,把学校、社区和家庭有机串联起来,打造一个循环健康的生态环境,养护孩子自由表达、个性发展、创新思维、开放视野,公共关怀等优良的品质。


在iSTART特别项目“水知道故事”中,美术馆邀请到了艺术家、项目设计师、研究者、社区志愿者以及多个社区家庭,组成临时共同体,帮助孩子探索新城与老城的社会生态、人文历史,并以展览和戏剧形式,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悟。


水知道故事,出生在千禧年后的孩子们
并没有太多机会了解身边的历史,摄影徐馨


透过艺术这种更加立体的沟通方式,成年人们也在和孩子们同行、合作和创造中,重塑自己对于城市、社区和居民的认知。


面对问题和困惑,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正在积极行动起来,他们不会像成年人那样一直抱怨,而是积极地给出了艺术地解决方案。


“一个真正的美术馆社区,不应拘泥于具体的地方或固定的空间,它是流动的、变化的,它将不同处境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重新连接,透过协商和共创,让不可见的世界变得可见。”


结语:美育是教育的磨刀石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中提到:“美育是教育的‘磨刀石’。”


他指出:“美育是把人的所有的欲望、愿望、梦想首先‘打磨’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再超更加高尚的道德层面去打磨,让他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让儿童在美育中认识世界,在艺术创作里,激发儿童探索未知的勇气,在反复尝试中,获得引发共鸣的感悟。


近期,李杰把他对美育的更多观察和想法,都写进了《童年美术馆》。他也期待,美育能以这把锋利的磨刀石,去解开禁锢儿童内驱力和创造力的牢笼,以对艺术的感受、体验,合作,对话,甚至批评,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价值。


《童年美术馆》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中呼唤:“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李杰相信,儿童敏锐的洞察力和整体观,将帮助我们更加积极面对未来,创造性解决社会的顽疾。


“即能回归历史、又能通达未来的地方,它能站在生命的起点探讨生命,用艺术的未知去发现未知”。当信念存于内心,爱也将永不落幕。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