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宏观现金流的秘密(解释为何供应过剩+有效需求不足)

Jason不跪 不跪的世界 2023-12-31

我们知道企业有三个不同属性的现金流——经营现金流+投资现金流+融资现金流。

经营现金流=主营业务的净收支情况;

投资现金流=外部对于公司未来发展和利润预期的情况;

融资现金流=借未来自己可能赚到的钱先用。

在公司发展期,每年经营数据都是正向增长,那么会吸引外部资金进来,一起做大公司规模,这个时候经营现金流+投资现金流都是正的;

在发展停滞期,每年经营数据边际下滑,外部资金不但不流入,反而会选择离开,这个时候对于公司的现金流需求量加大,公司不得已只能选择多举债(增加融资现金流),来维护经营数据不过快下滑,并填补投资现金流的净流出。

如何维护经营数据不过快下滑?

我曾经调研过不少大公司,包括龙头G企,发现他们在业务目标无法完成的情况下,都会选择“融资性贸易”的方式来做大收入和利润——

1)只做大收入的模式:找一个外部第三方,由第三方的关联公司提供某种商品,然后再卖给另一家关联公司,这样能粉饰“收入”;

2)只做大利润的模式:在集团新设一家财务公司,对上下游的资金进行金融化,比如付给上游的钱本来是现金,现在改成远期商票,那么集团就获得了利息收入-纯利润;

3)既做大收入又做大利润:比如主营业务是汽车,下游是各地经销商,那么为了满足今年公司的业绩、利润指标,就会要求经销商“凭空”购买公司的产品,也就是下游明明没有需求,但为了保持长期的合作,创造了一种业务增长的假象。这时下游经销商因为没有销项现金流,无法支付给集团货款,供应链金融就派上用场了,只要持着双方拟定的合同和过往合作记录,就能从银行和非银获得贷款,这笔贷款却在集团的财报中“美化”成经营增长。

(方法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去一家制造业工厂,第一次去的时候车间里放着50台机器,第二次去的时候发现只剩下30台机器,但两次我所看到的财务报表(报税)差了5倍(第二次多)。老板采取的就是这种方式。

为什么要这么做?

老板的解释是:

1)为了银行不抽贷(一般经营数据下滑,银行就会降低风险敞口),因为企业是无法偿付出缩减的本金;

2)为了获得当地的财政补贴(这个各地不同);

3)为了获得更多的投融资现金流(它在洽谈好几家投资和金融机构)。

显然,理由是充分的。

实际上,我去的那年是2015年,我在当地听到的消息是,老板有一家集团外不并表的公司在投资房地产。

资金都在那个项目里。即,以产业的名义获得了贷款,但却用在非产业上面。员工的收入没有随着报表上的主营业务成比例的增长。

这在当时,不算个别现象。

我第三次去这家工厂,就很直白了,老板的回复是:现在看起来只有房地产能赚钱,干实业根本不赚钱,如果保持50台机器,或者增加到100台,整个行业会更卷,因为没有市场,内需太弱,外需要打价格战,赚得是慢钱(赚的是出口退税),设备、模具投资下去还有一定的风险。

老板也懂无风险套利,说如果是实体,那么没必要借款,因为利润率波动可能会低于贷款利率(彼时民企贷款利率远远高于G企),成本上最大的不可控就是上游,最可控的就是压制员工成本。而投资房地产,短期看是无风险的(那年棚改定向QE房地产)。

由此可见,计划型市场,市场是低效的。

临走时,老板来了一句:如果哪天我要上市,那么我就会做大主业,即使没有需求,也会奔着套现去。(当地不少同行就是这么做的,且经手同一个发行中介)

在我调研的不少已上市公司,亦是如此目的——虚构项目、定融套现,过了两年经营露出“真面目”,一些被G资收购,一些破罐子破摔,一些搭上“神秘金主”——其实背后是用无数投资人搭的各种理财产品。

我从中学到了重要一课——叙事。

很多公司的主营已不再聚焦,而是着重于叙事,着重于让梦想窒息;

让资金进入口袋。

当我调研地方平台时,这种“复杂”程度,又变得更“讳言”了。

对于宏观来说,什么是机器呢?经营现金流是什么呢?我在那两年经常思考这个问题。我看到越来越多虚构的FDI(其实是债务),也看到融资现金流在迅速膨胀。

人们在讨论人均GDP,我在测算人均债务——如果GDP不能产生等量税收(不增加广义税率前提下),那么一定会产生债务,债务会延后削减人们的生活质量。

于是宏观现金流的流动,跃入眼帘。

相比于供应的停滞,需求的下行幅度更大,才导致供应呈现过剩。(机器少了,但要购买商品的客户也少了)

过剩的产能对应过剩的债务,日本当年为何不愿意出清,因为影响“宏观收入”,影响宏观收入被绑定=影响信心。其实这个逻辑是错误的。

日本的经济学家在后来的书里面已经承认这个错误——只有影响微观收入,才会影响信心。

但因为有人从宏观收入中得益,所以这部分人不愿意出清。

昨天新闻里说,存款利率又开始下调了,意味着几十万亿居民部门的存款,一年就要损失几百亿的财产性收入。这对于实体经济是好事情吗?专家说,这对于实体是好事,是因为贷款利率下降了,但贷款利率对应的是供给,存款利率下行对应的是需求。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测算过,实际上存款利率下行的幅度大于实体贷款利率下行的幅度,即需求损失的幅度大于供给得益的幅度。为什么?

因为在前些年,一大帮不懂装懂的人在喊“内债不是债”,我解释过,债都是有成本的。这种叙事的精妙就像“我告诉你我买了一个新的手表”,以获取你的羡慕,但没有告诉你我为此要吃半年的方便面(营养不足)。

但人们似乎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教训,直到现在,你仍可以看到很多人仍是这么叙事的。

着重于叙事,说明企业来到了“倚重融资现金流”的阶段。

我在谈论如何“优化经营现金流”,而他们在谈论如何更好的做大“融资现金流”,驴头马嘴。

但只有经营现金流好了,员工的收入才会提升,如此简单的道理,

却变得异常稀有。


钱原来去了这里

打工者的工作时间创下了历史新高

欢迎加入星球(超百本有意思+不能买到的书;日更;让你快速了解全球经济和金融的背后逻辑)

最终建立自己的魔镜体系

每天不到1块2-扫下图二维码(星球1已经满4000人加入,现在开放星球2,价格比星球1低一点)

入星球如有技术问题,参考下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