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下去,新世界里应有尽有

叶立华 求实处 2023-04-10

有一个商人讲过一句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更美好,可是很多人死在了明天的夜里。


这句话说在如今和说在1910年,是一样的。


一战的风波蔓延全球,马克沁机枪覆盖下的战壕里,死了很多人。活到战后,就有柯立芝繁荣。


可是,谁能活到新世界呢?


目前的国际形势,和1913年稍做对比,就能发现一些可怕的巧合。1911年,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业国经历了残酷的战乱后,获得了统一。四十年的发展下来,大量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力在一统的局面下自由的流动。德国的工程师多到四处外溢,甚至溢出到了美国。


世界经济的分工下,资源匮乏的工业国缺少必要的能源,也严重依赖海外市场。高素质的劳动力生产出来的产品靠着性价比风行全球,可是当这个工业国站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时候,她发现了一个问题。


全世界的版图,能被瓜分的势力范围,都已经被一个孤悬海外的大国瓜分。日不落的舰队从波罗的海游弋到波斯湾,从阿拉伯海横行到菲律宾。


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业国有足够的基建能力搞一个另起炉灶的计划,一条铁路横穿中东,海权要搞,德国人在疯狂造舰,但是路权抓手也不能放,巴格达的中东铁路横穿土耳其。


对这个大国最为警惕的国家就是她的邻居,邻居和大国之间充斥着历史的宿怨,虽然经济的互补已经让邻居离不开大国,但是上一次战争中,邻居因为战败失去了当霸主的机会,如果仅仅是失去了霸主地位,问题倒也不大,真正的大问题是普法战争的恩怨像幽灵一样笼罩在临国高层的脑袋上。


少子化的法国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右转,最后找到了孤悬海外的霸主,寻求合作,甚至不惜结成军事同盟。


最大的工业国不得不寻求伙伴来拓展出海口,德国选择了奥斯曼土耳其,彼时彼刻的奥斯曼和临国沙俄之间纠纷不断,但是为了出海口,德国没有办法。只能得罪一下沙俄。奥斯曼人口两千万,沙俄人口1.7亿,不靠德国,奥斯曼断然要亡国灭种,于是奥斯曼土耳其很愉快的和德国达成了合作。


沙俄国内矛盾重重,人口越多就越危险,上层崇洋媚外,到处移民到英法,下层苦不堪言,农奴永远是农奴,尖锐的国内矛盾让沙俄也乐得奥斯曼找到朋友。毕竟一触即溃的奥斯曼无法转移矛盾,但是坚挺的奥斯曼就可以。


孤悬海外的霸主对最大工业国的崛起忧心忡忡,虽然有大国的宿敌投怀送抱,但单线作战打赢大国,霸主也没有把握,于是霸主不得不找到沙俄,试图夹击大国来达成双赢,击败大国维持霸主地位。


沙俄也乐见其成,和奥斯曼敌对必然意味着要对抗大国,无非是早晚的事情。所以便和霸主签了协议。协约国就此形成。


工业国见此,也顾不得和旧日大哥的历史恩怨了。


百年前,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是德意志地区的意识形态主导者,哈布斯堡王朝曾经雄霸半个欧洲,和英国分庭抗礼。后来随着一代领导的智障操作解体。当年在德意志阵营内的话语权不复,但是大哥虽老,自尊犹在,大国有什么事情,奥地利还是端着。


随着大国的危机感越来越重,奥地利在一些地方和沙俄原本也从合作关系转成了争夺关系,在塞尔维亚,沙俄和奥地利的矛盾不可开交,为了对抗沙俄,大哥甘愿迂尊降贵,认昔日的小弟做了大哥。背靠背加入了同盟。


巧合,历史的发生都是巧合。但是巧合下面,细思极恐。


历史的韵脚再次走来,走到了哪一步?


大国下一步要做点什么?手术量的意大利刚刚进行完大规模的内战,尚未完成加里波第以来的整合,如今的意大利选谁,成了天平上最重要的筹码。


毕竟,这个世界线的位面上,没有跨越重洋到来的美国人,非火星人来,否则没人改变的了历史的进程。


1918年,全球人口只有17亿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4年多时间,残酷无比,被后世称为人肉绞肉机。各参战国为了赢得最后的胜利,都用尽浑身解数,动员一切能够动员的军队投入这场绞肉战中。


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意大利的站队就成了最重要的筹码,决定了最后的胜利。越是平衡,轻微的扰动分量越大,这个道理,处在欧洲的马克龙知道。


所以他要来,他要来要个高价码。欧洲人打起了默契牌,开始了两头下注。

他们坚信,活到新世界的人里有他们。

这场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参战国家达33个,投入军队超过7000万人,15亿人被卷入战争,850万士兵和1300万平民死亡,2100万人受伤。


一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极大繁荣,战后的世界很快无比的美好。可是有许多人,再也见不到了。


活到新世界,应有尽有。唯一的问题是,谁能活到新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