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食物于青年,如爱于人生

陈小龙 鱼盐村 2022-05-05



一篇文章


陈小龙/文


文章的例行开头

 

我之所以决定致力于教育,是因为在青年时代一次任性的决定——前往西南山区,在一个大学炎热的暑假里,去干一件短暂但却充满热情的教育事业。去了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哪怕在那样贫穷的山区,在教育体系如此落后的乡村里,孩子自然的成长却毫不逊色,甚至与自然的协调感至今在我的记忆里都熠熠生辉。那不像是一个我去教孩子的夏令营,而更像是一个我去当学生的夏令营。一把小刀,把竹子变成哨子,把叶子变成扇子。把抓到的虫子用不同的植物包起来,孩子们说既能镇定又能保鲜。还有孩子抓不完的蜈蚣,还有送给我吃的吃不完的烤象鼻虫。


当然还忘不了在学校发现蛇以后,用布袋装着骑摩托车出去十公里才敢扔。还有校长为了感激我们宰了一只羊,羊肉和当地的米酒已经是吃的美不胜收,还有一碗泛着紫光像果冻一样至今也属未知的食物。


那次回来以后,我的脑中出现了一个清晰的想法——烤象鼻虫确实好吃,另外,要把自己的余生献给教育事业。

 

不知道怎么继续下去的中间

 

至少写这篇文章之前,这近十年间,我依然走在教育这条道路上。


这十年里,我从最初致力于在教育资源贫乏的地区推动儿童阅读,到今天推动食物教育理念普及。直到动手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还在想着如何说才会让我的同龄人能一气呵成地读完这篇文章,能在读完之后坚定不移地将食育应用于自己的生活。


写到这,突然觉得去讲那些道理有什么用,难道又要讲道理?


难道我们听的道理还少么?


写到这里,觉得写不下去了,哈哈哈。但文章还是要继续写,我想我不用具体举例,我们每个人也有太多被讲各种大道理的体验,请大家自行回忆。


那给我点时间,让我想想,我接下来说点什么。


想到了。


那我们就回到我的食物生命史吧,就是我这辈子和食物有关的记忆。


图片由作者提供


曾经我在一篇讲稿里,写过这么一段话:


初中的时候,第一次自己做饭,天天用挂面加鸡蛋填饱了一个月的肚子,就以为做饭只是填饱肚子的杂活。


长大离家,头脑一热去了一个餐厅干了一年洗菜、切肉、炖汤、做酱等等打下手的活,最后终于能上灶炒菜,就以为做饭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活。


然后去了一座南方的城市,才发现这里没有家乡冬天清甜的白菜和鲜美的蛤蜊,才想起原来做饭不是无中生有,还是个一方水土一方食材的地方活。


再然后回到家乡时,总买不到我爸三十年市场老关系才能买到的新鲜食材,才发现买菜都不简单,还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活。


直到我现在做食育,才发现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来自于每个人小时候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对于做饭的观念、态度的食育活。


以上。


虽然听起来好像又要讲道理,但是至少还有很多情感和过程在里面,看不看随你,我就是要讲,哼。

 

好像文章才真正的开始

 

我初中时住在家里,忘记什么原因家人都不在,虽然爷爷奶奶家稍近,但也不想老人们每天来给我做饭,所以没办法,就只能赶鸭子上架,自己下厨搞东西吃。当时确实啥也不会,连打煤气都是现学的。也不会去买菜,就看到冰箱里有不少挂面和鸡蛋,就煮上一锅水都扔进去。虽然听起来挺惨的,但其实真实情况是当时挺洋洋得意的,最后还被逼到因为没有其他菜,就拿鸡蛋做出了好多样不同的菜来配面条吃,也算是在生活中最无趣的事中找到了一点乐趣。


离开西南山区回到青岛后,我想尽一切办法争取到了大学休学南下的机会,当时把它当做是一个游学,是一个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学习的历练。兜里就揣了三千块钱,第一站选择厦门。当时就想有多点业余时间进行各种教育相关的学习,所以工作最好是能填饱肚子又不用加班的体力工作。结果也不知道是不是受我爸的影响,我最终选择了成为后厨中的一名工作人员。每天摸爬滚打在洗菜、洗肉、炖汤等等这些最初级的工作中。每天这样大量重复的工作,也实实在在提升了厨艺水平。虽然最后水平得到了认可可以上灶出餐,但因为要离开厦门而离开了这个技术工作的一线。


图片由作者提供


在广州做儿童阅读推广,起初觉得什么都好,然后就是热的受不了,最后没想到并没有败给想家,却败给了想念在家乡冻得瑟瑟发抖的冬天里炖在锅里的食物。然后就回了家,天天猪肉白菜炖粉条,天天蛤蜊配啤酒,更少不了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各有各的美味海鲜,却总也做不出我爸做的那个味。直到我去我爸的餐馆里蹲点看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厨艺和秘密的调料,结果发现学不来的是他在食材市场走一圈,让我叫一圈叔叔阿姨大爷大娘的关系。就凭这二三十年的关系,别人都把藏在摊位下面的好货拿出来。就这一点,我一共才活了三十年,比不了比不了。

 

收拾收拾差不多了


做食育最受挫的是碰上挑食的熊孩子。


甜品即正义就罢了,毕竟喜欢吃甜品说不定还能吃出点品味,但那些成天大鱼大肉胡吃海塞的娃,我都觉得怪可怜的。都不说这身体受不受得了,就这样的饮食品味,就这身体状态,啧啧。有一句谚语说的好,你即你所食。


说白了,你今天吃的东西,就是明天的你。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你以为成天晚上下定决心明天早起好好学习,结果第二天赖床到中午是你不够努力没有毅力?有时候可能仅仅是你今晚吃多了撑着了,这一肚子食物只能带给你又兴奋又睡不好,第二天当然起不来了。


你以为成天工作从早到晚,结果越加班越做不好,越做不好越加班是你自己不是这块料?有时候可能仅仅是你一Down就吃糖,而糖只能带给你短时间的欢愉还有长久的低沉与焦虑。


你以为今天上午为你爱人精心准备的纪念日惊喜,结果为了点鸡毛小事翻旧账大吵了一架是不爱了?有时候可能仅仅是你们俩都为这事昨晚有点兴奋没睡好,想着早上觉得不吃早餐也没啥事,结果不吃早餐只能带给你过敏的情绪与易怒的脾气。


你不能吃成个肠满肚圆,而让自己长成个清心寡欲。


你也不能吃着个麻小辣锅,而让自己长成个书香门第。



青春是什么样?就是你吃的样。就像你内心充满着什么样的爱,你就会经历一个怎样的人生。


****,又开始讲道理了。


就到这吧,该讲的不该讲的都讲了。


支持方
食通社

食通社是一个可持续食物与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我们相信,让消费者了解食物的来源,为生态农业从业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我们的食物体系才能做到健康、美味、可持续。



知己青年是一家关注青年发展的教育机构我们和伙伴们一起了解自己,认识社会和自然、土地、伙伴建立深度的链接感受社会对人的影响和塑造反思现有的生活方式找到相似的行动者,创造改变的发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