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石云霞: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基本经验研究

石云霞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4-02-05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2年第1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基本经验研究


作者简介:石云霞,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伟大成就,是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重要方面。本质上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精髓是用伟大建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目的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进程、伟大创新和基本经验,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基本经验及其重大现实意义,将进一步深化对《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认识。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领导 意识形态建设 伟大成就 基本经验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我党历史上第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历史文献,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进新时代的政治宣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决议》系统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和实践作为重点,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全党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意志和行动,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意识形态建设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从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进程、伟大创新、基本经验三个方面,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基本经验,能够进一步深化对《决议》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的认识。

、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进程

领导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一项强本固基的伟大的战略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特点、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围绕着革命、建设和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进行了持久的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巩固和发展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政治觉悟得到很大提高,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历史证明,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深刻性、广泛性、持续性和有效性,是我们党成立百年来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保证。

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进程,需要深刻认识这一历史进程的主题、主线、发展阶段和基本特点。

主题问题,从本质上说,是核心目标的指向和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的问题,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始终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从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再到翻天覆地,进入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主题的具体展开。我们党在各个历史阶段所进行的重大斗争过程中,所进行的思想理论的创新创造,所开展的理论教育和理论武装,所领导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都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面和重要内容。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形象地说,就是要彻底结束“挨打”“挨饿”“挨骂”的历史。一句话,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百年来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题鲜明,目标指向一以贯之,成绩斐然。

主线问题,本质上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理论逻辑。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所进行的意识形态建设,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诞生的第一个党纲,核心思想就是明确宣示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建党原则和根本遵循。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历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三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的三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结合”,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继而解决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结合”,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次“结合”,解决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的新的飞跃。在实践中产生的党的三大创新理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我们党在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正是用党的创新理论这一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才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个个目标。所以,准确把握这条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逻辑主线,是我们深刻把握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所在。

事物总是作为一个过程展开的。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矛盾发生了变化,因此事物的过程就显示出阶段性来。只有认真考察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过程的矛盾,解决前进发展中的问题。这是我们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历史进程的阶段性的方法论原则。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实时面对和所要解决的矛盾、对象和任务不同,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初创与奠基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曲折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拨乱反正和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全面加强和守正创新阶段。这四个阶段,相互联系,逐步推进,深化发展,形成了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实践和历史的逻辑链条。

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进程的时代特点,即现实逻辑,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体现为五个“统一”。

其一,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坚持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相统一。坚持这三者的辩证统一,是我们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创立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发展、精神实质和重要价值的关键。其二,坚持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这种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质和精髓、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断把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事业向前推进。其三,坚持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前进性、发展性,走历史必由之路。我们党领导的意识形态建设,从内容上看是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但是从方向和道路上看又是曲折发展的,这种曲折前进,强调的是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历史必由之路,这是百年来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基本规律。其四,坚持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既重视社会批判,又重视自我批判,是社会批判和自我批判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在意识形态战线上,针对错误思潮开展的批判斗争,是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方式和生动实践。进行自我批判 ,实行自我革命,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新时代党在“赶考”过程中交出的第二份历史答卷。只有在实践中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才能在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不断书写中国共产党人新的辉煌篇章。其五,坚持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既坚持科学性,又力主大众化,努力实现二者的辩证结合。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大众化是要马克思主义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才能使科学的理论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充分发挥改变中国和世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

上述五个“统一”和辩证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系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源泉、根本目的、内在动力、发展道路和根本着力点,深化了对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伟大创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突出体现在创新上。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宝贵传统,是中华文明历久弥坚、独树一帜的深厚根基。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的建设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部伟大的意识形态建设创新发展史,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在“四大创新”上,即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下进行的。其他创新又反作用于理论创新,它们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理论创新始终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这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也是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成功的密码。

一是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不断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始终站在了时代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前沿。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又进一步创立和形成了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主要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关于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和战略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创新全方位深入推进,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对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作出新判断。科学研判政治形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立足中国,胸怀世界,以深邃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准确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指出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和较量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甚至难以预见,强调这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时代课题,并进一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积极防范的战略策略,从而实现了思想认识上行动上的战略性提升。第二,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新定位。如何看待意识形态工作在我们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战略地位,这是衡量我们在理论上是否清醒和坚定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P21)他强调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法挽回的历史性错误。第三,对意识形态的性质作出新概括。准确把握意识形态的性质是如何认识意识形态的又一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指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要坚持党性,又要坚持人民性。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又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意识形态的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2](P182)把二者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和有害的。第四,丰富和发展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主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其核心内容和根本目标。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其根本前提和必然要求。进行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最深刻的本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保证。必须夺取和占领互联网这个已成为当代最大变量的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必须打赢和过好互联网这一关。第五,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的新思路。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既要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又要开展积极的舆论斗争;既要认真总结经验,又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既要科学认识中国特色,又要善于进行国际比较,具有国际视野。宣传思想工作创新要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2](P16)第六,对意识形态领导工作提出新要求。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把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作为根本制度确立起来,旗帜鲜明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宣传思想工作部门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要强起来,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守土有责、负责、尽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是实践创新。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创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进行了大量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活动,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些实践活动是具体性和总体性的有机统一。从总体性上看,百年来的实践创新是现实性、历史性和群众性的统一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从具体性上看,各个时期意识形态建设实践活动丰富生动,历史特点突出。如在民主革命时期开展的整风运动,是建党以来一次空前的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持续开展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改革开放后,于新的历史时期在全党开展的整党教育实践活动,在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三讲”教育活动,在全党开展的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实践活动等,都是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质上都是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实践活动,具体性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及时而深刻地回答了国内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创新特色更加鲜明,特点更加突出,成效更加显著。

第一,专题性学习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根据新时代的新形势,在全党持续深入地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的专题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深化宗旨意识。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狠抓“关键少数”,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践活动。为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想、政治、作风、能力、廉政方面对新时代党员干部提出新要求,这是新时代深化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生动实践教育活动。为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并进一步认真总结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重点,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更好用党的创新理论把全党武装起来,把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各项任务落实下去。

第二,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全方位整体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狠抓各个领域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进行全方位整体性推进,形成系统综合效应。习近平先后主持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如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在这些重要会议上,习近平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阐明党中央在这些领域的重大方针政策、原则要求和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为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利用各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结合新时代的新实际深入推进。如纪念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纪念人民政协成立65、7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举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围绕这些重大纪念活动,习近平都发表了重要讲话,阐明新时代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坚持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

第四,全党中青年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颇丰。按照中央的部署,根据形势发展与中心任务的要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持续组织各类学习班,如举办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专题研讨班,省部级干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在开班式、结业式上,习近平都亲自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青年干部要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增强本领,努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提高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斗争的领导权、主导权、话语权,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同时,各级党校也都相继举办了学习班、培训班等,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中青年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第五,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伟大建党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注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设立烈士纪念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动学习大国建设等。[3]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出访,不论是会谈、交流还是演讲,包括在不少国家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所有这些活动,习近平都注重阐述中国梦、中国精神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阐述“一带一路”和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建设,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上引起极大反响。习近平指出:“这就是做思想舆论工作,就是到国外去做思想政治工作。”[2](P122)他还强调说,“思想舆论工作也要久久为功,我们的观念和主张要经常说、反复说,不能长在深山无人知。”[4](P210)这是我们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极其重要的方面。

三是制度创新。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创新,是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高度凝结和升华,其具体制度成果,体现为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上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行为准则、约束机制和行为规范。其显著特点是具有统一的规范功能、科学的治理逻辑、鲜明的价值导向和强烈的政治属性,是党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实现“中国之治”的独特治理密码和成功之道。在党的历史上,我们党制定的一系列党内相关法规,如1929年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产生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194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1951年中共中央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1980年中共中央制定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都对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加强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就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制度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方针,使制度体系不断丰富完善。与党此前的历史时期相比,其制度建设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制度系统性和集成性之强、权威性之高,发挥作用和治理效能之好均前所未有。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创新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最显著的标志性成果,就是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郑重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意识形态的制度建设提高到根本制度的层面,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党领导意识形态作为一项根本制度确立下来,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且进一步规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建设和用好网络学习平台。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5]这在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百年历史上尚属首次,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外,我们党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等,都起到了巩固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

四是文化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为其服务。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创新,正是围绕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而展开和推进的,具体体现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方针政策、战略策略等各个层面,并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提出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邓小平提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提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胡锦涛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创新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在文化工作实践中,坚持把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凝聚各方面的力量作为中心环节,围绕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围绕有效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围绕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围绕促进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等问题,实现了全面创新,习近平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深化对思想文化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内涵丰富,特点鲜明。主要是:

第一,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强调要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二,提出坚持精神立则国立、精神强则国强,强调要切实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和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抓紧抓好,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第三,提出坚持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一定要发扬光大。特别是要加强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教育,结合时代特点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第四,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的思想渊源和精神内核,而且对解决人类问题也具有重要价值和启迪意义。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第五,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基本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等。第六,提出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抓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把“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作为使命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第七,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即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等等。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在百年奋斗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既进行了彪炳史册的创新创造,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守正创新,对意识形态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坚持中发展,积极作为、开拓进取,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取得丰富经验。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过去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为什么能够成功,领导意识形态建设开创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第二个百年奋斗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提供了重要借鉴。

党在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百年奋斗中的基本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第一,坚持真理、理论强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结束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迎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并大踏步接近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关键在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始终不渝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理论强党,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推进意识形态建设,这是一条最根本的经验。第二,坚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方位,服务中心工作、服从大局和战略全局,始终紧密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任务,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第三,坚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性质。既坚持意识形态的党性,又坚持人民性;既坚持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性,又坚持思想理论建设的科学性;既坚持意识形态建设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又坚持大众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在实践中实现多方面的统一,旗帜鲜明地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第四,坚持理想信念,用伟大建党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意识形态建设。坚持价值观自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以正面教育、群众自我教育为主,又坚决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实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第五,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始终保持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既反对“左”,又反对右;既反对思想僵化,又反对自由化,不断增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卓有成效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第六,坚持系统性和整体性,意识形态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实现系统性、时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为指向,全方位整体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第七,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意识形态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导向,坚持“双百方针”“二为方向”,把先进性与广泛性、重点和一般结合起来,以文化人,立足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人为本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第八,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中国先进文化为前进方向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第九,坚持科学的评价标准,把时、效、度统一起来。坚持把实效性放在首位,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最根本的是坚持人民利益标准,评判意识形态建设的利弊得失。在工作中以加强国家话语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提高意识形态能力为根本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第十,坚持、完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牢牢把握思想文化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意识形态建设。

上述十个方面,从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题、主线、性质、目标、任务、内容、方法、动力、检验标准、领导力量等方面,阐明了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是相互贯通、系统完整的统一体。这些经验饱含着心血和汗水、成功和失败、经验和教训,是历史奋斗的产物,历史实践的结晶、历史发展的结果,揭示了百年来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是我们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赢得中国未来的科学指引。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爆发,加速了这一大变局的历史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发展面临更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我国总体安全形势包括意识形态安全形势严峻复杂。习近平多次用“惊涛骇浪”“乱云飞渡”“泰山压顶”等词汇形容我国所处的国际形势和发展环境。面对国内外严峻复杂的意识形态安全形势,必须把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这一“国之大者”提高到新水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习近平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意识形态安全与其他方面的安全统一起来,把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统一起来,突出安全防范重点,坚持把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确保正确政治方向。

所以,在新形势下,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要在各方面努力守正创新,加强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尤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第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安全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第二,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信仰之基。第三,掌握意识形态安全的斗争艺术。第四,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第五,加强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2]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3]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4]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本刊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座12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029

联系电话:010-58556500

投稿邮箱:maxkyj@126.com

微信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石云霞: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基本经验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