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付来: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引领作用

吴付来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4-02-05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2年第6期

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引领作用

吴付来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当代政党研究平台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国家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提出来的重要发展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到实践中,必须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中的独特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因其学科属性和价值引领示范作用,契合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人民立场,能有效促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中的作用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人民立场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1]对中国人民大学探求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一流大学建设之路提出了殷切期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政府积极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其意义可谓重大,其难度可谓巨大。纵览人类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在社会主义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尚无现成的成功案例、经验和模式可供依循。因此,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走一条既区别于旧中国也区别于西方老路的切合中国实际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因其在马克思主义学科群中的骨干核心定位和其所具有的资政育人、引领示范的功能,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中应发挥其独特功能。新时代,要在把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其中所起作用的基础上,探索优化路径,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


01
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性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愈加凸显,中国高等教育由大到强,走出国门,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之势不可阻挡。在社会主义中国开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当然要从国情出发,既要打造中国特色,也要拓宽视野、兼收并蓄,既要从现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建构发展中借鉴有益经验为我所用,也要契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和特征,秉持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底色这个基本理念,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前进。同时,还要摒弃世界一流大学评价中的唯西化思维定式,以服务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为评价尺度,致力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真正解答“建设什么样的一流大学,怎样建设一流大学”这一根本问题。

这一必要性来源于对世界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教育强则国家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昭示,推动落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创建具有重大意义,是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战略部署。强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世界一流大学的出现和发展。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表明其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密不可分。资产阶级需要像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配第、魁奈、斯密、李嘉图等这类自己的哲学家、政治学家、法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他们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建构与完善上发挥过重大作用。这些“给资产阶级的现代统治打下基础的人物”,[2](P409)他们的出现离不开一流大学的培养。资本主义国家非常重视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除了重视包含自然科学的一流大学,也愈加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没有以自然科学和技术专业为支柱的一流大学的支撑,就没有发展至今的西方资本主义。同样,没有以哲学社会科学专业为支柱的一流大学的支持,资本主义就会陷入人文危机和困境,承受片面依赖自然科学技术所付出的代价。中国共产党是重视教育、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政党,但也有过深刻教训。如“文化大革命”期间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出现了认识上的混乱,也体现在当时中国的大学教育中。改革开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也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春天到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中国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轨道,原来大学中停办的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逐渐恢复,一些新的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创建。新中国70多年高等教育所走过的发展之路并非坦途,证明了搞好一流大学建设以及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对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这一必要性来源于破除世界一流大学唯西化标准和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迫切需求。回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世界一流大学”在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决策咨询等方面作用明显、意义重大,其“理性神话”般的符号意义也影响着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功效和影响依托各种媒介和途径有意无意在世界范围内建构并呈现其合法性,后发国家的追捧和模仿又不断强化着这种合法性,同时也强化着孕育于西方文化理念中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争创一流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一股热潮,对世界一流大学标准的价值认知已超越了世界一流大学本身对个体提升、国家发展、人类进步所作的实质性贡献,其存在本身乃至评价标准便都成了一种符号意蕴。“当世界一流大学这个概念变成一种意识形态后,其神话作用胜于其实质意义”。[3]一所大学之所以达到一流水平,除了强大的学科、实验设备等外,其独特的精神文化理念也不容忽视。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标识有其深厚的文化土壤,往往根植于一个对独立自主精神有着强烈渴求和认同的经济政治文化共同体中。现代大学孕育浸润于西方文明,其中,西方宗教文化及其人文精神的影响和作用尤为明显。世界上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模式和评价标准无法也不应整齐划一。各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无论从孕育土壤还是从学科特色、治校理念等方面显然不尽相同,民族性、国别性与教育、文化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终究是在中国大地上由中国人来创建,其建设成就和经验总结终究要由国人自己来评判,其价值旨趣终究是为人民办教育和服务于中国社会发展。而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题中应有之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骨干学科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构成和关键标识。因此,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就必须以中国特色为基点,破除唯西化评价标准与惯性思维模式,“以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梦想和中国经验为中心,秉持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场,把握正确的评价导向与政治方向,着力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的形成”,[4]并由此致力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打破世界一流大学的唯西化倾向,既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应然之选,既推进了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有效解答,也推进了对中国之路、中国之理、中国之道的深刻阐明。当下,在不断趋近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同时,要更加凸显和强调“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中国社会,朝着世界高等教育的舞台中央循序渐进。

这一必要性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使然。教育兴则国兴,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关涉中国的创新创造活力和动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奠基工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更为直接和突出,被誉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孵化器,具有高端示范引领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的角色功能愈加重要。实现关乎中国未来命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不能忽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当前,中国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渴望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党的十九大明确作出新时代“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其中,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时间提前了15年即2035年达成。要提前实现国家现代化,就必须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以教育现代化激发和推动国家现代化。早在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已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5](P730)显然,实现教育现代化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密不可分。唯有早日建成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教育现代化,才能提升教育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所需的建设人才和思想智慧。从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双一流”建设,到2021年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再到2022年4月25日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习近平一再强调我们的大学要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这是党和国家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规律的认识升华,也是新时代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抉择,更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当前正处于向“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全面奋进的关键时期,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可以为国家战略发展提供先进的思想、卓越的科学研究、大批又红又专的拔尖创新人才,这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体力量。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有机融合,为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有鉴于此,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及其贡献。



02

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引领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意识形态属性除了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外,还在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凝聚社会共识、建构中国精神家园、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质赋予了该学科引领示范功用,而其学科建设特征也凸显出在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方面的显著优势。大学是由不同的学科组成,好的学科是一个大学核心竞争力和“特色”的支撑。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特色是关键,落脚点在于学科。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是大学学科的两大基本组成部分,其中与马克思主义联系密切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是建设评价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标识。总而言之,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键是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引领作用,发展好一批有特色的有竞争力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如何建设大学、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既是现实抉择,也是方向取舍。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文化土壤与他国相异决定了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领导下的大学必然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办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办教育,是党的百年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关于大学建设的方向和路径,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反复告诫我们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他进一步指出,我们要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在众多影响和表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因素中,引领且决定办学方向的只能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开创性地呈现出人类历史演进规律,而且为人类实现自身解放提供了科学解答。“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6](P427)马克思主义早已同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7](P377)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同样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为遵循。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方向,就必须做到“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新时代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贯彻到具体学科层面,即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思想政治价值引领作用。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融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彻底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精髓的学科化呈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对哲学社会科学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能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到学科建设上,就是要以能否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大学发展方向的价值引领作用为标准,这关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方向和政治导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归根到底是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及其民众服务的。如果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个武器,放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资政育人中的方向引领,“四个服务”就无法达成,“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更无从谈起。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确保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人民立场。教育除了传授知识,还有其价值立场。教育的价值立场会因其所依托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不同而不同。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教育成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在社会主义中国,国家代表人民管理教育发展,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办好教育是为人民。人民立场是教育的根本立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遵循。当今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多共性,但这些共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西方世界一流大学的模式是其他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唯一选择。历史证明,每所一流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办学模式和发展路径,这种独特性常常受文明样态、文化土壤、国家诉求和国家战略影响。如果说,那些共性是任何一所一流大学得以存在的基本骨架,那么,独特性则是流淌在骨架中的血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流大学有着本质差异。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规约着中国办大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办大学的根本差异,这是两种社会制度下大学教育最大的不同,也是一流大学建设中“中国特色”的显著标识。简而言之,坚持在中国办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的人民立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本质上就是坚持教育的人民立场。具体到大学学科建设上来说,要求我们的大学必须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相关学科。可以说,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落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办教育的人民立场的关键环节,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和确保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人民立场。如果我们的大学及学科建设不以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指导,就会丧失人民立场、社会主义立场,背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大学及其学科既承担知识传授的任务,也肩负着培养和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关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关乎教育的人民立场的实现,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民立场的关键指标,对高校开展全方位、全领域、全覆盖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仅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门人才的培养,而且关系到其他学科专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说到底关系到办教育的人民立场。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角色和功能。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其他学科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定办教育的人民立场,这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大学学科教育的人民立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不断实现,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夯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价值基础。“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P27)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P26)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离不开人才培养这个关键。“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7](P377)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目标。“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10]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内含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命目标。奋斗要有“资本”,报国要靠本领,真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丰富的学识、过硬的本领,方能成就一番事业。一流人才离不开一流大学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价值塑造。各国的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人文底蕴,也有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式。“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10]马克思主义赋予我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唯物辩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提升思维素质的科学武器。知识水平高的人对社会的贡献不见得就一定比其他人高,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人文素养决定着其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一个满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角色定位的人,必定是一个政治立场正确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我们的大学不仅要“立德”还要“树人”,不仅要重才而且要重德,不仅要培养能人还要培养贤人。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理念,我国教育培养的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人才,培养的不是社会主义的旁观者、反对派和掘墓人。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对科学知识和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大学所承担的责任使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重大和神圣。唯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示范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出符合“四个服务”目标的人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能稳步推进。




03
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的路径

“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1]在这里,习近平要求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符合自身需求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质言之,要把握好办学模式和发展道路的“普遍性”与“独特性”的关系,在普遍性中坚持独特性,在独特性中发展普遍性;既领悟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规律,又立足国情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能够定方向、保立场,其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中的作用无可替代。新时代,我们要不断夯实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中引领作用的路径,真正有效推进这项教育战略工程。

铸魂强基,强化党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领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11]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办好大学的事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关键也在党。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仅是对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的历史总结,也是建设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保障。党的领导是中国高校制度的最大优势,能够保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民立场。要从改进党的思想作风和完善组织原则上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作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依靠师生、群策群力、同心同德,把各项工作聚焦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这个战略方针上来。牢牢把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党领导下的坚强阵地,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阵地。因而,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和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强化党对教育的领导,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新时代,要强化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高等教育发展,就必须解决好科学理论和先进办学理念的指引问题。实践中,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坚持正确办学政治方向和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的基本要求,以此确保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少走弯路、不走弯路,避免走邪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对于高等教育发展,习近平科学解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教育领域确立了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两条主线的战略布局,提出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三条发展路径。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指导高等教育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总开关”“总阀门”,也是捍卫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高等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挥引领作用的理论支撑。

苦练内功,进一步做大做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外因与内因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决定事物的发展走向。外因对事物发展发挥着辅助次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标识性学科,是衡量高校是否遵循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指标,也是检验一个高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是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是否坚持人民立场的试金石,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地位极为重要、作用极为独特。因此,基于内因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走向的观点,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必须聚焦事物内部,着眼于内因,强化内功,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建设,做大做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2005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来,历经17年的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绩斐然,但离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的在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的期待,尚存在不小距离。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具有总体性的学科优势。这种总体优势使得它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代表了当代大学学科发展由分科到综合的发展走向。另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深入推进、做大做强,我们还须发挥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拥有的示范引领功能。接下来,我们应进一步明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中的骨干定位,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为枝干,以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为延伸的学科群,发挥骨干学科引领带动作用以及学科群的整体覆盖效应。同时,我们还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功能由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拓展到“资政育人”,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理支撑功能向复合的“大德育”、决策咨询和学科引领功能转变。做大做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深化理论研究、学科教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建设、学科评价机制和标准优化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尤为关键。在一切活动中,实践主体——人尤其是人才的因素是最为重要也最为关键的。可以说,只有培养政治强、业务精、学风正,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实际,面向世界关切,学贯中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造就一批理论功底厚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和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俱佳、敢于打拼的理论骨干,才能做大做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中的独特功效。

画好“同心圆”,有机统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所有学科专业都必须承担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职能。知识传授和思想价值引领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中都是存在的,不可分割。西方教育历来重视价值观教育,加拿大教育哲学家克里夫·贝克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师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价值,既通过他们的行为,也通过他们教授的内容。他们或许可以尝试,但他们不可能向学生隐瞒他们对生活的看法,他们教授的学术材料中也渗透着价值。”[12](P160)近年来,英美等西方国家提倡“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剑桥大学就将不属于“英国核心价值观”的“非自由主义传统”思想家的作品移除了本科生教育,这其中就包括马克思、黑格尔和尼采等人的著述。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属性,要求我们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我国大学学科设置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载体,而自然科学学科同样守土有责,要承担起知识传授和思想价值教育的职能。在实际工作中,要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同向同行,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的全学科和教学的全过程,促进“三全育人”落地有声、落地见效。“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3](P480)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指导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同时要认识到,其他学科专业教育也蕴含和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职责。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人民立场决定了其他学科、其他专业同样要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偏差甚至错误界定致使一些人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同起来,片面地得出其他课程只是传授专业知识的结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成了“孤岛”,漠视和否弃了其他学科及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导致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的主阵地作用,更无法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引领示范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画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心圆”,无论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还是相关学科、其他专业课程中,都“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14](P190)既要发挥思政课程所蕴含的系统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功能,也要发挥课程思政蕴含的思想价值引领和增强政治意识的功能,两者相辅相成。充分发掘发挥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价值意蕴,但不能用其来代替专业知识的学习。唯有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统筹起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主渠道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引领作用,又推动其他专业课的思想政治价值意蕴充分得以彰显,共同引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阎凤桥,闵维方.从国家精英大学到世界一流大学:基于制度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1).

[4] 吴付来,李珣.“双一流”建设评价要有中国标准[N].中国教育报,2017-03-23(5).

[5]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8]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9]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0]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1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12] [美]克里夫·贝克.优化学校教育——一种价值的观点[M].戚万学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3]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4]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本刊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座12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029

联系电话:010-58556500

投稿邮箱:maxkyj@126.com

微信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吴付来: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引领作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