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刚、朱宏强: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理论审思

冯刚、朱宏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4-02-05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2年第6期


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理论审思


冯 刚

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宏强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 内生动力是理论统一于实践的重要命题,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对内部矛盾决定作用的论证、需要理论对主体需要推动作用的肯定以及社会发展理论对矛盾和人的作用的强调,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内在合理性。结合动力的一般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可以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生发转化凝聚的,促进其自身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量。作为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始终的关键力量,内生动力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激发的关键要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深化的重要着力点,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内生动力 理论








动力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始终的关键问题,对动力的探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前提。在百年党史的丰厚底蕴中,特别是近40年的学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取得了长足进步。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面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趋势和质量提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向内寻求改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内生动力是破解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习近平高度重视内生动力的重要性,多次就经济建设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打赢脱贫攻坚战等问题强调要激发内生动力,充分肯定了内生动力在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理论渊源探析,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意蕴,为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激发和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

01
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理论渊源

内生动力是理论统一于实践的重要命题,具有深厚的理论意蕴。从理论视角出发探究内生动力的内在合理性,对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意蕴具有奠基作用。

第一,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事物内部,生成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这为认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合理性和科学内涵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洞悉发展动力的本质,强调“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1](P920)提出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2](P301)唯物辩证法在肯定“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的同时,[2](P301)深刻认识到内因对事物本质的决定性作用,科学把握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规律性认识。[2](P302)由此看来,与教育载体和环境等外部动力因素相比,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更为关键。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揭示了内因的本质,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2](P301)无论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的,“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1](P499)还是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指出的,“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3](P557)都阐明了“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过程”的观点。唯物辩证法“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2](P301)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关键作用不言而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矛盾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根本原因,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根本构成。

第二,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马克思主义把需要视为人的本性,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P158)生存需要的满足是主体性活动的起点,也激发了人类发展的原始动力。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需要的发展性,深刻认识到“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4](P159)而需要的发展将带给人持续的动力,因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5](P238)其中主导的是人的需要,吃喝的行动从饥渴的需要开始,到头脑饱足而停止。在这一过程中,人的需要转化为人的动机,推动人为需要满足而行动,发展的需要也催生出持续的动力。同时,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到需要的凝聚作用,指出“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6](P514)共同的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方式将人们凝聚起来,将个体的力量凝聚成整体的合力,从而推动实践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将需要视为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发展的原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主体的需要是发展进步的自觉动力。已经取得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寄托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和现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等不断催生主体新的需要。在共同需要引领下,个体的动机凝聚成集体的意志,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实践中将理想目标转化为真切现实。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重要来源。

第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马克思主义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时强调突出了矛盾和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为理解把握事物发展的内生动力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五种所有制形式”的构想,按照生产关系可以划分为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封建主义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共产主义所有制。[4](P148)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揭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动力,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7](P2-3)马克思深刻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动力作用。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发展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的演化过程,矛盾变化的特殊性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此外,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提出了人类社会的三种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8](P52)马克思在把握社会关系演变和人的发展状况的内在关系基础上,充分肯定社会发展中人的发展的价值所在,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更在于人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服务于人的成长发展是根本目的,也要适应人的发展状况,契合人的阶段性特征,满足人的需求期待,在与人的成长发展相匹配的过程中实现接续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中矛盾和人两大要素的关键地位突显,把握其中的内在关系是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重点。

02

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基本内涵


顾名思义,内生动力是指事物内部生成的动力,这是与其他动力相区别的本质规定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动力的一般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可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基本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生发转化凝聚的,促进其自身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量。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生成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对内生动力的理解,首先聚焦在“内”和“生”上,“内”阐明了动力的来源和方向,“生”解释了动力生成的原因。一方面,“内”强调了动力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动力的作用方向呈现内部循环,对动力的探寻要向内求索。对于动力方向性划分的依据,主要取决于动力因素由谁主导。动力因素作为催生动力的构成要素,往往是复杂的、多维的。而“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2](P322)因此动力中的主导因素决定了动力的方向属性。由内部因素主导、外部因素参与作用催生的动力本质是内生动力。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要素对动力构成的主导,吸收协同外部要素生发形成。由内部产生的动力,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缓解、问题的解决,着眼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在这一过程中又催生和释放新的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呈现内部的循环,对内生动力的探索要聚焦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另一方面,“生”强调了动力的生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动力的把握要从联系的观点着手。“内”将动力因素锁定在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而动力的生成本质上源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恩格斯强调:“相互作用是我们从现今自然科学的观点出发在整体上考察运动着的物质时首先遇到的东西。”[1](P920)这既阐明了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根源,也肯定了动力的相互作用本质。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生成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矛盾、联结、斗争,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亟须满足的诉求和期待,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调整完善、改革创新,内生动力就在这一过程中生成并发挥作用。总的来说,内生动力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是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呈现内部的动力循环。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是经过生发转化凝聚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要素的多样性决定了内生动力的复合性,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到形成具有推动作用的动力需要经过一系列演化过程,并在共同目标引领下凝聚成多样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动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建立起彼此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激发主体新的体验与需求,生发矛盾与合作等多种关系。其中,存在的矛盾为主体所认知,就提出解决矛盾的需要。而需要本身蕴含着人的行为动机,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到人的这一本质特征,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6](P286)因此,需要在主体内部实现转化,成为满足需要的行为动机,同时需要本身所具有的引导激励功能也提供主体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由此看来,动力的形成大体经过联系的建立、关系的生发、动机的转化等几个环节。但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要素的多样性决定了相互作用基础上生成动力的多元性,而动力具备的方向性提出了动力凝聚的现实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育人的共同目标将多元动力凝聚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矛盾问题,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各方参与者的需求期待,都指向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协助落实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正如习近平强调的:“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9]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在总体方向上实现统一,凝聚形成多元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总的来说,内生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在相互作用基础上经过生发转化,并由育人共同目标凝聚的合力。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创新发展的推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好地达成育人目标就需要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回归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寻找其前进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遵循规律的良性发展。”[10](P1)一方面,内生动力致力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其作用方向指向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在动力循环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共同的育人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凝聚成内生合力,但这种动力不直接作用于外在对象,而是通过完善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从而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内生动力通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缓解、问题的解决以及参与主体需要的满足、设想的落实等方式,调整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以保障其育人过程更顺利有效地开展,同时在相互作用中又催生和释放新的动力,在内生动力循环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持续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内生动力的生成遵循规律,其本质是积极正向的推动力量。内生动力是反映唯物辩证法基本理念原则的科学动力,体现内因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规律性认识;阐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般过程,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参与主体的本质力量。内生动力的生成及作用发挥遵循客观规律,着眼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价值,因此内生动力本质上是积极正向的推动力量。总的来说,遵循规律的内生动力作为积极正向的推动力量,作用方向指向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在动力循环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03
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价值意蕴

内生动力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始终、协同内部各要素共同参与的关键力量,研究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具体而言,内生动力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激发的关键要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深化的重要着力点,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第一,内生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激发的关键要素。重视内生动力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人的作用,将极大激发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人,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恩格斯在自然发展动力和社会发展动力的比较中,明确强调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恩格斯指出,“在自然界中(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在所发生的任何事情中……没有任何事情是作为预期的自觉的目的发生的”,[5](P253)肯定了规律是自然发展中的关键动力,同时在比较中剖析了社会发展中人的特殊地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5](P253)指明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强调了人作为核心动力的存在。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内生动力内在包含着对人作为主体的关键力量的关注和肯定,对内生动力的重视是遵循唯物史观基础上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确证。同时,人的主体地位也提出了作用发挥的现实要求,人要承担起历史创造者的角色,为推动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重视内生动力就在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人的主体地位基础上,强调发挥人作为发展结构核心的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参与人员强化主体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深化认识、满足期待、发展需求,通过持续的良性循环不断提升主体力量,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因此,重视和发展内生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也将得以激发,实现在主体力量提升中强化内生动力,在内生动力增强中激发主体性。

第二,内生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深化的重要着力点。内生动力的理论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具有的理论蕴涵,更体现在促进相关理论发展的联动作用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体系,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方式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一环,需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中国改革实践和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在理论深化和实践创新的相互作用下实现自身创新发展。”[11](P6)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各要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系统,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关键在于各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以形成良好的教育结构,因此无论是着眼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研究还是聚焦各要素研究,都离不开相互关系的探讨。也正是由于这种理论特性,思想政治教育某一要素理论突破带动相关要素理论深化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发展的联动效果明显。而内生动力作为多维度的研究视角,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深化的重要着力点。内生动力生成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研究必然涉及对主体、客体、内容等多要素及其作用关系的认识研究。那么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研究视角,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也将在内生动力的探讨中认识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实现新发展。同时,内生动力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较为新颖但又至关重要的理论命题。内生动力着眼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并因其在动力结构中的深层性、根源性定位,内生动力研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基础和根本。总的来说,内生动力以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本质特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联结点,也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的视角,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深化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

第三,内生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然要遵循规律,而内生动力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有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等于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和运行的内在逻辑,这正是我们探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主要内容。”[10](P2)内生动力重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把握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运行逻辑,进而打开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聚焦未来发展要认清来时的路,百年来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成为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离不开内生动力的支持。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构成、不同侧重、不同表现形式的内生动力,支撑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开展和功能发挥,其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认识和剖析内生动力、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提供了宝贵素材。立足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史,紧扣内生动力这一主线,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探索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内生动力生成机理,厘清内生动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作用方式,同时注重内生动力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在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协同创新和累积发展上下功夫,立标准、建机制、提质量、促发展,努力形成一套可示范、可检验、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运行模式,在持之以恒、绵绵用力中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内生动力因其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内在本质,作为一脉相承的接续力量,着眼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是可持续的内在动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0] 冯刚.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 冯刚,彭庆红,佘双好,白显良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本刊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座12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029

联系电话:010-58556500

投稿邮箱:maxkyj@126.com

微信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冯刚、朱宏强: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理论审思

冯刚、朱宏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