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圆桌论坛】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张雷声 等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3-08-28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2年第7期

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张雷声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大华讲席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喜平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贵清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执行主编,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钟明华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学学会理事长,广东省伦理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会长,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简介] 韩建新,北京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自主 知识体系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自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表的又一次重要讲话,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本刊特邀张雷声、韩喜平、肖贵清、钟明华教授参与圆桌论坛,就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一、如何理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内涵


主持人: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四位专家参与这次关于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圆桌论坛。习近平强调,要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知识体系”? 


张雷声:我先谈点看法。搞清楚什么是知识体系,首先需要对什么是知识作出理解。所谓知识,就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知识是具体的,一个个具体的知识就是知识点。知识体系就是不同知识点的系统化,是专业知识的总和。我理解,知识体系是相对于碎片化的知识点而言的。我们在学习自身专业时,如果只停留在掌握碎片化的知识点层面,而不把它上升到知识体系的层面,那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知识点是思想、理论、问题研究的基本单元,因而知识体系的构建是离不开具体知识点的。


韩喜平:我同意张老师关于知识和知识体系的看法。《辞海》对知识的定义是: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知识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借助于物化为某种劳动产品的形式,可以交流和传播,成为人类的精神财富。知识体系表现为知识总和的概括性体系,也就是说整个体系构建的立场、基本假定、基本原则等,一般由概念范畴、逻辑推理、基本结论等环节构成,更为通俗的说法就是立场、观点、方法,其他知识都是以这种基础逻辑的有机结构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系统解释。


钟明华:总的说来,所谓知识体系,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知识生产的产物。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提出“精神生产”的概念,指出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这种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基本方面,是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的重要生产领域,由此可见,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建构是精神生产的重要方式和内容。随着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振兴,以现代知识体系的建构为基础的精神生产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主持人:“中国自主”是习近平强调的“知识体系”的突出特征。请问如何理解“中国自主”?为什么要特别强调“中国自主”? 

张雷声:什么是“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里,关键是对“自主”的理解。简单说,“自主”就是自己作主,也就是说,在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要凸显中国的主体性地位。习近平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之所以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我认为,根本在于要打破“西方中心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还存在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甚至不敢说的状况,总体上看,声音比较弱小,还缺乏自主性。打破“西方中心论”的目的,就在于能够真正构建起中国自己的理论。

钟明华:是的。“中国自主”就是强调要用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我们都知道,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作为描述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总和的概括性术语,奠基于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实践经验之上,用于解释特定社会和特定时代实践,回答世界共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自主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认识和经验系统,自主建设源于中国属于人类的知识谱系,而不是照搬别国特别是西方世界的整套知识体系,否则就会出现“西方命题、中国经验”的现象。事实上,西方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在根本上是回答不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因此,“中国自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内在要求。


韩喜平:理论是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形成和发展的,而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又不断向理论创新提出新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伟大变革。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一定是有科学理论的支撑和引领,并且这个理论一定是立足中国国情、解释中国实践、推动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所谓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是引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用中国文化、中国经验提炼总结出来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肖贵清:我同意前面三位老师的看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具备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中国自主”。“中国自主”体现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具有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等特征。“中国自主”要充分继承并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同时,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是简单套用其他国家或地区发展模式的再版或翻版,而是要充分反映时代特点,体现创新性和原创性。


钟明华:我补充一点。如前所述,知识生产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是用来阐释和回答特定时代的现实问题和服务于实践的需求和目的的,当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是对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核心范畴和内在逻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认识和创新表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精华,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就和当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大成果。




主持人: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次又强调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关系,请几位专家谈谈看法。

张雷声:前面我们从两个方面说明了对知识体系的理解。也就是说,一方面,知识体系是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的总和,那就是说,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的总和是需要通过叙述方式、文字表达去构建的,这就印证了知识体系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和科学的说法。所以,我认为,知识体系是包含着话语体系的。另一方面,把握知识体系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那就是说,知识体系也包含着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的任何学科都有着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这正是由它的知识体系决定的。

把上述两个方面联系起来看,也就是从对知识体系的理解上来说,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包含着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离不开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三大体系”,这“三大体系”的建设是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肖贵清:我同意张老师的看法。概括来讲,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集中表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基础。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是知识的理性表达,依托并受制于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总体知识水平。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为一种体系化的中国知识,体现了中国人知识世界中最核心的内容。离开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这一基础,就很难推动构建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同时,“三大体系”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知识体系,随着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而不断发展完善。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知识经由系统反思和话语传播,才能为中国民众所接受,并内化为本民族的自我意识和文化认同。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体现原创能力的学术体系、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强力支撑。


张雷声:我们还要看到,提出“自主知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之所以用“知识体系”来概括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三大体系”,我认为,是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着知识分散化、碎片化的突出问题紧密相关的。知识分散化、碎片化带来的后果就是学术研究无法深入展开,精品力作难以形成。学术研究首先是需要追求“真”的,而知识的分散化、碎片化带给人们的只是片段的知识,易于断章取义,以为是“真”,但其实可能是片面的幻象,充其量也就是浮在“真”上面的表层的现象性东西。因此,用知识体系来统领“三大体系”,能针对碎片化问题更充分地说明学术、学科、话语的系统化、整体性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主持人:习近平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2](P8)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应当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韩喜平:构建马克思主义引领的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已经作为底色和基调影响着整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中国在哲学社会科学中一方面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化阐释较弱,政治性与学术性话语不同步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受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而被迫处于学徒和模仿地位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我们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不多,没有形成更多主体性、原创性、本土化和竞争力的中国自主理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加强学科交流。现代社会都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而不是以近代以来的学科为导向。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进行交叉与融合,面对相同和不同的问题,各学科共同学习,协同创新。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构建起学科间复杂关系的纽带,让哲学社会科学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同时要吸收、改造、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优秀理论成果。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审视各个学科自身的问题,发展各个学科,促使学科重组。在解释中国的社会发展,并破解中国乃至当代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作用,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前提和基础的新的学科,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未来样态。


肖贵清: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问题,我谈三点看法。一是要坚持懂马信马、爱马言马。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阐释,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大功夫,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信仰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从本质上讲,是人民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三是要最终落实到实践上来。“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P69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键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哲学社会科学实践之中,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注入持久动力。


张雷声:前面两位老师说得很全面。在这里,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我补充一点看法。从意识形态角度看,就是马克思主义居于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从学术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学科,它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还包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以及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外交、党的建设等领域形成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毫无疑问,也包括了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必须要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主持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请几位专家谈谈应当如何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张雷声:习近平强调:“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2](P24)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如何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根据习近平重要讲话的精神,我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从建构上来说,必须在坚守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把握三个要素:一是建构体系的逻辑起点;二是建构体系的标志性范畴;三是建构体系的逻辑框架。


韩喜平:张老师从逻辑体系上谈了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看法,谈到了问题的实质。从内容上看,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出原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发展成果,发现中国之治的奥秘,从解决发展的突出问题中给出原因解释、方案解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二是要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立面向实践、引导解决重大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科学研究机制,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影响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解答现实问题的话语权。三是真正承担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的使命,在解答问题中更好地满足实践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作出经得起检验的创新成果。


钟明华:我同意两位老师提出的看法。我认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是在“两个结合”中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内涵不断丰富、层次更加清晰。源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要真正被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民群众所掌握,就必须经历民族化,并同其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必须有民族的形式和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养分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相互交融,良性互动,既能够促进中华文明从传统形态跃升为现代形态,从而建成中华文明新样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又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力量获得更多认同,获取更大创新性发展。当前在“两个结合”中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中之重就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





三、如何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主持人:习近平指出:“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1]这为中国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指明了方向。请几位专家谈谈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张雷声:如何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对中国的学术界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任务。我们在建构中,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守中国立场。坚守什么样的立场,关涉到坚持谁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问题。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知识体系,首先要坚守中国立场,站在中国立场上来研究问题。坚守中国立场,就是坚守民族性、本土性,讲到底就是增强自主性、原创性。

第二,强化问题导向。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价值所在。在研究中,问题导向是反映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过程的重要方式。把握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强化问题导向的三部曲。

第三,坚持理论创新。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本质,没有创新就没有真正的科学研究。创新是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时,明确地把坚持理论创新作为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立足理论创新,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历史。这部历史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学术创造的思想元素,提供了实现理论创新的深厚源泉和强大动力。

第四,把握方法自觉。一是要求我们有面对问题的勇气,有自觉对问题积极思索的探索精神,有自觉对真理孜孜追求的科学态度。二是要求我们有面对现实的责任,不回避学术批评、不逃避学术竞争,不利用权势,不人云亦云。把握方法自觉,首先就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基本方法,老老实实地做学问、踏踏实实地做研究。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4](P287)再就是要在尊重他人成果、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的基础上做研究。不说套话、大话和空话,不人云亦云如“鹦鹉学舌”,不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韩喜平:张老师讲得很好。观察和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将其放在世界和人类发展的大历史中去看。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简单来说,就是要坚持中国自主的实践经验并汇聚成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一般理论。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首先,要立足于成就经验加以理论总结。把寓于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理论中的经验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总结,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站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其次,要立足于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以来以追求财富增加为目标导向,以自由主义为基本遵循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解释世界、引领发展、破解世界问题过程中遇到了困境。时代催生思想,实践产生理论,当今世界的发展更需要新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提供新路径。

最后,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5]中国的独特文化是我们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复古和复制,而是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化解释、学术化阐述的同时,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相契合。


钟明华:我从“自主能力”提升方面,来谈谈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问题。首先,要提升建构标识性思想观念的能力。能够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提炼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标识性概念,呈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范式,概括出研究中国问题最有效的学术范畴和方法,把握中国知识的思想要义和内在结构,阐释中国经验的规律性特征。

其次,要提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当今一样,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并提出了许多需要我们应对和研究的“中国问题”。我们没有必要成为“异域理论的实验地”,而是要把“中国的现实问题”提炼为“思想中的问题”,构成“中国理论的生发地”,回应与解决中国正在发生的重大课题,实现对中国伟大实践的真正理解和追问,并展现出世界意义。

最后,要提升创新能力。随着世界不断变化,新问题层出不穷。过去经验难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为了深化对当前世界的认识,必须创造新的理论,或在新的社会实践中构建新理论,或以新的方式理解和诠释曾经的知识、思想和理论。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根据时代变化和中国新实践为原有知识体系增添新资源和话语元素,这样才会对现实保持阐释力和权威性。



主持人: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那么,现阶段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张雷声: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问题,讲到底,是一个如何凸显中国主体性地位的问题。怎么凸显中国的主体性地位?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足中国实际。一是走出书斋到实地调查研究,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二是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内涵得到不断拓展和充实的养料。

第二,继承中国传统。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资源。我国有着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中华文明这么源远流长的历史中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优秀成果,而这些优秀成果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学术思想和治理智慧,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文化根基和资源宝库。

第三,回应外部关切。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是关门做研究,必须吸收借鉴人类所创造的有益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但是,在吸收借鉴国外的理论时,要注意的是,一方面不能把国外的某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作唯一准则,另一方面也不能在运用国外的理论及方法分析中国问题时得出与国外相同的结论。

第四,解决中国问题。习近平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1]如何以宽阔的眼界来审视世界、审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如何以历史的视野来把握世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如何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来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呈现出的复杂态势中面对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等,所有这些,都是在解决中国问题中必须回答的。当前,中国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生态、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领域中许多新问题新现象,亟待学术界作出有学理支撑的解释和回应。

第五,进行自主创新。包括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创新,提出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以及创新性的方法。

第六,发展中国理论。中国要在世界学术境遇中立足并得到发展,就必须要拥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因此,创造性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范畴、表述方式、理论体系,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知识体系,用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的知识体系来解读中国问题、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旨归。


钟明华:是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设,关键在于实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础和凝练,因此,我们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须自主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首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由多门学科构成的具有系统性、专业性的学科体系,我们要自主建构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布局还不够合理,需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的要求,完善学科体系布局。同时还要融通中国学术精神、中国价值观念,融合现代学术方法、先进技术手段、他者学术参照,让“中国特色”走到实处,走向深远。

其次,学术体系既是连接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中介和枢纽,又是支撑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础和内核,故此,学术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不自主”主要表现为曾经把太多精力用于“西天取经”,原创性不够,对中国现实的解释不给力。因此,学术体系的建设必须根植于中国,用“中国方法”讨论“中国问题”。事实上,中国创造了史诗般的实践,与之相匹配的学术体系的构建却没有跟上实践的发展。现在中国实践已经为原创性学术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厚土壤,这是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为更好地诠释中国与世界,我们理应倡导新范式、确立新议程、提出新方法,建构中国自主的学术体系。当然,中国自主的学术体系不仅仅是建构出理论体系,而且是能为人类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思想、中国答案。

最后,话语体系是时代精神的鲜明体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是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屏障,而话语只有具有通识性、通约性的表达,人们才能听得懂、易接纳、去认同。故此话语体系必须融通中外,坚持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国际化相融合,坚持政治性、学理性、大众性和世界性相贯通,通过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肖贵清:从知识体系的形成来看,我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有益资源。习近平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2](P16)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

其次,要加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人才队伍建设。要着力培养大批勤勉治学、具有自主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使他们能够扎根中国大地、传承中国文化、研究中国问题,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贡献力量。要营造良好的学风,自觉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知识范式,形成以实践为导向的认知模式,回归知识体系结构的自我思考方式,树立对中国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话语的自信。

最后,要强化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制度保障。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同时,要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如培养知识体系人才的教育制度、激发自主知识创新的促进性制度、推动原创性知识体系产生的保护性制度、营造自主知识形成氛围的文化制度,以及相关的评价保障制度和知识管理制度等,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原创性成果提供制度保障和制度支持。




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主持人:习近平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1]请问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如何担负起自身的使命?


张雷声: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备受鼓舞、倍感责任重大,也更加明确了学术己任。我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担当起学术使命。

第一,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自觉回答“人民之问”,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首要学术己任。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寻求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问题的解决之道。尊重人民,心中装着人民,服务人民,并自觉回答“人民之问”,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才不会迷失方向。

第二,研究重大问题,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学术己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高度的学术研究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具备学术研究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可能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第三,立足理论创新,自觉回答“时代之问”,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最神圣的学术己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问题导向,在探讨时代课题中解决当下的社会矛盾和实际问题,实现理论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方法自觉,敢于面对问题、敢于对问题积极探索,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基本方法,老老实实地做学问、踏踏实实地做研究。


韩喜平: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重要职责。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化阐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历史、实践、理论、制度等多方面深入阐述,从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的视角展开研究。以此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在不断完善理论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以及总结成功经验、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困惑。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及时总结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经验。

同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作用,冲破西方原有的旧的学科范式,摆脱学徒思维和照搬模仿,以更加自信的状态和平等的态度与西方思想进行对话和交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碰撞和讨论。我们要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学术自主,要跳出西方文献、西方理论、西方话语,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回应和解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在伟大的新征程中为世界贡献中国经验,为现代化道路贡献中国力量,为人类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钟明华:是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建设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实质就是要重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品格,开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路,创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对于这一重要使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澄明为学初心,将学术志趣、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价值追求,做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在深入研究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重大问题的理论活动中,成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做原创理论的建构者而不是解构者,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者而不是阻碍者。


肖贵清: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努力发挥自身在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作用。

第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强化资政意识。要把握好国家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机遇,围绕事关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重大课题开展前沿性、基础性、储备性研究。同时,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增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解释力与影响力,真正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第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承担好育人的使命。要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用真理的力量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明辨善恶是非,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另一方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更好地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服务。

第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建构“三大体系”上下功夫。一要全面优化学科布局,突出优势、补齐短板,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不断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和竞争力。二要持续筑牢学术根基,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的研究,以开创性、引领性的学术成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三要不断扩大话语影响,进一步丰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话语表达和传播方式,创新中国话语的概念、范畴和表述样态,努力为21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唐闻笳版式制作:陈镇鑫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2]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1).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指导,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本刊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座12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029

联系电话:010-58556500

投稿邮箱:maxkyj@126.com

微信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