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文新发] In Waves(by Georgi Marinov)

拍老师 拍帮主 2023-01-18
各位,最近的一些形势变化,大伙儿应该都看在眼里了。今天重发两篇老文,谈谈咱对疫情长期走势的一些看法吧。
篇不是咱的原创,而是搬运自斯坦福的Georgi Marinov老师。
太长不看版总结:
  • 不少学者认为Omicron应该被视为一种全新的新冠病毒血清型;
  • Marinov老师更进一步,主张Omicron作为全新的血清型,已经引发了一轮独立于2020-2021年原始株大流行存在的全新大流行;
  • 在这种意义上,整个SARS类冠状病毒家族,应该被视为一大类病原体,这个病原体家族将会继续分化,并将多次引发大流行。

第一部分,开场白
“前段时间,巴斯德研究所的Simon-Loriere老师他们在《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发了个review,他们认为Omicron已经够资格成为新冠病毒的一种全新血清型。
这个结论的理论依据在于:Omicron拥有相对于原始株的数量巨大的突变(总数50多个,其中刺突蛋白上30多个,再其中RBD结构域15个左右),这些突变使得Omicron可以有效逃逸原始株既往感染诱导的中和抗体,因此Omicron可以轻易地重复感染那些已经有过既往感染史的宿主。 

其他的次要依据则在于Omicron的入胞机制和组织嗜性也跟原始株存在明显区别。 

在Simon-Loriere老师的文章发表之后,市面上又出现了分化程度更夸张的Omicron子分支(BA.4和BA.5)。 
总之,正是考虑到Omicron与之前各个分支之间极为有限的交叉反应,Simon-Loriere老师他们提议将新冠病毒划分为两种血清型,即: 
  • Omicron分支为一种血清型(包含BA.1到BA.3,以及后面出现的BA.4和BA.5); 
  • Omicron之前的各种相互之间存在一定交叉反应的变异株则是另外一种血清型。


拍老师的画外音:Simon-Loriere老师那篇文章咱们之前搬运过,详见:《分化吧,血清型~》


第二部分,轮番来袭的SARS大流行
“一个重要问题在于:Omicron是第一种分化独立的血清型,那么它是否有可能是最后一种血清型?根据我们对其他乙型冠状病毒B谱系(sarbecovirus)成员的了解,这种血清型分化的趋势,并没有自发停止的理由。乙型冠状病毒B谱系的一大特点,就是不同序列之间巨大的抗原分化程度——远远大于新冠病毒Omicron血清型跟非Omicron血清型之间的差异——而这些相互之间抗原距离遥远的毒株,却同样能够高效利用ACE2作为受体侵入宿主细胞。根据以往研究结果:
  • 新冠病毒感染的康复者血清,针对SARS1的中和活性大概跳水50倍;
  • 针对WIV-1毒株的中和活性大概跳水100倍;
  • 针对SHC014毒株的中和活性大概跳水300倍;
  • 作为对比,Omicron与其他新冠分支之间的抗原距离,大概是新冠与SARS1之间抗原距离的三分之一。
因此,就抗原地形而言,新冠病毒未来仍然拥有广阔的演化空间,并且现在广泛而不受控的病毒传播,以及逃避宿主已有抗体免疫屏障的选择压,将会驱使新冠病毒快速高效地扫荡整个适应性地形。
“一个理想的类比对象应该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IBV是一种经常引起家禽严重疾病的冠状病毒。IBV于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之后迅速席卷全球,并在此过程中发生了多次分化,最终形成几十种血清型和变异株。IBV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反应非常有限,并且不同血清型刺突蛋白序列差异非常明显——某些血清型刺突蛋白S1亚基的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差异,也就是新冠病毒这边Omicron和原始株之间差异程度的好几倍。除了刺突蛋白之外,IBV不同血清型之间的差异还体现在:
  • 其他基因序列、
  • 组织嗜性,
  • 因为组织嗜性差异带来的症状和疾病表型差异,
  • 以及致病性——某些血清型非常MILD,而另外某些血清型则死亡率极高。


“因此,我们最好建立起一个关于Omicron的全新概念——Omicron只不过是未来数十年间将会出现的众多血清型的先锋而已,之后将要冒头的血清型,其分化程度有可能更加夸张。
基于上述概念,我们对于整个新冠病毒大流行的观念似乎也需要更新。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常常把新冠大流行跟某一次流感大流行相比较。而对于流感来说,其实一直都有多种持续变异的株系在并行流行,呈现季节性波动,并时不时演化出致病性更高的株型,因而引发一次值得拥有姓名的大流行,比如说最著名的西班牙大流感(1918-1920年,株系为H1N1)。
在那以后世界上还发生了多次流感大流行,如:
  • 1957-1958年的H2N2大流行,
  • 1968-1969年的H3N2大流行,
  • 1977年的另外一种H1N1大流行,
  • 以及2009年的H1N1/PDM09大流行等。


“鉴于冠状病毒极大的变异潜力,也鉴于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多种新冠病毒血清型,并且还鉴于将来继续发生冠状病毒跨物种溢出的风险,我们有必要更准确地把“SARS”作为一大类病原体来对待,其江湖地位至少也应该和“流感病毒”相提并论。
基于这一概念框架,当前人类社会其实已经经历过两轮“SARS”大流行,即:
  • 由原始株(及其子分支)引发的2019-2021年大流行,
  • 以及由Omicron引发的2021年直到目前的第二轮大流行。

当然了,就这种意义而言,2003年那次SARS1爆发,其实也有发展成为全球大流行的潜力,只不过,万幸当初控制及时,在发生广泛传播之前,人类就把它给扑灭了。


第三部分,启示
“综上,如同流感病毒已经引发过多次大流行一样,我们应该对将会出现的复数次的SARS大流行做好心理准备。
流感病毒目前的分化程度远胜于新冠病毒, 可是,如果IBV的演化路径能够给我们提供什么指导的话, 那么在十年时间之内,我们就很有可能亲眼目睹新冠病毒分化程度大幅上升。 
未来这些SARS大流行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都无法预测,但至少我们需要从现在起就逐渐建立起相关的认识。
到目前为止,流感病毒导致的大流行都是自限性的,所以人们早期对新冠大流行也有类似的期望,即认为这场大流行终究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于无形。 
这种最初天真幻想,现在已经逐渐转换成为一种“地方性流行稳态论”,即认为疫情将进入一种稳定持续流行,但不会破坏社会正常运转的状态。 
可是,如果我们相信新冠只是人类永久引入的一大类全新病原体(SARS)的排头兵的话, 如果我们接受SARS类冠状病毒足以不断分化出全新血清型这种可能性的话,那么我们的未来走向可能就会截然不同。 
当前Omicron表现出的重症风险,在所有以人类为宿主的乙型冠状病毒B谱系当中,算是非常低的。 可是新冠病毒的第一种血清型,其毒力演化路径,呈现出明显的由低到高的趋势(原始株→Alpha→Delta); 而现在的第二种血清型,就已有信息来看,又呈现出相似的演化路径(BA.1→BA.2→BA.5)。 
因此,我们没法断定,未来的每一种血清型,以及每一轮大流行,致病性都处于类似Omicron的程度。 
总之,把Omicron当做第二轮SARS大流行来看待,这可能有助于我们提高警惕,以更好地应对未来一轮又一轮的SARS大流行。


最后,Georgi桑这篇文章的原文见下。
——请品鉴(可能需要点开大图):





欢 迎 关 注
永久备份区(历史文章陆续上传中)
https://github.com/Paibangzhu/backup/issues小蓝鸟
https://twitter.com/paibangzhu知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paizhaorushi微博https://weibo.com/pzxlbbz(有各种带货链接)


外 快 专 区知识星球https://t.zsxq.com/07c3Cnty5
三点几啦!饮茶先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