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合订本] 原罪,九合一

拍老师 拍帮主 2023-05-03

各位周末愉快!

今天咱将会在小号《拍帮主的后花园》那边发布《原罪》系列的第九集。

作为联动,这边咱做一个前九集的合订本吧,

希望大家喜欢!


照惯例,合订本的收费设置是空手套白狼骗夜宵用的,所有的信息都在免费试读部分。




第一集(点击下图跳转原文):

↑ 2022年2月1日的超长篇,那时候可能绝大多数人连“抗原原罪”/“免疫印记”这俩名词都没听说过吧?

这篇长文给“抗原原罪”做了名词解释,

然后简单介绍了这个概念(在流感研究背景下)的起源,

接下来搬运了大佬Michael Worobey老师的一篇paper,实锤了流感病毒的抗原原罪效应,

最后又连续搬运了四篇paper,捋了捋益生菌19这边抗原原罪效应的一些蛛丝马迹。


顺便,彩蛋一枚啊,最早预测到益生菌19抗原原罪的大佬是谁?


——当当当当:

正是清华大佬祁海老师……

早在2020年5月他就公然贩焦了




第二集(点击下图跳转原文):

↑ 第一集写完还没几天呢,2022年2月5日,《原罪》系列的第二集就出来了……

主要是那时候正值Omicron相关研究集中出炉的黄金期,

短短三天时间就冒出来两篇足以佐证原罪假说的paper,

分别针对疫苗接种的原罪效应和自然感染的原罪效应。


哦对了,这一集也是咱第一次尝试挖坟鞭尸,

当时还拉不下脸面,居然帮NIH御用博士打了码遮了羞……




第三集(点击下图跳转原文):

↑ 2022年2月8日的小更新~

没办法,又有相关的新研究出炉……

——下面是一句话总结:




第四集(点击下图跳转原文):重点!

↑ 是个三个月之后,《原罪》系列迎来了重磅更新,

这也是各位喜爱的曹云龙老师第一次在《原罪》系列亮相。


——高亮时刻:




第五集(点击下图跳转原文):

↑ 《原罪》系列第五集的灵感,来自BioNtech老板Sahin老师的一篇《Science》论文~


简而言之,Sahin老板这篇大作,主要讨论了打完BNT疫苗后的突破感染病例血清,针对BA.1、BA.2、BA.4、BA.5以及早期各款VOC的抗体中和免疫和记忆B细胞形成。

这项研究结果的蹊跷之处就在于……对于BA.4/BA.5而言,不管是接种三针BNT疫苗,还是接种两针BNT疫苗再突破感染BA.1,甚至接种三针BNT疫苗再突破感染BA.1,最后的中和抗体滴度几乎是一样的……这是啥子鬼?


BA.4/BA.5跟Omicron家族老一辈的刺突蛋白RBD结构域差异,满打满算不过才三个位点而已(也就是452、486和493那么为啥这俩奇葩的免疫逃逸这么猛,还这么邪门儿?以至于不管怎么打针或是突破感染,最后的中和抗体滴度都没有本质区别?


当然,各位可能已经猜到原因了……


——请品鉴啦:

如上图,不管打两针或者三针BNT疫苗,

也不管打完疫苗之后发不发生突破感染,

事后形成的记忆B细胞,

要么只针对原始株的特异性表位(朝右边的那些黄色箭头),

要么针对原始株与Omicron共同的表位(朝右上方的那些黄色箭头)。

而针对Omicron特异性表位的记忆B细胞则少得可怜(如红色圆圈所示)……


一句话总结:不管是接种疫苗还是突破感染,都没法有效激活或者扩增针对Omicron特异性表位的记忆性B细胞~




第六集(点击下图跳转原文):重点!

↑ 转眼到了2022年6月份,关于益生菌19的抗原原罪效应,实锤可以说越来越多了。

这一集搬运的,就是来自帝国理工免疫学巨咖Altmann老师的《Science》正刊巨作~


——原作者的一手贩焦,请品鉴:

“既往的益生菌19感染史会通过一种称为“免疫印记”的过程来增强对既往各变异株的免疫力,但同时会因此导致针对将来新变异株的免疫效果不足,这种情况可能还会发生在Omicron子毒株,包括BA.4/BA.5的感染当中。”




第七集(点击下图跳转原文):重点!

↑ 《原罪》系列的第七集,又一次搬运了来自于曹老师他们的大作一枚~
这次他们试图用抗原原罪效应来解释Omicron时代轰轰烈烈的趋同演化热潮。

复读一遍啊:
自然感染原始株(或者接种原始株疫苗)之后,
再次自然染新毒株
主要唤醒的是原始株诱导的那些记忆B细胞,

而产生的中和抗体,
则主要是那些具有[原始株+新毒株]交叉免疫保护的抗体。

换句话说就是,
既往的接种史(或感染史)限制了下一次感染(或接种)后中和抗体的广度,
于是接下来的新毒株,
只需要较少的突变,
就足以实现有效免疫逃逸。

抗原原罪终于来了。



第八集(点击下图跳转原文):重点!
↑ 时隔四个多月,《原罪》系列终于更新到了第八集,
这次搬运的,是UW顶流巨佬David Veesler老师牵头,多个PI共同参与的一项多维度病毒学研究。

太长不看版总结:Veesler老师发现,原罪效应硬硬的还在,并且连续发生两次Omicron刺突蛋白暴露事件,仍然不够把当初被掰弯的免疫记忆给掰回来~

——对于这项研究,曹老师给出了高度评价:
翻译翻译:
  • “Veesler组的新预印本好顶赞!
  • “在座各位搞疫苗的,你们得注意注意免疫印记效应了啊!”
  • “不然之后你们捣鼓XBB加强针的时候可能会吃瘪”

然而,对于曹老师的贩焦言论,推上某些鸵鸟表示很难接受……

——比如这样的:
翻译翻译:
“曹老师!不是说好了抗原距离越远,原罪效应越弱吗!

于是曹老师痛快地补了一刀……

——当当当当:
翻译翻译:
  • “抗原距离越远,幼稚B细胞越有发挥空间,这点固然没问题……
  • “然而这并不等于抗原距离越远,打完加强针之后中和抗体水平越好”
  • “我敢说这话,是因为我已经掌握了XBB加强针拉胯的数据”
  • “事到如今,我也不装了,我跟好几家疫苗厂都讨论过了,他们的试验结果也差不多。剧个透啊,Novavax马上就要公布相关数据了,在座各位等着瞧呗~”



第九集(点击下图跳转原文):更新
↑ 今天新鲜出炉的《原罪》系列第九弹,一反常态没有搬运paper,
而是直接转帖了曹老师的一段推特帖子,
但信息含量却丝毫不逊色~

太长不看版总结:
  • 抗原原罪无所不在~
  • 高端定制,小众细分,每个人群都有适合自己的毒株~
  • 当砖家还在宣传“得了一次大部分人免疫”的时候,病毒已经开始用实际行动逃逸多次感染的免疫背景了,而宿主们的免疫系统则被抗原原罪束手束脚,毫无还手之力~
  • 为结果,打完疫苗再连续感染两次Omicron,针对XBB.1.5的中和抗体比针对原始株的低4-5倍

最后,一道思考题:
按照曹老师的说法,Omicron系列重复感染次数越多,则宿主们越能摆脱原始株烙下的免疫印记,产生Omicron特异性抗体,最终催生新的趋同热点突变……那么当宿主们摆脱原始株的免疫印记之后,针对原始株的中和抗体会是什么造型呢?


以上,合订本到此暂时告一段落,
希望大家喜欢……
散会!



欢 迎 关 注

公众号小号(当前主力号):

公众号曾经的大号(停机保号ing):

公众号小小号(待机ing):

知乎 & 微博同名:

小红书号:9692063824




外 快 专 区
知识星球
https://t.zsxq.com/07c3Cnty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