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文科幻学术速递》|2022年5月《论文月报》

中文科幻学术工坊 中文科幻学术工坊 2023-05-14

什么是《论文月报》?


《论文月报》由之前的《中文科幻论文速递》升级而来,目前是《中文科幻学术速递》的一个板块,致力于关注并报道最新发表的中文科幻论文,主要以归类整理科幻相关学术论文的方式呈现,意在为刚开始进行科幻研究的各阶段研究者提供一个科幻论文集中站。我们期待科幻研究者的参与以及所有科幻爱好者的订阅。作为一个学术报道,《论文月报》重视学术规范,诚请各位学者、专家批评指正,对我们提出建议与意见。


往期回顾

《中文科幻论文速递》202201期

《中文科幻论文速递》202202期

《中文科幻论文速递》202203期

《中文科幻论文速递》202204期




2022年5月导读


2022年5月的《论文月报》共摘选15篇科幻研究论文,可分为四个版块:科幻小说研究、科幻影视研究、“赛博格”相关研究以及元宇宙相关研究。其中有4篇围绕“赛博格”的论文由《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登出,形成一个主题式的论文集合。另外,本期摘选了一篇关于科幻影视配乐的文章。这篇文章让小编想到,科幻并非是某种现有学科的类型分支,而是现有学科、产业不同程度地与科幻形成交融。当我们在谈“科幻”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我们谈的可能是文学,可能是历史,可能是影视,可能是哲学、可能是一种认知方式,也有可能是一段配乐设计。类似的文章总是提醒着我们:现存的一切事物与科幻始终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以下论文详情排名不分先后


一、科幻小说研究

1990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中的

气候灾难书写

作者:金进 朱钰婷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发表期刊:《南方文坛》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NFWT202203015


摘要:原文无摘要


编辑简评:

灾难是科幻小说、影视的经典设定。以科幻为依托,将各种自然灾难、人为灾难、外星灾难等虚构想象放进故事去进行推演,是为了反映现实中的很多问题。在这一篇文章中,作者梳理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气候灾难书写状况,在从科普向科幻流动的过程中,气候灾难反映出了未来、现实、命运共同体的相关思考。该论文呈现出中国科幻小说在气候灾难建构上的叙事方式、特征,以及其背后的时代因子。


相关文献:

[1]张喜华.美国科幻灾难电影中的生态启示[J].学习与探索,2014(11):131-137.



科技、乌托邦与反殖民——论许指严科幻小说《电世界》

作者:文贵良

(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发表期刊:《小说评论》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XSPL202203003


摘要:原文无摘要


编辑简评:

笔者在将《电世界》这部作品视为科学幻想小说的基础上,从小说有关“电”的言语构造出发,剖析小说对电的功能的想象及其背后所虚构的帝国,最后以“电”为媒介探析科学与艺术之间的交融关系。文章考虑到了作品所诞生时代的科学观,以及当时的作家赋予科学的作用与寄托于其中的民族希望。作者分别从交通、通信、农业、刑法等多个维度阐释了小说所建构的一套“大同”世界观;同时也看到了晚清时代的作者在面对科技时,所忽略的人与科技间的深层矛盾。


相关文献:

[1]张翼.简论清末科幻小说《电世界》中的科技叙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06):124-130.DOI:10.16366/j.cnki.1000-2359.2020.06.018.



二、科幻影视研究

人工智能科幻电影中对“爱”之诠释与反思——以六部经典AI电影为例

作者:曹海峰

(暨南大学)

发表期刊:《名作欣赏》 


依托基金:广东省2020年度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编号2020GJ001)、广东省2020年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编号2020JKDY007)、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21年度课题(编号2021GZYB18)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MZXS202215012


摘要:

索人性、意识、情感等问题的AI科幻电影不可避免地以各种表现手法与叙事角度涉足“爱”这一充满温度且绚丽的传奇领域。AI电影中那些或美丽动人或惊心动魄的“爱”之故事,不仅唤醒了人们心底中最脆弱、最柔软、最深层的情感记忆与至深情怀,而且涵盖了对诸多哲学命题的时代探寻与深层追问。本文从“对爱的寻觅与追求”“为爱的奉献与牺牲”“对爱的利用与挣脱”三个角度分析人工智能电影中对“爱”的诠释与反思。 



比较视野下的科幻灾难片

作者:黄鸣奋

(厦门大学电影学院)

发表期刊:《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依托基金:“比较视野下中国科幻电影工业与美学研究”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ZGHZ202203009


摘要:

灾难片是人类永恒忧患意识的体现,有助于引导观众居安思危。与其他类型的灾难片相比,科幻灾难片的特色是以科技为参照系,想象各种跨越天体界限、物种界限和人机界限的祸变。与其他类型的科幻片相比,科幻灾难片的特点是高度关注时空异常、审视末日危机。中西方科幻灾难片固然都打上了各自文化背景的烙印,但也都围绕科技社会作用探索人类未来命运,值得深入研究。


相关文献:

[1]黄鸣奋.人类世:我国科幻电影创意中的灾难想象[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1):97-104+154.DOI:10.19669/j.issn.1009-5101.2021.01.010.

[2]杨晓林.中西灾难片比较论[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03):71-78.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创新策略探析

——以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为例

作者:张淦 李晓燕

(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发表期刊:《视听》


依托基金:2019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新时期齐鲁文学本土经验书写研究”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SHIT202205004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扩大,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将“核心自我”定位于“地球人”,以贴近大众喜好的传播形式进行广泛传播,提升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尊重原著与大胆创新相结合,成为我国影视领域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益启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扎根于时代特色与中华文化土壤,以新颖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同时扩大对外交流与相互学习,才能真正迎来属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纪元。


相关文献:

[1]陈旭光,邱章红,张慧瑜,刘婉瑶,卢玥,栗琳.从《沙丘》思考中国科幻电影的路向——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51期实录[J].齐鲁艺苑,2022(02):62-72+78.

[2]刘毅,刘益东.科幻影像回溯与中国科幻电影的突围之路[J].电影评介,2020(14):59-63.DOI:10.16583/j.cnki.52-1014/j.2020.14.018.

[3]徐百灵,李小琴.我国科幻电影的对外传播——以《流浪地球》为例[J].出版广角,2019(13):79-81.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3.024.



论西方科幻电影中的“未来上海”形象

作者:蒋卓伦 张建安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艺术教育研究所)

发表期刊:《文艺论坛》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APJ&dbname=CAPJLAST&filename=LLCZ2022050900


摘要:

西方科幻电影中的“未来上海”呈现出敌托邦与异托邦两种城市形象,作为敌托邦充满了暴力与危机、封闭与限制、疏离与冷漠;作为异托邦显得或陌生、或隔离、或混杂,二者是他者空间与未来时间、虚构与真实在“未来上海”中相交融的结果。西方科幻电影采取了从再现到拟像的方式来建构“未来上海”形象,“未来上海”形象作为叙事空间在电影中不同程度地发挥着故事容器与叙事动力的叙事功能,现实中上海的未来感与地方感成为了“未来上海”形象的建构基础。西方科幻电影中“未来上海”形象建构的启示意义,主要有敌托邦背后人类对科技发展隐含危机的恐惧与焦虑,以及异托邦背后西方对东方的自我投射,其实质仍是西方中心主义思想的延续。同时,亦可见科幻电影对城市的“未来考古”价值,以及科幻电影对城市形象建构的局限性。


相关文献:

[1]蒋洪利.科幻、城市与镜像:未来上海的想象方式[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2):9-15.DOI:10.13710/j.cnki.cn14-1294/g.2021.02.002.



赛博朋克科幻电影中性别政治的意识形态表征

作者:陈红梅 闫天仪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发表期刊:《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依托基金:2019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新时期齐鲁文学本土经验书写研究”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APJ&dbname=CAPJLAST&filename=CQYD20220428002


摘要:

赛博朋克科幻电影在描述一个独具魅力的后人类世界的同时,也为性别研究提供了特殊的文本。相较于其他影视作品而言,赛博朋克电影中的赛博格和超人工智能等主体身上体现出以下特点:赛博格身体可更换的特殊性所导致的传统性别气质规范的失效,性别气质趋于非自然化和非稳定化;对传统两性角色、性别分工模式的超越导致了传统性别结构的破裂;在赛博朋克科幻文化所携带的后现代微观政治烙印的影响下,传统性别政治中性地位的瓦解。赛博朋克科幻电影为我们展望了一种性别政治图景:性别规范的失效、性别差异作为偏见之源的退隐,以及两性在此基础上所实现的自由发展与彼此合作。同时,这种前景也指导当下的女性主义者们注意到二元边界的不确定性,帮助接纳性别内的多元化身份,从而在尊重身份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同一支点,以吸纳、包容更广阔的人群参与到性别平权之路上来。


相关文献:

[1]颜小芳.女性主义、赛博格、符号学与社会主义革命——对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的批评[J].文艺论坛,2019(05):67-72.DOI:10.14039/j.cnki.cn43-1515/i.2019.05.012.

[2]李岩.后性别:科幻电影中的性与性别政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06):94-101.

[3]芈岚.女性主义赛博朋克小说的具身认知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145-151.



声音的创造与构建:电影《沙丘》配乐设计的新维度

作者:岳文婧

(山东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韩国世宗大学公演·影像·动画系)

发表期刊:《现代电影技术》


依托基金:2020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中国当代影视动画中的美学设定及技术技法研究》(QN202008061);2020年度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当代数字影像艺术审美理念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融合教学研究》(ZY20201184)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YSJZ202205006


摘要:

时代变革引发了电影的主题、形式、视觉效果以及社会功能的转变,同时,电影配乐的曲风与配乐形式也发生了极大的观念性变化。音乐技术的多样性为电影配乐构建多重维度提供了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同的新机遇,在编曲、器乐编排、后期制作上提供出了许多不同的尝试。本文以史诗科幻电影《沙丘》为例,通过研析配乐中音效和音乐的设计方法,解读如何根据影片的题材和主题内容,选择相应的表现手法,将民族乐、交响乐、摇滚乐以及电子合成器乐,甚至我们从未听过的声音等这些电影配乐的新元素,贯穿进电影情节的发展,构成超越视觉和听觉以外的多层次感官体验,以音乐媒介创造角色,渲染气氛,催化情节发展。


相关文献:

[1]杜乡.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的配乐分析[J].电影文学,2007(17):105-106.



逆循环、记忆重思与“大脑银幕”:

元宇宙视域下《失控玩家》的叙事探微

作者:赵润晖 吴树锦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发表期刊:《视听》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SHIT202205027


摘要:

影片《失控玩家》借助叙事中非玩家角色视角,配合人工智能(AI)对计算机逻辑的逆循环书写,成为元宇宙生态影像化的一次特殊实践。人工智能可被视为人类社会新形态的记忆抗衰减客体,即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所称的“时间客体”。此类记忆抗衰减客体在元宇宙及其文化场域的变革之下,成为人类意识与记忆“破壁”的关键,也体现出元宇宙影像作为“大脑银幕”的要义所在。



三、“赛博格”相关研究

从身体美学视角看“赛博格身体”的逻辑生成及身份建构

作者:李伟

(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

发表期刊:《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APJ&dbname=CAPJLAST&filename=GZDX20220512005


摘要:

数字科技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数智人类,即借助数字技术增强人类身体智能行为的后人类。赛博格身体即是这种后人类时代的集中代表,而赛博格身体被建构的同时也伴随赛博格空间和赛博格社会的产生。身体美学的主旨是承认身体的生物性和社会性,身体是适应自我存在和感知社会化变迁、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有力推进剂。赛博格身体技术是一个工具,最多也只具有一种工具性意识。在发展赛博格身体的同时,必须明确“赛博格身体”逻辑生成的必然性和秩序性,进而才得以建构其身份。这是人类与智能机器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关系哲学,它跨越人类主义和种族主义,将基于技术的人与智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本质和对象。赛博格与人工智能都力求“身心合一”,二者之间的模糊分野也使我们明确,意识的存在是确认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相关文献:

[1]任一江.重塑“身体”:论中国当代“新科幻”小说的“赛博格”书写[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21,16(01):143-152.

[2]黄逸民.身体、生态与后人类美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5(01):132-141.DOI:10.13763/j.cnki.jhebnu.psse.2022.01.009

[3]王亚芹.“赛博格”:后人类时代的身体范式与审美隐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5(01):142-148.DOI:10.13763/j.cnki.jhebnu.psse.2022.01.008



身体、技术与赛博格美学

作者:王晓华 黄秋燕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

发表期刊:《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YSJZ202203006



摘要:

2021年8月份在国内上映的《失控玩家》,使用了XR、AR、AI数字虚拟人等诸多高新技术,在电影中建构出一个名为“自由城”(Free City)的元宇宙世界。本次采访对象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刘汉文教授,他多年从事影视政策研究和产业研究,关注中国电影技术发展。本次采访,刘教授通过分析元宇宙在《失控玩家》中的呈现形式,深入剖析高新技术在其中如何发挥作用,并将分析成果观照中国科幻电影创作,对未来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提出建议。



“赛博格”与“元宇宙”:虚拟现实语境下的“身体存在”问题

作者:简圣宇

(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发表期刊:《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GZDX202203003


摘要:

作为后人类文化关键词,“赛博格”与“元宇宙”分别指出了未来人类身体和互联网演化的方向。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将逐步沟通起“虚拟”与“现实”这两个“身体存在”的场域。“虚拟现实”空间的建设让“身体存在”问题出现新的变化,身体存在的场域不再局限于现实世界,还延伸到了基于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的“虚拟现实”领域。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度介入人类社会的演化进程,信息技术为人类开拓出了新的体验路径,深刻影响着包括美学在内的诸多学科的未来走向。



从“赛博格身体”到“元宇宙”:科幻电影的后人类视角

作者:李冰雁

(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发表期刊:《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依托基金:“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APJ&dbname=CAPJLAST&filename=GZDX20220512006


摘要:

科幻电影的后人类图景不仅满足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也为日益技术化的现代社会提供审美反思空间。在科幻电影中,赛博格身体跨越人与机器、现实与虚拟的边界,实现审美主客体的交互合一。后人类场域也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融合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元宇宙成为后人类现实。从“赛博格身体”到“元宇宙”,后人类打破人类与非人类、身体与意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壁垒,走向超人类未来。后人类伦理主体凸显、人-机交互、虚实融生等特征,改变了身体感知世界的方式,有助于建构一种以身体为原点、实现人与万物交融互通的后人类审美形态。



四、元宇宙相关研究


元宇宙构建之基——基于哲学、技术、社会三维视角的分析

作者:杨爱华

(国防科技大学)

发表期刊:《求索》


依托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ANT视域下的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APJ&dbname=CAPJLAST&filename=QSZZ20220512009


摘要:

作为互联网的未来新形态,元宇宙已经进入大众视野并日益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探讨。元宇宙的构建基础可以从哲学、技术、社会三个维度进行剖析。远古神话、古希腊哲学以及现代科学哲学中关于理想世界的描绘与设想为元宇宙积淀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日渐成熟的脑机接口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奠定了构建元宇宙的技术基石;资本寻找新出口、社会期待新产品、用户渴望新体验三方面的社会需求成为推动元宇宙走向实践的外部力量。


相关文献:

[1]屠毅力,张蕾,翟振明,成素梅,陈龙,杜骏飞,王天夫,成伯清,曹刚,曾军,夏德元,彭锋,姜宇辉.认识元宇宙:文化、社会与人类的未来[J].探索与争鸣,2022(04):65-94+178.

[2]曹刚.元宇宙、元伦理与元道德[J].探索与争鸣,2022(04):83-85.



“元宇宙”现象的历史唯物主义探析

作者:王建红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表期刊:《江淮论坛》


依托基金:教育部2019年度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基于大数据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教学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9FR009)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APJ&dbname=CAPJLAST&filename=JHLZ2022052700J


摘要:

“元宇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文章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了“元宇宙”现象,认为:从底层逻辑看,“元宇宙”现象的出现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的历史必然,代表着人类生产方式生活化和生活方式生产化的发展趋势;从现象构成看,“元宇宙”现象主要涉及技术、经济、伦理三大类风险隐忧;从未来发展看,“元宇宙”现象是一种社会建构。资本主导下的“元宇宙”即是“物化宇宙”,强化劳动者主导将会走向“自由宇宙”。


相关文献:

[1]王天夫.虚实之间:元宇宙中的社会不平等[J].探索与争鸣,2022(04):76-79.

[2]成素梅.元宇宙:人的精神技术化及其规制[J].探索与争鸣,2022(04):68-71.

[3]成伯清.多元现实与多重自我:元宇宙中意义的滋生与湮灭[J].探索与争鸣,2022(04):80-82.



由于我们能力有限,以及科幻研究和其他社科研究之间的边界也逐渐在模糊化,所选内容难以完全涵盖本月发表的所有科幻相关研究论文,如有错误和遗漏,欢迎各位师友补充和批评。也欢迎广大科幻研究者、订阅者提供更多信息渠道。同时,《论文月报》刚起航不久,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如有对我们的任何意见和建议,也欢迎各位师友在交流群中反馈。


主编:拉 兹   天洛_奇

编辑:李 宇

美编:二 九



中文科幻学术工坊是一个以推动中文科幻学术发展为宗旨的学术项目,致力于为使用中文或以中文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科幻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提供交流平台,目前主要有两项活动:1. 定期邀请科幻学者举办线上讲座,分享他/她的最新研究成果;2. 定期制作与刊发《中文科幻学术速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