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月报|2022年9月期:后人类、《湮灭》、《独行月球》、《沙丘》、日本科幻动画……


什么是《论文月报》?


《论文月报》由之前的《中文科幻论文速递》升级而来,目前是《中文科幻学术速递》的一个板块,致力于关注并报道最新发表的中文科幻论文,主要以归类整理科幻相关学术论文的方式呈现,意在为刚开始进行科幻研究的各阶段研究者提供一个科幻论文集中站。我们期待科幻研究者的参与以及所有科幻爱好者的订阅。作为一个学术报道,《论文月报》重视学术规范,诚请各位学者、专家批评指正,对我们提出建议与意见。


往期回顾

论文月报|2022年7月期

论文月报|2022年8月期



\ | /


2022年9月导读


2022年9月的《论文月报》共摘选7篇科幻研究论文,可分为3个版块:科幻小说研究、科幻影视研究和专题研究。本期科幻小说研究版块中,文章《中国科幻的异质性和民族性:论荒江钓叟对凡尔纳小说的吸纳与变异》从科学元素和时空观阐释了凡尔纳小说对《月球殖民地小说》的影响,接着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叙述模式的传统性、文本的继承性、人物形象的民族性以及主题的二元对立性四个方面诠释中国科幻的异质与独特,即“东风又借西风手,剑气棱棱贯斗牛”。影视研究版块在持续关注机器人伦理的同时,仍延续了科幻喜剧《独行月球》的热度。另外《日本科幻动画中的机器人想象》以国别为研究分类,梳理了日本经典动画作品中的机器人形象,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日本科幻研究的内容与途径。


以下论文详情排名不分先后


1

 科幻小说研究


中国科幻的异质性和民族性:论荒江钓叟对凡尔纳小说的吸纳与变异

作者:何敏1 姚萧程2

(1.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 深圳西乡中学)

发表期刊:《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依托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美国科幻小说中人工智能书写研究”(21XWW003)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YSDS202205006


摘要:晚清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说》作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呈现出中国文学与西方科幻小说因素的交织,对追溯与理解中西科幻文学早期相遇具有意义。文章分析荒江钓叟对儒勒·凡尔纳的接受、改造和吸纳,聚焦荒江钓叟作品中出现的科学元素和新的时空观,辨析生长于中国文化土壤的《月球殖民地小说》对中国传统文本特征与手法的继承,从叙事模式、幻想性、人物形象和主题方面探讨基于中国民族文化土壤开放出来的晚清科学小说花朵中,绽放出的与西方科幻文学迥异的异质性和民族性。从中国科学小说起点出发,丰富中国特色科幻小说的历史逻辑,探索中国传统文学通向现代的更新轨迹。


相关文献:

[1]邹小娟.二十世纪初中国“科幻小说”中的西方形象——以荒江钓叟《月球殖民地》为中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02):24-29.

[2]肖汉.科幻小说中的“科技达人”——以晚清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为例[J].山东文学,2016(09):108-110.


科幻叙事中的后人类身体与生命政治

作者:李缙英(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依托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21世纪西方激进左翼文论批判研究”(20&ZD290);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团队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美学’与中国文论话语建设研究”(IFYT19017)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LNSS202205003


摘要:文学、艺术领域的赛博格想象不仅成为科幻叙事的重要灵感,对西方左翼理论家而言,更是构想并预示后人类主体及其社会结构的寓言。从维利里奥的“视觉机器”和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幻象”来看,赛博格的离身性想象是从意识、感知等非身体的维度来探讨后人类主体的构建;而从奈格里的“生命政治”视角来看,赛博格的具身性想象则显现出后人类在生命政治方面的潜能。从这种视角来探讨后人类主体性及其社会结构,将为批判资本主义、构建新的共同体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域与研究范式。


相关文献:

[1]岳兵兵,陈高华.人性尊严、主体权利与“能力方法”——人类增强技术的生命政治哲学批判与建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37(06):33-38.

[2]王瑞瑞.后人类图景中的生命与死亡——对尼古拉斯·罗斯生命政治理论的解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2):55-62.


作为环境危机叙事典范的“新怪谭”科幻小说——以《湮灭》为例

作者:张鲁宁(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发表期刊:《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依托基金: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杰夫·范德米尔新怪谭科幻小说研究”;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当代美国南方小说研究”(项目编号:2021SJZDA103);2021年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遗产与森林环境史研究中心“当代美国南方小说中的环境史书写研究”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XAWX202203022


摘要:21世纪美国作家杰夫·范德米尔以“新怪谭”科幻小说体裁创作反思了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环境灾难,被美国文学批评界誉为“怪谭梭罗”。本研究以其获“星云奖”的代表作《湮灭》解读为例,聚焦该小说中环境叙事的“新怪谭”特征,考察作家如何通过“新怪谭”科幻小说体裁实现科幻恐怖与环境伦理之间的有机结合。范德米尔“新怪谭”科幻小说《湮灭》不但蕴含了深刻的环境伦理价值,而且成为21世纪以来科幻创作和环境危机话语成功融合的叙事典范,为近十年来的环境危机叙事开辟了新方向。


相关文献:

[1]吕广钊.柴那·米耶维《帕迪多街车站》中的“新怪谭”叙事[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2(01):39-47.

[2] [1]张鲁宁,韩启群.美国南方“新怪谭”小说《湮灭》的后自然书写[J].山东外语教学,2021,42(06):91-99.


2

科幻影视研究


日本科幻动画中的机器人想象

作者:王瑜

发表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报》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CND&dbname=CCNDTEMP&filename=CSHK202209150060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日本科幻动画已有近60年历史,机器人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主题之一,相关作品数量众多。这些作品内容题材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既映照了当代日本的社会历史、文化变迁,也寄寓了创作者对国家、人类、未来等问题的思考。应该说,日本科幻动画凭借自身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形成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其描绘的机器人形象作为包含丰富语义、亟待深入阐释的文化符号,也进入了学术研究的视野。


相关文献:

[1]李彦.日本动画类型化思考——以机器人动画为例[J].日本研究,2010(03):124-128.

[2]吕江.日本动画中机器人造型设计的演变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05):174-175.


《独行月球》:元宇宙语境下的科幻话语

作者:范志忠(浙江大学)

发表期刊:《当代电影》


依托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ZD19)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DDDY202209002


摘要:原文无摘要


编者简评:

文章将当下两大热门元素——元宇宙和《独行月球》——置于一起,以元宇宙的特质为切入点去诠释《独行月球》。其中提到三个方面:虚实相生、杂糅的类型以及“末日拯救”的主题。但编者认为,文章第二部分更多地聚焦于演员以及演员背景等外部喜剧环境,与科幻话语并无很大关联,作为论述主体篇幅过多。而其余两段主体分别选取“虚实相生”与“去中心化”为落点,试图将二者的逻辑嵌入对《独行月球》的阐释中,但就文章论述而言,其中的关联有些薄弱,或许更待进一步深入。最后,文章在论述“虚实相生”时,引用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虚”与“实”,编者认为,该引用应注意到其与元宇宙中的“虚实”之别,而不能做简单的概念替换。


论科幻电影《沙丘》中的伦理的主体性

作者:袁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视听》


依托基金:2021年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高水平学术创新项目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SHIT202209035


摘要:科幻电影《沙丘》在人与星球、飞船、沙虫之形体的对比中展开了对“巨大沉默之物”的美学呈现,进而呈现了他者之于“我”的超越性,以及一种“为他人”的伦理向度,并且传达了一种直面“存在之恐惧”的生存体验与如何在世界中存在的哲学思考。由此,这部电影清算了人类中心主义,展开了一种承认差异、尊重他者的伦理的主体性。


从“人类学机器”到后人类:科幻影像中的生命等级秩序展演及反思

作者:王颖(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视听》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SHIT202209018


摘要:本文基于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的“人类学机器”理论,将这台旨在生产“伦理—政治”正当性的巨型机器运作过程与科幻影像中呈现出的相异生命等级秩序展演作比照。研究发现,技术对人类在原有生命等级秩序中主体地位的强化使“超人类主体”或“赛博人”登场,但同时也可能造成“人”的内部分化;而技术自身生命化的科幻影像则对人机矛盾背后的人类主义之“恶”做出反思。科幻影像对研究后人类时代有关区隔/生命等级制度的实践提供了直接的经验资源,并由此引发前瞻性和普适性的思考。


相关文献:

[1]庞红蕊.生命的分裂与无为:论阿甘本的“人类学机器”[J].外国文学,2020(06):98-107.

[2]吴冠军.神圣人、机器人与“人类学机器”——20世纪大屠杀与当代人工智能讨论的政治哲学反思[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06):42-53.


3

专题研究


爱的革命与算法革命——从平台资本主义到后人类主义

作者:吴冠军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发表期刊:《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依托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后现代主义哲学发展路径与新进展研究”(18ZDA017)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SXDD202205002


摘要:晚近十年,人工智能算法获得了长足发展,智能算法被视为解决人类问题的一个全新进路。与此同时,在人类主义框架中,爱,被视作为“人类生存的答案”(弗洛姆)以及“好生活问题答案”(费希)。然而,在当代世界中,爱本身陷入危机。尽管人工智能的英文简写,汉语拼音读出来就是“爱”(AI),但人工智能的“算法革命”,却并无法应治“爱的革命”所遭遇到的危机。在后人类主义地平线上,我们面对着三种全然不同的“黑箱”。


科幻叙事中的后人类身体与生命政治

作者:李缙英(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依托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21世纪西方激进左翼文论批判研究”(20&ZD290);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团队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美学’与中国文论话语建设研究”(IFYT19017)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DAY&filename=LNSS202205003


摘要:文学、艺术领域的赛博格想象不仅成为科幻叙事的重要灵感,对西方左翼理论家而言,更是构想并预示后人类主体及其社会结构的寓言。从维利里奥的“视觉机器”和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幻象”来看,赛博格的离身性想象是从意识、感知等非身体的维度来探讨后人类主体的构建;而从奈格里的“生命政治”视角来看,赛博格的具身性想象则显现出后人类在生命政治方面的潜能。从这种视角来探讨后人类主体性及其社会结构,将为批判资本主义、构建新的共同体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域与研究范式。 


由于我们能力有限,以及科幻研究和其他社科研究之间的边界也逐渐在模糊化,所选内容难以完全涵盖本月发表的所有科幻相关研究论文,如有错误和遗漏,欢迎各位师友补充和批评。也欢迎广大科幻研究者、订阅者提供更多信息渠道。同时,《论文月报》刚起航不久,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如有对我们的任何意见和建议,也欢迎各位师友在交流群中反馈。


主编:拉 兹   天洛_奇

编辑:助教

美编:二九


中文科幻学术工坊是由科幻爱好者及青年科幻研究者发起,由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组织开展的公益性学术项目,主要为使用中文或以中文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科幻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提供开放式传播和交流平台。我们将主要举办以下两项活动:1.定期邀请科幻研究者举办线上讲座,分享他/她的最新研究成果;2.定期制作与刊发《中文科幻学术速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