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月报|2023年2月期:非洲未来主义、刘慈欣、《阿凡达》、科幻连环画……


什么是《论文月报》?


《论文月报》由之前的《中文科幻论文速递》升级而来,目前是《中文科幻学术速递》的一个板块,致力于关注并报道最新发表的中文科幻论文,主要以归类整理科幻相关学术论文的方式呈现,意在为刚开始进行科幻研究的各阶段研究者提供一个科幻论文集中站。我们期待科幻研究者的参与以及所有科幻爱好者的订阅。作为一个学术报道,《论文月报》重视学术规范,诚请各位学者、专家批评指正,对我们提出建议与意见。


往期回顾

论文月报|2022年12月期

论文月报|2023年1月期


2023年2月导读


2023年2月的《论文月报》共摘选23篇论文,分为3个版块:科幻小说研究、科幻影视研究和专题研究。小说研究版块,文章《以幻想言说历史:科尔森·怀特黑德〈地下铁道〉中的非洲未来主义书写》聚焦非裔作家的乌托邦想象,剖析小说中的非洲历史以及蕴含其中的“非洲未来主义”。在文学作品中,非裔作家,尤其是美籍非裔作家的作品始终具备强大的张力,这种张力是由作者特殊的身份背景以及非洲特殊的历史历程共同形成的。美籍非裔常常处于非洲本土文化与美国价值观的冲突之中,民族底色与西式思想常常纠缠于其作品中,辨析其中的民族性、后殖民性与矛盾性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而国别划分下的非洲科幻并未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方面的学术研究领域相对空白,应更多地了解“非洲的科幻”。在《流浪地球2》的科幻热中,影视研究版块呈现两方面的讨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历史和国产科幻电影的技术升级及路径。文章《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历史及机制研究——以中美相关实践为例》深入探讨了科技对影视发展的机制,以中美为例,呈现二者的架构、机制和保障制度的异同,并得出美国科技影视融合实践对我国科幻影视的指导作用。专题研究摘录了一篇关于科幻连环画的文章,以20世纪80年代科幻连环画为对象,回到历史的语境下,对作品外部的方方面面进行剖析,讲述了科幻连环画的形式形成、出版机制、传播形式,并与当下改编热潮的成因遥相呼应。


以下论文详情排名不分先后


一、 科幻小说研究


以幻想言说历史:科尔森·怀特黑德《地下铁道》中的非洲未来主义书写

作者:程彤歆、刘白(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发表期刊:《山东外语教学》


依托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非裔美国文学中的城市书写研究”(18BWW090)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Z9HrvLcR0gFrxgMAgnCDlBfK2fzpeZF9uoZtbnxdW7ep53nxNgPQY


摘要:当代美国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运用科幻小说幻想元素书写了19世纪美国南方黑奴通过虚构的地下铁道逃至北方的故事。通过将黑奴隐喻为遭社会异化的外星人、将地下铁道视作黑人与现代科技相联结的桥梁,怀特黑德为美国非裔如何逆转白人预设的种族悲观未来提供了可行方案。小说的非洲未来主义书写呈现出怀特黑德个人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其审美价值和当代意义值得关注。


相关文献:

[1]林大江.西方文论关键词 非洲未来主义[J].外国文学,2018(05):101-111.

[2]武玉莲,吕莉.非裔未来主义视域下的《黑豹》解读[J].电影文学,2019(14):80-82.


赛博朋克科幻小说与元宇宙

作者:汪越(深圳大学)

发表期刊:《名作欣赏》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_77aKvRpkxF5KYQZ9mIiR2chzMHLQsOzbdZ_z3rB8KaLWayDYW5by


摘要:赛博朋克科幻小说创作始于20世纪后期兴起的赛博朋克运动,旨在通过对反乌托邦未来的黑暗想象捍卫个体权利的理念,呼吁人文精神的回归。本文通过分析赛博朋克科幻小说的表达主题,探讨其与近年兴起的元宇宙概念的关联,以反思赛博朋克小说中的人文精神对未来高科技社会的启示。


21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外译研究综述

作者:龙媛媛、雷晴岚(贵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

发表期刊:《海外英语》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kW4YkCmjbKHn3R46N4wLQDsg44otkhgc2gU8NLlIziuqILKQnWSZ6g


摘要:进入21世纪后,在国家政策的支撑下,我国的科技事业实现飞速发展。科幻文学也随时代而进入新阶段。2015年,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荣获雨果奖,此后,国内科幻小说的外译研究热情高涨。近20多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深入各个方面,但在外译策略方面尚存不足。该文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分析我国科幻小说外译的特点、翻译策略、译介传媒,寻找不足之处,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关文献:

[1]李琴.中国科幻文学翻译史研究论纲[J].翻译史论丛,2021(01):86-102+199.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的文学绘图隐喻解读

作者:张婉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发表期刊:《海外英语》


依托基金:2021年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项目“文学地图的类别及功能研究”(KYCX21_1030) "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kW4YkCmjbKHn3R46N4wLQDFyCmnmCNY3W0_bPb0JruoRcnyQCFPj-S


摘要:菲利普·迪克是科幻文学圈屹立不倒的传奇人物,其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明显地区分于主流科幻文学。在其写作初期,迪克也涉及过当时流行的星际穿越,外星人等科幻话题,但迪克并没有沿袭这种追求感官刺激的“硬科幻”写作模式,他将科幻文学视为严肃的创作,总是在创作中注入文学性、心理深度以及社会警示意义。文章以新兴的文学绘图视角对《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进行空间隐喻解读,以文中出现的地理表征、空间表征、叙事为出发点,解读菲利普·迪克在《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科幻文学的外表下潜藏的人文主义思想。


现代文明与技术时代的崇高:刘慈欣的人类美学

作者:钱雅露(武汉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kPc6bp41hw9ZFp1CAE4q70UO4M-YZp4HCTDYhRQcB-a_xYUs6e8EQo


摘要:面对现代性的危机和当代人类的困境,刘慈欣用科幻小说予以回应。他关注人类困境,歌颂英雄豪情,升华苦难之痛,探索未来道德,为人类规划了重返伊甸园的道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走向给出自己的回答。他选择相信科学与自然的伟大力量,并由此构造了属于现代文明与技术时代的独特的崇高人类美学。在科学技术会带领人类的道德、伦理、文化走向何处的问题上,刘慈欣用自己的人类美学论证了科学乐观主义何以可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科幻小说英译研究——以小说《流浪地球》英译本为例

作者: 余远勇(湖北工业大学)

发表期刊:《现代英语》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Rb7uKjnNzo9drfiASe_eNVqTNokDl273Shs7qyVCoENqZOgfu6v4E7BaEDvvTO3F


摘要:文章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选用生态翻译学下的“三维转换”理论,以科幻小说《流浪地球》英译本为语料,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对《流浪地球》英译本进行了分析,探究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论在科幻小说英译过程中的作用,并试图为中国科幻作品走向世界做出有益尝试。


二、科幻影视研究


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历史及机制研究——以中美相关实践为例

作者:姚利芬 (中国科普研究所)

发表期刊:《科普研究》


依托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18BZW145)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WDlt7thgjPVYFcHKVRyL6UDlHwCn0PcaqZosV662BVfpuHRSeTAqk


摘要:《流浪地球2》的成功与科学顾问的深度助力密不可分,美国促进科学界与娱乐业融合的实践更是由来已久。从历时视角考察中美两国的实践历史,可从根源、脉络溯清科影融合的发生及发展。比较中美科影融合组织的架构、运营机制以及激励保障制度,可进一步反观两国实践的异同。最后,文章从提升科学界、影视界的理性自觉,加大科影融合实践的广度与深度,构建激励保障制度方面指出美国的实践对于中国的启示。


相关文献:

[1]王嘉玮,张柳,王修凯等.关于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传播,2022,14(17):71-73.


新时代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姜通1、徐毓宣2(1. 吉林艺术学院2. 吉林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依托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科幻电影审美特征研究”(2019wt41)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n837tB0gQ5HMKstd_nW-cMrybOJgMNSKtFy6Q7dHPJ3Y7oBDmqXhui


摘要: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科幻电影是在以文学文本为主导、以科普启蒙为使命的基础上发展的。进入新时代,中国科幻电影是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对此,应利用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构建中国特色科幻电影类型,丰富科幻作品形态,提高技术人才质量,探索科幻创作的多元叙事,积极联动科幻产业发展。


相关文献:

[1]郭瑾秋,陈亦水.近十年中国科幻电影的技术发展、题材演变与文化表达(2011-2021)[J].艺苑,2022,No.129(03):24-30.

[2]张卫,张瑶.中国科幻片的前行痕迹与未来发展[J].电影艺术,2020,No.393(04):144-148.


《西部世界》后人类叙事探析

作者: 李聪1、李焕征2(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2. 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

发表期刊:《当代电视》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BVK3XhsEjoKTNXUpLNTyzkDLejaJM9WVje2FmyrMgMIArnMkZr-M-


摘要:后人类叙事是近年来美国科幻影视剧创作中出现的新的理论命题。数字化作为一项新的媒介技术,已经超越了以传统艺术为核心的影视创作与理论体系。美国科幻剧《西部世界》适时抓住了这种变化,把游戏融进叙事之中,构建了一个以人工智能为主体的超真实世界。


《流浪地球2》:超经验视觉的表达策略及其系列片探索

作者: 孙承健(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

发表期刊:《电影艺术》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5S0n9fL2suRadTyEVl2pW9UrhTDCdPD65btgIF0yZtMo3JkqWOxMVk4Y8xjo-iaT4OWSaa6vDLvpM-n19pxGEm


摘要:作为科幻系列片的《流浪地球2》,将前部作品的口碑红利作为基本存量,针对当下观众的审美与体验需求,在前部作品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和突破;在延续行业通行的前传做法的同时,引入超空间与多维宇宙等现代科学概念与科学假设,将末世危机的戏剧性冲突,置于现实世界与数字化虚拟世界之中,构建起影片的人物关系与整体叙事脉络,并在叙事进程中,不断引发人们有关人类文明如何得以延续的人文哲学思考。 


神话与科幻:人类幻想的多重表述——以电影《阿凡达》为例

作者: 郭一璇1,2、代钰洪3(1. 四川大学2.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3.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发表期刊:《四川戏剧》


依托基金:2022年度四川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审美与设计:动漫角色的价值观研究”(SC22EZD078)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nV8Ao1jPDlsL77U10kexnq4PSegrQTWNdYd6QDyZqGFP2K3Bm5JK5


摘要:神话是过去的科幻,科幻是未来的神话。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在进化论基础上的线性时间和单层空间均被打破。人是幻想的动物,通过幻想呈现出多样的生命状态,换句话说,人可以通过幻想打通“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和“写文化”的层面上,科幻电影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文化文本,体现了人类幻想的多重表述。本文以神话故事和科幻作品的互文关联来讨论电影作品背后的人所具有的“科学性”与“文学性”。


相关文献:

[1]黄悦.试论科幻文学中科学与神话的共生关系[J].文学人类学研究,2019(02):79-91.

[2]李彬.海洋科幻、神话叙事与“海洋歌剧”——以詹姆斯·卡梅隆《阿凡达》系列的创作为例[J].电影新作,2022(05):90-98+1.

[3]张紫荧,刘洋.“我写的是现代神话”:刘洋访谈录[J].东方丛刊,2021(01):210-221.

[4]叶舒宪.幻想引领人类——从神话信仰到科学崇拜[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06):59-64.


系列科幻电影的影像探索和技术升级——与刘寅、魏明谈《流浪地球2》的视觉实现

作者: 马驰1,2、吕伟毅1(1.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影视学系2. 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

发表期刊:《电影艺术》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5S0n9fL2suRadTyEVl2pW9UrhTDCdPD65btgIF0yZtMsTNlYD049vTm8PfDezeylpXjMma2hNZNKdUtTtO1xAD


摘要:相较于前作,《流浪地球2》在视觉技术运用与影像效果探索层面极具创新性。从前期筹备到整体视觉概念与美学风格的确立,直至银幕最终视觉影像的呈现,视效与摄影等创作部门协同合作,运用游戏引擎、数字资产、虚拟摄影、实时渲染以及非线性制作流程等技术手段,既有效激发不同专业创作者的专业优长与艺术想象力,又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聚合起强大的艺术创造力,为当下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融媒时代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张子宇(北京电影学院)

发表期刊:《大众文艺》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nTT0rhV2nznBUpdSjsBN3Xgx5ahXx2cVHVPbg6tTSjw7uyMfXYSjSp


摘要:融媒时代下电影在产品形态、传播形式、产业结构方面发生了改变,媒介融合促进了技术的革新、媒体融合提高了电影受众转化效率、传媒融合增加了电影产业附加值。科幻电影作为产业发展成熟的标志,又成为研究融媒与电影关联机制的最佳研究范式。从融媒效用于科幻电影的角度出发,提出融媒时代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路径。内容升级方面,科幻电影需适配观众沉浸观影体验需求、提供开放性多元表达形式、加强影像人文价值体现。模式创新方面,科幻电影需利用数字资产来拓宽营收可能、持续强化电影营销转化效率、进行非影院的放映尝试。


时间循环叙事电影:逻辑、母题与进路

作者:蔡嘉洋 (湖南工业大学电影学院)

发表期刊:《东方艺术》


依托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改革发展成就和经验研究”(22A0420)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kJdGg6JvwBL714Z3L_oBbS0npMFhKthUqL6gjA_xfGDAuBTgtBNNz1


摘要:时间循环叙事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是创作者热衷于探索与表现的对象。历史长河中,时间循环类科幻小说经久不衰,诞生了如美国科幻小说家罗伯特·海因莱因的《你们这些还魂尸》(1959)、肯恩·格林伍德的《倒带人生》(1987)、凯特·阿特金森的《生命不息》(2013)等经典作品。在国内,“新科幻”代表作家柳文扬同样对时间循环叙事深入探索,创作出了T-mail(2001)、《一日囚》(2002)等作品。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则在他的作品《宇宙坍缩》(1999)中,描绘了宇宙从膨胀状态转为坍缩状态,进而产生时光倒流的盛景。


相关文献:

[1]陈宇灏.同点读档与莫比乌斯:论时间循环电影的两种叙事架构[J].电影文学,2022(13):76-80.

[2]蒋洪利.论中国新科幻的“时间循环”叙事——以柳文扬、程婧波的科幻小说为例[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02):89-95.


想象力消费视域下《独行月球》的融合叙事

作者: 揭祎琳(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表期刊:东方艺术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kJdGg6JvwBL714Z3L_oBbS8dJ5Kx94fHgTwBIC7EHAFNCiFazDySIJT


摘要:随着数字影像艺术的更新迭代以及观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被注入了更多的科技基因。近年来,想象力消费愈来愈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大发展引擎,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想象力消费,“指受众(包括读者、观众、用户、玩家)对于充满想象力的艺术作品的艺术欣赏和文化消费”。想象力消费理论则意味着文艺理论史上关于想象力思考的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超越了巴赞式的影像本体论阶段而进入了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阶段”。在想象力消费视域下,《独行月球》巧妙采用了融合叙事策略,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诗意与梦魇:国产科幻电影中的二元主题融合

作者:王昉(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电影文学》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JqKqkKg4RO2tS6GsAIEf6U0910PocTUtSGuT-5LgNUiM-kodQ9I4V


摘要:科幻电影中的世界是美好与残酷、诗意与梦魇并存的。国产科幻电影对人类生存的种种潜在可能进行了猜测,并赋予其梦魇式的具体外化形态,让观众沉浸于星际冲突、技术滥用或环境破坏带来的巨大灾难中。与此同时,电影人又秉承责任意识与人文情怀,阐述诗意地栖居理念,叙写人类情感(尤其是爱情),展现传统文化,让电影富于诗意。国产科幻电影梦魇与诗意主题的二元融合,给予观众伤痛和激情、教益与娱乐并存的丰富感受。


观众审美期待视域下的《阿凡达》

作者:李明杰、吴悠(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

发表期刊:《电影文学》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JqKqkKg4RO2tS6GsAIEf6i0H4Jk33G64jbmZVr0OZ0W3C7-F8LXPd


摘要:科幻巨作电影《阿凡达》的上映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票房拿下全球之最,13年后电影《阿凡达:水之道》定档问世之际,本文借助接受美学的理论,通过分析阿凡达系列影片的场景、人物、故事情节的设定,引出观众对《阿凡达:水之道》的审美期待,剖析观众对当今电影审美期待的一般规律,从科幻电影如何反映现实的角度出发,从而进一步了解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以及此类影片美学特征的多元化,发掘作品的深层内涵。


《阿凡达:水之道》:沉浸式科幻电影的虚拟真人表演

作者:唐衍欢、高宇、吕思源(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电影文学》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JqKqkKg4RO2tS6GsAIEf664WZuwG6d44uE89H6jVZwta-iJ2Rcl18


摘要:沉浸式科幻电影就其表演形态而言,其虚拟真人表演的艺术形态对传统表演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传统表演体系较难适用于此类电影的角色塑造,而虚拟真人表演体系也亟待完善。因此,基于数字技术的虚拟真人表演已在学界和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以目前热映的3D电影《阿凡达:水之道》为切入点来窥探虚拟真人表演的艺术形态、与传统表演的比较以及对未来前景的展望,以期这一新兴的表演形态能开创一种完善的艺术表演体系。


《独行月球》:中国科幻电影中的灾难书写

作者:向林1、田海霞2(1. 湖北警官学院2. 湘潭理工学院)

发表期刊:《电影文学》


依托基金:2020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中青年人才项目)“后人类主义视阈下赛博文艺理论研究”(Q20204202)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JqKqkKg4RO2tS6GsAIEf6eBvIu0jvIxK0inO7uns3GIq5KzK7s22e


摘要:科幻喜剧电影《独行月球》获得了很多关注,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这部电影作为近年来我国科幻电影创作的新成果,不仅进一步在文本类型上填补了我国当代科幻电影创作上的空缺,更在电影工业的角度探索了科幻类电影在商业创作中的可行之路。在此以电影中灾难书写的角度切入文本,剖析科幻电影中的灾难书写问题,并解析《独行月球》这部电影中灾难书写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问题。


相关文献:

[1]丁柳柳.灾难书写与精神疗愈——以阿来《云中记》为例[J].今古文创,2022,No.143(47):4-6.

[2]李继凯,张瑶.研究回顾、拓宽路径与价值重申——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灾害书写研究的若干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01):122-127+140.


三、专题研究


20世纪80年代科幻连环画出版现象研究

作者:姚利芬(中国科普研究所)

发表期刊:《新文学史料》


依托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阶段成果(18BZW145)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PQh_oP2n7xOkCvMsBZ2PCVis9sUKg8Tz7ttrLFvYHVeP98KOvut14


摘要:对80年代科幻连环画编创现象做文化研究层面上的考察,对于理解这一时期科学大众文化的视觉内涵与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重点考察20世纪80年代初期科幻连环画的出版现象。试图重回社会历史语境,考察当时的文化生态如何孕育了科幻连环画这一艺术形式;解析科幻连环画的出版机制,勾勒选题、编绘、出版再到传播的样貌;以“叶永烈科幻连环画热”为例,剖析当时的热门改编现象并阐释背后的成因等。


相关文献:

[1]刘恒易. 赛博朋克元素在中国神话题材连环画创作中的应用[D].鲁迅美术学院,2022.

[2]何豪放.科幻连环画《珊瑚岛上的死光》图文关系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0(04):66-72.


舞台上的科幻现实:艾克本的机器人剧作及其意义

作者:叶书林(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

发表期刊:《戏剧艺术》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njlK_xImUFm_Qd_2IayDNuvJddfOqR231NIL12MmurVqWhlZaP_-rG


摘要:人们历来认为戏剧反映生活,机器人的出现却说明戏剧也可以有先于生活的预见性。当机器人站上舞台,戏剧创作的趋势之一是在科幻的背景下探讨现实。剧作家用想象创造了各种类型的机器人角色,从新的视角审视新的问题,追问人类的关系和境遇。戏剧也因此扩展了对现实的探索维度,提供了一种观察社会与人类自省的陌生目光。英国当代剧作家艾伦·艾克本的《从头开始》等剧作是此类作品中的几个范例。


相关文献:

[1]叶书林. 以人机关系探索人际关系:艾伦·艾克本机器人戏剧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21.


西方科幻电影中赛博格女性人物形象的构建

作者:廖子萱1、冯应谦2(1.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2.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当代电影》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BVK3XhsEjoF8sT1AUisnHciVYJIEqtEmET_kKv_LCqndZrj49X0qP


摘要:科幻电影让观者对未来世界的世界结构与认知模式都有了自由想象。女性赛博格角色似乎可因其独特新鲜的身份特质从而超越传统的性别身份并争取到更多的政治权力。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一方面,西方科幻电影的女性赛博格依然遵循传统电影女性角色塑造的底层逻辑,女性赛博格还是无法逃脱男性的凝视与话语霸权;另一方面,近年来的电影中的女性赛博格确实存在一些积极的面向,她们的存在赋予了电影女性人物的塑造新鲜的生命力。本文以近几年较为经典的西方科幻电影女性赛博格作为研究对象,以此全方位探究科幻电影中女性赛博格的人物塑造,从多重视角的辩证思考中获得对女性身份与权力的启发和反思。


科幻艺术:一种未来向度的叙事

作者:吴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发表期刊:《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hs851l5kzXvAAHwmrzFlXpWLT_iQq3tgzOwIqdxy6-ZM6BxjOHM6V


摘要:科学和诗学的连接处是叙事环节,科幻叙事的艺术性与科学发展的理性意识相伴相生;在中西科幻艺术发展中,既存在两种文化下科幻话语的不平衡,也存在科学水平与科幻艺术相伴发展的不平衡;只有把握科幻艺术未来向度的特质,富有民族性的科幻艺术才会有建康发展的趋势。


由于我们能力有限,以及科幻研究和其他社科研究之间的边界也逐渐在模糊化,所选内容难以完全涵盖本月发表的所有科幻相关研究论文,如有错误和遗漏,欢迎各位师友补充和批评。也欢迎广大科幻研究者、订阅者提供更多信息渠道。


主编:拉 兹  天洛_奇

编辑:助教  周燕春

美编:二九


中文科幻学术工坊是由科幻爱好者及青年科幻研究者发起,由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组织开展的公益性学术项目,主要为使用中文或以中文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科幻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提供开放式传播和交流平台。我们将主要举办以下两项活动:1.定期邀请科幻研究者举办线上讲座,分享他/她的最新研究成果;2.定期制作与刊发《中文科幻学术速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