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派四年 我采访了2次空难、2次海啸、3次恐袭、3次地震......

林永传 庖丁解news 2022-03-17


编者按


许多人面对灾难与死亡时,都会手足无措。可怖的残骸,无息的躯体,绝望的祷告......巨大的悲痛涌向头脑,是逃避还是沉溺?


而作为记者,面临灾难现场冲击,必是要走出第三条路。中新社印尼分社首席记者林永传曾在驻外期间采访了2次空难、2次海啸、2次骚乱、3次恐袭、3次地震......在本篇推送中,他将回溯记忆,把灾难采访的所见所闻所感完全真实地讲给你听。


▲林永传在严重疫情中前往搜救指挥中心采访


01

梦魇

飞机剧烈地颤动,身上的安全带似乎就要断裂,飞机发动机跑到商务舱位置像陀螺一样急速地旋转、跳动。几秒钟后,整架飞机就栽进了黑暗中……


恶梦!梦中被吓醒的我浑身无力地起床开灯,看一眼挂钟,时间是凌晨两点刚过。


这天是我到印尼客机坠毁救援指挥中心采访后的第三天。


1月9日14时40分,印尼三佛齐航空公司从雅加达飞往该国西加里曼丹省首府坤甸的SJ182航班,在起飞4分钟后与地面失去了联系。当天傍晚得到证实,该架波音737-500型客机,在雅加达附近千岛群岛海域坠毁,机上有50名乘客和12名机组人员,乘客中包括7名儿童和3名婴幼儿。


▲在搜救指挥中心蹲守搜救信息的媒体记者


02

回忆

这是我外派印尼4年来第二次采访空难,距离上一次客机坠毁的时间还不到2年3个月。


2018年10月29日上午,印尼狮子航空一架从雅加达飞往该国邦加岛的波音737MAX8型客机,起飞13分钟在雅加达北面的爪哇海坠毁,机上18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同一片海域、惊人相似的场景:飞机起飞不久就失联、后被证实坠入大海。


两次坠机的最早“飞机失联”信息都是从微信朋友圈中获知,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把住处客厅和卧室的电视都打开,分别调到印尼国家电视台和另一家对突发事件反应迅速的电视台频道,然后迅速上网,一边从社交媒体、当地新闻网站上搜寻信息,一边心里默念“但愿是一场虚惊”。


然而很不幸,“客机坠毁”还是得到了证实。根据交通部、运输安全委员会、减灾署、搜救局、航空公司等多方准确信息相互佐证的资讯,第一时间发出消息稿件后,就该考虑“现场采访”的步骤了。


2021年1月9日三佛齐航空SJ182航班坠毁后,搜救队员在临时搜救指挥中心待命。


03

抉择

这段时间,印尼的新冠疫情正在恶化。与全球很多其它国家和地区出现第三波、第四波疫情不同,近11个月了,这里的疫情还处在加速爬坡的“第一波”中,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和死亡病例不断刷新着纪录。


这个时候现场采访要说“不怕”,那是唱高调和说谎话。“稍有不慎、病毒附身”绝对不是唬人的,因为我对空难搜救现场人员密集程度和忙乱景象已经有了一次经历。


但此时还真没想那么多了,只想着“现场、现场”。


既不是新闻科班出身,更是半路出家。我是一字一句看着中新社作品集和学着社里前辈、老师的“套路”走上中新社记者职业之路的。20多年来,在感受众多前辈、老师“中新风骨”中努力体现“中新风格”的采访、写作。


都说突发事件采访是检验一线记者职业素养的“试金石”,现场客观呈现则是突发事件报道的“灵魂”。


▲空难临时搜救指挥中心场景


04

现场

因为事发现场都在大海上,记者没有条件抵达。但两次空难,印尼政府都第一时间在雅加达最大港口丹绒不碌港的国际集装箱码头设立了临时搜救指挥中心,包括陆海空三军、警察署、减灾署、搜救局、卫生部、红十字会、医院等相关部门和单位都在码头搭建帐篷驻扎人员开展搜救工作,空难救援的所有指令都从该指挥中心发出,搜救结果也都会汇集到指挥中心。


同样在那个港口和码头,我们曾经非常兴奋和自豪地迎接过祖国海军军舰和科学考察船的到访。


但是两次空难采访中的那个码头,气氛却令人悲伤甚至窒息。


从事发海域搜寻到的遇难者遗体、乘客物品和飞机残骸,都由搜救船或军舰运送到码头。装在尸袋中的遗体一下船就直接由等候在码头上的救护车运往国家警察医院,由该院统一进行死者身份鉴定和确认。


说是遗体,其实只是尸块。如果不是有纹身、如戒指一样家属能辩认的佩戴物,是辨别不出身份的。官方的信息通报也都说的是当天“搜寻到了几袋尸块”。


太惨烈也太血腥。第一次写那样的稿件没有经验,引用了印尼官方通报中的表述。通稿中心的签稿老师和编辑老师有经验,改为不会引发受众不适感的模糊表述。


几次到码头采访,每每看到搜救人员现场展示飞机残骸、碎片时,都会想到坐在飞机里的人。造飞机的材料该是多么坚硬啊,都能碎成那样,更何况乘客的血肉之躯。


两次空难采访,最不敢面对的是遇难者家属,不忍看到他们那极度悲伤中仍存有些许希望的眼神。


因为没有一具不借助身上佩戴物或科技手段就能鉴定死者身份的完整尸体,负责身份鉴定的印尼国家警察医院在院部和码头都设立了DNA采集处,采集乘客亲属的DNA样本。只有通过DNA样本比对,才能结合乘客名单鉴别遇难者遗体。


在警察医院采访时,看到一个又一个让人不忍直视的眼神:绝望的、无助的、呆滞的、悲伤的……有的长久对着手机里亲人的照片,有的久久盯着医院化验室的大门。


那些眼神,直到今天偶尔还会在我的眼前浮现。


▲遇难者家属向记者展示亲人的航班信息


05

约定

外派印尼4年,采写了1次死亡失踪数百人的沉船、2次空难、2次海啸、2次火山爆发、2次骚乱、3次灾难性地震、3次包括人肉炸弹在内的恐怖袭击......还有1次股票交易所楼层坍塌等突发新闻。


到地震和海啸灾区采访时,晚上都是和衣而卧,没有关灯,不敢反锁房门,落地门窗的布帘也没有拉上。2018年8月赴龙目岛采访7级地震那次,发完稿件已是凌晨3点,在两个多小时的“迷糊觉”中还经历了三次5级以上余震。可是置身震区,还真的就顾不上害怕了,只着急网络信号太差发稿太慢,怕的是完成不好报道任务。


那次采访,完成任务中午时分准备返回雅加达时,在龙目岛机场候机厅刚刚一碗简单面条下肚,突然一阵屋顶被掀翻般的噼啪声伴随着剧烈的摇晃袭来,随后传来候机厅里的尖叫声、喇叭声、哨子声……


机场反应迅速,把所有候机旅客疏散到了停机坪上。走在被疏散队伍中的我,本能地一会儿手机、一会儿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偶遇”的6.2级地震惊魂时刻,发出的报道获得当年中新社最佳现场新闻奖。


有那么两回,在分社住处遭遇了强烈震感的陆上地震,一次中午一次晚间,分社房屋的墙壁都被“摇”出了一长条裂缝。但我的第一反应是冲向电脑查看印尼地震局网站和媒体的资讯,为这事还很虚心地接受了爱人关爱的批评。


印尼多灾多难尤其是多地震。爱人心细,特意从中国购买了一个应对突发情况的急救包,还在两个床头柜里分别放进了矿泉水、饼干、应急手电和哨子,把床沿、床头柜和地板间的“三角区”作为地震发生时的“第一躲避区”,逼着我抱着枕头滚下床进行了数次避震演练。我们还约好了万一跑到外面走散了电话又没信号的情况下要前往会合的安全地点。                


2018年林永传在龙目岛地震灾区现场


06

劫后

万岛之国印尼,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以下是派驻印尼已第11个年头的央视记者老贾的梳理:过去10年中,印尼至少发生了46起飞行事故,其中多起是致严重死伤的民航客机失事。如果从1945年独立建国算起,印尼已经发生104起民航客机事故、死亡人数超过1300人。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拥有东西延伸5000多公里的1.7万个岛屿。航空是该国最快捷方便的出行方式。当前印尼拥有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快速增长航空市场。但随着航空业迅猛发展,其安全和运营标准却未能跟上步伐。


在印尼第一次采访空难前,我从没有害怕过乘坐飞机,10多个小时的飞行还兴犹未尽,对飞机偶遇气流时的颠簸还会感觉“很爽”。


第一次采访空难后,我成为乘坐飞机的“胆小鬼”,再遇飞机颠簸,总是闭着眼睛握紧扶手心里念着“阿弥陀佛”。


第二次采访空难,印尼媒体制作的一条十几秒客机坠海示意小视频,看过一次后我都不敢点开看第二次。


经历了这么多次“突发”,自感欣慰的是每一次都完成了每一个时间节点的报道任务,表现出了“中新社记者”的职业本能。也收获了些许荣誉和很多的嘘寒问暖。感恩!


▲印尼媒体发布的SJ182航班坠毁示意视频


寄语

作为记者,一个人驻外必须要能采写突发事件,但最希望没有突发事件。就像中国国家主席今年新年贺词里的那句美好祝愿:惟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惟愿和顺致祥、幸福美满!


真好!

愿印尼也是这样!





作者:林永传

编辑:苏碧滢


推荐阅读:

如何让法国前总理主动加微信?一文带你搞定“高端访谈”(文末有彩蛋)

关于拜登就职典礼,两位“首席”的聊天记录被曝光了……

美女记者驻外,差点儿把分社烧了...

有多少编辑都成了剑客?

国会大厦内亲历骚乱唯一中国记者:示威者在面前破窗而入

又三十余家传统媒体阵亡,有的连休刊词都不留……

发刊词:新闻不死,仍有圣徒无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