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在两会发布会中,用现场特写“抓住眼球”?

黄钰钦 庖丁解news 2022-03-17


编者按:2021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每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现场都是各家媒体的“必争之地”。在海量的信息“富矿”中,如何避免素材堆砌、贪多求全,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现场特写?本文作者以2020年的实战为例,向大家分享如何在发布会中捕捉动人的瞬间,收割新闻的麦穗。希望这篇干货满满的“独家秘笈”,能助今年上会的记者沙里淘金,报道更吸睛!

每年的两会报道,现场特写往往是比拼记者“自选动作”的舞台,在同一场景之中如何写出不同之处考验着“功力”。2020年的两会由于受疫情防控影响,代表通道、外长记者会、总理记者会等都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进行,这也使得现场环境既新颖又复杂,更加考验记者抓取信息的能力和特写的技巧。


01  /   “长镜头”+“蒙太奇”   /

 

“特写不等于综述。”这看似显而易见的道理,在实际操作中却成为考验记者写作的第一关。


综述稿件需要有宏观思维,从发布会中选取问答的共性或差异,按照新巧的角度将发布会释放的信息整合拼接。在这一过程中,发言人的表述至关重要。特写稿件则需要有微观视角,侧重于对所处场景的具体描述,发言人的表述可以成为素材在其中穿插使用,但绝非占据全篇


▲2020年5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邀请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图为中新社记者黄钰钦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提问。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从自身写作经验上看,每逢现场特写抓不到特点时,交回的稿子往往容易变成发言人表述的罗列,充满“白开水”的语言:被问到……,他说,……;谈及……,他指出,……;有记者问……,他表示,……


如果说把描写一场发布会比喻成拍摄一部电影,罗列发言人表述的写作方式就像“长镜头”,将摄影机直接放置于发言人面前,有文必录,一镜到底。


这样的稿件显然不能被称为现场特写,单一的“长镜头”是单调无趣的,需要有近景远景的景别交替,需要有和“蒙太奇”的相互配合,才能使得读者充分了解新闻现场的真实情况。即便是记录发言人的表述,两者也有区别,综述稿关注“说了什么”,特写稿则更强调“怎么说的”。


以《隔屏相望的“部长通道”依然“解渴”》为例,文中后半部分不乏对于“部长通道”问答的梳理,但是在开篇却生动描述了“部长通道”发生的变化:“不少记者在新闻中心休息区看完公布政府工作报告的电视直播后,才不紧不慢地走进发布厅”“落座之前,有记者还不忘用现场提供的消毒湿巾仔细擦拭双手和采访设备”……


相关描写跳出发言人的一问一答,视角在休息区和提问现场来回切换,呈现出两会的特殊之处,并自然承接后文的过渡句——“这种特殊安排带来的新气象,并没有降低媒体对于信息的渴求程度”——使得对场景的描述有的放矢,为后面详述部长通道释放的信息依然“解渴”作必要的铺垫。

 

02  /   抓住“一头一尾”   /

 

两会作为严肃的政治场合,无论官员还是代表委员在其中的发言风格大多以稳健为主。因此,若抱着记录“惊人之语”的期望来寻找发布会的亮点,最终的结果多半是“悻悻而归”。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发布会现场特写缺乏亮点。当一问一答平稳规范时,记者的关注点可以更多放在“一头一尾”——开场白和结束语往往是个性化表达的集中体现


▲2020年5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邀请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为有效防控疫情,共同维护公共卫生与健康,记者会采用网络视频形式进行。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以《特别的外长会,王毅以喻释义答记者》为例,2020年两会的特殊性在于因疫情而延后,外长记者会的开场白明显呼应了这一特殊性。王毅外长用了大量篇幅向医护工作者致以敬意、向罹难者表示哀悼、向给予中国帮助的各国政府和人民致以感谢,并充满感情地指出“病毒打不倒人类,人类必将战胜疫情。至暗时刻终将过去,光明已在前方。”


抓住这一开场白对于整篇特写至关重要,这既是整场发布会中最具有个人色彩的表述,同时也开门见山展现了此次外长会的“特别之处”,并顺利承接至后文“特殊之处还在于外界对这场发布会的特别关注”,以及“这场发布会采取的特殊形式”。


在结尾处,外长会的最后一个提问机会被湖北媒体获得。对此,王毅外长说“最后这个问题由我们湖北的同志来提问非常好”,并指出“向世界各国展示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湖北和武汉”。这一尾声的细节也成为这场外长会中的亮点,并进一步呼应“特殊”的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一头一尾”并不仅仅局限于开场白和结束语。在发布会开始之前,现场的环境是拥挤还是有序、人的状态是紧张还是放松都可以成为“头”,发布会之后现场的评价、听者的反应都可以成为“尾”。简而言之,在抓现场的亮点时,可以多关注“一头一尾”,寻找个性化表达。


▲2020年5月2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图为全国人大代表栗生锐(左)、赵岩泉(中)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03  /  以点带面,忌贪多求全  /


如果将整个两会报道看作一个整体,现场特写就像标本切片,读者通过切片“以小见大”来观察整体。既然是切片,也注定了现场特写是浓缩的精华,切忌贪多求全。


初写现场特写的记者或多或少都经历了驾驭素材的困难。现场环境新颖,再加之发言人表述信息量大,成稿往往因内容过多造成结构松散。贪多求全,以至于模糊了现场焦点。


现场特写与其说追求“广度”,不如说是追求“深度”,着力突出其中某一个特点。这一特点可能是“坦诚回应关切”,可能是“直面热点问题”,可能是“隔屏依然信息不减”,可能是“特殊之年以喻释义”。现场环境千变万化,但是在一篇千字文中,如果能抓住整体环境中的某一个特点写透,全篇则自然显得干净利落


▲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图为代表们入场。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在这一过程中,将特点通过具体意象呈现无疑是更加高级的写法,《沿着大会堂的台阶“拾级而上”》和《人民大会堂的“静默”和“有声”》两篇稿件将这一方法清晰体现出来。


前者以“台阶”为意象,引出代表与记者对于会议内容的交流,进一步展现更为宏大的主题:“这座中国政治的地标建筑,将在此后的时间里成为汇集民意、传递民声的平台”;后者以“声音”为意象,通过“静默”和“发声”的对比,一一梳理出争议之声、关键之声、建设性声音,将大会议程、外界对于中国两会关切、中国作出的回应等都巧妙纳入其中,更显别具一格。



/   作者作品   /


特别的外长会,王毅以喻释义答记者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今年的记者会是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召开的,世界各国正在奋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24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一开场,就谈及今次与记者朋友们再次见面的特殊之处。


当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王毅应邀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特殊之处,还有外界对这场发布会的特别关注。当疫情在全球蔓延,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不断上升,外界渴望了解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将如何与世界相处。


特别之处,还在于因疫情防控需要,今年外长记者会通过网络视频以“隔空”对答方式进行。为了节省出更多时间让记者更加“解渴”,现场回答环节还特别采取了同声传译方式。


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王毅通过这场“特别的外长会”回答了23个问题,创下近几年外长会答问的“数量之最”。


王毅也以特别的开场白开始了这场记者会。他说,借此机会,我愿首先向全力拯救生命的各国医护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不幸逝去的罹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同时,我也要向在这次疫情中给予中国理解、关心和帮助的各国政府和人民致以衷心的感谢。


 “病毒打不倒人类,人类必将战胜疫情。至暗时刻终将过去,光明已在前方。”他加重语气说。


目前疫情仍在各国肆虐,中国不是救世主,但我们愿做及时雨;针对中国的这些“滥诉”,没有事实基础、没有法律依据、没有国际先例,是彻头彻尾的“三无产品”……


在随后的答问环节,面对记者隔空抛来的一系列问题,王毅频频通过巧妙的比喻作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外阐明中方立场,回应外界杂音,以喻释“义”。


比喻之中蕴含“道义”。面对外界质疑中国向别国提供医疗物资援助是否具有企图,王毅以“救世主”和“及时雨”作比。他指出,目前疫情仍在各国肆虐,中国不是救世主,但我们愿做及时雨,是在朋友危难时同舟共济的真诚伙伴。有埃及媒体关注中国将如何帮助非洲国家抗击疫情,王毅“以数据说话”介绍中方对非帮助始末,并强调“我们还像对待家人一样,照顾非洲在华侨民的安全。”


比喻之中还蕴含“主义”。当百年变局叠加疫情冲击,全球化是前进还是倒退,国际社会要单边主义还是多边主义,考验着中国外交政策判断。


“多边主义需要得到更加坚定地维护和弘扬。”王毅给出中国答案。他以大海与湖泊作比指出,经济全球化犹如百川汇成的大海,不可能再退缩为相互隔绝的湖泊。拒绝全球化、重拾保护主义,注定没有前途。


每年的外长记者会总不乏尖锐问题,对此王毅在回应中也多次以妙喻化解。


有记者询问如何回应美国等多国就疫情对中国提起诉讼,王毅抬起右手表情严肃地表示,“针对中国的这些‘滥诉’,没有事实基础、没有法律依据、没有国际先例,是彻头彻尾的‘三无产品’!”话音落地,记者席现场随即传出一阵会心笑声。


当有人将中国外交指为“战狼外交”暗示越来越咄咄逼人,王毅则严正回应,“我们从来不会主动欺凌别人,但同时,中国人是有原则、有骨气的。”


今年外长会的问题绝大部分都与疫情相关,而在记者会的最后,还有一个围绕疫情的特别提问——作为中国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湖北,当地媒体获得了最后一个提问机会:“随着湖北走出疫情阴影,外交部还将为湖北发展和开放提供哪些帮助?”


“最后这个问题由我们湖北的同志来提问非常好!”王毅说。他也将本场记者会最后一个比喻用在了湖北和武汉身上。


“待到条件成熟时,外交部愿意专门再为湖北举办一次特别的全球推介活动,向世界各国展示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湖北和武汉,也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湖北,支持武汉。”王毅说。(来源:2020年5月24日 中新社)   


作者:黄钰钦

编辑:王婧


推荐阅读:

两会热点大透视!读懂两会,就读懂了中国!

中新社校招最后3天!旗下《中国新闻周刊》社招开启!

2021年是中国新闻的大大大大大年!一文尽览全年大事

去无人区采访是啥体验?徒步石壁、悬崖横渡,还有熊出没……

散文笔法写新闻美爆了!万字长文教你变身沈从文

两岸夫妻过年回谁家?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教你答好“无解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