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纪要 | “朱舜水的活动场景和人际网络”主题交流会

11月12日,由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主办的“朱舜水的活动场景和人际网络”主题交流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顺利召开,来自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关西大学、佐贺大学、明治大学、日本大学、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浙江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云端共聚一堂,围绕朱舜水的活动场景、人际网络、思想互动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通过走近历史场景、梳理人物关系、探讨时代背景,为深化朱舜水认知、推动朱舜水研究夯实基础。

以下摘编交流会上的专家观点,供分享研习。


锦织亮介(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

《朱舜水与长崎》

朱舜水从初次渡日的正保二年(1645),至留居日本并被招请到江户的宽文五年(1665)为止,20年间共计7回来航长崎。在此期间,朱舜水一直以明朝遗臣、抗清志士以及海外贸易者的身份活跃,这与其后世的学者形象颇有乖离。检点长崎的日中贸易、中国人社会,以及长崎唐寺及中国僧侣等史料中有关朱舜水的事项来看,直到第7回次确定留居日本为止,在上述史料中未见朱舜水以儒者的姿态示人。长崎三唐寺(兴福寺、福济寺、崇福寺)在当时深度参与日中贸易,实际上充当了走私贸易机构的作用。既而通过条理朱舜水与同时出入兴福寺东庐庵的隐元、默子、逸然、澄一等人的联系,揭示朱舜水从事抗清复明的情态。

田渕义树(浙江大学)

《关于朱舜水来崎及留住诸事的再讨论》

通过利用日本柳川古文书馆所藏“安东家史料”以及关东大学残存的朱舜水书信等原始史料,重新考证朱舜水在长崎留住初期的相关事迹——包括朱舜水在万治二年(1659)的冬天,第七次来日本定居之事;第二年即万治三年(1660)秋冬时期,朱舜水第一次在长崎与安东省庵见面之事。以朱舜水对安东省庵“敬称”的变化为线索,指出朱舜水第七次抵长崎时间并不是1659年冬天,而是在第二年的1660年四月,朱舜水当时出国并没有打算留居日本;安东省庵和朱舜水第一次见面应该是宽文元年(1661)四月,针对学界认为“幕府根据长崎奉行黑川正直的建议,承认朱舜水在长崎留住”这一观点,指出宽文元年黑川下发长崎留住许可后,宽文三年(1663)八月幕府就批准了朱舜水留住日本的许可。以上史实的考证将为《朱舜水先生年谱》修订工作夯实基础。

中尾友香梨(日本佐贺大学)

《朱舜水与小城藩主锅岛直能、下川三省》

以朱舜水写给小城藩主锅岛直能的书信和文章为线索,探讨朱舜水与下川三省的交流。下川三省是朱舜水长崎流寓直至离世,在其身边最久的弟子,来自肥前小城藩。小城藩不同于水户藩、加贺藩的小藩,出生如此小藩的下川三省能够成为朱舜水的门生,与水户藩、加贺藩的青年才俊们进行激烈竞争,这本身就是奇迹,而让这种奇迹成为可能的是藩主锅岛直能重视人才培养的远见,以及朱舜水关爱年轻弟子的深情。虽然有关下川三省的境况,朱舜水和锅岛直能的想法有所不同,但在把三省培养成为一个出色人才这一点上的共识是显而易见的。

仓员正江(日本大学)

《安积澹泊对朱舜水的追慕及其后的展开》

在研究朱舜水时,以安积澹泊为首的水户藩彰考馆馆员和《舜水朱氏谈绮》《舜水先生文集》两书的编纂情况是绝不能遗漏的。通过对大高阪芝山《芝山会稿·答鹈真昌书》《与村篁溪泉竹轩书》《舜水朱氏谈绮序》及其他书籍、信件的解读,可以看到安积澹泊对朱舜水追慕的热情。另外在用《甲子夜话》考察宽政改革时期朱舜水被人们再次提起的情况又会发现,安积澹泊也被人们一起记住,并且和朱舜水一起被提及。而这些材料所揭示的,正是书籍的编纂、发行中包含着的不可思议的人性和感情。

钱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朱舜水与德川光圀》

朱舜水与德川光圀的关系,是师生、朋友又加主从之间的关系,而朱舜水对德川光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上。在兴盛圣教方面,光圀大致有三项诉求:一是传授祭祀礼仪,二是普及儒学知识,三是提倡排佛尊儒。朱舜水在帮助德川光圀兴盛文教并要求其“加意民生日用”的同时,还特别重视史学,视史学为“实理实学”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其所主持编纂的《大日本史》这部史学巨著中。但需避免在朱舜水与《大日本史》的编纂或水户学的互动关系上随意拔高或者漠视前者。至于德川光圀与朱舜水的真诚友谊,后来还在舜水孙子朱天生身上得到了再现。舜水殁后不久,光圀便热情接待了舜水的孙子朱天生的来访:1676 年天生初到长崎时,光圀托人送给他不少金银,天生回国后不仅用这笔钱财娶妻生子,而且还用这些金银买了许多田地,使家中七、八口人得到安顿;而后光圀委托今井弘济把自己的诗文集带到长崎,想要天生带回中国去出版,从光圀对天生的信任程度可以看出,他对舜水的感情是相当深厚的。

  德田武(日本明治大学)

《朱舜水与人见竹洞、吉田松阴》 

朱舜水与日本儒者人见竹洞的交往可见于《舜水先生文集》《人见竹洞诗文》中的记载,然而书信的时间及对应关系尚未得深入考证。以竹洞的第12封信为例,通过分析考证得出其与朱舜水《答野節書十首》之第二首的对应关系。进而就信中所论及的德川光圀亲访舜水礼贤下士一事,二者皆认可其意义在于在封建时代的日本打破上下层阶级的隔阂,也可以看作是朱舜水来日的另一重大意义。吉田松阴在幕末时途经楠木正成墓,购买朱舜水题写的墓碑的拓本并作诗述怀,其诗作中将舜水对楠木正成的评价原样袭用。可谓是透过舜水,吉田松阴将自己与楠木正成、舜水在情理上畅快地际会在一处。

松浦章(日本关西大学)

《朱舜水东渡日本事件》

关于朱舜水来日之际日本和中国的交通情况究竟如何的问题,至今未受到关注。通过《长崎荷兰商馆日记》中朱舜水第一次赴日的前一年正保元年(1644)至正保四年与中国贸易相关的记录,对当时中日之间的交通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可以看出,由于满族的剃发制度,长崎对于中国商船的应对政策也十分混乱,而朱舜水在此种情况下来到日本,最终导致了他七次渡日才终于得到幕府长期居留的许可。最后,报告又对朱舜水7次渡日所乘船只进行了推测,认为在来日时所乘坐的是长江口多用的平底型海船,而在前往安南所使用的则是尖底型海船。

韩东育(东北师范大学)

《朱舜水的“拜官不就”与“明征君”的称号》

明代遗臣朱舜水,在明清鼎革前后曾有过十二次“拜官不就”却又不舍“明征君”称号的经历。该经历,与他至死不懈的“复明”职志和一向追求名实相符的为人标准,发生了悖论。报告指出,这缘于他对晚明政治的无法苟同和对清人文化的断难认同,也来自其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凶险。朱舜水对于屡被征辟而获得的“明征君”称号的活用,又为他在海外遭逢变数时提供了帮助,侧面体现了当时东亚各国之间制度的关系性。朱舜水定居日本带去远超他在中国国内时的影响,成为日后日本政治思想变局的重要辐射因子。需注意的是,虽说朱舜水对明清的双向排拒并不是为了迎合日方的“中朝事实”梦想和“华夷变态”主张,但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上述倾向的舆论放大和政治利用,却使“明征君”的称号从此不再单纯。

林敏洁(南京师范大学)

《朱舜水的日本认知》

朱舜水旅日约 23 年,培养出众多汉学人才,为促进日本教育、学术发展及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朱舜水的日本认知在那个时代是独特而辩证的,他在了解日本优点的同时,亦看到日本存在的问题。这种日本认知的形成,来源于朱舜水丰富的学识积累及历史认知,更来源于他的观察体验,以及他与日本精英人物的长期接触。朱舜水的日本认知也衍生了他“动关中国、日本千年之好”的自律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报告通过朱舜水的言行及外界对其的评价阐明朱舜水的日本认知及其形成缘由,并考察其在日的自律意识和历史责任感,认为朱舜水当年对日本的认知在如今依然对我们正确认识日本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晓东(华南师范大学)

《“楚玙”与“鲁玙”:朱舜水的字》

朱舜水的“字”是“楚璵”还是“鲁璵”,是学界争论已久的一个问题。从朱舜水兄弟三人名字的逻辑性来看,他最初预设的“字”应该是“叔璵”。由于家庭变故原因最后选择了“楚璵”直至德川光圀征召前夕,才改字为“鲁璵”。不过,朱舜水的改“字”,并不意味着对“楚璵”的彻底摒弃,而是字“鲁”存“楚”。“楚璵”寄托“乡愁”,“鲁璵”含蕴“国念”,这种“家国之思”正是朱舜水“思明衷情”的一种展露。

 张晓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试论朱舜水与山鹿素行的思想互动——从“子敬箴”到伴宇右卫门的书信》

关于明末儒学者朱舜水与日本古学思想家山鹿素行之间的互动研究一直是中日学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朱舜水为山鹿素行所作的“子敬箴”不仅体现了箴言的规劝之意,还显示出二人在“性善”问题上的分歧。山鹿素行写给伴宇右卫门的书信也证实了二人间的思想分歧,甚至山鹿素行在信中将朱舜水斥之为“俗儒”。加之《答安东省庵书》和《与安东守约书》的参照比较,可以更加肯定地认识到二人思想互动可能性之渺茫。通过朱舜水与山鹿素行古学思想互动的考察,可知东亚思想的“交涉”史的形成并不是一两个人的历史书写,它是在普遍意义上的思想互动,显示出儒学在东亚传播的普遍性及日本儒学的特殊性。

王勇(浙江大学)

《朱舜水笔语集》

1659年,朱舜水以60岁高龄孤身一人寓居日本,长达24年之久。报告以只会“余姚话”的朱舜水与只会“哑巴汉语”的日本汉学家如何交流沟通为引言,继而揭示了一种通行东亚世界,也让朱舜水感到更方便、更高效、更惬意的话语方式——“笔谈”。报告指出,通过书写汉字进行“笔谈”的交流,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但文人称之为“谈草”而鄙视之,自朱舜水开始才名正言顺地收入个人文集。德川光圀编《舜水先生文集》虽然史无前例地设立“笔语”文体,但仅从夹杂“聊天”的笔谈中截取学术性片段,破坏了笔谈自身具有的完整脉络,存世的《西游手录》《心丧集语》《舜水墨谈》《舜水问答》等笔谈集反倒鲜为人知。报告以笔谈集为史料,从无拘无束的笔谈“聊天”文本中提取朱舜水有家乡的风俗、不近女色的苦衷、饮酒即醉的原因等方面的表述,还原了在经过他认真构思、仔细推敲、几经润色的书面文字中见不到的历史图像,为我们走进朱舜水的世界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



编辑:赵晶

审核:瞿萧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