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生指南 ·《 切开“法大”,里面都有啥?》—— 2011级张焕然

舟可 这里是小石桥 2021-09-18
点击上方“法大小石桥”可以订阅哦



编者按:在《法大小石桥:2015级新生指南》的编写过程中,很多师兄师姐们都给予了关注和大力支持,并为15级新生分享了自己大学的所想所得。从今天开始,小桥将分篇推送这些精彩的文字,以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助益。【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可以下载《新生指南》全文哦~】
作者简介
张焕然
男,浙江临海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2011级六年制法学实验班。曾获第十五届“江平民商法奖学金”(第一名)、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等奖项,并于2014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446分全校第一名)。




切开“法大”,里面都有啥?


目 录

一、生活.

(一)吃喝玩乐

(二)爱情与基情

(三)快乐无处不在

二、社团

(一)“我可以加入哪些社团?”——社团的分类及特征

(二)“我能在社团里做些什么?”——社团的结构与运作

(三)“我能从社团中得到什么?”——社团怎样嵌入你的人生

三、学习

(一)法的门前:几个观念的转变

(二)进入法学:横向与纵向.

(三)考试:知识与方法

(四)比赛:兴趣和毅力

信的结尾



亲爱的小樱,你好:

很高兴听到你即将来法大的消息!记得四年前的这一刻,我也怀着和你同样的心情:欣喜、憧憬,甚至有些躁动——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会是怎样的呢?我将会学到什么,遇见什么人,展开怎样的故事呢?于是我也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法大:书本、网络、师兄师姐……只要所有与法大有关的信息,就从不放过。当我真正来到法大并在这里度过整整四年之后,我还是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这种心情。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虽然身为“过来人”,我总是提醒自己,自己的这半点“经验”是“不足为外人道”的——人生需要自己去走才能有所感悟。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和你聊聊关于法大的那些事,一来可以让你对法大有个大体的印象,二来也是对我这四年人生的一个小小回忆。如果这些故事能够对你有所帮助,那将是我的荣幸。

在来法大之前,你也许会关心这边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作为与高中一大区别的社团是怎样的以及即将要接触的法学专业是怎样的等等;虽然我不能解答你所有的疑惑,但我还是想要尽我所能为你描绘整个法大图景。在这封信以下的内容中,我将分三个板块介绍法大:生活、社团与学习。在“生活”板块中,我想和你分享吃喝玩乐、交友恋爱中的喜怒哀乐;在“社团”板块里,我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叙说其中的收获与感动;在“学习”板块中,我将谈谈法学专业的理念、体系以及与此相关的考试和比赛。要向你说明的是,这三部分内容都不是被静态划分的,我这样写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相反,生活、社团与学习,它们都是动态地融于整个大学生活中的。

信有些长,你当然不必一次读完——在你有需要、感兴趣的时候能够读一读相关的文字,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一、生活

一般说来,“生活”本就囊括了一个人一天中进行的所有事务:睡觉吃饭、学习娱乐……但我接下来要谈的“生活”侧重的是在法大的日常生活;关于社团和学习,因为它们俩将在你的法大生活中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单独为它们设置一章,希望可以和你聊得更详细些。

虽然“生活”本是一件极具“个性”的事儿,但由于法大的面积如此之小,以至于我们的生活或多或少会有重叠。当然了,下面要讲的生活方式并非唯一,因为我们始终要明白,正是“与众不同”——而非“千篇一律”——激发了生活的情趣。


(一)吃喝玩乐

虽然我们身处六环以外,但这丝毫不能阻碍我们对美食和美景永不懈怠的追求——好歹咱们也来北京了呀!哪里有好吃的、哪里有好玩的?这比一切都重要!虽然我去过的地方并不多,但我会尽力向你推荐一些还不赖的。

说起“吃喝”,我们最常去的还是法大的两个食堂,那就从食堂说起,由近及远。食堂最大的优势就是方便和便宜,如果你对口感要求不是特别高(其实我个人觉得还是挺不错的),那么它将是你不错的选择。例如二食堂一楼的台湾卤肉饭和麻辣香锅、一食堂二楼五块钱的美味米线以及许多你还没尝过的“冒菜”、“驴肉火烧”等等。如果你想要改善伙食,那么麦当劳胡同及其周边就是绝佳的去处:人之初面馆、杨国福麻辣烫以及一家新开的沙县小吃等等;阳光商厦的呷哺呷哺自助火锅、北门附近的蜀园、稍远一些的鑫巴蜀,也是约会聚餐的好去处。如果你实在不想出宿舍,那么用“饿了么”网上订餐也有很多不错的选择,例如“麦高乐”、“马记”、“必胜客”、“麦当劳”等等。还有!前年刚开的“金隅万科”广场(前两周似乎更名为“悦荟万科”了)绝对是个宝,里面汇聚了各色餐厅,例如“黄记煌”焖锅、“香草香草”云南火锅、“眉州东坡”等等。如果你要“进城”,那么五道口的“日昌”广式餐厅、随处可见的“麻辣诱惑”等等都是非常不错的去处。总而言之,生活中并不缺少美食,缺少的是一个巨饿的肚子和一只随时可以“百度一下”的手机!

有好吃的,当然还需要有好玩的。昌平虽然身处六环以外,但还是有不少地方可以游玩的:你可以约小伙伴们一起爬蟒山、骑行十三陵水库;也可以带“家属”一同欣赏秋天金黄的银杏林、玩转各大商场的电玩城;还可以携“闺蜜”一起“密室逃生”、通宵《速度与激情》首映场(附近的电影院有三家:保利电影院、大地电影院、首都电影院)。如果你想感受“京城”的雄伟与庄严,就可以乘886345进城,坐1号线来到天安门,顺便也可以游览颐和园、圆明园和故宫;如果你想成为真汉子,也可以在旅游淡季爬爬万里长城,说不定还能在“不到长城非好汉”石碑前偶遇“金刚狼”;如果你想远离繁华与喧嚣,南锣鼓巷与后海就是不错的选择,在那里你可以边走边吃、边看边笑,要是能在夜里的小巷中下起几滴小雨,你的脑海中也许会想起“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这样浪漫的场景……要是你游遍北京还觉得不过瘾,那么附近的天津就是一个简便易行的好去处:你发现去那里只要40多分钟的高铁(但从昌平赶到北京南站却需要将近两个小时),而且天津的旅游景点几乎扎堆,打的比公交还要方便、还要便宜。当然了,你也可以和要好的朋友约起,去各种不同的省份游玩:广西、厦门、内蒙、重庆……甚至,你也可以出境、出国去看看,让自己接触不同的文化,充实人生。

在法大,虽然社团、学习会很忙,但我真诚地希望你不要因此乱了生活节奏:一日三餐必须吃好、有机会还要多锻炼,让自己保持强健的体魄;在法大,读万卷书固然重要,但行万里路也同样重要:你的身和心必须要有其一“在路上”,如此,有限的生命才能被无限拓宽。


(二)爱情与基情

如果你在高中收到过“好友卡”、或是此刻正在受着感情的煎熬、甚至对“爱情”丧失信心,那么我必须跟你说:“图样图森破! 在法大,你会遇见各式各样的帅哥美女,不说你都会喜欢,但总有一款适合你。当然了,如果你有足够的定力、一切顺其自然,那么你的生活中少不了的就是另一种情愫——在法大,大家都管它叫“基情”。

爱情是什么呢?真是“别人不问我的时候,我是知道的;一旦我想要解释它,我便茫然了”。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爱情的感悟。假如生活是爱情的判官,那么我相信它一定不会把“爱情”统一成一个死板乏味的名词解释,而是宣布“凡是描绘出自己内心所渴望的爱情模样的”就能得高分。在法大,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爱情:有一见钟情型的,也有细水长流型的;有师兄苦追师妹型的,也有师妹倒追师兄型的;有师弟俘获师姐型的,也有老师搭配女学生型的……无论如何,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开心、幸福,一切外在的“流言蜚语”都是“弱爆了”的。嗯?你问我是属于哪种类型的?——这个嘛,我们可以当面再聊哦。有了爱情,你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你的未来也会更有方向;爱情能给你无尽的浪漫,爱情也能给你无限的动力。如果你还想问怎样保持异地恋、如何一次性解决终身大事,那我可就真得词穷了,我只能说:爱情从来都是两个人的事,你们想要它保持什么形状,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尽量求同存异、凡事不要强求;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爱情从来不是一味索取,而是一种给予——就像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所说的那样……

这时也许你要抱怨了,爱情这种需要实践的东西,不亲自谈一场恋爱,说再多都是空话。确实就是这样。所以如果你已经有了对象,请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那也不要着急——毕竟,那个人一定在某个地方等着你去遇见、去发现。要是你实在难以排遣内心的苦闷,那么身边的同性朋友你可就不能再错过了!要知道,“满满的基情”可以胜过“空洞的爱情”。在生活中,宿舍哥们或同寝姐妹将是你一辈子无话不说的好基友,试想一下,在茫茫人海中,你我要经历多少偶然才能成就这一场必然的情缘啊!在学习上,你能很快加入一群新的基友团队,自习、讨论、写作、考试,很难想象你可以孤单一人度过这些辛苦的日夜。在社团中,你也马上要结交到一队新的基友,你们时常共聚一桌、你们总是同办活动,你们有时一起抱怨、你们总会一同感动。在运动上,你总会遇见水平相当的他/她;在音乐中,你总能碰到相见恨晚的他/她……虽然“基情”原本充满调侃,但久而久之,它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词,它早已被注入新的理解和意义。

法大四年,我想除了亲情之外,你是绝对绕不开爱情和基情之一的。毕业那天,同寝好友就会被时间拆散、不论多么坚定的爱情都将遭遇不确定性的考验。所以,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吧,用心去感受——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永存不移。


(三)快乐无处不在

法大四年,虽然翻阅起来也有过几页孤独、几行心酸,但它的大部分内容读来都是令人愉悦、让人感动的。

还记得军训时的搞怪。训练时,总会有几个男生装病,一个装瘸腿、一个装胃病,另一个甚至装心绞痛(专业演出,请勿模仿)!守夜时,总会有几个男生一起讲笑话、说情史。洗澡时,总会有几个男生大喊,让对面的女生“看过来”。虽然有些使坏,但这是多么美好的青春!

还记得迎新晚会的缤纷。准备节目时,男生女生相互欣赏,产生化学反应;一场节目下来,往往成了好多对情侣。如果你还没有发现因为羞涩不敢摊牌的情侣,那么发掘出三五个全能艺人显然是不难的:他们唱歌好、跳舞棒,最重要是长相也不差!

还记得运动会的盛况。运动员们各显身手——原来这么淑女的女生竟然还能跑长跑、原来这么耍帅的男孩还能撑杆跳!啦啦队们也不甘示弱——四个法学院的口号一浪盖过一浪:“东风吹,战鼓擂,法学院,怕过谁!”、“扬帆把舵,奋勇拼搏,看我国经,气势磅礴!”、“民商民商,举世无双;民商民商,我为你狂!”、“刑司刑司,我是刑司;(once again)!”。如果你既没有运动员的体魄、也没有高亢洪亮的嗓门,那么你一定不要错过大力舞旗、卖力擂鼓,因为那是一份热情、那是一种荣誉。

还记得第一次选课时的激动。先是吸取法大BBS上各种经验贴的教训,得知“谁是杀手”;这还不够,我们又会直接向师兄师姐们“套取”宝贵经验,为的是看到自己喜欢的老师、又或是轻松一点得到高分。终于到了选课阶段!删来改去,最终是一张连自己也看不清的课程表……在选课结果公布的那一刻,眼看自己选的好课掉的一个不剩,却还是为好朋友们的“全中”感到开心,并且坚信——人品总是守恒的!

还记得第一次听讲座时的兴奋。四年前,《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刚刚出台,“明法论坛”邀请了人大的杨大文教授、法大的巫昌祯教授和夏吟兰教授。虽然对民法啥都不懂,但为了显示自己对知识纯粹的追求,一帮同学也兴致勃勃地去排了长队,进了礼堂。教授们说了什么我早已记不清了,但我还记得那时身边的几个同学都听得“头头是道”,时不时略做沉思、点头称是,俨然一副“深有研究”的样子!

还记得和老师之间的情谊。如果说喜欢一个老师就应该多读他的书;那么如何表现你比别人更喜欢他们呢?——在讲座结束时拿着他的代表作找他签名、跟他合影似乎是个不错的表达方式。几年下来,我收集了不少签名,例如江平老师、舒国滢老师、王人博老师、龙卫球老师、刘智慧老师、朱庆育老师、刘玫老师、张明楷老师、贺卫方老师、陈瑞华老师、杨立新老师……这些签名记录了我的求学心路,也描绘了我们这一代曾经追过的那些名师。

还记得第一次夜聊时的羞涩、还记得老乡饭时的“真心话大冒险”、还记得逃课没被点名时的窃喜、还记得为了进礼堂看李云迪我们在半夜把队伍排出了校门……

不论你曾经历过什么,在法大,你都值得真正的快乐!


二、社团

聊完了“生活”,我猜你已经对法大有一个不错的印象了吧,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继续聊点新鲜的!也许你在高中时已经接触过各类社团了,比如在我的高中就有棋社、音乐社、话剧社等兴趣社团,同学们只要一有空就会聚在一起玩耍。但来到法大,你要清楚的是,大学的社团与高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大学社团给我们的类型选择相对更多;其次,大学社团中我们的自治程度相对更高;再次,大学社团对我们的能力锻炼相对更强。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区别,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学的评价体制与高中不同。虽然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高中的教育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最核心的评价标准。在这种评价体制下,如果一个学生成绩不好却身怀各类专长,也同样会被老师所“嫌弃”——尽管未来的成功者不全是那些一味埋头苦读的学生。但是在大学,这种情况就有所转变:学习成绩只是诸多价值评价中的一种——我们依然赞赏那些平均绩点(GPAGrade Point Average)接近满分的“学神”,但我们同时也会对那些在艺术上、体育上、表达上、人际关系处理上等具有过于常人能力的同学感到钦佩。正是这一评价体制的转变造就了各类社团的崛起。每一年的“百团大战”几乎是新生来到法大之后的第一次“狂欢”。因此,我真诚地向你推荐法大的各类社团,社团经历将是你人生的重要财富。


(一)“我可以加入哪些社团?”——社团的分类及特征

加入社团是展开社团生活的前提,而要加入社团,首先需要弄明白的就是“我可以有哪些选择?”。因此,我们就先来聊聊法大都有哪些社团吧!我尝试把法大的社团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便你更清楚地理解、作出更满意的选择。

第一种划分的标准是看社团的归属。所有法大的社团几乎都可以被归属到这三个主体名下:“学院”、“学校”与“民间”;与之对应,相应的社团就被统一叫成“院会”、“校会”以及“民间社团”。顾名思义,“院会”自然是以法大各大学院为依托的社团,例如法学院学术部、国际法学院监察部、民商经济法学院外联部等;“校会”则是以法大为名的社团,例如校学生会学术部、校学生会内事部、校学生会办公室等。如果说“院会”和“校会”是属于“官方社团”,那么剩下的几乎都可以被归入“民间社团”也即“非官方社团”,例如准律师协会、魔术协会、万里车协等。这里还需要再多介绍一点,“民间社团”有些是在学校注册备案的,有些则是没有的。比如在你来法大前的那个酷暑就一直为你日夜操劳的“法大小石桥”团队,它就是未经注册备案的;但这丝毫不能削弱它作为最新资讯平台的地位。当然,还有一部分是介于官方与非官方之间的,例如学术法大、法律评论社等既有学校老师指导、但又主要由学生自主运行的组织,要把它们归入哪一类呢?就看你怎么理解它们了。要知道,一个社团不是“叫什么”,而是“做了什么”才决定了它的存在价值。

在明白了各大社团的“归属”之后,我们再走进一点观察它们。接下来,我想按社团工作内容的不同进行划分。在第一种划分里你可能发现了,身为院会的法学院学术部与身为校会的校会学术部都冠以“学术部”之名,区别仅仅在于它们的“本家”不同。没错,如果我们先不考虑它们的属性,那么不论是院会还是校会抑或是某一“民间社团”,它们内部都会有好多个功能分支,而这些分支在名称和工作内容上都是类似的。以法学院的几个院会为例:学术部、实践部、外联部、监察部、办公室、艺林工作室、森林工作室……再以校会的几个分支为例:学术部、实践部、外联部、监察部、办公室……最后以准律师协会这一“民间社团”为例:学术部、实践部、秘书处、法律援助中心……正如你看到的,虽然名称略有差异,但实际上一个完整的社团组织按其内部工作内容的不同进行划分,基本上都可以分为学术、实践、办公、监察、外联、文艺等几个分支。值得一提的是,辩论队、体委会和学委会虽然也被冠以学院或学校的名称,但它们与学生会以上几个功能分支并不是并列的;相反,它们是直接与整个学生会并列的组织,原因我想更多的是在于其职能的特殊性,不太适合直接并入学生会而仅由一个组织系统管理。

以上两种划分标准能够让你比较迅速地获取关于某个社团归属和工作内容的信息,例如当你看到“法学院学术部”这样的表述时,你就要清楚:“法学院”说明了它是一个院会、“学术部”则说明了它的工作内容主要与“学术”有关;依此类推。

虽然这两种划分标准已经足以让你做出选择,但在这里我想再提出一种划分社团的标准,那就是按社团本身属性的不同,可以把社团分为:“纯兴趣社团”与“非纯兴趣社团”。我们知道,社团原本就是一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伙伴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因此最原始的社团属性我想应该就是“兴趣”的,例如一群人喜欢玩轮滑,他们会申请一个“轮滑协会”;另一群人喜欢下棋,他们又会申请一个“棋社”;又有一群人喜欢玩音乐,那么他们就会申请一个“钢琴社”或“吉他社”等等,虽然名称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却是如此。但随着个人兴趣与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达成某种“共识”,社团的属性就不再仅仅是“兴趣”的了,它们在兴趣之上又附加了其他的属性,例如你会发现法大的艺术团几乎不算是一个纯粹以兴趣为导向的社团,而是属于一个官方社团并且要时刻承担起学校各大演出的责任;再如“准律师协会”这一社团的创设初衷就不是将“公平、正义”仅仅作为个人兴趣,而更多是直接面向社会需求的。所以,我暂且把仍然保留纯粹兴趣属性的社团划分为“纯兴趣社团”,意为我们只要在其中尽情地发展兴趣即可,例如乒乓球协会、吉他协会、魔术协会等;在兴趣中又衍化出其他属性并且主要以其他属性为主的社团,我把它们叫做“非纯兴趣社团”,意为我们不仅需要有兴趣,更需要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辛勤地劳作,才能实现这些社团的设立初衷,例如艺术团、准律师协会、学术部、实践部、学术法大、法律评论社等。

最后我需要向你说明的是:以上三种不同的划分标准都是我为了你能更好地体会不同社团的特征而抽象概括出来的,而非一种固定的、僵死的“答案”。归根结底,你需要自己去了解、去体会,才能真正感受每个社团特殊的魅力。


(二)“我能在社团里做些什么?”——社团的结构与运作

好了,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各色各样的社团,那么接下来就是选择加入,开始体验各有特色的活动了!我马上要向你介绍的是一个社团的内部构成、这些不同的人员构成是如何在一个具体的活动中运转的以及当你承担每一个不同的角色时的职责所在。

通常来说,一个社团的内部构成分为三级。以法学院学术部为例,作为大一新生,你要加入的是“部员”层级,成为一名“学术部部员”;负责招新和面试的属于“部长”层级,叫做“学术部部长”;再往上一级,就是“主席”层级(也有其他社团称为“会长”或其他的);各个功能分支直属于主席,因此主席前一般不再加功能分支的名字,而直接叫“法学院学生会主席”。从人数上看,当然是越往上越少了,乃至“主席”级别的通常就只能有一人,所以你有时也会看到竞争主席时的“残酷”场面。整个学生会是一个相对自治的组织,有自己的部门宗旨、有自己的培训计划、有自己的对外业务……当然了,在涉及人力、金钱等重要方面时,原则上都是需要活动负责人找到相关部门的老师审批的。至于具体要跑哪些部门,等你亲身参与几场活动就能了然于胸了。于是,你会看到迎新晚会上舞台绚丽夺目、视屏精心设计——这都是外联部拉来的赞助;你会看到一场场讲座轮番上演、名人名师空降法大——这都是学术部、内事部的辛劳;你会看到运动场上气氛活跃、热闹非凡——这都是体委会的功劳……

可不要小看这一幕幕演出、一场场活动,虽然最后呈现的总是那么几个小时的精彩,但背后的策划和组织通常都要花费几个星期甚至是几个月的时间。接下来我就和你分享一下,一场活动大致是怎么办下来的。一般来说,活动的创意都是部长层的师兄师姐负责的,当然随着部员对业务的逐渐掌握,也会由少数部员协助部长进行策划;接着,部长们会在例会上宣布计划,并且分配具体任务;然后,每个部员分到任务后要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最后,活动最终呈现的现场需要整个团队的分工与配合。这么说你一定觉得太抽象了,那我还是以学术部为例吧。假设我是学术部部长,我和其他两个部长都觉得清华大学张明楷教授的刑法观点在法大有潜在的粉丝群,同时他又能引领理论与实务的前沿,有邀请过来做讲座发言的必要;同时北大的陈兴良教授和以及他在法大的学生方鹏老师也可以作为评议人参与其中。然后,我会和其他几个部长先确认老师们的意愿;一旦敲定,我们就会召开例会,宣布此项决定,并且给部员们分配任务:你来负责当主持人、他来负责跑部门申请讲座场地、她负责买花买水果买小礼品、他们负责制作讲座传单与排队门票……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等到讲座当天,我们一起摆易拉宝、喊学术部的口号;同学们会陆续进场、老师们会畅所欲言;最后,我们还要负责清场。往往几场下来,你就能清楚不同的人员构成在具体的活动中是怎么运作的了。

是的,就像你看到的那样,社团就像一个小社会,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分工;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做好了自己的那一部分,它才能正常运转。所以,我们再来说说不同角色在一个社团中的不同职责吧。很显然,大一时作为部员的你只需要做好每次分配给你的小任务。这些工作虽然看似简单,但你还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学习;有时候它会和你的学习时间冲突、有时它会和你的恋爱时段撞车,你需要试着去协调、去适应……一年下来,你就差不多熟悉它的一切了。这时候,是去是留,就看你的个人志趣与人生规划了。如果你选择离开,那么你也许不用承受当部长的辛苦、责任,但同时你也失去了与下一级新生接触的开心、快乐;如果你选择留下,那么这一次就换你来负责迎新、换你来军训慰问、换你来培训部员了——这一切又都重新载入,不同的是你这次选的是另一个游戏角色——你也许会多了体验社团干部的经历,但同时也会少了许多看书、恋爱的时间。不管怎样选择,人生总是有所失、有所得。假如你在部长层干得出色,说不定你到大三时就成了“一把手”——就是那个曾经在各种学生会活动中“露脸”的主席。这一次,你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都不仅仅是你个人的喜好,在更多时候,它代表了整个学院的风貌;这一次,你可以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学校高层、锻炼能力。

剖开每一个具体的社团,我们都能看到大致相同的组织形式;但形式上的类似丝毫不能抹杀其在具体运作中的独特。正是法大社团的丰富多彩造就了具备不同能力的你我他。


(三)“我能从社团中得到什么?”——社团怎样嵌入你的人生

前面说到社团经历将会是我们人生的一大财富,那么它是如何嵌入我们的人生之中的呢?为什么社团能够让这么多人找到强烈的归属感、能够让这么多人日日夜夜为之奋斗呢?我觉得社团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影响的:

第一,发展兴趣。兴趣是个人发展的首要因素,没有兴趣,一切免谈。社团就是一个能够无限放大你兴趣的最佳场所,因为不论你的爱好有多么“小众”,在“百团大战”的操场上你总会找到一个让你心仪的社团。如果你喜欢看书思考,各大学术部以及报刊、编辑部等就是专为你而设;如果你喜欢足球篮球等各种运动,体委会下各大分支当然是你的菜;如果你喜欢音乐、魔术等文艺活动,那么那些看名字就能吸引你的社团就绝对值得你驻足停留。记得我还年轻的时候,也曾怀着对音乐的一腔热情,以一曲《蒲公英的约定》加入了校艺术团键盘乐团;作为一名乒乓球业余爱好者,也曾经历了院里的新生训练营,加盟了法学院的乒乓球队。正是在音乐里、在运动中,我找到了学习外的乐趣,我的人生也因此色彩缤纷。

第二,结交好友。从你第一天来学校开始,你的许多第一次就将奉献给社团了:你的第一包行李将被师兄提进宿舍、你的第一次面试将在师兄师姐面前展开、你的第一次活动将在部长和部员的协力下完成……在社团里,你会结识许多优秀的朋友,他们或许在学业上有所建树,或许在学生会中担任要职,又或许就是那样简单的脚踏实地。他们在一年、两年或者未来更长的时间里陪伴着你,见证你从青涩到成熟,分担你的失落、分享你的成功。回想起我在院学术部以及准律法援的点点滴滴——师兄师姐们带着我们一起办讲座、教会我们如何接案件,同级好友们在一起演话剧、游长城……在法大、在社团,我遇到了他们——这是一辈子都难以割舍的情谊。

第三,增长阅历。都说“想知道一个人的年龄不能只看出生日期,而要看他都经历过什么”;虽然这句话不是绝对正确,但无疑是有道理的。如果一个人缺少经验、缺乏阅历,很难说他已经长大成熟、独当一面了。在社团里,你会有各种各样接触社会的经历,比如你在外联部就会学到和商人打交道的方式、你在学委会就会训练自己在不同场合下说话的方式、你在辩论队就会掌握一套抓关键、重逻辑的思维习惯……每个人都会有各自喜欢的社团,每个人都将有独特的人生经历。进一步说,经历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能否在这一次次全新的体验中获得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每一个优秀之人,必有可取之处”,我想这可取之处,就是我们从各自独特的人生阅历中积淀下来的、那些别人所不具有的领悟。

社团就是这样通过每一次的例会、每一次的活动以及每一次的聚餐将“兴趣”、“友情”和“阅历”烙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让我们成长成熟。


三、学习

聊完了“生活”与“社团”这两个轻松的话题,我要开始向你介绍略显严肃的“学习”了。在法大每一年招收的新生中,都有近60%的人即将展开他们的“法学之旅”:不论你是高考失利还是超常发挥,你们都将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论你是受到兴趣指引还是无奈作出选择,你们都将接触到一类新的知识;不论你是具备文科生的渊博还是带有理科生的缜密,你们都将与一种新的思维碰撞。重要的不是追忆过去,而是如何把握未来:“法学”对于你或他而言,都是“全新”的。

在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听过跟“法”有关的东西,但我们到底要在“法学”领域学到哪些内容呢、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什么呢、跟专业有关的考试和比赛是怎样的呢?这些也许是你特别关心的。在具体内容展开前,我要先大致界定一下这里所谈论的“学习”的范围:

其一,从最广义的范围上说,书本只是获取知识也即学习的方式之一,而人们更需要从日常生活中诸如交往、旅行当中学习。但我们在此只讨论主要从书本中获得认知的学习,因为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所获得的领悟显然不是我能“诉说”的。

其二,虽然是法学专业,但我们平时显然不能只学“法学”、只看“法学”类的书;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法律人,我们需要积累各个学科的知识,例如语言学、逻辑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类的知识,甚至是物理、数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类的知识。但我们在此主要还是讨论“法学”专业的学习,因为一来每个人的兴趣不同,二来限于篇幅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尽管如此,我还是想特别提示:要想更透彻地理解“法学”,“法学外”的功夫是不得不花的。


(一)法的门前:几个观念的转变

说起“法学”,一般人的第一反应总会是——“要背很多法条”!诚然,法条是法学专业的学子不可不学的,但在此我们先暂且撇下它们、谈谈更为宏观的方面。因为就像你刚接触一门新的外语一样,与其一开始就钻进语法的迷宫,还不如先了解一下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随着学习的深入,后者会有助于你更深刻地理解这门外语的构造与精髓。

第一,从感性到理性。虽然不太清楚你是为什么选择“法学”这门专业的,但就我身边许多同学的经验而言(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大多数人或者是因为看了电视电影、或者是阅读了书籍小说、又或者是亲身经历某些事件,于是从小就树立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认为只要学了法律,就能实现一切美好。不能说这样的目标是盲目的,因为任何人在亲身接触一件事物之前,都不能对它产生真实的认知;我想要表达的是当你开始走进法学时,有时需要放下内心感性的一面,时不时地停下脚步,用理性的目光重新打量你生命中曾经历过的事件。例如当新闻中曝光某网络大V发表不雅言论时,你的第一反应不应当是“他这是侮辱、诽谤”,而应当是“这样的行为是否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又如生活中经常说到的“欠债还钱”会让你“理所当然”地认为所谓“债”就是“借钱不还”,而实际上在民法中这样的理解是狭隘的;再如前不久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同性婚姻”合法化,你可不要逢人便说“同性婚姻在中国是可以有的”。这里的“理性”,我认为有这么几点含义:首先,注意某个法律事件的语境。例如中国法背景下,同性婚姻显然是不受法律肯定的。其次,注意具体语境下的制度构建。例如要是在中国刑事诉讼的制度运作下发生一个“辛普森案”,十有八九是不可能上演“世纪审判”的。再次,注意不同部门法的侧重点。例如同样是“诈骗”,民法更关注对“非真实意思”转移财产的矫正、而刑法则更注重对行为人的定罪量刑。

第二,从权威到争议。习惯了十多年的“标准答案”,在我们刚进入法学的学习时,会很容易陷入“背书就能拿高分”的陷阱。一旦如此,你的法学素养可以说很难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什么呢?因为法学不属于自然科学,不能做到精确衡量、准确无误;与之相反,法学中的每一个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争议妥协”的产物,其过程充满了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又是非常主观的范畴。所以,所谓的“通说”、“权威”、“标准”的背后多少是存在一些权力因素的。既然难以摆脱主观判断,那么问题的关键就不是“通说是怎样的、我们就应当是怎样的”,而应当是“为什么通说是这样的?”、“通说采取这种价值判断背后的理由是什么?”、“有没有可能存在更好的方法?”等等。也正因为存在理论和实践的争议,所以当你走进图书馆时,同种类、同名字的书才会有那么多种——我们再也不是像高中那样用唯一的一本教材了,我们会看到十多种《民法总论》、二十多种《刑法学》、三十多种《法理学》等等。因此,我们的法学学习也可以说就是:如何在权威通说和个人观点之间搭起该学科的知识框架,并通过对争议观点的思考加深自己的法学修养。

第三,从记忆到思辨。接着上一点来讲,既然对某个问题存在争议,那么显然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只记不同观点的立场——因为立场只可能有三种(如果折中也算是一种立场的话),而思维方式与论证技巧则各不相同。更重要的是,顺着不同观点的思路思考下去有助于你把握各类观点的精髓,如此,你对这个问题就会有全新的看法,才可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深思熟虑的观点。例如张明楷教授在他独具一格的《刑法学》一书中,就对德日“三阶层”的犯罪构成理论和苏俄“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作了各自的梳理,并结合中国刑法构造出“(从客观到主观的)两层次”犯罪构成体系,最终改造了中国刑法理论、引领了刑事司法实践;再如朱庆育老师在他十年磨一剑的《民法总论》里,结合德国民法、瑞士民法、奥地利民法、法国民法以及日本民法的规定,并梳理了我国学者关于“物权行为独立性与无因性”的相关论述,再结合我国《物权法》、《合同法》等规定,解释出中国语境下物权行为“独立与无因”的可能,展现了其高超的法教义学技巧。这样的例子会随着你阅读量的增加不断出现,我非常希望你能养成“思辨”的习惯——因为作为高考的优胜者,我完全不担心你会为纯粹的背诵记忆而烦恼。

在强调理性、争议和思辨的同时,我们并非一概排斥感性、权威与记忆;而只是说,作为一名刚从高中过来的你而言,后者比较容易禁锢你、让你看不清法学之美。所以我在此立一个小小的警示牌。当然,如果你能够训练自己自由地游走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权威通说与独立思考之间、静态记忆与动态思考之间,那么这无疑是更为上乘的境界。


(二)进入法学:横向与纵向

好了,既然我们已经准备充分,那么接下来就是推开法律之门,进入这座法律殿堂。在我们参观、欣赏其中的风景时,我有一些也许能增进你沿途享受的经验(当然,这里略去了许多我在学习上“走歪路”时“摸爬滚打”的窘态),虽然不一定对每个人都适用,但说出来正可以供你我开放讨论:当你接触法学时,可以随时关注“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

我们先来谈谈什么是“横向”。如果我们把整个法学的知识比喻成一个横放的圆柱,那么所谓的关注“横向”,就是拿刀照着圆柱的侧面垂直切开,看看这一圆柱的横截面(圆形)都有什么:这一横截面是相对静态的,它向我们展示当下的制度设计是怎样的。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当下“中国的法律制度”。例如在民法中,你会看到民法总论、物权法、合同法、侵权法、亲属法、继承法等宏观制度;再走近一点,你会看到民法总论里有权利能力、法律行为、时效等具体规则,物权法里有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制度构造,债法中有债的发生、债的效力、债的移转等规范设计……又如在刑法里,你会看到犯罪与刑罚、总论与分论;再走近一些,你会看到犯罪论中包含了什么行为构成犯罪的“犯罪构成理论”、两个以上的犯罪人犯罪如何定性的“共犯理论”、一个人犯多个罪该如何处理的“罪数理论”,在分论中你会看到侵犯国家法益的犯罪类型、侵犯社会法益的犯罪类型以及侵犯个人法益的犯罪类型……没错,我想你已经明白了,在这一横截面里,你能看到中国当下法律制度在“实然”上的构成与运作;在此基础上——请你把视野再打开一些——想象许许多多并排横放的圆柱在同一刻度被切开,那么我们就能看到同一个时期中“各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了,这也是“比较法”之所以成为可能的前提。例如在民法制度之侵权法的侵权构成要件这一问题上,德国和台湾采用的是跟刑法犯罪构成要件相同的“三阶层”理论,而中国大陆通说采取的则是类似于“四要件”的理论,二者可以相互比较。再如当前德日的刑法理论对犯罪行为采取“结果无价值”的态度,而中国大陆通说采取的则是“行为无价值”的立场,二者可以进行对比。总的一句话,弄清楚中国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当前的法律制度构造,是我们思考某一法律事件的前提,也是我们进一步探寻制度来源、比较制度优劣、寻求制度发展的必经之路。

接着我们再来说说什么是“纵向”。仍以这一横放的圆柱为例,这一次我们要按它的侧面平行切开,看看它的纵截面(长方形)都有什么:这一纵截面是相对动态的,它向我们展现法律思想的发展史以及法律制度的演变史。先拿“法律思想”来说吧。例如在宪法课上,你会了解到《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诞生过程,其中充满了争议与妥协;而《联邦论》(The Federalist Papers)就是这一过程的产物,如今它已成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的思想来源之一。当你翻开《联邦论》时,你会发现汉密尔顿、麦迪逊、杰伊或多或少都引用过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De l'esprit des lois)中关于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思想。又如我们当下说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谈到“法治”,总是不得不提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对“法治”的理解——“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是良好的法律”。你会发现,如果你缺少和这些作者或讨论者相同的知识背景,你在阅读时就会遇到些许障碍;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法律思想是怎么发展而来的:思想的源头产生于何、中途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现在呈现怎样的局面等等。再来谈“法律制度”。如果你对民法感兴趣,你会发现当前大陆法系的许多制度都来源于“罗马法”,例如总论中“行为能力”的理念、物权中的“先占”制度、债法中的“特定之债与种类之债”的区分等都产生于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的罗马,一想到我们当下的生活被那些遥远时空的罗马人所规制着,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再如我们人人都熟悉的“米兰达警告”(Miranda Warnings),它早已成为了香港警匪片的圣经级语录。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中国大陆就没有这一制度呢?如果查阅相关资料,你会发现这一做法来自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Miranda v. Arizona, 1966)一案的判例;如果再追查下去,你会发现它与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有关;要是再往下追问,这一修正案又与美国宪法当初设下的整个宪政架构分不开……因此,法律制度的发生和发展是作为一个法律人理应去了解的知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生在此时此地,却不知道是哪些历史事件决定了我们在这一时空下生活,那么我们在此要做些什么、最终要去往哪里,都是毫无计划、毫无方向的。

以上我们聊完了 “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当然了,“是什么”和“怎么来”这两个维度始终是相辅相成、无法割裂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获取关于这两个维度的认知呢(即怎样才能找到切开圆柱的工具)?我个人觉得你可以先去法大的图书馆里逛逛,看看就“横向”也即“各国当代的法律制度”,它是怎么分类的——你会发现图书馆的编排模式基本上就是按部门法的划分来的。同时,你需要找到“纵向”也即“法律思想史或法律制度史”的相关书籍,从通史入手再到专题史、由宏观到微观。此外,你也可以经常上亚马逊网,及时关注新书的出炉;查找相关论文,获取经典著作的信息等等。要记得:是你读过的东西塑造了你,所以“读什么、怎么读”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考试:知识与方法

说起学习,也许你最关心的并不全然是学科观念和法学体系;相反,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在意跟成绩有关的考试。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有关法学的考试吧!跟你关系比较密切的也许就是每学期的期末考以及三年后的司法考试了。但司法考试显然不是我能用“只言片语”就能说清楚的(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提前去了解一下;我也曾写过另一篇长文,可供你参考)。另一方面,期末考试又有千千万万种,我也不能够一一向你描述。所以,我能想到的是给你以原则的指引,希望能让你找到学习的灵感。

每个学期的最后两周都是法大学子最难熬的两周。在这两周里,你会看到“刷夜”轮番而起;即使是平时比较用功的同学,也难免会在考试临近时变得焦躁。往小了说,每门专业必修课的成绩都关乎这一学年奖学金的评定;往大里讲,除了专业必修课,甚至是那些选修课的成绩也会影响到你的绩点,进而有可能对你今后的保研、考研或出国造成影响。没错,虽然正如上文谈到的,大学的评价体制已经从“唯成绩论”转移到“综合论”,但是“分数”对于我们还是相当重要的。

既然分数这么重要,我们是不是就要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到里面呢?是不是就要用尽一切方法手段获得高分呢?我认为答案应该是否定的:第一,成绩具有比较大的偶然性,因为它也是作为一个人的老师在一瞬间所决定的。与其花费全部精力只读那些考试参考书、还不如多读一些经典拓展知识面,尽力减少智识上的未知,而不是被成绩的未知牵着鼻子走;第二,成绩不能衡量你真正学到的知识,它仅仅是对无法衡量的一种弥补方式。为分数“不择手段”显然是只重形式的表现,考试得高分并不意味着你一定优秀。因此你要清楚,是时候把目光转向我们真正的内在了:分数、成绩、奖杯,这些都不能定义一个人,它们仅仅只能描述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你阅读过什么、思考了什么、领悟到什么。而我坚信,一个读过经典、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有自己思考的同学,面对“机械化”的期末考试时,也一定会得心应手的。

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只是完全沉浸在“知识”当中,以为只要时间足够,就能学好;学习无疑还讲求“方法”。萨维尼曾在《法学方法论讲义》的开篇说过:“天赋”、“勤奋”对于学术研究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智力运动的方向”,即“方法”。这句话套用到我们的法学学习和考试中也同样是合适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构建方式显然是截然不同的;国内法与国际法的价值视角当然是大有区别的;民法与刑法的思考方式也无疑是大相径庭的……这些学科的不同特点就决定了上课时的学习方法、考试前的复习方法以及考试中的答题方法。由于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各不相同以及篇幅所限,我不能向你一一展开了;但我想,当平时爱读书、爱思考的你真正接触到这些科目时,马上就会理解的。在这里我只再说一句作为提醒:学习方法是可以不断试错的。当你觉得你习惯的学习方法导致效率低下时,要随时准备换一种方式,直到你自己相对满意为止;不要固守某一种思维定式,因为这会导致大量时间的浪费。

至于你是喜欢平时多花时间学习还是最后一个月集中时间学习,就完全看你个人的学习习惯了。关注知识本身以及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最为关键的两点。当我们做到了这两点,成绩实际上就是一种“副产品”了,我们只管接受它吧——即使不是特别好,至少也是不会差的!关于“司法考试”,你仍只需记得,知识和方法永远要胜于分数。法学内涵与法律思维绝不是一次司考过关就能养成的,这无疑需要更为长期的积累;而当你真正积累到能够驾驭“司考”的水平,成绩自然又成了“附属品”了。


(四)比赛:兴趣和毅力

期末考试与学年奖学金当然是一种综合评定学习能力的方式,但在法大,还有一类活动能够让你擅长的能力获得更为专业的肯定,那就是——比赛。在“中国法学的最高学府”中,与法学专业有关的比赛自然是不胜枚举,比如偏实务类的模拟法庭、准律师大赛等;偏理论类的论文比赛、几种特殊的奖学金比赛等。囿于能力,我参加的比赛并不是很多,因此不能够向你一一诉说各类比赛的特点,而只能选取两件亲身经历的比赛事例,希望可以向你展示比赛对一个人的激励和塑造。

我最难忘的比赛经历应该非“江平民商法奖学金”莫属了,为什么呢?因为我有两次参赛的经历,而且这两次都过完了三轮考试。第一次是在大三下学期,那时我连民商法的基础知识都没有学完,但听说“江奖”是“法大的诺贝尔奖”,就好奇试了一试,结果从第一轮150多道的“选择题”到了第二轮两个多小时的“论文写作”再到最后一轮现场抽题的“民商法分组面试”。不得不说,那一次完全是凭着“运气”:“连蒙带猜”的我到了面试上,完全答不出费安玲老师、王涌老师、朱庆育老师等几位老师提出的基础概念问题。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我只能在下面看着师兄师姐们拿奖。那时我的心情很矛盾:一方面觉得“差一点就能在大三拿到江奖了,太可惜了”;另一方面又警醒自己“还好没有拿奖,因为我不会的东西还有很多,拿了奖反而名不副实”。正如圣·埃克絮佩里在《小王子》中所说的:“正是你为你的玫瑰所花费的时光,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和其他玫瑰不同”,如果我真得喜欢民商法、想让我所学的民商法跟其他人的不一样,我就应该为它投入自己的心。所以在接下来的近一年里——虽然回头看有些许艰辛,但我还是自学完了商法的所有科目,例如破产法、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票据法等,并且也真正沉下心来读了一些民法的经典专著,例如王泽鉴的法学教科书、拉伦茨的《法学方法论》等。当我又一次坐在“江奖”一轮笔试的教室里时,这一切都是似曾相识,这一切又都是与众不同——相似的是考试的形式;不同的是我脑袋里想的不是最终能否走上领奖台,而是回想着那些我为它奋斗的日子。一轮、二轮、三轮,我终于又走完了全程。“尽人事、听天命”,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想起刘智慧老师在我第一次落败时给我发的一条鼓励短信:“相信自己!明年你将会扶着江老师上台。”那一刻我真得实现了!你可以想象当时我激动的心情!

如果说江奖结束于三轮考试——因为无论它多么难,最多也只是一场考试——那么学习之路则是永无尽头的。现在就让我们聊聊更注重长期积累的论文比赛吧!论文比赛我参加过两场,一场是法学院组织的“天坛杯”论文大赛(现更名为“军都法学”),另一场是“学术十星”论文大赛(法大最负盛名的论文比赛)。虽然没有夺得最终大奖,但我还是有一些经验教训可供你参考的。如果你真正希望以论文体现自己的学术能力并以做研究为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下面几点将是你不可或缺的:首先,要能从读书中获得满足。进入大学以后,你会很快接触到各种让你感到满足的可能:搞外联、办活动、玩音乐、谈恋爱等等。这些当然重要,但你需要明白的是,如果你不能从寂静的读书之旅中欣赏到令你心仪的风景,那么你可能就不太适合走这一道路了——其他的路也许会更适合你。其次,要训练自己的思辨能力。进入法学专业的学习后,你最先接触的就是“法理学导论”这门课程了,在这里,最早激发你思维乐趣的可能就是实证法学派的“恶法亦法”与自然法学派的“恶法非法”之争了。再到后来,在“刑法解释论”的课堂上,你会接触到“实质解释论”与“形式解释论”之争;在“物权变动”的课堂上,你会感受到“物权行为无因性”与“物权行为有因性”之争。无论如何,如果你对诸如此类的争议问题一概不感兴趣,而坚持“书本写什么我就背什么”,那么论文写作对你来说就会显得比较困难。再次,要及时做好笔记。看过杨绛写的《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这篇文章的人都知道,与其信奉天下存在过目不忘的天才,还不如相信勤能补拙。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当下,随时做好读书笔记是不难的(要知道以前没有手机、电脑的时代,学者们都是拿一张张纸片来记录资料来源的),如此一来,随着你积累的逐渐深入,论文写作也会变得越来越轻松(友情提示:笔记最好是分类完成,以便于管理记忆)。复次,要勤于写作。一开始接触到著名学者的文章或专著时,你一定会纳闷,他们怎么会这么“高产”?!排除一部分“伪学者”之后,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他们经常写!语言大概是人类最神奇的创造,因为一旦你每天使用它,你就能越来越好地掌控它。所以,勤写作是写好论文的必经之路。最后,要学好外语。随着你学习的深入,你会发现即使具备以上所有条件的学者,如果没有外语优势,长期而言他们的学术之路是有限的——外语水平直接决定了你能否阅读一手资料、与外国前沿理论对话。因此我建议你最好能够精通一门外语,不论是英语还是其他(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日语、俄语等等);此外,在本科阶段学一门二外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当然了,上面说的这些并非绝对靠谱,因为我自己也在不断地摸索之中;而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多的去尝试,最终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并及时总结经验,而非“选择困难”、“患得患失”。

关于比赛,我们就先聊到这儿吧。如果你一定要问我怎样才能在比赛中获得令自己满意的结果,那么我给你的建议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坚持不懈。因为只有一件让你感兴趣的事,才能让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只有不断坚持、孜孜以求,兴趣才能转化为实力,让你成为某个领域的小专家。至于能不能拿奖——取其必然、顺其自然。


信的结尾

亲爱的小樱,尽管还有很多话想要说,但我不得不在此搁笔;因为信已经足够长了,而回忆永远是没有尽头的。如果有机会,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

大学,是一个人一生中最自由、最美好的阶段。我们将会在这里找到自己一生所爱——愿意一辈子投身的事业、愿意一辈子携手的伴侣、愿意一辈子保持的生活方式……

法大的故事很长,而我讲的大多都是我自己的所见所闻;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法大”,打开它,你一定能欣赏到别人寻不到的风景。

Alles Gute!


你的焕然

2015/7/10——2015/7/24

写于浙江临海、北京朝阳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法大小石桥团队所有公众号:fadaxiaoshiqiao,转载请先获得授权可联系fadaxiaoshiqiao@163.com并将本段话一并带走。请勿擅自转载或剽窃抄袭。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