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太空授课:中学大学的教育变革,会源自中国空间站吗?

太空事儿君 太空那些事儿 2023-05-06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前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庄子


时隔8年,今天太空课堂再次响起了上课铃。王亚平老师风采依旧,在宽敞现代的中国空间站里,再次展示了难以想象的零重世界。





与上次授课相比,今天的课程将知识范围从普通物理学扩展到了生物学和医学,折射出中国空间站大平台具有的大意义 - 为在地外生存发展所须的各学科重要试验提供了基础设施,成为人类迈向星际、在更广阔空间生存发展的前哨站。


甚至,我们还有可能以空间站为载体,以太空课堂为渠道,推动一场教育变革,从传授知识向同时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转变提升年轻一代的整体学习工作能力,甚至提升整个国家创造价值的效率


今天咱就简单聊一聊太空授课可以考虑的全新形式,权当抛砖引玉。


01

未来学校最主要职责,还是传授知识吗?    

说起学校,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回想笔者幼年,老师和学校确实是绝大多数知识的来源,但对于现在的青少年,这个观点或许正受到挑战。


一个最重要的变化是手机和网络的普及。据《2020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截至当年3月,全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99.2%。2021年在湖北省荆州市开展的一项抽样调研指出,13 - 14岁年龄段7年级学生仅有2%很少接触智能手机,其余98%每日使用时间都在1小时以上,甚至还有将近10%的人时间超过4小时。参考教育部今年4月8日发布的“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90分钟”要求,手机已经成为与作业并驾齐驱的学生课外项目


网络虽然充斥着大量娱乐节目,但同时也传递了海量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只要目的明确并且意志坚定,总能通过搜索引擎,接触到各领域最全面的介绍和最前沿的成果,这已经超越了传统教师和学校的能力范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课程特别是科技类课程,如果依然“老师说学生听”,很容易陷入缺乏吸引力的低效状态。


内地和港澳学生都参加了太空课堂


笔者去年曾在华中一所乡镇小学旁听6年级科技课,内容是火箭原理。不想刚开场,一位男生就站起来不单讲清楚了火箭为什么能飞,还有模有样地介绍起不同燃料火箭发动机的优缺点,甚至把我国长期不使用更高效的煤油燃料而是使用有毒燃料的原因解释得清清楚楚,只留下老师一脸尴尬……后来问小男生哪学来的知识,他得意洋洋报出了一长串航天自媒体大V的名字。末了问校长,这样的孩子是个案还是普遍,他回答:“越来越多。老师压力很大。”


对于知识越来越丰富的孩子,继续灌输知识已经不是他们的首要需求。利用知识帮助他成长、帮助他服务社会与成就个人更有意义。


02

将知识变为价值的方法训练,可能是更大需求    

既然要利用知识创造价值,就离不开与社会联系。笔者曾向职场人士和学生了解各自对“学生进入社会”痛点。


职场人士看来,能一进入单位就上手工作的毕业生不多,感觉后者对工作基本方法缺乏了解,需要花精力鼓励培养;要是遇到对事业缺乏兴趣的年轻人,甚至会陷入ta没为单位创造价值,单位也没为ta带去提升的两难境地,干着急。


而不少年轻人也委屈:自己一不了解某个职位是做什么的,二也没什么机会接受系统的工作方法训练。一选工作就热爱一干活儿就上手,这要求未免太高。


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太晚(工作了)才开始接触实践工作方法。如果提前一些,让学生在中学、大学就像必修课一样安排一定真实工作实践训练,就能很大程度上解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不知道怎样开展工作”两个问题 - 反正如前文介绍,现在年轻人的知识量不是问题。


什么是真实项目?组织一次活动,设计一个产品,推销一个创意……都是。项目中学生除了必须掌握一定知识,还需要借助策略、管理、预算、营销、沟通等等手段来完成体系搭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最擅长/喜欢的工作/角色会有第一手认知,对如何将知识和能力转化为自己和社会的价值进行了密集训练 - 这两项化解的,正是前面提到的痛点。


这种训练有别于以提高分数为目的的传统教辅,它提升的是年轻一代的整体学习和工作能力,甚至提升了整个国家生产创造的效率


回到开头,如果以上构想合理,为什么空间站授课可以成为变革的起点?


03

空间站授课,或是变革的起点    

笔者先简单介绍自己构想的未来太空授课可能形式:


展现形式:

太空实验(试验)课


实验方案来源:

面向全国大中(小)学生公开征集;科目不限,与航天相关即可;


要求:

1、在空间站上切实可行;

2、具有较大科学和/或者社会和/或者经济意义;

3、展示呈现效果较好;
4、实验经费由国家负担,但同等条件下优先预算管理较好的方案;

5、试验全部环节不一定都在课程中完成,课上可以只展现成果。


参评方式:

分初赛、复赛、决赛阶段,其中高等级比赛可以进行全国直播,最终获奖的若干方案将由天舟飞船携带实验器材抵达空间站,由航天员在太空课堂现场操作/展示成果。


今天课程开始前,央视介绍了香港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识别搬运岩石标本的情况。事实上这类试验进行一定完善和适应性改造后可以移植到空间站上,例如使用飞行机器人帮助航天员识别和搬运物品等


王亚平老师展示的太空卧室,舱壁上张贴着家人合影。亲情是航天员精神力量来源之一。事实上,长期太空飞行不只需要空气、饮水、食物之类“硬科技”,也离不开心理疏导和文化建设等等“软支持”。因此人文社科试验同样有机会登上空间站


太空实验具有以下3个优势,使它相比很多地面项目更适合成为工作实践训练的“标杆”:


1、影响面大。太空授课自带流量,是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事件,更容易引领变革发生。


2、训练全面。从可行性调研,到策略制定,到方案设计,到营销推广,到跨单位沟通与协调,到进度管理,到财务运作……太空项目涵盖了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


3、着眼未来。正如今天太空课堂所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只生活在摇篮里,终将迈向月球、火星乃至更遥远的星际空间。让年轻一代参与航天,也是激励人类放眼未来,以大局福祉为重,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变革,会源自中国空间站吗?


借用庄子的一句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彩蛋:今天央视舱外画面的背景音乐叫 Roadscape,QQ音乐可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